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四川省图书馆(以下简称“省图”)如今已坐拥近500万册图书,成为巴蜀文化、典籍文献的研究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公益性文献信息基地。
与此同时,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四川分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分中心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极大地丰富了省图文献资源的供应,大大延伸了文献服务的触角。
利用自身特色,省图以核心文献为四川乃至全国各地的读者进行服务。
接地气,服务全省人民
对于很多普通读者而言,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在于借阅图书、查询资料。
多年以来,四川省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服务原则,为全川群众接受终身教育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尽管位于总府路的老馆只有5000多平方米,省图仍开设了外借室,新书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中文报纸、期刊阅览室,保存本阅览室,外文书刊阅览室,缩微室,参考咨询部等为普通读者服务。
其中,新书阅览室提供的都是最新出版的中文图书。中文报纸、期刊阅览室收藏了200余种报纸以及10多个类别800余种刊物。
参考咨询部则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工具书和地方文献查阅服务。其中,地方文献是四川省图书馆馆藏的一大特色。读者可以查找反映省内各地政治经济生活、自然地理风貌以及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各类文献、史料、年谱、家谱。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图书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四川分中心也设立在四川省图书馆。在四川省图书馆的缩微室,缩微复制中心拍摄制作典籍2527种,为读者提供阅读复制馆藏缩微品文献20多万张。
在借阅场地不足的困难情况下,四川省图书馆努力把服务向馆外延伸。一方面,在机关、监狱等地建立分馆10余个,拓展服务领域,强化了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又努力打造数字图书馆平台,在网上为全省读者提供查检参考资料和阅读文献的服务,让图书馆服务覆盖全省人民。
高屋建瓴,服务决策层
除此之外,省图书馆还充分利用文献信息为地方各级政府、文化教育、科研及生产服务。其中,《四川公共图书馆条例》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是西南地区首部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参考咨询部就为这部《条例》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文献和信息服务。
点击省图与名家学者
杨明照,四川大学教授,《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因毕生从事《文心雕龙》研究,建树众多,被誉为“龙学泰斗”。杨明照先生勤于著述,曾每天坚持到四川省图书馆和平街古书部研修。
袁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等。长期到四川省图书馆读书。
龙晦,原名龙显明,蜀中博学通才,于佛学、敦煌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无不精通,著有《龙晦文集》、《灵尘化境》等,是四川省图书馆古籍部常客。
卿希泰,1980年负责创办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后任该所所长,教授,著作有《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中国道教史》等。亦曾是四川省图书馆常客。
蒋维明,著名作家、编剧。出版专著有《移民入川与舞台人生》、《李调元传》,长篇历史小说《白莲女杰》等。曾是四川省图书馆常客。
陈世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研蒙古对四川的统治。主要学术代表作有《余玠传》、《蒙古定蜀史稿》、《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四川通史》等。曾长期到四川省图书馆查阅文献。(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