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末,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09.3亿元,占全市国内
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759毛,其中,文化服务业在文化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14148家,其中,规模以上、限额以上文化企业达到459家,从业人员达到21.94万人。
(二)创新能力初步显现
"十二五"时期,以文化创意服务飞文化传输服务为代表的文化科技
融合业态发展迅速,其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1.60/0,增幅居文化产业各行业之首。以建设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契机,我市逐步形成文化科技创新"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园区、示范企业迅速成长。成立武汉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院,组织实施了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工程。
(三)集聚发展初具规模
"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创新驱动、特色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由小
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28个,重点园区集聚文化企业近8000家,并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态势。
(四)项目带动效应明显
深入推进"文化五城"建设,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策划、储备、
实施一批具有较强辐射、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截至2015年底为止,市财政投入文化产业发展资金达到15.57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2000亿元。汉秀剧场飞电影科技乐园飞武汉客厅等一批文化新地标项目相继建成。
(五)政策体系日趋完备
相继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年))、《关于加快文
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5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工程设计、工业设计、信息软件、旅游会展以及社会资本兴办实体书店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六)投融资机制逐步健全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组建文化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和文化
产业投资基金,完善著作权质押贷款支持机制,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二、"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等正发生深刻变化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
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升级、城市品位升级飞民生保障升级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文化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城市发展对文化供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武汉文化产业仍然存在龙头骨干企业缺乏、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文化创新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投融资体系和要素市场亟待完善、高端文化创意和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和超大城市的定位不相匹配。
同时,武汉文化资源丰富飞文化人才聚集、科技力量汇聚,文化产
业拥有竞进提质的基础条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武汉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湖北(武汉)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武汉文化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促进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开放发展。未来5年仍然是武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弯道超越的黄金机遇期,必须主动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向、新态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新跨越。
三、"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
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要求,深化"文化五城"建设;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文化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创意迸发、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丰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形式和载体,拓宽文化产品传播消费的渠道和空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价值引领,文化强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传承"汉派"文化精髓。让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引领大武汉复兴的时代进程,通过增强价值引领、传承文化根脉、务实产业基础飞塑造城市坐标,提高武汉文化发展整体水平,增强城市话语权和影响力。
2.深化改革,释放活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市
属传媒单位、国有文化企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及国有文化资产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着力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逐步完善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体系。
3.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突出产品创意和内容原创,挖掘武汉历史文
化资源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和完善文化协同创新体系。
4.融合跨界,转型升级。实施"互联网+"、"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
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加快升级传统文化业态,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价值链和产业链,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三)主要目标
1.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制度体
系基本建立,市属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市属传媒单位实现转型发展。到2020年,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出版传媒集团等三大传媒集团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进入全国传媒第一方阵。
2.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成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文化
产业功能体系。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四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宿餐饮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下同)企业突破600家。力争2家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行列,新增10家文化上市企业。创建1-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3.文化产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成果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