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道敏(上海图书馆采访中心主任)
进入新世纪,图书馆服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标志之一是数字服务方兴未艾,而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也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的基础。近年来,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国内有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占比已经超过70%,未来数字资源将被更广泛使用,数字资源的行业发展将会越来越快。但从整个图书馆行业来说,在相当长时期内,传统纸质媒介仍将是图书馆最主要的馆藏,并将与数字资源馆藏长期并存。当下数字资源服务面临诸多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和数字资源方面存在问题的矛盾,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且听上海图书馆采访中心主任倪道敏一一道来。
据统计,我国数字出版产值从2011年的137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400亿元,年均增长34%。从产品来看,电子书产品从2011年的90万种增长到2014年的160万种,互联网原创产品增加至201万种。从趋势来看,数字阅读已经被大众所接受,2014年数字阅读率达到58.1%,首次超过纸质阅读。
据对国内606所高校统计,2014年文献资源购置费平均每家为481万元,比2013年上升了15%,其中纸本文献经费为260万元,约比2013年增加8%,数字资源经费为220万元,约比2013年增加20%。2014年国内引进资源共计4.93亿元,其中57%为纸本资源、43%为数字资源。数字资源的比例从2001年的8%上升至2014年的43%。
而对全国公共图书馆统计显示,2013年电子书藏量为37767万册,2015年达到83041万册,虽然所藏的电子书以旧书为多,品种类同,但也可以看出,数字服务正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图书馆采购数字资源新模式
相比国外,国内数字资源在出版使用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极少数出版社尚在尝试集新旧资源于一体,以图书馆为销售对象的电子书平台,但目前未形成规模效应,其平台服务和销售模式还处于不确定状态。而全球出版有影响力的Elsvier出版集团数字资源销售所占比例已经超过80%,Wiley以及Springer均超过70%,这些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期刊和图书品种数远大于国内的出版机构,全球资源年销售额达到数十亿美元,在国内他们已经拥有众多的使用单位,服务平台和销售模式也日趋成熟。
1.联合采购。几家图书馆共同采购一个或数个数字资源,共同使用,供应商确定总价,采购人协商价格比例。联合采购的优势是采购的价格比单体采购要低,特别是对于一些有需求但通过常规采购而不能获得资源的单位来说,能够以低价获得资源。
2.捆绑采购。即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一起采购,是在原纸本采购的价格上增加少量的经费获得数字资源,特别适合具有文献保障功能的图书馆。
3.纸转电采购。由纸本采购转换为数字资源采购,能够获赠纸本资源,是纸本资源转向数字资源较好的方式,保持文献资源的连续性。
4.全库采购。对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库内容全部采购,总价比较优惠,但总库的价格比较高。
5.选择性采购。对供应商全库中的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采购,可以按照预算采购所需的品种,但单价较高。
7.按需采购。根据读者的使用需求进行采购,这种采购模式国外较早出现,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未出现统一模式。集成商、出版社和图书馆需要在统计互信、结算触发等机制上取得一致,在完全按需采购或是可控按需采购等方式上达成共识。
8.区域性买断。由单个图书馆出资买下全国或一个地区的资源使用权,受益单位多但出资单位采购资源价格较高,这种模式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等单位均做过很好的探索。
国内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中的难题
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在加强纸本图书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向数字资源服务转型,近年来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同时遇到许多困难:
1.中文电子图书新书少。相比外文图书和报刊资源,中文电子图书新书的销售品种少,质量也不高,主要的原因是出版社要确保纸本书的销售,又担心电子书被盗版。图书馆在采购新的电子书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出版商的利益,以适合的价格获取资源,不能总想以低价获得并取得无限制的免费阅读。
2.外文文献流通量少。外文电子图书价格高,市场成熟,出版社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销售模式,但作为非母语国家,如果是非特定读者群的单位,外文文献的使用量还是偏低的,因此既要加强宣传,又要和一些专业、高校图书馆合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弥补专业型外文电子图书使用量不足的问题。
4.电子书格式问题。移动阅读将是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据我们对使用情况统计,PC阅读与移动终端人数比,2013年为4∶1,2014年为3∶1,2015年为3∶2,通过读者的自携载体(BYOD)下载电子书将会变得越来越便捷,但这种阅读方式对电子书的格式要求越加严苛,这种格式的电子书明显要优于PDF文件,但这类格式的电子书转换成本高,对这类电子书的采购,图书馆应加强合作以降低电子书的转换成本。
6.资源发现与跨库检索。在浩瀚的数字资源当中,读者要检索所需要的资料并不容易,图书馆可以开发资源发现实现各数字资源的跨库检索,在订购资源时,应当要求供应商提供资源的元数据。
9.统计数据。电子书的采购与使用,要及时统计点击数、使用量等一系列数据,为以后的采购作依据,一方面要合理设置统计指标,反映数字资源实际使用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要对供应商提供的统计数据进行查验,防止供应商为片面追求利益而造假。
10.开放资源获取。有条件的图书馆,特别是专业类的图书馆应当安排专人收集、跟踪、整理和维护开放资源,使之成为数字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纳入资源发现,但开放资源不稳定,不像购买的资源那样,供应商必须承担被合理使用的义务,有些开放资源只能暂时性的被使用,因此获取开放资源应该充分调研,并不断跟踪和维护,保证能够正常使用。
电子社:信息化助力馆配服务
■杨福平(电子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
作为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业科技教育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电子社)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规范经营,努力创新,不断进取,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和品牌影响力;连续多年、多次获得国家和政府及行业协会颁发的各种奖项;陆续获得并出色完成了“物联网”、“京杭大运河”、“北斗系统”等国家出版基金工程项目;参与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数字出版平台建设项目;参与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其他部委委托的多项出版工程及研究课题。作为图书馆的重要供应商,电子社近年来利用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手段在馆配市场取得的业绩尤为突出。
日常管理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持续改进和调整,电子社逐渐形成了自有知识产权的实用、方便、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2014年,电子社将原PMIS系统升级为“移动化”新型系统(简称BPM),除保留原有电脑系统功能外,所有的选题申报与审批、财务支付申请与审核、发行管理与营销支持、业务办公与人事管理等业务均可通过手机操作完成,所有员工和管理者,无论出差在外、人在旅途还是休假之中,均可完成业务的“秒回、秒送、秒批”,真正实现方便快捷、实时反应的“无纸办公”。BPM对出版社的业务提升、管理提升和经销商服务质量提升均效果显著,其中图书馆的馆配服务是电子社重点支持的服务项目之一。
馆配业务的开展,满足和支持了图书馆及其读者的需求,也对出版社的品牌建设和社会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编辑部门深入到馆配工作中,也培养了编辑的市场能力、营销能力。对于选题支撑、选题论证、选题优化和书籍创作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服务数字化。今后,电子社会继续提升图书选题质量和内容质量,强化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落实,提升图书单品市场效率,提高单书销售册数和图书馆覆盖率。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优势,使图书营销信息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发布方式人性化、智能化、IP化;提高图书数据传递即信息接口的标准化与适应性,提高客户信息采集、收集和数据分析的现代化水平。
电子社希望通过出版社与馆配商及图书馆的密切配合,进一步减少馆配品种的盲目性,提高馆配品种的针对性和样本数量的科学性,提高馆藏书籍的借阅率,提升读者的良好阅读体验。借助信息化工具,与有关部门配合推进建设行业性统一化、智能化、规范化接口,提高图书使用和管理的易行性、宜用性,使图书扫码、信息管理和书籍借阅更加方便快捷,努力推动图书试读移动化,阅读移动化,使广大读者能更方便地找书、查书、读书、用书,协助提高全民的图书阅读率,进一步提升全民的精神、文化和科学素养,为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出版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