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经济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她是一个开了17年车床的上海“退休女工”。从1968年第一天上班,她的工作就是一手摇着手柄,一手用模具制作各种圆形的东西。如今她仍住在20多年前的房子里,沙发、书柜、缝纫机挤满了不到10平方米的客厅,纸箱、皮箱一直堆到天花板。退休后,王炼利拿到第一个月865元的退休金,她很清楚,自己其实跟大多数退休工人没什么区别,仅够满足“小虾小螺”的日子。但她从不甘心过这样的日子。

曾经的理想变得很现实

从一开始,她就不愿接受“小人物”的命运。她从小的理想是当政治家,上初中时,她曾跑到华东政法学院看国际政治系什么样。她天生对政治、外交这些“大事”感兴趣。12岁那年,她甚至一个人跑去上海青年宫看秋瑾的血衣。她崇拜“英雄”。

只是,和大多数被淹没的普通人一样,生活没有给她实现理想的机会――中止了她的学业。尽管她“学习很好”。16岁那年,王炼利进入一家大型造船厂当车工,政治家的梦想被日日轰鸣的机器一点点碾碎。书籍成了她寂寞岁月唯一的安慰。她偷偷借读《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到上海交大找内部供应的《世界通史》,甚至自学代数、几何。也因为爱读书,有人背后称她“精神病”。

1977年,王炼利在刚恢复的高考中考了高分,但因政审不合格,不得不再次回到机器旁。她的理想因此变得很现实:离开车床,不再做“圆疙瘩”。8年后,她又通过了17门课程的自学考试,成了四五千人的造船厂中第一个靠自学取得大专学历的工人。

在儿子眼中,妈妈并不那么称职。她精于数字,可上街买菜总是算错账,多给人钱。她不爱做家务,做饭、洗衣,等到万不得已才去做。她也不像外头说的那样坚强,看《大长今》哭得稀里哗啦。在热衷谈房子、股票、赚钱的亲友圈里,大家笑她做这些事“虚无缥缈,不来钱”,更不理解她经常花3个小时到图书馆,复印一次资料要花200多元,实在“拎不清”。有人说:“退休了,抱个孙子享享清福多好。”她说,有比当奶奶更高兴的事,那就是搞学术研究,那种乐趣“无法用言语形容”。按她的解释,做这些事最直接的原因是,她要拿数据说真话,以反驳那些不真实的言论。

坚定走下去

她从巴金的葬礼回来后,更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1967年她第一次见巴金,38年后当她再见巴金时,老人已安静地卧在玫瑰丛中,系着鲜红条纹的领带,永远睡去了。在无数的挽联中,她记住了一个:“用忏悔拒绝遗忘,以真话抗拒谎言”。她握着一张巴金闭着双眼的木刻像,走出殡仪馆,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说真话,一定。”

然而,一个退休女工在学术圈说出真话并不容易。她深深感到,中国的学术研究在某种层面已被当成待遇,而不是工作。搞学术研究成了“高层次”人的专利。偶尔,王炼利也会受邀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一次,她参加中国房地产税务工作研讨会,在介绍与会者的资料上,她被写成了“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她示好,称她“王老师”。但当她发言完毕对身份作更正后,一些专家学者的态度就有了变化。

她甚至破天荒地被邀请到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讲台,与她同台演讲的都是世界名校的教授、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不过,翻译介绍她时,说的是研究员,而不是“退休女工”。说到底,“复旦还是在乎我的身份。”她叹了口气。真正以“女工”身份登上清华大学的讲台,在她看来,那是值得终身纪念的日子:2007年11月19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教授知道她的身份,邀请她给研究生班讲了两个多小时的课。她第一次真正成了“王老师”。当然,王炼利明白:这样的邀请,纯属这位教授的个人行为,校方并不知情。即便如此,她也知足了。10年前,她第一次到北京,就曾暗暗发誓:自己终有一天要进北大。“北大没进,进了清华,也不错!”她笑着说。

【关键词】数字阅读;移动服务;图书馆

一、移动式服务的概念

图书馆移动式服务是图书馆为“移动阅读”或“数字阅读”开展的服务,也是为移动用户提供访问网上目录的入口,使之能得到快捷的阅读、检索、借还等服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读者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进行阅读。根据2012年4月23日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可见,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具体来看,2011年有29.9%的18-70周岁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10年的18.1%增加了11.8个百分点;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0年的23.0%增加了4.6个百分点;有5.4%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10年的3.9%增加了1.5个百分点;有2.4%的国民用光盘取读,比2010年的1.8%增加了0.6个百分点;有3.9%的国民使用PDA/MP4/MP5等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10年的2.6%增加了1.3个百分点。可以看到,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去年增幅均超过30%,而其中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增幅达65.2%。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只有适应数字化的挑战,采取主动应对,开展移动式服务才能满足读者新的阅读需求。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日趋成熟的移动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服务方式和图书馆业务开拓带来的新变化、新契机。

二、重庆图书馆开展的移动式服务

1.重图数字图书馆

(1)服务模式

重图数字图书馆采用超星读秀资源平台,一站式检索模式实现了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等各

(2)服务体验

重图数字图书馆2009年9月正式开通,到目前已成为读者常用的阅读平台,并获取知识资源的捷径。现有外购数据库26个,数据量庞大,仅本地镜像数据存储容量就达25TB;资源种类繁多,包括电子书、期刊全文、论文、在线数字报纸和杂志、在线工具书查询、政策法律法规查询、网络新闻资讯、音乐和视频、数字漫画、统计数据和年鉴、古籍全文资料检索等等。目前正在试用阶段的数据库14个,种类包括在线模拟考试、软件教学视频、人物百科、经济论文和社科类资料、音乐类视频资源等。

2.重图手机图书馆

重图手机图书馆的页面简单易懂,内容分类一目了然,信息架构组织清晰明了,检索简短便捷,首屏基础服务包括8个模块,读者轻松一键便能体验到移动式服务。下面一起体验多项服务:

1)基础业务服务

2)查询服务

3)互动服务

4)阅读服务

3.重图微博

(1)重庆图书馆官方微博

(2)重庆图书馆各个专题活动开设微博

重庆图书馆除了官方微博以外,每个品牌活动都有自己的微博,目前有:杂志有约微博、重图讲座微博、重图太阳花微博、重图英语角微博、重图读者俱乐部微博、重图展览微博。每个品牌活动利用自己的微博进行宣传推广,介绍活动方案、及时上传最新活动信息,同步活动过程。

三、移动式服务的共同特点

四、开展移动式服务的意义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诸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或是Ipad、Itouch等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阅读习惯逐渐改变,图书馆开展移动式服务越来越有必要性。移动式服务能实现更为丰富的用户体验:它能实现移动访问图书馆馆藏的功能,并支持图书馆各类基础业务,包括检索图书馆馆藏以及完成诸如查看、请求或者更新之类的服务能力。另外,移动式服务中的视听功能符合残疾人士或其他使用公共图书馆的特殊人士的要求,这是公共图书馆必须拥有的重要功能。未来,移动式服务还将更加完善,集成的数据库会越来越丰富,服务方式也会不断优化,总之,以读者需求为目的,让他们在馆内馆外都能有好的服务体验。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收入国家;分工理论;分工深化;功能式分化;现代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逐步下滑,对于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不绝于耳,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2010年的人均收入就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①。而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当一个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后,就有可能落入到“中等收入陷阱”之中,难以再继续上升到高收入水平。那么,中国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可持续,成为亟待进一步探索的重大问题。

一、缘起:陷阱和高墙

(2011―2015年)时期的年均9.7%下降到“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的6.5%。考虑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高达10.6%,而且在2001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也基本上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增速。研究报告在当时就提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会下滑,并预判了下降的时点和幅度。在事后看来,这些预判有着惊人的准确性。有鉴于此,此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孙冶方经济学奖”和“中国发展研究奖特等奖”等殊荣。

当然,任何研究既有独到成功之处,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对于此项研究而言,较多的质疑集中在:一是依据的国际经验仅限日本、德国、韩国等几个经济体,样本数量太少,使得总结出的“挤压式增长”和“经济增速下台阶”等“典型化事实”其实并没有那样“典型”,有限的样本也难以支撑起严格的计量检验。二是预测只根据国际经验作简单的类比外推,考虑到不同国家在各自经济增速下滑时所处时代不同,国际环境、资源禀赋和技术条件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简单类比的方法不免有“刻舟求剑”的嫌疑,存在不小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因此,相对于较为粗疏的理论框架和预测方法而言,此项研究的问题不在于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太低,而是太高,如此高的准确度可能更多地要归因于运气和巧合,而不仅是理论的合理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二、增长、分工与交易费用

对“中国能否顺利迈向高收入国家”的疑问,一些主流的看法认为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应该更多由要素数量投入的增加转向要素使用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此如何推动创新、提升技术水平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或增长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当前社会的普遍观点。

与此同时,“要素投入增加”和“要素生产率提高”之间也并不完全是非此即彼、互相替代的关系,它们在很多情况下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一个新机器设备的引入,既带来了投资的增加,也导致技术水平的提升。尽管在理论上可以明确区分“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在现实中两者往往一起产生作用,甚至只是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如上所述,中国在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逊色,将中国过去的增长模式完全解释为只是依靠要素投入增加的粗放式增长,并不符合事实。

更关键的是,虽然将中国能否进入高收入归结为能否实现发展方式(增长方式)的转变,或更为准确地解释为能否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高,从而提出推动创新和转型的战略和措施,这样的政策思路并没有错。但是,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一个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妨碍其创新和转型而不能进入高收入行列?那些顺利迈进高收入的国家又做对了什么,能够保证其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呢?这些仍然是有待继续探究的问题。

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增长理论,更多地是站在分工水平和产品结构既定的前提下,用各种要素投入和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来解释经济增长。换言之,新古典经济的增长理论既不考虑分工深化提高专业化水平而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也很难引入由分工而致的新产品和新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收益(杨小凯,1998)。

三、从分工到分化

当把分工问题放到更宽泛的领域加以探讨,有两个人的著作对笔者的思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个是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NiklasLuhmann)的社会系统分化理论,另一个是金观涛教授的《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虽然分工看起来只是一个在经济领域下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问题,但它却与社会系统的其他领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个社会系统的“分化模式”对其“分工状态”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不同形态社会系统的变迁,意味着其分化模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也带来分工状态的本质不同。传统社会向着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是理解分化模式演变、分工水平变化和经济增长变迁的关键。因此,结合“社会系统分化理论”和“现代化转型理论”,可以对一个国家的分工和增长现象做出更有穿透力的解释。

卢曼的分化理论根据系统分化的形式区分了不同的社会类型。系统分化(systemdifferentiation)是指在系统之内重复建立系统的过程,即一个系统如何生成不同的子系统⑦。卢曼认为社会系统的分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理想类型:即“分支式分化(segmentarydifferentiation)”“层级式分化(stratifieddifferentiation)”和“功能式分化(functionaldifferentiation)”。分支式分化是全社会分化为相同的次系统,层级式分化是全社会分化为不同的上下阶层,而功能式分化是全社会分化为功能不同的次系统(如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等)⑧。

原始社会是分支式分化形成的社会系统,其分支(家庭、部落等)均为自给自足、功能相同的小型社会单位。分支式分化导致的是量的扩张,而没有质的变化,它不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也无法承担更为精巧的社会功能,更不可能有较高程度的分工和经济发展水平。

传统社会以层级式分化为主,虽然也存在着各种功能不同的领域,但本质上是一个在统一价值观念(例如宗教意识形态)笼罩下按照单一分层规则所形成的等级分明的金字塔结构。层级式分化按照统一的意识形态赋予不同职业以各自的等级,在金字塔塔尖的统治阶层(国王、主教等)可以凭借自身的等级支配着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宗教等不同领域。换言之,整个社会虽然分化为不同功能的领域,但这些领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社会等级高的群体可以同时身兼多种功能而实行统治,表现为一种功能泛化(functionallydiffused)的治理模式,典型的特征便是政教合一或政教融合的统治形态。

现代社会以功能式分化为主,其突出特征是个人从传统社会的有机体中独立出来,统一的意识形态让位于更为多元的价值信仰,承担不同功能的各个领域日益成为界限分明、相对独立的自治系统。现代社会中的每个领域之内虽然也存在着层级秩序(例如政治领域存在权力大小的级别、学术领域存在职称高低的层级等),但各个领域的层级划分只能遵循自身的规则,不同领域之间的规则不能混淆(例如政治领域的规则不能引入到学术领域,导致权力越大则职称越高的结局)。功能式分化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多个领域、多个分层规则并存的网络型结构社会,整个社会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层级划分规则,而是遵循各个领域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化(functionallydifferentiated)式治理。

所以在现代化转型理论看来,只有在功能式分化的现代社会中,社会统一意识形态和单一分层规则被打破后,个人拥有了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人们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凭借自身的专业化努力而跻身更高的阶层。虽然社会仍然会有笼统的精英/普通民众、上层/下层之分,但不同领域的精英阶层遵循的是各自的规则,某一个领域的上层人士不能任意僭越到其他的领域,由此保证了不同领域的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也使得各自领域的分工深化可以不断持续。

表面来看,分工深化只是一个经济领域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问题,然而一个社会的分化模式及由此相伴的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会深深影响着这个社会的分工水平。层级式分化的传统社会,虽然也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分工和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但其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和功能泛化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制约着分工深化的持续展开,也难以带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有效提升。只有在功能分化式的现代社会,才真正破除了限制分工深化的樊篱,营造出专业化水平提高可以带来相应回报的激励环境,从而推动分工的无限深化,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中国的分工、分化与现代化转型

然而,传统中国社会也具有层级式分化的鲜明特征,即单一分层规则和功能泛化的治理模式。在以儒家为主的统一意识形态的支撑下,整个社会按照单一的政治权力规则被区分为不同的等级,由此形成了“官本位”体制,贯穿传统社会几千年,一直延续至今。所谓官本位,即人们以追求政治领域的行政权力(即“做官”)为指向。在官本位的层级式分化下,权力级别的划分原则弥漫到不同的社会领域,其他领域的发展或多或少均要受到行政权力的直接影响甚至支配。功能泛化的治理模式明显体现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士大夫政治”之中,士大夫作为集读书人、官僚、地主、乡绅等各种身份为一体的阶层,承担着维护道统、服务朝廷、教化百姓等多种功能,是整个社会治理的主体和社会运行的黏合剂,但由此带来的负面结果是官僚阶层的非专业化和治理的功能泛化。所以,尽管传统中国社会有着更为宽松的社会结构和较高的社会分工水平,但仍然突破不了层级式分化所设下的限制。官本位体制和功能泛化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制约着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同样也难以产生出现代的经济增长。

虽然与过去相比,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分工和分化的理论视角来看,官本位体制和功能泛化治理的特征仍然明显,总体上中国社会目前仍然处在由层级式分化向着功能式分化、由金字塔结构向着网络型结构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之中。社会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仍然不够清晰,权钱交易、权学交易、权法交易等不当现象仍屡见不鲜,各个领域的相对独立性和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功能泛化的现象仍然普遍,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的定位和关系都有待进一步厘清。

因此,回到最开始的中国能否成功迈入高收入国家的问题,从分工、分化和现代化转型的理论视角来看,中国要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和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创新和转型升级,就需要分工的继续深化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也意味着社会应该由层级式分化向着功能式分化转变,由此伴随着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逐渐过渡到网络型、治理模式从功能泛化转向功能分化的现代化转型过程。所以打破官本位体制,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和政资分开,将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任务的重中之重。

五、未尽的讨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日益发现,无论是运用“社会系统分化理论”还是“现代化转型理论”,上述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其实隐含着一个前提,即均意味着“中国会逐步走向一条由西方经验所导致的发展道路”。这其实是一个韦伯式的命题,那就是“为什么西方独特的发展经验和道路,会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和意义?”韦伯在《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引言”中曾经问到:“究竟哪些情势一起作用,导致了那些在西方,并且仅仅在西方这里,才出现的文化现象――而这些现象,至少我们通常都以为,它们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效力?”B12

如果不假思索地认为中国的发展必然会遵循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所总结出来的社会演进模式,并由此来推断中国未来的进程和应该做出的转变,这是不是又成为了另一种类型的“刻舟求剑”呢?

西方国家功能式分化的社会,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传统之上的,整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和运行都基于个人权利。在这种文化传统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下,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的完整缩影,都有其内在的权利和责任,仅凭个人串联着互相分立的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宗教领域和政治领域。就像先生所采用的经典比喻,西方社会就像捆柴,单个个体就是一根根的柴火,再由若干根柴火组成一捆一捆的捆柴(即一个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团体同样具有个人权利衍生出来的权利和责任,不同的社会团体之间形成相对分明的界限,因此社会的结构是一个团体格局。这种基于个人权利而形成的团体格局,对于功能式分化现代社会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西方之所以会逐步演变成这种基于个人权利和团体格局而导致的功能分化式现代社会,与其所秉持的救赎和求知两大终极价值、独特的历史进程等一系列因素是密不可分的B13。

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下,个人是社会关系网的中心点、而非孤立的个体。中国的社会关系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其关系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人会与所处圈子中心的人发生联系(即所谓关系),联系的紧密程度和所遵循的规则取决于处于不同圈层的人与中心的人远近程度,即血缘和亲缘等关系的密切程度,这种关系的远近程度是儒家通常所称的人伦。中国社会结构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的社会关系共同交织所组成的差序格局B14。

很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产生出不同的观念和制度,一个社会的分化模式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中国这种“关系主义”和“差序格局”的特征下,中国一定会向着那种“功能分化”式的社会演变方式前进吗?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从增长、分工和分化的理论视角来看,如果“要维持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分工持续深化,而要推动分工持续深化则需要社会由层级式分化转向功能分化式”的逻辑命题成立,从而推出“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分工的持续深化,也需要转向功能式分化的社会”的结论,那么在“差序格局”和“关系主义”的文化传统下,中国的功能式分化又该如何具体实现呢?换言之,中国式的功能分化社会又表现出哪些与西方不同的特征呢?这同样是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

至此,为了回答“中国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这个问题,从“增长”“分工”一路追踪到“分化”“现代化转型”,再继续讨论到“社会格局”和“文化传统”,似乎已经离开最初的问题太远了。根据推算,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1772国际元,已经超过了前述“高收入之墙”的11000国际元标准。即使根据当年价美元计算,2015年中国人均GDP也达到了8000美元左右,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在2020年、最晚也会在2022年能够跻身世界银行设下的高收入国家行列,看起来“中国能否迈入高收入国家”,已经是一个即将由事实所验证、无须再多加讨论的问题了。

然而我们却不能这样盲目乐观,无论是中等收入陷阱还是高收入之墙,其标准仅仅只是几个数值,更为重要的是数字背后所反映的观念和制度的变化。中国迈向高收入,本质上是其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环节,而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目前依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目标,即“中国的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仍然任重而道远。即使从经济领域来看,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和增长模式的变化,过去30多年高歌猛进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中国这艘大船逐渐离开了原有的航道,来到了一片真正未知的水域,未来的征程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继续展开探索。同样如上所述,从“增长”“分工”“分化”到“现代化转型”的探讨依然没有结束,中国在自身传统下是否应该、以及如何能够走向功能式分化现代社会的道路仍然有待研究。从更深层次来看,中国如何在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背景下,在不同观念、制度和器物碰撞的过程中实现“以古引今、以中化西”B15,真正解决“孔子+马克思”的难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也许还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注释

②数据参见Maddison(2010).HistoricalStatisticsoftheWorldEconomy:1-2008AD.单位“元”为1990年国际元(1990Int.GK$),文后未加其他说明,“元”均指1990年国际元。根据数据推算,中国2010年的人均GDP为8127国际元。

③Fatás和Mihov(2009)提出了“高收入之墙”的概念,指人均GDP8000―13000美元(2007年汇率法)的收入门槛。他们指出,凡是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的国家,其制度质量指数(世界银行2005年)的得分都比较高(沙特除外),而绝大部分人均GDP低于8000美元的国家,制度质量指数的水平都较低。因此,一国要跨越高收入之墙,必须在政治稳定、政府效率、法制建设、反腐败状况与管制质量等制度建设上有良好的表现。

④参见乔纳森安德森:《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152―165页;刘世锦等:《我国未来生产率提升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14年,第173号(总第4670号)。

⑤杨小凯曾用一个“私人建房”的生动例子来比较中国和美国分工水平的明显差距。在美国,私人修建别墅中“复杂灵活的推土机”“现场水泥浇灌机”等专业化设备的使用,与其拥有较高程度的分工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参见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⑥例如在计划体制下,各种原材料和产品虽然由计划调配而不存在市场交易,但同样也会产生政府部门、企业等主体之间因互相协调产生的制度成本,而且这个成本往往会高于市场调节下的交易成本。参见张五常(1998)“交易成本范式”,EconomicInquiry,Vol.36,转引自《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17―518页。

⑦⑧参见G.Kneer,A.Nassehi:《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导引》,鲁贵显译,巨流图书公司,1998年,第148页,第181页。

⑨例如在行政化的教育科研机构,教师或科研人员需要更多借助于行政级别而非研究水平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回报,由此导致科研的专业化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⑩参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第3页。

B11参见何炳棣:《的成功阶梯:社会流动的方面1368―1911》,转引自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页。

B12参见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B13例如权力高度分散化的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天主教会制度、科学革命、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等。

B14参见:《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24―27页。

B15唐文明教授认为当代儒学面对现代性的立场应该是“以古持今、以中化西”。参见唐文明:《迎接儒学复兴的新阶段》,《天涯》2016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美]弗鲁博顿,[德]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刘世锦,等.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战略选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3]韦森.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J].经济学(季刊),2009,Vol8,(2):743-768.

THE END
1.重庆医科大学图书馆重庆医科大学袁家岗校区图书馆 更多>> 新闻通知资源动态 重庆医科大学学子在2024年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中斩获佳绩2024-12-09 读者培训 | 2024年秋季图书馆读者培训讲座(六)2024-11-19 读者活动|“我阅读,我成长”第31期——“探寻生命意义,追2024-11-19 https://lib.cqmu.edu.cn/home
2.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1.凭身份证、社保卡等有效证件至图书馆一楼总服务台填写申请表。 2.关注“渝中区图书馆公众号”—“YUE·渝中”—“在线办证”—“新办读者证”,选择“证类型”,输入个人信息,同意《办证协议》,提交后即办证成功(身份证、社保卡(电子社保卡)均可作为读者证使用)。 https://www.yzqlib.cn/yzqlib/category/29
3.图书馆公共查询系统(OPAC)提供哪些网上读者服务功能?全面深入检查所辖区域的各类风险点,每月至少辨识、评估次,摸清本管辖范围存在的安全风险;制定隐患排查计划、 梳理排查内容,全面排查本部门所辖区域的各类隐患,摸清本部门所辖区域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部门级隐患排查、治理台账.()https://www.shuashuati.com/ti/34007271f8e0431da95ecb9db4a8dd14.html
4.不到图书馆也可以借书了,快递送书的方式你试过吗?想要借阅图书,一定要到图书馆才可以吗?从今天起,重庆市民们想要借阅重庆图书馆里的丰富藏书,只用在网上完成借阅操作,快递就会把你借阅的图书送到你手中。15日,是重庆图书馆70岁的生日,这个给重庆市民不断带来书香屡屡的公共图书馆,今起再次放出大招,联手EMS为读者打造快递借书的新型借阅方式。 https://www.cqcb.com/hot/2017-11-09/548648_pc.html
5.重庆市梁平区图书馆事业单位年度报告专题专栏2023年,梁平区图书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馆紧紧围绕“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读者满意度为目标,不断推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通过加强总分馆制建设、改善阅读环境、拓展多彩http://www.cqlp.gov.cn/ztzl/sydwndbg/202406/t20240610_13280643.html
6.重庆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新馆坐落于沙坪坝区凤天大道106号,环境优雅,设施先进,是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图书馆,能够满足广大市民读书、求知、休闲等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我馆开设了以下服务项目: 一、书刊外借 我馆拥有丰富的书刊文献资源,所有借阅区实行全开架式服务,供读者自由阅览及外借。 https://old.cqlib.cn/?q=76
7.重庆工商大学图书馆官网重庆工商大学图书馆开放时间→MAIGOO百科重庆工商大学图书馆是由原渝州大学图书馆和原重庆商学院图书馆于2002年6月合并组建的。学校图书馆总面积为 6.07 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 272.67 万册,中外文期刊1300种,2500余份;引进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Springer Link 电子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 53个;电子图书总量 109.54 万册;官网https://www.maigoo.com/citiao/174496.html
8.重庆市南岸区图书馆:保存借阅图书管理麦婷 在2015-03-11 17:01:06.000 说::我在南岸文化艺术中心借得的书 到归还时间了 可是图书馆在装修,在网上续借怎么弄?网站上也没看见啊!求指导。。。 联系方式 地址:重庆 南岸区南坪南城大道199号区文化艺术中心四楼 邮编:400064 电话:(023)62872515 http://chongqing096595.11467.com/
9.重庆科技学院2021年超全图书馆指南!入学须知#07 获取图书馆服务 ▼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重庆科技学院图书馆”公众号 可获取图书馆最新通知公告、讲座活动,也可以进行读者证绑定、馆藏查询、续借图书、图书预约以及阅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报纸等操作。 重科图书馆这个知识与文化的大宝库 等着你来探索! https://www.027art.com/chongqingbenke/HTML/10525077.html
10.公共图书馆可以免费借书了!离你最近的就在那儿!1638、请爱护图书上粘贴的条码、书标等,以免影响图书再次流通借阅。 9、图书外借期限为30天,到期前可持读者证续借一次(可在南岸区图书馆网站、微信平台进行网上续借)。若逾期归图书须交纳逾期使用费0.20元/1册/1天。 10、遗失、污损图书,请于1个月内以同版图书(或经同意后用新版图书)抵赔,未赔偿之前不能再借图https://dy.163.com/v2/article/detail/D7SSUGGA0530Q6QK.html
11.互联网经济论文范文重庆图书馆从2009年开始逐步开展移动式服务,从远程登录系统到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微博客以及未来准备发展的3D图书馆,它的移动式服务理念是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简单便捷的设置成为一个拥有合理组织的功能性移动在线目录,这是重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延伸和创新,读者能充分享受图书馆带来的全新体验。 https://www.gwyoo.com/haowen/133196.html
12.重庆市图书馆电话号码重庆市图书馆是一座公共图书馆,也是大家学习借阅的好去处。此外,读者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拨打图书馆电话号码进行咨询。具体号码下文将附上。 一、图书馆联系方式 本馆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天大道106号(邮编:400037) 官方网站:http://www.cqlib.cn 咨询电话:023-65210822 / 65210833 https://m.wuhan.com/travel/94286.html
13.北碚图书馆以上各均类型实体卡可在参与重庆市通借通还的各成员馆(重庆图书馆、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渝中区图书馆、大渡口区图书馆、江北区图书馆、沙坪坝区图书馆、九龙坡区图书馆、南岸区图书馆、北碚图书馆、渝北区图书馆、巴南区图书馆)一卡通阅览室(区)借阅,也适用于北碚区街镇文化服务中心、城市书房、自助借还书机借阅https://www.cqbblib.org.cn/zqsggtsgyktdzkbzzn/1743.jhtml
14.网络发言稿汇总十篇图书馆开展网络导读需要建立图书馆主页,可以利用 Dreamweaver、JavaScript、CSS、Flash、Oracle 等网站开发技术,设计开发图书馆网站,可以将本馆概况、读者指南、读者服务、馆藏检索、数据库检索、在线培训、FAQ、读者留言、BBS、网上书评等功能块进行链接,从而实现网络导读功能。根据读者需求,有目的、有步骤地收集、筛选、组https://www.xueshu.com.cn/haowen/24759.html
15.重庆巫溪县图书馆办证指南 1、凭本人身份证、护照、军官证等有效证件办理读者卡,未办理身份证的未成年人可凭监护人有效证件办理,读者凭卡在本馆享受免费借阅服务。 2、读者卡需收取押金100元。 3、办证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 (逍遥广场自助图书馆24小时自助办证)http://www.cqwxtsg.cn/bzzn/index.jhtml
16.重庆万盛经开区图书馆建有万盛图书馆官方网站:www.wsjkqlib.cn、万盛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图书馆和重庆市区域性公共图书馆联盟平台掌上渝图,万盛图书馆官方微博。 [详情] 入馆须知 Entrance notice 开馆时间 open time 办证指南 Accreditation Guide 预约续借 Renew the appointmenthttp://www.wsjkqlib.cn/
17.国内部分法律图书馆概况本文收录了国内45所法律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其中绝大多数是国内法学院校的图书馆。通过对这些法律图书馆的了解,可以看到国内法律图书馆的特点与不足。非常遗憾的是在现实中不乏有许多部门的法律图书馆作为内网使用,在外网中无法看到,故而本文通过互联网所收集的法律图书馆概况非常有限。作者将会继续跟踪各地法律图书馆的新http://iolaw.cssn.cn/tsgzwfltsg/200606/t20060612_4598280.shtml
18.图书馆app哪个最好?电子图书馆app图书馆app下载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现在手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平台了,而一些现实的图书馆也开放了自己的软件来给大家借阅书籍使用,同时一些图书馆也开启了电子版图书借阅的功能,不用去线下拿书,在线就可以直接阅读。喜欢去图书馆的朋友们,欢迎来本站下载相关软件体验哦!http://www.downcc.com/k/tushuguan/
19.图书馆入馆考试参考答案.xls内容提供方:xingkongwd 大小:46.5 KB 字数: 发布时间:2015-09-13发布于重庆 浏览人气:1688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图书馆入馆考试参考答案.xls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图书馆入馆考试参考答案,常理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913/2523123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