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有因,当当2015年开始推动以四款移动APP(当当读书、知识库应用、轻阅读应用、听书应用)为核心载体的数字阅读“三年计划”。这一炮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与其说“呛声”Kindle,不如说是当当为自己的数字阅读新计划点的开门一炮——经历“都看”阅读器停摆,数字出版事业部撤销被并入出版物事业部,当当这次是要玩真的。
新任当当数字业务部总经理的左力,还没来得及换的名片,上面写着他的上一个职务:数字业务产品开发部总监。作为当当2014年9月推出备受好评且拉来500万新增数字阅读用户的当当读书客户端4.0版的开发主导者,他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详析了当当数字阅读的“三年计划”。
当当来晚了吗?在如今数字阅读仍有众多问题尚待解决,用户的阅读需求还不能很好满足,现有尝试也存在很多限制的情况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但竞争残酷,想脱颖而出,当当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正如左力所言:路要一步步走。
1.内容“免费”终现曙光?
在当当读书客户端4.0版中,这种理念已有实际体现。在客户端借阅模式中,读者每周可免费阅读300种电子书,期限三天,过后继续阅读则需掏钱购买或等待下次借阅。
淘宝阅读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以VIP的方式来降低阅读门槛。读者只要成为淘宝阅读VIP就可免费借阅所有好书,VIP全部收益归内容方,按照用户阅读时长分账,而且用户如果通过活动赠送等方式得到VIP,这部分看书的钱将由淘宝阅读支付或交叉补贴回来。
如今众多移动阅读APP层出不穷,都宣称为读者提供最好内容和最优阅读体验。不过,让读者愿意看好内容的前提仍然是免费,而在摆脱内容收费模式,向内容的全媒体开发过渡中,过渡成本是当当必须承担的。
左力坦承对此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今年首要任务是借助低成本和互动、娱乐的玩法,把内容迅速铺到位。“三年战略,先亏两年,先丰富内容、聚拢用户,这是第三年实现盈利的关键。”
2.原创文学弯道超车?
内容免费并不够,内容还必须足够多、足够全、足够新。
当当2015年将建立电子书的资源优势放在第一位,一大目标是将销售TOP3000的纸书、电子书同步率从50%提高到90%,由此来确立在同类电商中的领先地位。同时,他们将携手知名作者,并以2亿美金扶持100个小微工作室,共同为数字阅读输送优质内容。
左力特别强调当当要做原创文学的数字阅读,而非网络文学。“当当不会做现在很多原创平台在做的网络文学,而是做可以出版的原创文学。”具言之,与盛大文学等以网络文学为主、强调任何人都可参与的内容生产模式不同,当当的原创文学是将呈现介质由传统出版置换成数字出版,不是任何人皆可参与,而是知名作者来当当平台写作,和定向扶持来培育内容。最新消息是,侯小强成为当当原创文学顾问。
在左力的表述中,当当此次数字阅读的目标受众,是要从原来主抓的深度、严肃阅读群,转向覆盖所有的大众阅读群体。因而,无论是提升纸电同步率,还是多种途径做原创文学,都是为“阅人无数”这个目标服务。
当当执着发力可以出版的原创文学,既有出于规避市场风险、盗版的压力,同时也与其一直致力耕耘深度阅读、严肃阅读有关,而出色的平台曝光度和长期积累的大量数据,让他们可与知名作者共推优质内容,或是扶持小微工作室来做“对味”的内容开发。就前述而言,此举更具主动性(不是大海捞针,而是有的放矢),也符合“电商派”数字阅读的特性,可谓另辟蹊径。不过如今数字阅读不仅是当当与其他电商间的竞争,大牌作者必然受到多方争夺,小微工作室的扶持也所费不赀,于是如何让这套机制迅速出成果,及可持续运转(不只靠资本)成为关键。
3.知识库应用或成突破?
知识库应用在当当此次数字阅读布局中颇为亮眼。左力解释称,其基于当当现有的数十万种图书,不做目录似的索引,而是根据知识点整理内容并向读者做个性化推荐。李国庆的说法更为形象,一个人想知道黄瓜在不同菜系中的不同做法,传统方式是找很多的书来看,分别获取,而通过知识库应用,他只需输入黄瓜二字,所有做法一目了然。
这是当当在数字阅读上的新玩法,从原来的数字内容贩卖者,变成了内容的编辑和整理者。在移动阅读高速发展的当下,电子书总量的多少对普通读者来说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看到自己想看的、需要看的,且看得好(体验要棒)。
然而随着淘宝阅读团解散的消息不胫而走,“每刻”频道如今也从淘宝阅读客户端“消失”了。这恰恰说明了移动阅读的“尴尬”,在众多消遣娱乐当中,阅读可能是最不刚性的需求之一。同时,作为私人色彩浓厚的阅读,从中挖掘共性化的阅读线索,并让更多人感兴趣,操作难度实在太高。
打足概念牌的当当知识库应用究竟如何?这或许只有待用户使用时方能见分晓。有几方面值得考虑,一是所提供的内容是否有侧重,还是大而全;二是怎么与内容提供商协调收益(买断?补贴?分成?);三是是否会与当当商业系统对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让用户拿到这款应用就享受到超出预期的体验和服务,而不只是一个搬到移动端的“百度百科”而已。
4.阅读社交如何破局?
上述并非当当读书客户端才有的现象。困扰所有移动阅读APP的共同问题是,相较基于人群、场景、兴趣的其他移动社交,阅读似乎天然就不具备很好的社交基因,由此导致用户间难以基于相似的阅读兴趣形成书友圈,相互间认同感较弱,用户的使用黏性也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