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互联网几乎是最具活力的领域。万物皆流,无物常驻。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一切都尚未定型。你永远不知道新的力量会在何方突然拔起。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我们所有的陈旧观念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社会的古老支柱也正在一个个地倒塌。群体的力量成了唯一没有受到任何威胁的力量,而且它的权威处于不断上升之中。”这句话用在互联网时代,丝毫没有违和感。
在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模式以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价值观念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将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次关于中国互联网的漫长叙事,在改革开放的不惑之年驻足回望,便于我们更好地走进前方未知地带。
潮起,瀛海威和中国黄页
也是从这一天起,互联网开始唤起具有敏锐嗅觉的创业者的梦想。1995年年初,北京32岁的张树新和丈夫姜作贤,将全部家当抵押给银行,用拿到的1500万元创办了一家名叫瀛海威的公司。瀛海威,这个乍听有些莫名其妙的名字,对应的是英语“information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的汉语音译。
许多人通过这个虚拟的世界谈天说地、相识相知。他们讲述自己或别人的经历,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表达的愉悦。
很可惜这个“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公司”甚至没有走过千禧之年,“我们知道2000年以后我们会挣钱,可我们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这是瀛海威公司员工中流传甚广的一句话。
还是1995年,为了让美方一家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尽快到位,还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英语教师的马云,受杭州市政府的委派以翻译的身份到了美国。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不久的中国,这笔投资有着浓厚的时代特点:被用来修建杭州至阜阳的高速公路。让马云不曾料想的是,在遭遇了近似软禁的各种传奇经历后,分文没有拿到。一扇门紧闭,另一扇门却打开了。钢筋水泥的高速公路并没有和他发生太多的关联,信息科技的高速公路却摆在了他面前。
在西雅图一家叫VBN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公司,马云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西雅图的朋友比尔·阿霍对他说:“这是Internet,你试试看,非常好的网络,不管你想找什么东西,基本上都可以找出来。”日后,包括西班牙《国家报》在内的媒体对马云的心情都有着生动的描述:“我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意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可赔不起。”他小心翼翼地在上面敲了“beer”,结果搜索出来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唯独没有中国啤酒。然后他又敲了个“Chinese”,搜索结果是“nodata”(无数据),马云又敲“Chinahistory”,又只找到一个篇幅为50字的简短介绍。马云查了好多搜索关键词,都没有发现与中国有关的数据。
回国后,马云立即邀集了24位经营外贸生意的朋友,听听他们对互联网的意见。由于自己也不是深度了解,马云用了两个小时对他们宣讲互联网存在的机遇和前景。马云讲完,面对朋友提出的5个问题,却一个都没有回答上来。24人中有23位朋友反对马云涉足互联网:“你开酒吧,开饭店,办个夜校,都行。就是干这个不行。”但马云考虑了一个晚上后,还是决定投身互联网,即使24人都反对也要干。
秋冬之际,马云到北京推广中国黄页,在寒风凛冽中穿梭在北京街头,上门拜会媒体和政府部门。因为政府对于互联网的态度仍未明确,媒体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推广宣传。对于马云在北京吃闭门羹的遭遇,一部叫《书生马云》的专题片有着生动的记录。制片人樊馨蔓曾如此评说:“在片子里,他就像一个坏人,虽然滔滔不绝,但表情总有一点鬼鬼祟祟。他对人讲他要干什么什么,要干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但再看听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片中的内容成为互联网在中国的真实写照。巨大的变革即将发生,未来正在孕育之中,但大多数人尚没有觉察。
浪奔,免费电子邮件和门户网站
这几件对中国互联网影响深远的事情,都发生在1998年,很多人把这一年称为“门户元年”,“免费”和“内容为王”这两个互联网企业的“生长法则”在这一年走入公众视野。
1998年9月15日,在互联网领域摸索了好几年的张朝阳,对2月25日推出的中国第一家中文网上搜索引擎——搜狐进行了改版,明确宣布要做中国第一网站。至此,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美7年、拥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年轻人,终于在中国本土找到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1997年张朝阳从美国回来后,立马开始鼓吹互联网“内容为王”的概念。他对他的员工说,互联网是一条高速公路,而他们要做的是在路边修一座庙宇。
彼时的搜狐还是“爱特信”,对于一家不大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做一手原创内容输出太难了,中国很多网站已经开始崛起,在北京颇具影响力的东方网景、瑞德在线等网站已经有了一些服务性介绍。张朝阳尝试着将这些网站的内容以链接的方式列在自己网站的栏目里,没想到收到了意外的惊喜:很多到爱特信网站来的用户点击了链接地址。“很多人都去看,这样我就不用做内容了!”张朝阳毅然决定全力投入,进军网上信息分类搜索。
1998年10月27日,新浪网横空出世。这个由四通利方在线和华渊资讯网合并而来的网站,甫一亮相就气度不凡。相较于搜狐和网易,其覆盖北美及中国大陆、香港、台北的布局更带有全球气派。而雄厚的资金实力也远远超出了搜狐和网易几个档次。四通利方掀起新浪,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件。海内外媒体都对其进行了笔墨详尽的长篇报道。“全球最大中文网站”,单是这几个字就足够有沉甸甸的分量。
将“门户网站”这一概念传到中国的是一名叫姜丰年的人,彼时其身份是海外最大的华人网站“华渊资讯网”的首席执行官。
中关村的传奇程序员王志东和姜丰年相遇了。1998年9月26日,在北京皇冠假日酒店,王志东第一次见到了姜丰年。许多相同的特质让两个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王志东是大陆做软件的翘楚,姜丰年在台湾做软件也是首屈一指;王志东的四通利方网站已经极具影响而且已经赢利,姜丰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创办的华渊资讯网站则是国外最大的中文网站,注册会员19万人,日最高访问量突破了100万人次。最为关键的是两个人都雄心勃勃。
经过深入交流,两个人产生了共同的想法——创办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两个人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协商。日后王志东谈起这次会见总是说:“绝对属于一见钟情的那种。”
12月1日,在王志东31岁生日那天,一场名为“利方掀起新浪”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内举行。四通利方公司宣布:业已成功并购了海外最大的华人互联网站公司——华渊资讯,并开始在互联网上建立全球最大的华人网站——新浪网。
逐浪,众神的诞生
一只企鹅的诞生
1999年2月,一款名为腾讯OICQ的聊天软件出现了。它的标志是一只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的企鹅。在自然界中,企鹅虽然更多给人一种行动笨拙的印象,却是充满关爱和冒险精神的动物。互联网世界中的这只企鹅同样具有冒险品质,它试图利用互联网即时通信的特点,实现人与人之间快速直接的交流。
电商热浪滚滚
这一年初春,在杭州湖畔家园的寓所内,马云对他的创业伙伴们发表了一通激情澎湃的演讲。在演讲中,马云胸有成竹地说:“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
这一时期,诸多电子商务网站的竞相成立,使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掀起了第一次浪潮。8848、易趣等网站也取得不俗的成绩,地方政府热情洋溢,开始将电子商务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是在1999年,招商银行“一网通”网上支付系统实现全国联网,解决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环节:支付。银行支付手段的变革,让网民通过招商银行网上银行进行消费购物不再受地理位置的制约,电子商务向前跨出了大大的一步。
另一电商巨头京东的入局则晚了不少。相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来说,刘强东是个后知后觉者。
在2003年之前,他正一心朝着做IT数码全国连锁店的目标迈进。到2003年,奉行诚信、低价经营的刘强东已经拥有了13个店铺。它们分布在北京、沈阳、深圳等城市。刘强东曾经野心勃勃地设想,到2010年的时候拥有300~400家的连锁店,让中关村电脑城彻底消失。不过设想归设想,就在这一年,SARS来袭,刘强东的店铺全部关闭。更让人焦灼的是,中关村所有IT产品的价格也直线下降,降幅高达30%~40%。刘强东在短短的21天里就亏损了800多万元,占其资金总额的三分之一。如果SARS迟迟不结束,京东最多只能坚持半年,互联网似乎是唯一可能的救赎渠道了!
万般无奈中,刘强东就这样进入了电子商务领域。他和他的工作人员开始在IT技术论坛里疯狂发帖,向网友们推销自己的产品。一位论坛版主以自身信誉为刘强东担保,公开声称:“在中关村,刘强东是我认识的唯一不卖水货的商人。”依靠平时积累的口碑,来自网上的订单虽然不似雪花般地飞来,却也是持续不断地增加。2003年6月到年底,来自网上的订单一共超过了1000单,最多一天有35个订单,甚至比一个连锁店都要多。
2003年年底,刘强东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电子商务的漫漫征途。2004年1月1日,刘强东创立的“京东多媒体网”正式上线。在诞生之初,这家网站显得孤独而又渺小。因为它只是一家经营电子产品的网站,而且产品也寥寥可数——只有98个在互联网上很畅销的产品。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小网站,却依靠网友们的口碑传播,呈现出不可抑制的生长态势。
刘强东的到来,如大象冲进了瓷器店一般,固有的规则、秩序频频受到冲击。“搅局者”“坏孩子”“价格屠夫”,诸如此类的头衔也被加诸在了他身上。这些倒还是次要的,由于京东商城的出现威胁到了很多品牌厂商和代理商的生存,京东商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它们的抗议、打压甚至封杀。
如果说质优低价是京东商城的一只撒手锏的话,那么高效的物流渠道就是另外一只。通过研究美国最大的在线零售网站——亚马逊的资料和年报,刘强东意识到单纯的低价竞争是无法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的,只有在物流方面进行重金投入才能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提升商品配送方面的客户满意度,京东将大部分融资都投入了物流建设当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
这一年的年初,当中关村还沉浸在迎接新世纪的喜悦情绪中时,一个叫李彦宏的年轻人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互联网的江湖世界。在北大资源宾馆的一间套房中,李彦宏对着刚招募来不久的几名员工说,我们这就开始了,办公室有两条纪律,一是不准吸烟,二是不准带宠物。由于房间太小,大家只能盘着腿坐在床上谋划未来。没有鲜花和掌声,百度在平淡无奇中开始了它的伟大历程。这是一家依照美国硅谷模式创办的搜索引擎公司,它致力于向人们提供“简单、可信赖”的信息获取方式。但它的名字却极传统,充满了古典文学的意境。“百度”取自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最后一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热爱中国文学的李彦宏采用“百度”这个名字,象征着这家公司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着追求。为了向投资人解释这首情感丰富、意境悠远的宋词,李彦宏还用英文做了一番生动的解释:“在凄美中寻找幽微的美感,比喻人在面临人生许多阻碍的同时,追寻自己的梦想。”百度的这种执着追求的气质,似乎与李彦宏的个人气质一脉相承。
在当时,百度只是一家为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技术的公司。它是那么的不起眼,以至很多媒体都不知道百度和李彦宏到底是做什么的。
一家媒体就新浪、搜狐、网易、雅虎中国和ChinaRen的搜索引擎进行的测评显示,在响应速度上,ChinaRen是1秒钟,其他四家是5秒钟;在搜索的数量上,ChinaRen是几千几万,其他4家却只有几十几百。在这5家网站中,ChinaRen用的正是百度的搜索技术。受百度技术的吸引和打动,搜狐在这一年8月成了百度的客户。随后新浪、网易、263等当时国内的大中型门户网站也都采用了百度的搜索技术。到2001年夏天时,百度的搜索技术已经拿下了国内80%的门户网站。
然而随着覆盖面的扩大,百度渐渐入不敷出。彼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搜索引擎公司Overture已经靠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受此启发,李彦宏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后台走向前台,做一个直接面向网民的搜索网站。2001年9月22日,对于百度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属于百度自己的网站正式在互联网上亮相,简洁的首页页面和谷歌(Google)相差无几;百度竞价排名系统也在这天正式上线,它大受中小企业的欢迎,因为它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经济适用、方便快捷的推广平台。在此之后,百度以超人预料的速度茁壮成长,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写到这里,互联网的巨头们已经悉数登场,而互联网时代除了造就了一批互联网企业,还成就了无数互联网红人,他们或许是网络作家、网络歌手,到后来的各种博主,新媒体大V……技术赋予每个人发生的平台,这一切都只属于互联网时代。
风潮:团购的昙花一现和无限可能互联网+
几大巨头之后的互联网时代,几乎是按下了快进键进行的,2008年,中国网民首次超过美国。智能手机技术的革新给互联网行业带来了一番新的想象。
2010年,当团购的飓风从海外刮到国内时,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客,都义无反顾地往风口上撞去。
快速的融资的神话也开始弥漫在互联网世界里。拉手网上线不到3个月,就获得了500万美元的融资;专业化妆品团购网站VC团获得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而一家叫阿丫团的团购网站刚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营,就获得了山西财团1.1亿元的高额投资……
资本不仅带来了整个行业的繁荣,还无形中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中消费者缺乏议价能力的弱势地位,使得交易更加透明化。更重要的是,O2O(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市场被激活了。
虽然不到两年,700多家团购网站已经无法打开或者转型,但一个成熟的互联网环境展现在了创业者的面前,无数的人前赴后继想要在互联网这个大时代里占有一席之地,成功如美团王兴、小米雷军。这是一个不缺乏奇迹的时代,互联网似乎可以连接一切事情。
2017年,曾经风靡一时的O2O似乎过气了,“新零售”成了最引人瞩目的商业景观。这个乍看让人不明就里的新概念是马云2016年10月在云栖大会上提出的。在那次大会上,他说:“未来的10年、20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阿里巴巴也用接二连三的动作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新零售的感性认知。7月,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亮相杭州。作为新零售的试验点,它构建了无收银员、无须排队、拿完即走等智能化的消费场景。
在互联网巨头企业的推波助澜下,“新零售”的热浪席卷城乡各地。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纷纷投入了这场商业模式变革,国美、苏宁等传统家电零售商也开始标榜“新零售”。仿佛在一夜之间,形形色色的“新零售”店铺在城市遍地开花,无人超市、前置仓、超级物种等各种探索层出不穷,零售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曾经,线下销售被许多一味推崇互联网的人视为落后生产力的象征,但现在它成了孕育生机的地方。无数企业将目光重新聚焦到传统零售领域,以捕捉新的机遇。
2017年6月,高晓松的付费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在蜻蜓FM开播。这档以高晓松名字的反义词命名的节目,上线首月收入就超过了2000万元。在6月12日那天的开播发布会上,高晓松说:“社会不管发展成什么样子,在这个社会里的读书人能够赚到钱就是这个社会的进步。”
大家常说未来已来,但互联网时代,未来,还有无限可以期待的事情发生。
*本文摘自《奔腾年代:互联网与中国1995—2018》,由书享界舒小米整理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