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郡故城遗址的古城墙,讲述着故城村的古老历史。
故城村宣传常山郡历史的墙绘随处可见。
本报记者杨惠玲/文张晓峰/图
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历史悠久,曾经有800多年作为郡、国、县治所。公元前255年,战国时赵国公子被封于此修筑城池,起名元氏。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在元氏复置常山郡,郡治设在元氏城,就是现在故城村村南,同时恒山郡、常山郡等郡治均设于此,故城便因此而得名。2006年,常山郡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广袤平原之上的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村子虽然不大,但因其悠久的历史曾一度在燕赵大地声名显赫。村子东南面农田里那些突兀矗立的土疙瘩,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村庄古老的历史。
2000多年前,这里曾经城垣壮丽、市井繁华,从战国时期绵延数百年。直到隋末农民起义军攻破这座古城,这座历经沧桑的城池才渐渐归于沉寂,尘封于历史之中。
元氏始于常山故城
在故城村南,有一座古城遗址。据专家考证,它就是始于战国、兴盛于汉代、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常山郡故城遗址。
说起这座有着辉煌历史的古城,就要先从“元氏”的由来说起。
“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县上原。”《史记·赵世家》记载了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在元氏这个地方筑起了城池,以元氏城为治所设置了上原县。这是元氏第一次有确切记载的文字。
战国时期,中原各国连年混战。此时,赵国的君王赵武灵王想尽了一切办法扩大赵国的版图。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伐中山,中山献鄗、石邑、飞龙、东垣四邑求和,飞龙邑从中山国划入赵国版图。后来,赵武灵王的孙子赵孝成王就把原属中山国的一块土地封给了他的哥哥公子元。这就是《史记·赵世家》记载的这段历史。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上原县纳入恒山郡版图,更名为元氏县,郡治设在东垣(今东古城村)。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恒山郡郡治迁到赵公子元营建的元氏城,管辖元氏、石邑(今鹿泉区)、灵寿、九门(今藁城区九门)、井陉、房子(今高邑、赞皇、邢台临城各一部分)、平棘(今赵县)、鄗(今高邑东部、宁晋、柏乡各一部分)、关(今栾城)等周边的十八个县。
恒山郡管辖范围的扩大,让元氏城成为当时一个规模庞大的政治中心。
古老城池归于沉寂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为避刘恒的名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汉景帝时,改常山国,立皇子刘舜为常山王。汉武帝时又废国复改为郡。此后,时为郡,时为国,均设治于故城。
然而,西汉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故城的政治、历史地位。
常山王刘舜是汉景帝最为宠爱的儿子,平时骄奢淫逸,家风颓败,妻妾儿女之间明争暗斗,由此引发了王室之间的内讧。刘舜病逝,太子刘勃在为父亲服丧期间,“私奸饮酒,搏戏击筑,与女子载驰、环城过市,入狱视囚”,新登基的汉武帝震怒,想要加以惩戒,也借此整治这些诸侯王,巩固中央集权。于是,他派遣曾经出使西域的张骞来到元氏城查办刘勃。张骞查清了刘勃所犯的罪行,据实上奏朝廷,汉武帝下诏罢黜了刘勃的王位,将他放逐到鄂西北的房县(现湖北省房县),常山国降格为常山郡。这段宫廷秘史被司马迁原原本本地记录在了《史记·五宗世家》里。
不久之后,汉武帝下诏封刘勃的弟弟刘平为真定王,常山郡郡治仍设在元氏城。
常山古城地处南北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到了隋唐之际,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在河北、山东一带建立了大夏农民政权,在这里曾经多次与唐朝的军队抗衡。此时的常山古城已经破败不堪。后来,曾经跟随窦建德的刘黑闼再次在这里大败唐军,攻占了元氏城。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池在战火当中被烧毁。
隋开皇六年(586年),元氏县治所迁到了槐水之北,建立了一座新县城。相对于新建的县城来说,这座没落的城池从此就被称为故城,结束了它作为治所共计841年的历史。
文物古迹见证历史
漫长的历史在故城村遗留下众多文物古迹,常山郡故城遗址、古代建筑遗迹、历代碑碣以及新石器时代石器、汉代陶器等众多文物串起了村庄的历史。其中,常山郡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山郡故城遗址位于故城村南,现在还可以看到东、南、西三面残存的古城墙,逶迤连亘、若断若续,昔日的雄姿仍依稀可辨。东城墙残留处有3米高,南城墙残留最高处有6米高,西南部城墙残留处有5米高,原城垣最宽处有23米。东门和南门的遗址还可看出具体位置。
据专家考证,常山郡故城遗址的城内大约东西长1200米、南北长1080米,城墙有东、南、西、北四门,城内有与四门正对的十字交叉大道。距今已2000多年的古城墙,当年是用糯米熬汁,然后和上三合土一层一层地夯筑起来的,其层理清晰可见。
常山郡故城遗址内曾遍布汉代陶器、瓦当、鬲足、豆颈等残片。20世纪70年代曾采集到汉代虎纹砖、“常山长昌”“常山长贵”瓦当、云纹瓦等多件文物。“常山长昌”“常山长贵”瓦当为东汉时期制作,其中心单凸线圆圈内为一较大的乳钉,圈外四面各出二条平行线与宽缘内一周凸弦纹相连,平行线内有“常山长昌”“常山长贵”隶书字样,四隅扇形处饰卷云纹。
村中当年还建有八都神坛、八都神庙、永天寺、无梁殿等建筑,八都神坛中曾立有一块三公山碑,是东汉光和四年(181年)元氏左尉樊玮为赞颂常山相冯巡而刻立。碑额为阳刻隶书“三公之碑”四字,左有阴刻隶书“封龙君”,右有阴刻隶书“灵山君”三字。全碑隶书24行,每行40字,实有字728个,字径约3.5厘米。清代金石学家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评其书云:“隶体端劲挺秀,可以为法,不在同时《石经》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