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津谈上海图书馆旧事(上)

澎湃新闻:您的事业是从上海图书馆起步的,能不能请您详细谈谈怎么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的?

沈津:我是安徽合肥人。沈家在安徽合肥是一个大族,我们家的《沈氏家传》是陈寅恪先生的父亲陈三立先生所撰。我的祖父叫沈曾迈,喜欢文史,学问非常好,擅书法,曾是书画家吴昌硕的学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上海办过书法展,有很多人去捧场,作品也全部售罄。他写的石鼓文等都曾下过很大工夫,也有人把他写的篆字当作吴昌硕的拿到市面上卖,因为可以乱真。他在天津靠教书谋生,办私塾。很多名门的子弟都曾跟我祖父学习,比如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就请我祖父到家里作家庭教师。著名书画家、上海市政协委员戚叔玉先生,曾告诉我他当年和我祖父交往的情况。我祖父后来到南京江南水泥厂做厂长秘书,1957年被打成右派,就很少写字了。我的父母亲都是职员,完全靠工资生活。我初中毕业以后,家里当时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我们家有六个孩子,作为老大,我想替父母亲分担一些生活压力,想早点参加工作。我母亲在上海图书馆工作,那个时候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也就是过去的合众图书馆,还有报刊图书馆、科学技术图书馆、上海人民图书馆,都合并到了上海图书馆,很多书集中在一起,需要找临时工帮忙整理,于是1959年,我就进入了上海图书馆。

顾廷龙先生

澎湃新闻:您成为顾老的学生是在哪一年?当时具体的过程,还有顾老收徒的标准,您能介绍一下吗?

沈津:是在1960年的冬天。当时上海市委宣传部制订了一个计划,让文化系统的老艺人、老专家收徒学艺,把他们的技艺、学问传承下去,而我也就有幸被挑选,跟着上海图书馆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三位先生学习古籍版本。三位当中顾老的年龄最大,我记得他当时是五十七岁,潘景郑先生比他小一岁,瞿凤起先生又比潘先生小一岁,从年龄上来说正好是他们在事业颠峰的时候。

顾廷龙先生是上海图书馆馆长、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文献学家。潘景郑先生的家世比较显赫,家里产业很多,开有酱园、银行,到他这一代家里有些败落了。潘先生有了多余的钱就去买书,他就是喜欢书。他的哥哥叫潘博山,是收藏界中收藏明清尺牍里最有名的一个。他们的收藏眼光独到,注重苏州的地方文献和一般文人学者的稿本和抄本,主要是明刻本、清刻本,也有少量宋刻本。瞿凤起先生是铁琴铜剑楼的传人,他对宋元善本很熟悉,他家的收藏就很了不得。

领导上希望他们三人,尤其是顾老,能够带学生。我当时只是上海图书馆的一个学员,工资非常低,只有三十六块钱人民币。我小时候祖父教过我临帖、描红。领导上考虑到这个小青年很求上进,又比较刻苦努力,字也写得还可以,于是就把我送到了上海图书馆典藏部特藏组,拜顾老为师。我感到非常地幸运,也是缘分。当时有一个拜师合同,是特藏组组长张仪明拟的,拟好以后让我用复写纸复写了两份。

合同里边的具体条款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了。我跟着顾廷龙先生学习古籍整理、编目、鉴定,大概一年或者一年半以后,上海图书馆的领导又觉得,光培养一个沈津不够,要加强特藏组的力量,就又派了一个叫吴织的女同事,也跟着顾老学习。吴织当时在上海图书馆方法研究部,之前是海军文工团的。顾老对外公开承认的学生就是我和吴织,此外在上图再也没有带过正式的学生。

沈津、顾老与吴织

澎湃新闻:三位先生和上海图书馆的渊源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沈津:顾先生和潘先生是郎舅关系,顾先生抗战时期参与创办了上海合众图书馆,后来潘先生也到合众图书馆工作。1951年顾先生等人把合众图书馆捐献出来,成为公立的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1958年又合并到了上海图书馆,顾先生、潘先生自然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了。瞿氏铁琴铜剑楼的藏书解放后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瞿先生被安排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整理善本古籍,参与了上海图书馆的筹备工作,1952年上海图书馆成立,他就一直在上图工作,直到退休。

澎湃新闻:您是如何接受三位先生的训练的呢?

沈津:我在上海图书馆开始的正式训练,由顾先生指导,潘景郑先生、瞿凤起先生从旁辅导。当时为了培养我和吴织,每个星期要集中讲一次课,一般讲一个半小时,主要是潘先生、瞿先生讲。讲课的内容不固定,也没有教学大纲。比如讲过《纲鉴易知录》,主要是讲历史,一点点读下来,这部书内容比较多,最后没有念完。讲过上海的地方志,还讲过《唐诗三百首》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潘先生是章太炎和吴梅的学生,所以他对词曲非常熟,有时除了讲,还要唱。

当时听课的人除了我和吴织,还有赵嘉福和潘美娣,有时候上海图书馆党支部副书记、党团办公室主任黄眷澜和典藏部主任赵兴茂也会来旁听。讲课一直持续了两年多。赵嘉福本来在上海民族乐团拉二胡,潘美娣在上海舞蹈学校学民族舞蹈,由于国内在1961年的时候碰到了经济上的困难,有些原来学习其他技艺的学员就转到图书馆来了。他们两个人也都是小年轻,到了上海图书馆就开始分别跟着碑刻名家黄怀觉、古籍修复专家曹有福学习了。黄怀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成名了,技艺高超,得到吴湖帆等著名书画家的认可。曹有福和北京图书馆的张士达并称南北修书的“国手”,但南北修书的手法并不一样。曹有福修书真正做到“整旧如旧”,不少海派藏书家,比如黄裳的书都是经曹有福之手修复的。

澎湃新闻:当时您具体读了哪些书,能介绍一下吗?

沈津:顾先生要求我看一些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方面的书,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叶德辉《书林清话》、钱基博的《版本通义》、刘国钧的《中国书史简编》等等。前面的几种,初看时有点吃力,只能是慢慢读。我家里的那一套商务印书馆出的四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是顾先生送给我的,记得上面还有一方小图章,好像是“起潜持赠”。

澎湃新闻:顾老的书法功力极为深厚,他的字很多人都喜欢。当时他指导过您学书吗?

沈津:顾先生要求我每天用一个小时写毛笔字,要我自己选字帖练习书法。唐代欧阳询、褚遂良、宋代黄庭坚、米芾,清代书法家梁巘、顾莼的字,我都临过。临得最多的是褚遂良,大概有一年多。顾莼的字是潘景郑先生从家里拿来的潘家宝山楼影印的珂罗版小本。有时候顾先生就站在旁边看我临摹,性起时甚至还亲自作示范,我至今留有一两张顾师改动过的作业。

那时北京文化部门要求上海图书馆呈交一份一级、二级藏品的目录,其中就有碑帖方面的,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好的碑帖,包括宋拓本、明拓本、旧拓本,我几乎都看了一遍。我也曾临过赵孟頫、董其昌的字,顾先生看到后就告诉我不要临他们的字,因为这两个人人品不好。

潘景郑先生赠给沈津的墨迹

系统学习版本目录学

沈津:我毕竟只是初中毕业,所以必须在文化上有所进修。上海市文化局有一个“职工业余学校”,夜校性质,一个星期大约二三个晚上有课,请的一些授课老师都很有水平,比如上海京剧院的编剧何慢。我在那里拿到了高中文凭,这是次要的,主要是学到了很多国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

后来我又报考了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函授班,被录取以后系统地学习了图书馆学、目录学、分类法、读者工作、工具书使用等方面的课程。虽是函授,也上课,老师都来自上海图书馆,例如副馆长韩静华、方法研究部主任陈石铭,以及其他部门的主任,如陈柱麟,他是蒋介石的侄女婿。他们在业务上都有一套,讲课很有实践针对性,比空谈理论不知道要好多少。所以我常常觉得虽然是函授,但比那些全日制的都要幸运,我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学到的都是实践的知识。老师布置的作业通常也是在晚上完成,工具书使用课上学的知识最能派上用场,那些工具书在善本组的办公室里全有,比如《中国丛书综录》,都是我经常用的,所以我查起来特别快,轻而易举地就把作业做完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已基本完成学业,只是未拿到毕业文凭。七十年代后期,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派一些学生来上海图书馆实习,请我去讲课。讲完课后我和武大的老师闲聊,我说我曾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函授的学生。他说:噢,你也是武大的?我说我书都念完了,也没有文凭什么的。他说我回去给你查一查,看能不能给你补一个毕业证书。过了几个月,我真的收到了武汉大学图书馆系颁发的毕业证书,上面有校长刘道玉的签名和公章。

澎湃新闻:也就是说,您虽然上的是武大的函授课,拿的是武大的文凭,但您的课基本上是在上海上的,授课都是上海图书馆的专家。那么,课程是由武大来定的吧。教材是武大定还是授课老师自己选呢?

沈津:教材都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寄过来的。我在图书馆工作,又有一定的师承,得到了最好的老师指点,而且学到的知识。

澎湃新闻:学习版本鉴定,实践经验很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三位老师是如何培养您的专业能力的?

沈津:当时上海图书馆在进行古籍善本书目的编制,这成为善本组最主要的工作。我做的工作是什么呢?每天瞿先生交给我一沓卡片,都是按经史子集分类排列的,我就拿着这些卡片推着书车到书库里去,把这些书一部一部取出来,交给瞿先生,瞿先生和潘先生负责用书核对卡片。每张卡片上面有书名、卷数、作者、版本、稽核项,有不对的地方,就在上面用毛笔修改,有时也把卡片上原来没有的一些著录,比如钤印、行款、鱼尾、刻工以及其它比较特殊的,如牌记、扉页上的文字,记在卡片的背面。

因为顾先生是馆长,事务繁忙,偶尔会看看卡片,但他要求潘先生、瞿先生对卡片上所作的修改,都要让我和吴织看一看,让我们了解修改的原因,着意培养我们。比如卡片上原来写“明万历二十七年刻本”,为什么“二十七年”要删去呢?因为序虽然是万历二十七年作的,但序文里并没有明确说这部书是在这一年刊刻的,缺乏明确的依据,所以只能表述为“明万历刻本”。潘先生、瞿先生有时会加上一些著录项,为什么要加这些著录项?它们在书里的哪些地方有反映?碰到这些问题我们都要仔细地到书里去查找。为什么在书里的这个钤印旁边打个叉号,标个“伪”字,认为它有问题?为什么说它的印色不对?我和吴织仔细揣摩,加上老师的耐心指点,逐渐地积累起版本著录的经验,慢慢地对版本的鉴定有了心得。

澎湃新闻:记得您曾说不光白天看这些古籍善本,晚上也看,住在图书馆里。能不能谈谈当时的具体情况?

沈津与潘景郑先生

澎湃新闻:您跟着顾、潘、瞿这几位先生一起去买过古籍吗?感觉如何?

沈津:碰上潘先生和瞿先生去古籍书店选书买书,顾先生一定会跟他们说,沈津也去。我就像一个小书僮一样跟在他们后面。顾先生告诉我,潘先生、瞿先生经验非常丰富,他们挑的书肯定是高质量的,但我不要在旁边光是打个下手,也要参与选书,选了以后才知道对还是不对。选好的书送到了上海图书馆,谁来查重呢?我来查。把没有复本、价钱又不是很贵的书留下来;如果有复本,绝对不予考虑。整个查书的过程就是一种训练。另外上海图书馆还承担了出口图书的鉴定工作,凡是出口到香港的图书,或者是可供海外学者选购的线装书,都要经过鉴定,确定符合出口的标准,打上火漆印之后才能出口。当时的标准是1911年以前的不能出口,1911年以后的才可以出口。潘先生、瞿先生看过这些书后,由我来盖火漆印。每一次我都会经眼几百种线装书,十部里能记住一部,就积少成多了。

帮顾先生查书也是一种训练。有时候顾先生会拿个纸条给我,说:“沈津,你去查去。”我就要到各个书库去查各种资料。顾先生希望我能够知道,什么书怎么查,遇到什么问题查什么书,怎么能够检索到你所需要的材料。除了善本书,我也要去看普通线装书和旧平装书(1949年以前的出版物)、新书(1949年以后出版的书),了解这些书的用处。我觉得每一天的工作都非常充实,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沈津与顾廷龙先生

澎湃新闻:做《翁方纲年谱》这个题目似乎也是顾先生给您定下来的?

沈津:1961年的时候,顾先生给我定了一个题目,做《翁方纲年谱》。顾先生有一个习惯,每个星期天的上午一定会去长乐路书库,也就是过去合众图书馆的所在地,在那里思考一些问题,写一些东西。我知道了以后就说:馆长,我可不可以也到长乐路书库去陪陪您。他说好啊,你来吧。于是每个星期天上午八点半到十二点,长乐路书库顾先生办公室里只有我们师徒二人,面对面坐着。顾先生给我讲了很多东西,都是他平时在办公室里不讲的。讲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北京、四十年代在合众图书馆,跟张元济、叶景葵这些人交往的事情,也讲民国年间藏书家故实,有时也让我查书或抄材料。

有一次他对我说,你做古籍版本鉴定,实际上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必须跳出来,要做研究。于是,他出了一个题目,让我把翁方纲的年谱做出来,他过去就做过吴大澂的年谱。他说所有关于翁方纲的东西你都要去搜集,比如很多重要的碑帖上面都有翁方纲的题跋,你把这些题跋,还有翁的手札全部录出来。于是每个星期天我就在长乐路书库开始做这项工作,碰到问题,包括不认识的字,随时可向顾先生请教。资料搜集工作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一直到四十年之后《翁方纲年谱》出版,才算是完成了顾先生交给我的任务。

顾先生在长乐路书库时跟我说过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学问"就是"学"和"问"两个字。凡是不懂的,你就去问潘景郑或者瞿凤起,也可以来问我。”我和他们三位的关系不仅仅是师徒关系,而是超越了师徒关系。所以,上海图书馆里有人就对我说:你是“三房合一子”。这是上海话,意思是三个人就你这么一个儿子,都对你好。三位老师都是非常好的厚道人,从没有想把自己的知识藏起来,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你。

THE END
1.欢迎光临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网站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网站为落实《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培养高素质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海市分中心、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指导委员会牵头,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联合举办,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会展社教中心具体承办的第29期图情高级研修班,现在开始招生。 https://society.library.sh.cn/
2.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新生专栏 读者荐购 新书加急处理 上海交通大学机构知识管理服务系统 全球科学技术奖项成果数据库 开放时间 座位预约 借/还书 馆藏分布 咨询留言 我的图书馆 校外访问 新闻通告 瞬间铭记 永恒传承——2024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科艺基金系列活动举行 图书馆领导班子成员开展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题研讨会 https://www.lib.sjtu.edu.cn/f/main/index.shtml?eqid=c3e799b4000467590000000464887019
3.上海十大图书馆推荐上海有哪些图书馆上海的图书馆哪个比较好上海图书馆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一级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是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总馆、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前沿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首批上海市重点智库。图书馆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吸引数百万市民踊跃参加。上图讲座、上图https://www.maigoo.com/citiao/list_9842.html
4.上海图书馆招聘网2025年上海图书馆招聘信息猎聘2025年上海图书馆招聘信息,海量高薪猎头职位等你来选,了解上海图书馆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真实招聘信息,找高薪职位,上猎聘!https://m.liepin.com/city-sh/zptushuguan/
5.上海市中小学暑期读书活动网关于开展202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暑期读书活动的通知 操作指南 “书韵心灵 共绘华章”——庆祝建国75周年中小学生读书征文活动 我的投稿 > “智海泛舟 科普领航”——在线科普阅读探究活动 进入查看 > 我的投稿 > 我的投稿 > 我的投稿 > 进入查看 > http://www.co-library.com/
6.上海图书馆东馆/SHL建筑事务所中国上海——上海图书馆东馆,全球人口第三大城市的新地标和文化目的地,现已开幕。由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以下简称为“SHL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建图书馆之一。作为一个以艺术、文化和科技驱动知识分享的平台,上海图书馆东馆是当代图书馆飞速发展的成果体现。与此同时,它致敬https://www.gooood.cn/shanghai-library-east-by-schmidt-hammer-lassen-architects.htm
7.上海图书馆全面建成光明日报上海图书馆全面建成 上海图书馆日前全面建成。新馆占地3.1公顷,收藏图书1000万册,科技文献资料3000万件。新馆在兴建过程中已逐步向公众开放,一年来已发放各种阅览证25万余张,日平均接待读者7500人次。新华社记者陈飞摄https://www.gmw.cn/01gmrb/1998-01/01/GB/17560^GM2-0110.HTM
8.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图书馆全部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音视频科技成果年鉴法律法规案例信息资讯特色库专题 搜索外文检索 全部字段主题标题作者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 更多 新闻·公告·通知 智慧图书馆推介 数据库使用指南 国研网培训通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案例 2024-12-02 http://2274hq.portal.chaoxing.com/
9.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黄浦区图书馆-少山读书会第282期 | 中华经典之首—《易经》 2024-11-29 数字资源 查看全部> 黄浦区图书馆自建库 博看网 上海数字文化网 万方数据 黄浦文化特色资源库 超星期刊 超星汇雅电子书 中外报刊 地方快讯 申报电子版 中华历史文献库 汉籍典藏古籍 https://www.shhp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