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做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积极链接各方资源,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协调联动机制。
一、建实“一个”基站,搭建未保工作“大平台”
(一)压实未保工作责任
(二)做实未保工作阵地
(三)落实未保工作举措
结合打造“洪汛涛童书馆”,做好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提级建设,将占地413平方米的少儿图书馆打造为培育社区文化、传递科技信息、提供社会帮扶的特色少儿活动基地。链接社会资源,建立儿童教育、心理辅导、社区照顾等未成年人工作机制,通过物质帮扶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政策宣导与课余活动相结合等方式,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未成年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关爱服务。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硬件建设及日常工作专项经费。
二、打通“任督”二脉,配强基层队伍“领头雁”
(一)锻造未保工作队伍
(二)提升干部队伍水平
组织街道儿童督导员、居民区儿童主任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题培训,明晰工作流程和任务。落实辖区未成年人尤其是困境儿童等对象服务管理情况的主动预警、关爱保障、实时监测、诉求及时响应处置。受理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投诉、举报,实现从首问接待到跟踪处理的闭环处置。对困境儿童、事实无人照护儿童等为重点的未成年人落实“一人一专班、一人一档案、一人一方案”的帮扶措施,精准开展走访陪护、品德教育、生活照料、控辍保学、心理疏导、课业辅导等活动,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三)加强工作督查指导
在建立儿童主任定期巡访常规化,制定监护缺失儿童的监测和处置预案的基础上,开展“未”你守护专项行动。由街道分管领导带队逐一对各居民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基础信息、巡访记录、工作台账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个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指导,并征询未保工作中的具体意见建议等。
三、做优“三色”之花,打好关爱保护“组合拳”
(一)红色引航
利用街道“护航号”“三十七民众夜校”、苏州河沿岸红色建筑群等身边的红色教育站点,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青少年开展参观学习、座谈交流、手工制作、征文演讲等主题活动,去年以来共开展8场。街道“范小北”青少年红色宣讲团,定期开展培训、组织宣讲,获评“2021-2022学年上海市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
(二)橙色启航
鼓励未成年人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做实“周小桥”儿童议事团,结合社区治理难点、热点,组织青少年围绕未保工作、环境保护、加装电梯等开展议事活动;组织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孤老慰问、环境整治、交通治理等社区公益实践活动,培养其关心社区建设、热爱公益事业、乐于助人的好品格,去年共计开展15场。其中,关于苏州河沿岸的建设提案活动,得到《青年报》的宣传报道。举办书法、美术、体育、舞蹈、歌唱、朗诵、演讲、戏剧、手工、航模等丰富的校外活动,助力“双减”政策,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三)绿色护航
持续开展防溺水、防诈骗、防网络沉迷等安全教育,做好未保普法进校园、进社区、进园区,发动志愿者坚持做好校园周边网吧巡察、校园门口秩序守护工作等。持续加大对47名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力度,日常关心其学习和生活,发放儿童文化福利补贴(书券)165张。
四、衔接“四方”保护,多方链接扩容“朋友圈”
(一)党建引领,织密保护网
以党建引领,注重推动社会保护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与辖区10所中小学、幼儿园签订未保工作共建协议,强化校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共建联建。与街道公安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司法所等对接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明确强制报告的范围、需要报告的情形、报告的流程、救助保护机制以及隐私保护、激励和督促检查措施等。
(二)资源整合,构建防火墙
(三)多元参与,撑起保护伞
广泛动员街道、居民区的干部和志愿者,企业及其员工等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壮大关爱保护团体。引导和培育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公益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引入青少年矫正、心理疏导、活动策划、站点运维等不同专业的社会组织4家。在重要节日期间,联合社区单位、个人,通过节日慰问等方式鼓励儿童勇敢面对生活,去年以来,已惠及51名儿童,发放慰问金1.5万元,发放微心愿物品13件。在辖区着力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人人知晓、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