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刘越)11月30日,第十八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在北京市社科联举行。
本届论坛以“与时代并进:经典诠释与理论创新”为主题,引导青年学者将经典理论中的智慧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动古今中西知识对话,加深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碰撞融合,以更坚实的学术功底、宽广的理论视野,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基于伟大实践基础上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出席论坛并致辞。北京市社科联秘书长崔占辉主持。
牛青山提出,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需要返回到思想的源头,从中汲取新的启示与滋养。希望广大青年学者坚持守正创新,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动理论的新释与再创。秉持开放包容,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锤炼理论思维,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善于从现实问题的实践经验中提出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形成有学理性的研究课题,自觉承担新的文化使命。
学术报告环节,5位青年学者基于各自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从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开展交流研讨,展现首都青年社科学者学术创新活力。
重新理解马克思,离不开对西方思想传统的回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莅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一定要回到马克思、理解马克思、重建马克思。要在文本学视域中重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写作与传播过程,在思想史视域中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历史语境与当代价值,在理解史视域中构建基于中国学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真正担负起守正创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秦晋楠作题为《中国哲学方法论中的“世界哲学”问题》的报告,他梳理了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人对中国哲学方法论中世界哲学问题的看法,认为未来的中国哲学是在调动其所在时代、其所处基础视域中的全部思想资源的基础之上,是传统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交融后形成的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国哲学,这也将成为新的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李涛作题为《从古希腊自然正义、中世纪自然法到现代自然权利——自然正当的古今之变》的报告。他表示,自然正当(iusnaturale)是西方政治哲学一以贯之的根本问题;同时又分为古希腊自然正义、中世纪自然法、现代自然权利三阶段。自然正义是客观秩序,基于理性本体要求培养美德;自然法是外在命令,要求对法则的服从;自然权利是主观法权,基于意志本体要求保护人的主体自由。李涛认为,如果客观法权与主观法权是主导标准,那么三阶段的自然正当仍可纳入古今之变的框架。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教授周利群作题为《从<摩登伽经>到<宿曜经>:九世纪以前印度天文知识在汉文佛经中的累积》的报告。通过对《摩登伽经》和《宿曜经》的比较研究,探索这一阶段印度天文知识在汉文佛经中的不断积累和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她认为每个文明在学习吸收其他文化的时候,都会有异化和归化的选择。这也反映出一种演进张力:学习外来文化是为了与世界最先进的文明保持一致,与时俱进;保持自己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特征,对于自身文明的传承发展同样十分必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赵敦华对报告作出点评,进一步拓宽了青年学者的学术视野,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追溯经典、借古开今、启迪后学。
据悉,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创办于2007年,是首都青年学者展示学术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论坛发言学者主要为“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课题承担人。该项目为促进优秀人才成长,推动首都社科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为“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补充了新生力量,注入了新生活力。
本次研讨会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来自北京地区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代表近百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