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再新:在美术史的叙述中,缺了收藏的故事

洪再新和谢柏轲在华盛顿大学,1986年。

亦署洪再辛、一鉴等,1957年出生于杭州,曾就读于杭州大学历史系,受黄时鉴先生学术影响;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博士,师从王伯敏先生。现为美国普吉海湾大学艺术史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92年)、《中国美术史》(2013年增订版)等。

学术研究传承着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价值,为我们重新展开逝去的那些生活世界,展开那些已经凝固的伟大思想。但以学术为业的学人们是一群寂寞的前行者,没有太多的鲜花和掌声,板凳坐得十年冷,方能小有成就。尤其在当下,学术显然并不是求取名利的优选途径,选择学术,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清苦的生活方式,因此,以学术为志业就需要很深的定力。

2013年,“大家访谈”新开辟的“问学录”专题着眼于学术名家的求学、治学往事,追溯他们的治学之路,并试图从他们身上寻找真正的学术之途。我们希望展现的是,在一个越来越急功近利的社会,有这么一群人,埋首学术,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6月中旬,趁着美国高校暑假,美国普吉海湾大学美术史教授洪再新在广东美术馆作了一场题为《七百年递藏传奇》的讲座。

“提出问题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要得多。一个真正独立思考、做学问的人,不能提出问题就只能做别人的工具。”洪再新坦言,国内的教育缺乏独立的批判能力,“给你再多的材料,你还是用原来的材料堆积(成论文),等于没有探照灯,等于视而不见。”

发现收藏在艺术史上的功用

南都:1977年恢复高考后,你考上杭州大学(今并入浙江大学)历史系,为什么选这门专业?

洪再新:参加高考时,我最希望读美院油画系,但我寄过去的作品打都没打开就退给了我,没戏,只能到杭州大学念历史专业。

我读初高中时比较出色,加上会画画,在老师中口碑挺好。那时候每个中学进门都要有个大宣传牌,我和中学美术老师两人穿着工作服,在上课的时候画大宣传画,同学们觉得我简直就是艺术家,我挺得意的。我在文科方面自学较多,兴趣很广泛。我的数理化不好,但喜欢画画,有一次化学题目我用毛笔写的,化学老师一看,气得几乎要晕过去。我读书时就是不守规矩的人。

南都:你中学时就已经很喜欢画画?

洪再新:我从小就很喜欢画画,但从未拜过师,画画的爱好支撑了我现在能够做美术史研究。我讲美术史,但我真心喜欢画画,我看到好的作品会非常激动。50岁那年,我去德国的帕绍大学参加校际交流期间,拜访朋友林山石,他在杭州美院留过学。第二天他把我带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我俩在伦勃朗的《夜巡》和维米尔的杰作前没有讲话,两三幅画看了几个小时。

南都:大学生活是怎样的?你的老师有谁?

洪再新:我进学校有所期待,要成为A生(“全优生”),结果第一门课就只拿了89分,给我一记闷棍,整个幻想就破灭了。我很果断,马上决定:以后不要分数,我自由了。

南都:为什么后来会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研究生?

洪再新:1980年夏天,我去长沙住在魏猛克先生家里,他是1949年接管国立西湖艺专(即浙江美术学院前身,现在的中国美院)的军代表。他知道我喜欢画画,却考不上油画系,就建议我考美术史研究生,我这才知道有这个专业。

后来我就认识了我的导师王伯敏先生,当时王先生要招中国绘画史研究生。他说,你先不用考虑美术史,先把历史读好。我读历史,笔头很勤。考研时,通知单上附注说,把所有读书笔记带来,我装了整整一旅行袋。里面全部都有索引,一查我就知道曾经在哪一年写过什么。

南都:从历史系转到美术史,对你做研究有帮助吗?

南都: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美术史的应该不多吧?

洪再新:对,当时是美学最流行。1981年出版的李泽厚《美的历程》算是美文,叙述非常连贯,对我的启发挺大。可等到看了范景中先生介绍贡布里希的书后,大家的想法就改变了。

当时美院的研究生跟我在杭大接触的同学是完全不同的,譬如搞西方美术史的,都在读外文原文。这跟美院的条件有关,一是它有国内最好的图书馆,中国当时要出版西方美术图书,必须要到浙江美院去。以我为例,1982年我进校读硕士,当时就两个研究生做中国绘画史,因为人少,国家拨给我们购买外文书的经费,每人每年2000美元,两年加起来就8000块。我们主要订美国艺术家学会的会刊,美国史密森学院学报《亚洲艺术》等,还订购日文书;二是外国留学生多。我1984年留校教书后,每一门课都有留学生,这种国际氛围是以前的教学环境里面体会不到的。丰富的藏书和国内外师生互动使我能够自觉寻找我们领域最具前瞻性的方向。

南都:你常说“非常感谢范景中先生”,范老师在1981年浙江美院研究生毕业留校教学至今,你怎样受他影响?

洪再新:我很幸运,本科时通过同学介绍到美院拜访认识了范先生。他是帅才,我们关系非常密切。王广义为什么会成名?因为那时美院在形成一种氛围,范景中先生引入贡布里希的图式概念,王广义就抓住图式的概念,玩了一把。当时的讲座不是由校方组织,而是由学生会组织的,三天两头都有,氛围很好。

我看问题的基本态度有两点受他影响最大。第一点是:什么是历史?有一天他问我什么是历史,我就把大学里学到的说了一通,结果被他一笔勾销。他认为重要的是历史的感觉。第二点就是,范景中先生努力要把艺术史作为人文学科。我考进浙江美术学院时,没有美术史系,只是美术史论教研室。30年以后,艺术史已经在国内主要的大学里成为独立的学科,我们的理想已经成为了现实。

洪再新在高居翰办公室,1992年。

研究的两个原则:兴趣与新材料

南都:1986年,你到明尼苏达大学做了半年访问学者,当时情况怎样?

南都:1989年你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那是一本怎样的书?

南都:1992年,高居翰教授邀请你作为美中学术委员会访问学者,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工作半年。你当时进行什么研究?高居翰对你提出什么建议?

洪再新: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本来这属于范景中老师的,但他生了重病,就推荐我去。这是美中学术交流委员的名额,当时中国只有两个艺术史家得到,另一个是高名潞,他后来没回国,去哈佛读博士了。

高居翰先生对我帮助最大。他每次看到我第一句话就问:“什么是你的命题?”这种命题意识让我受益无穷。我只要说我在做什么研究,他马上告诉我可以去看什么资料。我当时主要做元代绘画个案研究。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经常被误解的朝代。过去认为元代的蒙古统治者和江南文人之间没有关系,我找到一幅道教绘画,说明江南文人的活动和蒙古宫廷存在直接联系。这个案子是艺术史上很重要的命题,而我是唯一一个把它真正落实的人。这是在我经历中第一篇提出视觉命题的学术论文。

南都:在你眼中,高居翰是个怎样的人?

洪再新:他人特别好,我刚到伯克利,他就给我写了封介绍信,发给艺术史系的同仁,说如果这个中国人想要到你们那儿听课,请你们多关照。我很幸运,那年春天,五个艺术史研究的巨头全在,像阿尔珀斯、巴克森德尔,还有T.J.克拉克等等。后来哈佛大学美术史系教授汪跃进对我说,你去一个学校是一回事,但你去这个学校能够碰到那么多世界级权威很难得。那几个月我都泡在图书馆,开拓视野。

我离开伯克利是1992年8月份,准备到大都会和哈佛去继续收集资料。高居翰先生好到问我需不需要钱?第二天,他从香港利氏基金会拿了500美元给我作盘缠。高先生的个人才智令人敬佩。他写作的天分极高,同时作为艺术史家,他视觉形象记忆过人,几十年前看过的东西都历历在目。

南都:你到美国后所使用的美术史研究方法与你80年代在中国有什么不同?

洪再新:我住在伯克利大学外面,跟我合租房子的是在旧金山美术学院读书的邹先生。他开汽车,我骑自行车。到东亚图书馆借书时,图书馆员说只要你搬得动都可以借回去,我每天一摞一摞的线装书借回去。等还书的时候,就背不动了,邹先生用汽车帮我送还图书馆。

南都:从你发表的论文题目来看,《及其对宋元吴兴文化圈的影响》、《美术史教学与发现问题的能力》等几十篇论文,题目不尽相同。你最喜欢研究哪个领域?

广东与中国美术的关系精彩得不得了

南都:国内美术史研究缺乏新视野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

洪再新:人的认识过程,需要探照灯。没有探照灯,在茫茫黑夜中什么都看不到。你如果没有悟性,这个世界对你来讲也就不存在。慧悟的能力就像探照灯,决定你看什么;探照灯又像机关枪,决定你要打什么。我们国内的教育不重视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给你再多的材料,你还是用原来的材料看;或者很多人把材料堆在一起,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批判性思维,就是慧悟。为什么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呢?很多人读经,反被经书读死了,误以为经书读得越多,离佛越近,其实正好相反。

南都:你现在主要从事哪方面的研究?

洪再新:2000年前我基本做宋元,2000年我开始在美国普吉海湾大学任教,美国的档案文献提供了很多原来在国内碰不到的资料,做上世纪的研究比较方便。从2001年开始,我发现自己做的研究题目直接、间接地和广东有关系,比如潘飞声、张虹等等。广东分成三大块,广府、岭东、客家,这几块在美术界有很大贡献。广东与中国美术的关系,精彩得不得了,引发广东和世界的关系,反之亦然。这些是我具体在研究的。我第一个证伪的说法,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美术,只有舶来而无输出,这与历史事实是相悖逆的。第二个是关于加拿大学者郭适(RalphCrozier)讨论岭南画派时过分强调的“艺术与革命”的关系。2006年在西雅图开会,我与他坐在一起,我说你1988年那本书有问题,我说要写一本书叫《艺术与市场》来重新看待广东美术,挑战你的说法。

洪再新:梁启超说得很清楚,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比例是7:3。我没有什么敲定的目标,但追求每天的自我完善。写作重在质量,细水长流。所以身体很重要,每天要锻炼。每天睡觉至少8个小时,一定要睡午觉。美国公众电台(NPR)每天早晚都听,《纽约时报》每天要看,《纽约客》每周一期,我比较喜欢那里讲故事的技巧。这是每天的精神食粮。

南都:相比欧洲,美国研究中国书画的学者大有人在,这股风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洪再新:上世纪初欧美收藏界对中国古代书画市场的介入,与日本美术有关。欧洲收藏界对中国古代书画的了解非常晚。1886年,英国人安德生为大英博物馆写了日中绘画藏品图录,根据其在日本的艺术收藏经历,主要谈日本绘画。1907年菲诺罗沙《中国和日本的绘画纪元》一书问世,西方关于中国绘画的了解,才变得重要起来。最好的例子是瑞典实业家法赫拉斯,他从收藏日本绘画入手,讨流溯源,进而收藏中国古代书画。1913年7月他得到由寓居上海的欧洲画商史德匿的藏品,包括唐代王维《江山霁雪图》的赝本,上面还有日本画商小栗秋堂的题跋。尽管1914年美国人福开森将其在华三十多年收藏的古画卖给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举办了展览,但那时美国收藏中国古画的圈子,仍然被菲诺罗沙及其日本弟子冈仓天心倡导的“日本趣味”所笼罩,或者说,仍然在“古渡”而来的“宋画”的范式之中。真正和“古渡”而来与日本茶道有关的中国古画收藏拉开距离的,是清遗老罗振玉1911年到1919年亡命日本期间所宣扬的中国文人收藏书画的传统。

南都:有统计过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的数量吗?

洪再新:东京大学的东洋史文化研究所在这方面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从上世纪中开始,四五代学者接力,在全球范围内调查,每个统计阶段,数目都在变化增加。最新的统计数字我报不出来。提及中国书画藏家,不得不提王己千先生。1973年大都会博物馆因为得到了王己千出让的24件宋元精品,建立起与波士顿美术馆、弗利尔美术馆、克里夫兰美术馆、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等相媲美的宋元绘画精品收藏。2003年王先生谢世,各大博物馆都在争取得到王家的珍藏,但《八十七神仙卷》等法绘的去向,至今还是悬案。这种收藏品在美国要交遗产税,贵得不得了,所以说就不知去向了,神秘得很。

美国的美术史学者偏重个案研究

南都:美国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现状如何?主要有哪些学者?

洪再新:刚才讲到谢柏轲,私淑高居翰,他像独行客,涉猎的范围很广,从绘画到建筑,从当代实验艺术到电影和视觉文化研究,以学术思想敏锐著称。普林斯顿的方闻先生早已退休,由谢柏轲接替他。巫鸿先生的影响很大,他以前在哈佛,之后去了芝加哥成为大牌教授,带了很多研究生,从事古代和当代的研究,举办研讨会,策划展览,硕果累累。白谦慎先生原来学国际政治,转行研究美术史,在书法研究方面,做得很出色。威士理学院的刘和平先生专门研究宋画,很有创见。其他还有不少同仁,都各有建树。

南都:在美国研究美术史的学者为什么倾向做具体个案?

南都:在美国,研究中国美术史主要偏重在哪些领域?

洪再新:现在趋势慢慢从中国古代走到近现代,古代总还是有人做的,比较而言,做宗教美术的仍然比较多。中国不重视宗教传统,在日本美国这是主流。近现代研究这一块,沈揆一先生最近做过一个数字统计,表明现在的博士生比例增加,这很正常。这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学术环境。比如现在拍卖市场上近现代的东西这么热,投资者们需要了解这些作品到底是什么情况。

南都:近现代和当代美术史研究者,有什么不同于研究古代的地方?

洪再新:一般说来,做美术史是很奢侈的。偏重近现代和当代研究的学者,对时事政治比较敏感,愿意介入当下的事件,这在国外的中国研究环境中,很受重视。相比之下,研究古代,则更贵族化。我很幸运,这些年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有不同的研究经费,基本能保证可以看到我想要看的东西。比如2002年,我申请一笔经费,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何慕文博士接洽看《王羲之观鹅图》事宜。去了以后,上午在大都会观摩钱选的手卷,下午何先生带我去王己千先生家看画,有幸展卷拜观了北宋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还有其他宋元名迹,大饱眼福。

同题问答

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有哪几本?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柏拉图《申辩录》,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THE END
1.科学网—什么样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好的图书馆?中国常见的分类是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六大类,研究型大学在中国知识创新体系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相应的高质量生源是其重要特征。众说周知,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在引领高校图书馆事业,其所作所为是其他高校图书馆学习与模仿的对象。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1463801
2.创新与发展的时代标志,最新图书馆概览文化月刊最新图书馆将继续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将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如自动分类整理图书、智能分析读者行为等,数字化资源也将更加丰富,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2、跨界合作与创新服务 最新图书馆将与其他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创新服务内容,与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打造集http://hongyuanlx.cn/post/839.html
3.数字图书馆市场报告:创新科技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技术基石,赋能根据恒州诚思发布的数字图书馆市场报告,这份报告提供数字图书馆市场的情况,定义,分类,应用和产业链结构,同时还讨论发展政策和计划以及制造流程和成本结构,分析数字图书馆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市场趋势。并从生产与消费两个角度来分析数字图书馆市场的主要生产地区、主要消费地区以及主要的生产商。 https://yhresearch.cn/news/8280/digital-library
4.2025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市场调研:政策产业链现状与前景网络文学影响:网络文学作为数字图书馆馆藏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三十年发展,已对文学生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截至2023年底,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37亿,多部网文作品入藏国家图书馆及国际图书馆,网络文学综合影响力显著提升。 五、未来趋势研判:数智化转型与全领域服务覆盖 https://www.168report.com/news/7856/digital-library/1/10/6
5.图书馆2017年,图书馆主办的这份《高职教育研究参考》,聚力学院教学改革,围绕学院建设进行相关资料的摘编整合。这一年,本刊围绕学院新措施,实施导师制、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进行可行性研究文献摘编;围绕工作热点,社会热点及时编辑“教”与“学”、“高职党务工作”专辑或专栏;曾带问题和全体师生员工一起了解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http://www.zdxy.cn/TSG/contents/185/528.html
6.浅谈图书馆在数字人文服务研究中的实践与优化路径目前,多数图书馆馆员对数字人文专业背景基本没有要求,尽管大多数图书馆馆员具备图书情报专业背景,但掌握与数字人文研究关系密切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多,同时图书馆在数字技术、人文学科方面提供给馆员的培训学习机会也非常有限。数字人文研究属于新型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研究,不仅需要馆员提升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学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24/161516.html
7.知网首页登录入口(2024知网操作流程指引)1999年3月,以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与利用各环节信息通道,打造支持全国各行业知识创新、学习和应用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总目标,中国知网启动了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得到了全国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https://www.dongrv.com/a/87427/
8.刘嘉麒院士:年轻人必须要创新,把基础研究搞上去此外,国家在科普方面创造了很多条件,比如增加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的数量。 从水平上看,这些年产出的一些科普作品,包括有书籍、影视、动漫、抖音等,形式多样,水平也在提高,好的内容在不断涌现。 其次老百姓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5年,全国科学素质的水平是6.2%,2018年的时候提高到了8.47%,到今年,具https://www.kczg.org.cn/article/detail?id=5570456
9.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通过对上述概念进行总结可知,智慧图书馆自身就属于综合概念,是全面整合图书馆、云计算、物联网以及智慧化后形成的一种模式。在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时,可通过成本以及技术等方面入手,不同的领域学者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成熟,文献的数量也明显增加。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615/10437993.shtml
10.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研究的新视野9最新章节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关注到图书情报教育转型问题,发表了很多相关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认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面临学科重组与学科价值重新定位的问题。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面临挑战与新的发展机遇。学者认为图书馆学教育出路在改革[2]。国际上,对图书情报教育变革的争论一直存在,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都在持续探索中。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1816907/7.html
11.用生活美学推广历史,用文化创意振兴东北但是由于起步晚,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始终落后于西方。红色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内学者对其的研究重点主要在其社会教育职能、展陈设计、科技提升等领域,至于文化创意方面虽然研究较少,但也还是在逐步发展。有关红色博物馆含义的研究中,朱晓敏按照其特殊的文化内涵提出红色革命博物馆就是全国以革命建设的历史https://www.openwhy.cn/article/detail/1112330147916128256
12.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通用17篇)做好这个课题研究,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做一些事情无论这当中有多么困难,只要我们彼此携手,共同解决,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虽然这次活动已结束了,但我们对这方面的的研究不会因此搁置,对此呼吁不会结束,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同时对研究性学习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重视一个“实”https://www.jy135.com/kaitibaogao/968765.html
13.2023年申请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雅思要求多少分?可选择哪些专业?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也是一所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重要的研究领域有工程学、社会科学、医学、艺术等领域,还设有各种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如:分子医学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环境研究中心等,学校每年的研究收入就有7500万欧元。 图书馆 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的图书馆是爱尔兰最大的图书馆,也是欧洲最大的研究型图书馆https://www.idp.cn/aierlan/shenqingtiaojian/321453.html
14.社会课程:“遇见公园”——“浅水湾公园”情境教育项目课程叙事在专家的点拨、指导下,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浅水湾公园这个难得的周边资源蕴藏的教育价值。借鉴《小小探索家》一书介绍的项目课程教学方法,通过主题选择可行性分析、人员分工、实施步骤等几个方面的审议,我园大班展开了浅水湾公园项目课程的仿例研究。 和孩子们一样,大部分老师也都住在公园的旁边,大家特意再去逛几遍公园。https://fzzx.rdedu.net/Item/356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