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述评
1引言
2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主要研究内容
2.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问题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界定、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类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图情信息资源共享的对比研究等方面。
2.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技术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主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此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李亚东和张照余[6]探讨了虚拟专用网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应用前景。黄凤玉[7]等分析了文档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黄凤玉[8]等探讨了元数据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孙琦[9]在其硕士论文中全面地提出了本单位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开发设计技术方案。吴华影[10]在其硕士论文中全面分析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安全技术问题。这些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实现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从技术层面为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2.3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重要因素,李萍和王桂芝[11]提出“集中型”、“水平型”和“网络型”三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李亚东[12]在其硕士论文中详细分析了“基于局域网的共享”、“基于政务网的共享”和“基于互联网的共享”三种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刘娜[13]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全面调研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从资源平台、技术平台、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四个方面提出了省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一般模式。
2.4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研究
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机制体系与运行程序。戴志强[14]提出要建立依法调控、互动多赢、科技保障与舆论导向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运作机制。谭必勇和王新才[15]提出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书目控制机制。吕秋培[16]分析了如何建立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张照余[17]从不同角度对档案共享网络的效益进行了剖析,梳理了档案网络共享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提出了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的原则和主要手段。
3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主要明确的观点
综上所述,前人的研究为将来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研究成果主要明确了以下观点:
3.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研究日趋成熟
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研究已经基本成熟,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权威的定义,但基本明确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内涵。随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共享实践的不断推进,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基本原则和一般形式也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可见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日趋成熟。
虽然在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共享客体、共享主体、共享理念、资源建设、共享特点等方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图情信息资源共享存在差异,但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来看,图书情报界的信息资源共享都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成熟,档案学界的很多学者依然认为图书情报界的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值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借鉴和学习的,只是在借鉴和学习时应充分考虑档案信息资源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
3.3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须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技术保障
信息社会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才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档案学界很多学者不断探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形态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领域的应用,可见信息技术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是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观点,如何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效果是今后有待进一步时深入研究的问题。
4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存在的问题
4.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有待深入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重点问题,而目前档案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较多的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目前仅在部分地区形成了局部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未形成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也限制了档案学界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相比之下,图书情报领域对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研究就比较深入,针对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动力、保障、监督激励、运行平台管理等机制,系统地建立健全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保证共享机制有效运行。因此,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并且有必要建立类似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共享平台。
4.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用户服务研究有待加强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服务正在由资源主导型向用户主导型转变,用户需求的日趋个性化,也迫使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体现个性化服务理念。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当充分研究用户信息需求、用户交互式信息服务等问题,而目前档案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有待更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进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4][12]李亚东.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2]谭琤培.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原则与档案监控权[J].浙江档案,2004(2):18-19.
[3]柯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述评[J].档案管理,2006(1):28-30.
[5]胡杰,张照余.档案信息与图情资源网络共享的比较研究.2009(1):10-12.
[6]李亚东,张照余.虚拟专网技术在档案资源共享中的应用前景[J].黑龙江档案,2006(8):5-6.
[7]黄凤玉,任月飞,马小艳,李淑华.文档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湖北档案,2007(12):17-18.
[8]黄凤玉,马小艳,任月飞.探析元数据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湖北档案,2007(11):16-17.
[9]孙琦.数字档案馆的构建[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0]吴华影.馆藏档案资源共享技术路径与建设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11]李萍,王桂芝.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08(2):9.
[13]刘娜.中国省级档案馆档案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14]戴志强.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涵义及其运作机制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3(2):4-7.
[15]谭必勇,王新才.国家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控制机制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6(4):17-22.
[16]吕秋培.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共享[J].兵船机电档案,2003(4):9-10.
1.1可提高护理人员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护理人员不仅需要获取护理知识,还要了解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社会知识及各种护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信息,这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才能明确护理诊断,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切实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2是开展循证护理实践的前提循证护理,就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循证护理在我国是一个新的护理发展方向。面对新的挑战与要求,护理人员应会运用身边各种资源寻找证据,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法。
2提高护理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2.1护理人员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是信息行为的先导,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得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3]。对信息意识的培养应从学校课堂开始,由文献检索的教师讲解有关信息、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利用现实社会中围绕情报、信息发生的生动事例,强调获取情报和信息的重要性,使学生们初步树立信息意识,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渴求和自觉性,并可由此产生对文献检索课的兴趣,也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充分发挥医院图书馆电子文献检索知识培训的功能
2.2.2加强医院数字图书馆教育、培训功能。医院图书馆是医院信息文化中心,深入研究如何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开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创新,是当前各医学图书馆探索的重要课题。(1)图书馆在完成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争取院领导的重视,完善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电子阅览培训室等硬件设施建设,保障信息服务水平。(2)在护理人员新入院时就对他们开设岗前培训课,讲授如何利用图书馆,介绍馆藏特色及中外文数据库及书刊,初步树立信息意识。与护理部合作,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分批、分次,举办定期、不定期的医学文献数据库的培训班,馆员自己制作数据库的PPT,不仅向参训人员介绍本馆引进的医学电子数据库的概况、特点、收录范围、检索途径、文献下载及处理等一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训护理人员根据需要完成从查找线索、索取原始文献,到综合加工、评述、利用等的一个连续过程[4]。(3)建议医院并争取将文献信息检索课纳入护士继续教育的内容。将文献信息检索能力与竞争上岗、评聘职务、考核晋升等挂钩,并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3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灰色文献/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
【正文】
1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
1.1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它是一种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内容专一,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目前,我国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方面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CALIS的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一个集中检索、分布式全文获取服务的CALIS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文摘与全文数据库,由清华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协调全国86所高校合作建设的文摘索引数据库。系统收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也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惟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迄今已收藏自1981年实施学位制以来的博士论文(包括所有博士授予单位及其专业)近12万种,收藏率达98%;收藏近年来硕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报告万余种。此外,自1992年至今,已向海外征集到中国留学生的博士论文千余种。该馆并建置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自1986年至今共建立全国65所大学院校、882个研究所的126000余篇博硕士论文的摘要资料。
1.2会议论文
会议论文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目前,我国会议论文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是国内惟一的学术会议文献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1998年以来国家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每年涉及600余个重要的学术会议,每年增补论文15000余篇,数据范围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学等领域。到2006年7月,总共收录会议论文407004篇。
1.3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国研网的国研报告。国研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创建于1998年3月,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办、北京国研网信息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经济类专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它全面汇集、整合了国内外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济信息。其国研报告是一种有关中国经济和社会诸多领域的调查报告,内容丰富,设有社会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农村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政府管理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区域经济研究等9个专题报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预见性。每年约200期,不定期出版,网络每天在线更新,印刷版每月出版。
中国商业报告库。它是中国资讯的子库之一,收录1993年以来经济专家及学者关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行业等的分析研究文献及政府部门颁布的各项年度报告全文,主要为用户的商业研究提供专家意见的资讯。到2006年7月23日为止,共收录218723篇报告,数据库每日更新。
1.4电子预印本资源
转贴于
2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网络灰色文献收集管理中心
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灰色文献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成立专门性的全国灰色文献机构,如:英国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德国灰色文献中心等,集中收集整理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灰色文献,并建立了许多灰色文献网站,如:灰色文献网(GreyNet)、美国的灰色文献门户网站(GreyLitNetwork)等。而一直以来,我国由于缺乏对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意识,并没有专门设立一个统一的机构对网络灰色文献进行集中、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现有的灰色文献系统一般都偏重于搜集某一类型的灰色文献,如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政府报告等等,各自为政,缺少合作,同类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严重,缺乏系统的开发利用,缺少一个含多国家、多类型、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网络灰色文献信息系统。
2.2网络灰色文献类型少,规模较小
国外针对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灰色文献的所有类型。如SIGLE收集有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译文、预印本、政府出版物等,另外,除收集本国的各种灰色文献资源外,还积极开发利用其他国家的灰色文献资源。
2.3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缺乏标准化建设
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是资源共享,而标准化与规范化则是灰色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没有规范和统一的技术标准,资源共享将成为空谈。目前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仍处在一种零星分散的状态,数据格式多种多样,数据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且数据的建设重复较多,覆盖的广度也不够,这些问题给实现数据共享带来很大障碍。而国外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有一个相对集中的管理中心,该中心已通过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对灰色文献进行集中收集和管理。
3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对策
3.1建立全国性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管理机构
我国政府和各个灰色文献收藏机构应该重视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利用,政府应根据需要制定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并统一和协调各个灰色文献收藏机构的具体规划,从而保证对本机构范围内的网络灰色文献的收藏和开发利用。目前,各种类型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中,学位论文的收藏和利用较为系统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国家学位论文服务体系,成为国家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保障之一。但其他类型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如会议论文、技术报告、国家标准、开放资源等等的收藏和开发利用并不系统。因此,有必要像欧美国家一样,成立全国性的、统一的国家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管理机构,加大对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和利用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加强各收藏分机构间的合作,统一协调开发利用工作,避免重复建设,以收集更多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灰色文献资源服务。
3.2切实加强收藏和组织利用各种网络灰色文献资源
如前所述,网络灰色文献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学术信息资源,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种类多,国外针对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灰色文献的所有类型,如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译文、预印本、政府出版物等。而我国对于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和科研报告方面,特别是对于最后几年出现的网络开放存取的学术资源,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另外,除了多途径多类型、广范围地收集各种网络灰色文献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网络上的灰色文献,通过有效的方式对灰色文献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并制定管理章程、规范和条例,确定灰色文献的收藏范围、原则和保管细则等具体的管理办法,加强灰色文献研究与开发,以便人们更好地利用。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报告的开发外,还要加强对开放存取资源、译文和政府出版物等类型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利用。
3.4加强网络灰色文献的开放存取
3.5加强网络灰色文献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资源共享,就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欧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备的网络灰色文献数据库,并遵循较统一的、易操作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在建立网络灰色文献数据库时,一定要充分研究与国外接轨的规范和标准,实现网络灰色文献资源著录格式、标引规则、数据指标、符号转换等方面的标准化,并根据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逐步推出资源标识、描述、存贮、查询、交换、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形成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所需的标准规范体系,真正使我国网络灰色文献信息资源能够被社会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取和利用。
【参考文献】
[1]chinainfobank.com/dir/baogao/bg00.htm
[2]gz.wanfangdata.com.cn/cddb/cddbft.htm
[3]paper.edu.cn/home.jsp
[4]qiji.cn/
[5]prep.istic.ac.cn/eprint/index.jsp
[6]ckrd.cnki.net/grid20/Navigator.aspxID=2
[7]edu.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Report/index.aspx
摘要:开放存取资源为高校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基础。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整合、信息服务模式和信息服务技术的创新策略,从而促进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ResearchonInnovationStrategyofConstructionandUtilizationofOpenAccessResources
byLibraries
ZhaiJin\|jin
(FuzhouUniversityLibrar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Keywords:OpenAcessResources;UniversityLibrary;InformationServices
Abstract:OpenaccessresourcesprovidesaresourcebasefortheUniversityLibraryontheinnovationandinformationservices.Thispaperproposestheinnovationstrategyofdigitalresourcesconstruction、digitalresourceintegration、informationservicemodeandinformationservicetechnologybylibraries,Inordertopromoteconstructionandutilizationofopenaccessresourcesbylibraries.
2003年张晓林博士参加“开放存取与促进学术出版”国际研讨会议之后,2005年50多所高校图书馆馆长在“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签署“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从此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开始积极参与学术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学术界对开放存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以下简称OA资源)的建设和利用等探讨还很少。鉴于此,本文从建设和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角度讨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创新策略,从而促进学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放存取概述
开放存取运动基于“自由、开放与共享”的理念,依托网络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和科学信息交流模式\[1\]。在这种出版模式下,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免费即时地获得他人的学术成果,从而实现学术信息资源的无障碍传播。概括起来,开放存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术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即时获取,打破了收费障碍;二是学术信息资源的易获得性,打破了使用权限障碍。其目的是加快学术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使全世界研究人员都能平等、自由获取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
2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利用OA资源的创新策略
2.1建立与OAIS兼容的机构知识库,促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开放存取资源存档和获取的途径主要有机构知识库、开放存取期刊和个人网站。机构知识库主要保存本机构产生的数字学术信息资源,并向世界所有科研人员免费提供。2002年,Dspace系统的成功开发为机构知识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机构知识库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主要力量。目前,机构知识库还没有统一的定义,CliffordA.Lynch从大学的角度为机构知识库做了如下定义,他认为:“大学中的机构知识库是大学为其员工提供的一套服务,用于管理和传播大学的各个部门及其成员创作的数字化产品。”\[2\]1995年,清华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超大型知识信息资源库。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第一家推出并提供开放存取的高校机构知识库是厦大学术典藏库。
高校作为科研性的教育机构,蕴藏着大量优质的学术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学术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主体,在搜集和组织学术信息资源的同时,应担负起建设与OAIS兼容的机构知识库的重任,用来存储本校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信息资源,如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科研课题申请书、研究调查报告、工作方案、图书馆的特色馆藏等信息资源\[3\],促进国内外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此机构知识库从方便用户的角度对学术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揭示,系统应用界面友好简洁支持浏览和检索操作,做好资源导航,让更多的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能够搜索到机构知识库中存储的学术信息资源,以促进高校学术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开放存取。
2.2建立OA资源分布式建设与共享平台,促进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主体,集中了教学与研究需要的主要学术信息资源。我国各高校图书馆之间互相协作建立OA资源分布式建设与共享平台,以文献信息的联合保障体系建设和资源共享为主要任务,整合各馆OA资源,发挥联合优势,采用分散建设、后期整合的工作模式,即通过该平台将各高校图书馆建设好的各种类型的OA资源数据库整合统一,建成一个大型的综合性数据库,实现分散于各地的图书馆OA资源之间的全文检索。
同时,OA资源分布式建设与共享平台依托百链平台建成了开放存取资源“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在保持原有数据库权限的基础上能实现OA资源的检索,在检索结果中直接提供给用户全文链接,能与高校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调度链接,实现各馆信息资源的统一揭示,真正实现OA资源的“分散建设、分布存储、统一检索、资源共享”。
2.3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整合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简称IC)是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整合,整合的网络信息资源、硬件资源和各种文献资源,多以研究室的形式面向全校师生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共享式学习。2005年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学术报告上指出: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潮流\[4\],从此触发了国内图书馆界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热潮。
IC集成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和服务,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促进用户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IC能为在校师生提供在线阅览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学科导航服务、多媒体播放服务以及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服务等。IC配备的图书馆员充当了信息资源导航员的角色,他们将创建定制知识环境和信息门户,组织信息服务培训,加强和用户的联系,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2.4利用云计算技术,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技术整合
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式。将软件、应用平台和基础设施整合建立一个系统,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各种软件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各种资源,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计算为组织和传递信息资源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带来了挑战。云计算的本质是计算共享,这与高校图书馆一直倡导的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致。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云计算提供的软件和基础设施建立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将自身的信息资源分布在网络上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利用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面向用户提供图书馆的基础服务以实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整合。2009年,OCLC首次将云计算服务引入到图书馆界,基于云的图书馆集成系统进入早期应用阶段。
云计算给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平台。2010年,CALIS建立了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5\]。这个平台由4个组成部分,即国家云服务中心平台、图书馆共享域云服务平台、图书馆本地服务平台和云联邦服务平台,实现了国家中心与成员馆的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了我国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结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主体,在开放存取环境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设和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来创新信息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1\]盛慧,余克萍.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情报探索,2008(6):6-8.
\[2\]蔡屏.从心理学角度谈如何促进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84-88.
\[3\]刘敏榕,翟金金.开放存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的实践与启示―以福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杂志,2009(12):167-170.
\[4\]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关键词:采购模式;读者荐书;馆员责任;
党的十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手段,努力实现好、保障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文化民生。”图书馆作为城市的文化中心,是塑造城市精神文明的阵地,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基地,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读者的满意度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全面评价,是体现服务工作成果和效能的核心。公共图书馆既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服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读者的关心和支持,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推进也需要读者不断地参与。
一、“万人采书”采购模式的构建
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方式多为采访人员根据本馆馆藏结构,各类别图书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采购,采购书目的种类、质量很大程度上受限于采访人员所学专业的限制,特别是科技类的图书,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了充分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全方位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唐山市图书馆构建“万人采书”采购模式,推动了全民阅读健康有序的发展,努力实现“你的书房你做主”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第二环节:登统采购。图书馆设专人负责读者推荐图书的登统和采购,每周一次将书目汇总,将馆内已有的图书书目的分类号标记在读者荐书表的备注栏内,方便读者查找,同时以短信的形式通知给读者;将需要购买的图书书目发给供书商,要求其在一周内到货上架。
二、“万人采书”采购模式的优势
(一)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传统的采购模式很难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常常出现“采无所需”、“需未采到”的现象,“万人采书”采购模式的建立,用“读采对接”的新方法真正践行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想读者之所想,采读者之所需,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走进图书馆的温暖,愿意亲近图书馆,爱上本属于他们的“大书房”,这是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三、影响“万人采书”采购模式正常开展的不利因素
(一)馆员素质是影响采购模式能否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任何一种采购模式的建立都要依托于图书馆员不折不扣的实施,馆员的责任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购模式能否健康的发展。比如:采访人员是否能够按时登统采购;工作人员能否及时将采购信息反馈给读者;图书馆员能否将“万人采书”活动作为日常工作推介给读者等。如果采访人员责任意识差不能按时登统,就会导致图书不能按时上架;如果读者不能及时接到图书馆对自己所推荐图书的反馈意见,就会影响读者再次推荐,让读者感受到此项工作只是流于形式,从而挫伤读者参与此项工作的热情,影响采购模式的健康发展;读者总会有新老更替,图书馆员推介宣传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着此项工作能否长久的开展。
(二)馆配商的配合度是采购模式能否正常进行的直接因素。“万人采书”推荐的书目大部分是两年前出版的老书或畅销书,部分书目很难寻找,确实给馆配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是馆配商竭尽全力、积极采购,定会满足图书馆采购需求。以唐山市图书馆的三家馆配商为例,此采购模式运行一年来,其中两家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推荐书目的供货,只有一家不能满足采购需求。试想:如果图书馆只有这一家馆配商,那么,采购模式能否正常进行就不言而喻了。
四、排除采购模式不利因素的方法
增强图书馆员的责任意识。图书馆“万人采书”采购模式的正常运行,必须强化图书馆员宣传推介的责任意识,让这项工作首先扎根于馆员心中,然后通过我们的宣传推介逐渐扎根于读者心中,不要让此项工作流于形式,而要让此种采购模式成为图书馆的品牌。
五、结语
“万人采书”采购模式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图书馆采访工作人员专业单一、学科知识面狭窄的不足,能够把有限的购书经费用在刀刃上,千方百计地使图书馆采购的图书更科学,更实用,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市民的大书房建设好、管理好,真正实现“你的书房你做主”。
[1]刘伟,郝俊勤,刘桂玲.基于用户导向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模式[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