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学院图书馆馆藏明代《尔雅》刻本
陕西省图书馆馆藏《古今图书集成》
古籍是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为努力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链”,今年4月23日起,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叫醒图书馆里的宝贝”全省图书馆馆藏古籍及珍品短视频征集。7月2日,获奖作品名单公布,共有50件作品脱颖而出,通过短视频这一创新形式,让深藏于图书馆中的古籍珍品“活”起来,与现代社会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古籍“活化”文化瑰宝重焕新生
陕西省作为古籍保护领域的先行者,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始终致力于古籍的普查、整理、修复与推广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省古籍存藏单位达75家,藏量约10万种,共计100万册,其中13家单位162部古籍入选前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88部古籍入选《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所藏古籍及珍品上起魏晋南北朝,下至宋元明清,有数不清的善本古籍、珍稀文献、历代碑帖、名家书画、佛教藏经等珍藏。然而,由于古籍的保存条件严格,这些“镇馆之宝”往往难以与普通民众接触。
经过严格评审,《古今图书集成》《诚一堂琴谱》等10个作品荣获一等奖,《洪武正韵》、陕西文学资料全集等15个作品摘得二等奖,另有25个作品获三等奖,5个作品赢得网络人气奖。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荣获优秀组织奖。
花式“晒宝”古籍之美跃然屏上
“各位乡党,大家知不知道咱们中国古代人都吃些啥?跟我去古籍里看看吧,这是一部陕西省图书馆收藏的珍贵古籍,雍正铜字版《古今图书集成》,成书于雍正年间,总共5000多册,我给大家称了一下,一册就有250克,5000册就是1.25吨,1.25吨的知识啊,老铁们!《古今图书集成》是个百科全书,记载了我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5000多册书被分成很多门类,大的门类叫‘典’,比如草木典、禽虫典、神异典、食货典,这食货典里面又分了各种‘部’,分门别类地讲咱们中国古代美食,比如米部、糠部、饭部、粥部、糕部、饼部、粽部……多达29种,是不是很丰富……”
记者发现,本次各图书馆精心制作的“晒宝”短视频作品,从文案构思到影像呈现,再到配音创意,无不透露出对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
此次获得一等奖的陕西省图书馆推荐的《古今图书集成》,是雍正四年至雍正六年(1726—1728年)内府铜活字印本,由清陈梦雷主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2008年,此套书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视频中,年轻女子亲切的陕西方言,瞬间消除了古籍和现代观众的距离感,不仅传递了知识,更传达了情感,让古籍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活了起来。
“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图书馆,浩如烟海的古籍存藏中,有这么一部《诚一堂琴谱》,它由清代虞山派琴家程允基与族弟、子侄共同参校编成。《诚一堂琴谱》属于古琴谱,也是乐谱里的一个另类,翻开它,你会好奇那些似字非字的符号……”
除了珍贵的古籍善本、碑帖外,此次晒出的宝贝中还有地方文献、经卷、古琴谱、古地图,以及各类珍贵手稿和艺术品等。《古今图书集成》《万国舆图》《钦定大清律》《锦绣万花谷后集》《古文渊鉴》《洪武正韵》等一大批古籍及特色馆藏,通过创新解读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与当下建立了连接,使得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它们的独特魅力。
数字赋能全民阅读热情高涨
数字化桥梁,不仅让这些“镇馆之宝”的魅力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大众,更激发了图书馆界对于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全新思考。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锦绣万花谷后集》和西安外事学院图书馆的《尔雅》刻本,已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转化为电子格式,读者可通过网络终端,一阅古籍的容貌和内涵。
短视频不仅成为了古籍的展示平台,也成为图书馆自我推介的舞台。“榆林市星元图书馆原名榆林县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1983年由榆林籍爱国港商胡星元先生捐资50万元在原址上重新修建。同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星元图书楼,现藏有古籍及民国文献6076册,其中1911年以前古籍3607册……”榆林市星元图书馆在介绍《钦定大清律》的同时,就借机讲述了自身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