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馆藏丰富、类型多样,涵盖古今中外各种文献资料。其建筑规模宏大,功能分区复杂,包括普通文献借阅区、古籍善本特藏区、电子资源服务区、研究室、展览厅、讲座厅等众多区域,同时还设有大量的读者服务设施,如自习座位、餐饮区、存包处等。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包括学者、研究人员、普通读者等不同群体,他们对图书馆的使用需求各异,对快速、准确地在馆内找到目标位置有着极高的要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引导方式已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痛点概述
海量馆藏与复杂分类的导航难题
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数量巨大,文献分类细致且复杂,涉及多种语言、学科、年代等维度。读者在寻找特定书籍或资料时,仅依据传统的索书号和有限的指示牌很难定位,尤其是古籍、外文特藏等特殊文献的查找难度更大。
特殊文献保护与读者访问的平衡问题
古籍善本、珍贵手稿等特殊文献需要特殊的保存环境和严格的访问限制。一方面要确保这些文献的安全和保护措施不被破坏,另一方面要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为有访问权限的读者提供准确、便捷的导航,这是一个挑战。
对于需要参观特藏展览或使用特殊文献研究室的读者,可能不清楚申请流程和前往路线,且这些区域的引导标识可能因安全保密需求而不够清晰。
多样化读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差异
国际读者可能因语言障碍在理解导航信息上存在困难,而残障读者则需要无障碍的导航设计,包括特殊的路线规划和辅助设施提示,但目前的导航系统未能充分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
三、解决方案
智能精准的馆藏导航系统
特殊文献区域的安全与导航优化
在特藏展览区和特殊文献研究室附近设置智能导览终端,详细介绍访问流程、预约方式,并提供多语言的导航指引。同时,利用虚拟展示技术,让读者在前往之前可以对特殊文献有初步的了解,增强导航的趣味性和信息性。
个性化的导航服务设计
完善无障碍导航功能,为残障读者规划无障碍路线,标注无障碍设施(如无障碍电梯、坡道、盲道等)的位置。在导航过程中提供多种形式的提示,如语音提示、震动提示(针对视障读者)和高对比度的视觉提示(针对弱视读者)。
四、应用效益
读者层面
特殊文献的访问更加便捷和安全,对于有特殊需求的读者(如国际读者、残障读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现了图书馆的包容性和人性化。
图书馆管理层面
减轻了工作人员为读者指引路线的工作量,使他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馆藏管理、读者咨询等核心服务中,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