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画出版社成立于1960年,拥有六十多年历史,长期致力于以中国书画艺术为核心的专业出版方向,是艺术出版领域卓有声誉、最具品牌价值的现代化出版传媒机构之一。近年来,上海书画出版社以“做具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出版”为追求,在传统书画、文博考古、艺术人文等领域出版了众多优质好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2023年,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硕果累累的一年,我们为大家呈现了众多不可多得的精彩好书(点击回顾: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年度好书三十佳)。
在此,特别推出202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部分重点新书预告:
艺术文献3种
书画篆刻8种
文博考古及古文字7种
艺术史界10种
新的一年,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惊喜好书。祝大家龙年行大运、万事如意!
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第二辑)
陆蓓容范景中编著
历代书画之学是中华浩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研究的核心材料,是解决书画艺术本体问题和历史现象可靠性的基础依据。
“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第一批)项目《中国书画文献稿钞本丛刊》,通过对国内外公私所藏、历代著录之书画文献稿钞本作广泛调查、精心甄别,选辑其中具有学术性、稀缺性和抢救性者影印出版,每一种均冠解题。初编收录文献11种,已于2022年12月出版,荣获“世纪好书”等多种荣誉。
2024年将继续推出“丛刊”二编,以收录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珍藏的稿钞本文献为主,包括《鸣野山房书画记》清稿钞本(沈复粲撰);《姚伯翁书画题跋》清稿本(姚元之撰)、《江村书画目》清钞本(高士奇辑)、《西园题跋》清钞本、《潇洒书斋书画述》清末至民国初钞本(张家驹辑)等。将稀见的书画稿钞本文献汇集成编,不仅可为促进书画艺术研究提供更多原始文献依据,同时亦是对珍稀文献的积极保护和传播,对于整理、完善书画研究古籍史料,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佩文斋书画谱(中国书画基本丛书系列)
(清)王原祁等编;陈明洁点校
2024年将推出《佩文斋书画谱》整理点校本。该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书画文献类书,保存了众多重要资料,分论书、论画、书家传、画家传、历代名人书跋、历代名人画跋、书辨证、画辨证、历代鉴藏等内容,所引古籍1844种,其中对书画家传记的引证均注明出处。
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第四辑)
李超著
《中国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是目前为止梳理影印近现代美术期刊脉络重要的大型集成性图书。“集成”已出版三辑,共收录美术期刊26种,为研究、学习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研究、出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史料。
202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将继续推出“集成”第四辑,拟收录《蜜蜂》《艺林旬刊》《艺林月刊》《艺林月刊:游山专号》《艺友》《美术丛刊》《艺彀》《辅仁美术月刊》《万象》《娑罗画社画刊》《艺星》《正论》《美术杂志》等近现代重要美术刊物。
日本藏中国古玺印集成·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藏园田湖城旧藏古玺印(上下)
刘海宇、玉泽友基主编
本书收录日本篆刻家园田湖城(平盦)旧藏中国先秦至汉魏时期官私印641方,为国内首次出版。这些玺印不仅具有时代代表性,更有诸多孤品,且保存完好,是对国内玺印收藏领域绝佳补充。全书序言着重介绍园田湖城玺印收藏和藏印价值,内文按照玺印发展时代顺序编排,每个时期分列官私印,每一方玺印均由印蜕、印面、印钮照片组成,并着录释文、尺寸、质量、材质信息,书中选取部分精品玺印印面放大编排,有利于读者欣赏学习。本书的出版将为国内玺印收藏、古文字研究、篆刻学习等领域提供权威的、高清的玺印资料。
浙江书法大系(16卷)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编
侯马盟书书法总集
李朝旗主编
侯马盟书1965年12月在山西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共有1500余片。盟书用毛笔书写,字迹一般为朱红色,少数为黑墨色。盟辞内容不同、长短不一,最少仅10余字,最多达220余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字具有重要的价值。
202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将推出《侯马盟书书法总集》,首次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梳理这批珍贵文物,拟为广大书法研究者、学习者提供崭新的研究和临习视角。
天才纵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任伯年作品研究
张子康、黄小峰主编
《花鸟画谱·花卉一》《花鸟画谱·花卉二》《花鸟画谱·禽鸟昆虫》《花鸟画谱·蔬果树石》
上海中国画院
上海中国画院藏《花鸟画谱》是一套由上海中国画院花鸟组首批画师陆抑非、江寒汀、唐云、张大壮、王个簃等老一辈海派花鸟画大家集体创作的,带有教学性质的花鸟画画谱。这套画谱共120余幅,主要包含花卉(牡丹、芍药、竹、海棠等)、禽鸟(鹦鹉、八哥、鹡鸰等)、蔬果(桃、西瓜、白菜、芋头等)、昆虫(蝴蝶、螽斯、蟋蟀等)乃至各种湖石、芦草等配景,极其珍贵。此次整理出版,将以全貌影印的方式呈现,可为绘画研究者、学习者提供珍贵的范本。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书法(简帛书法大系)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
大学书法教材(15种)
陈振濂总主编
“大学书法教材丛书”拟在建立一套完整的书法教育理论体系,涵盖了书法技法、史学、美学、批评、鉴赏、教育等方面,既体现了当代书法学术研究的成果积累,又探索了较为完善的书法教学内容,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提供了多维度的参照。特别是在全国书法界、教育界专家学者和广大中青年书法家、理论家、教育家的支持与参与下,大学书法教材丛书具备了当代书法教育研究的典范价值,也是当代书坛集体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
玺印文综
方介堪编纂;方广强整理
《玺印文综》是一部专注于玺印文字的大型工具书,反映了近现代篆刻大家方介堪深厚的学识和投入的努力。编纂工作始于1928年,在此过程中,方介堪研究了超过一百部古谱,并凭借其扎实的描摹技术,勾摹了数以万计的古代玺印文字。在其夫人王舜瑛的协助下,于1930年完成了《玺印文综》的初稿。随后几十年中,方介堪继续扩充这部作品,将新发现的稀有文字和遗印纳入其中。2024年,通过对《玺印文综》原稿的进一步研究整理,上海书画出版社将以高质量、高清晰度的形式出版这部珍贵作品。
应县木塔百年影像暨文献研究集成(全二卷)
梁鉴主编
应县木塔景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编
本项目以建筑、艺术、人文相结合的模式,从抢救、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文化遗产、学术遗产的角度出发,首次全面系统整理应县木塔百年历史档案,全方位、局部细节展现这座古老木塔的文化、艺术内涵。系统梳理从营造学社始,经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研究团队,直至当下古建、艺术各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以图像与文献为展现核心,档案式全面呈现应县木塔研究百年学术史。其中图像卷包括1000余幅全新拍摄木塔内外建筑、雕塑、壁画、文物等影像及及红外摄影,以及百年来的测绘图纸、记录手稿、图像照片等历史资料、结构复原平面图及三维立体模型等全新研究资料与成果;文献卷则囊括近百年来所有的重要学术成果。
山中商会经手中国艺术品资料汇编·欧美卷(全十册)
金立言著
禮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23年年度大展“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让广大观众记忆犹新、念念不忘。展览同名图书即将于2024年推出。全书收入400余件(组)高规格、全时期、多品类的山东精品文物,收入文物等级之高,数量之多,可谓是山东文物精品的首次大规模集结式呈现。通过该著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精彩的文字解读,读者将进一步感受到山东古代文明的魅力,了解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茫父不朽:一代通人姚华艺术选萃
杜鹏飞、李飞主编
甲骨文字汇
曹锦炎主编
《甲骨文字汇》由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所所长、古文字专家曹锦炎教授领衔整理。全书收录截止2022年底所有新出土甲骨文资料,共计单字字头3700余,合文325组,字形图片80000余,是目前收字量最大的甲骨文书法字典。其分类专业,考释严谨,依照甲骨文自然形态分部,列部首120个,在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释文字。该著可说是甲骨文基础字形整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融学术与实用为一体的大型工具书,对从事历史文献、古代史、考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研究极具价值与意义。
浙江省博物馆藏甲骨文
曹锦炎编著
《浙江省博物藏甲骨文》是首次对浙江省博物馆藏甲骨文字的全面、系统整理出版,完整呈现410余件浙江省博物馆藏甲骨文,将甲骨文字的书法艺术性与学术性高度结合,从各个角度展现甲骨文所蕴涵的珍贵的社会、历史、艺术信息。
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拓、王国维跋《毛公鼎》精拓本
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拓、翁大年跋《毛公鼎》精拓本
毛公鼎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拓本两种
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编
在国图库藏金文拓本的最新普查中,首次发现陈介祺拓《毛公鼎》精拓本两种,其一为王国维跋本;其二为翁大年版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将以原大、原色影印出版该两种重要文献,由中国美术学院曹锦炎教授整理,并对释文、题跋、著录等信息进行释录。
毛公鼎为西周青铜重器,历来拓本众多,而以陈介祺手拓最为珍贵。《毛公鼎》王国维跋本前有罗振玉题端,后有罗振玉摹文及王国维长篇题跋,其中王国维题跋是其学术研究中最著名的《毛公鼎铭考释》一文的题跋本,版本价值极高。该本为袁励准所藏,以罗、王题跋来看,应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以前。《毛公鼎》翁大年跋本前有吴云题序及吴廷康题端,后有陈介祺摹文并移录孙怡让释文,尾有翁大年题跋二则,册中又夹附袁克文题记一纸。此本流传有序,以翁大年题跋来看,成于光绪二年(1876)以前,是极具文献价值的金石珍品。
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全三册)
范景中著
著名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著《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三部曲,是一部中国学者聚焦与解读西方艺术与文明发生发展的开创性和奠基性专著。该作品自陆续出版以来,荣获“世纪好书”等多种荣誉,2024年将以全三册整体面貌与读者见面。在《艺术与文明》中,作者范景中摒弃当下流行的各种崭新术语,强调继承西方传统的风格学、图像学方法,深度阐释不同时代之下的艺术这一独特的人类视觉创造成果,涉及历史、宗教、建筑、科技、哲学等多个不同领域,并且处处体现东方的审美与哲思。
“贝伦森艺术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典藏版)
伯纳德·贝伦森著;李骁译
贝伦森是文艺复兴艺术最重要的研究者、鉴定家。本系列丛书包含《威尼斯画家》《佛罗伦萨画家》《意大利中部画家》《意大利北部画家》4种,是贝伦森从1894年到1907年之间完成的。在书中,他通过自己如“科学般”的鉴定确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所属的画派与真实的个人风格,又阐述了自己关于“触觉值”“触觉想象”“提升生命力”等美学概念。该系列图书曾被列为哈佛大学的通识教程,并被美国著名艺术史家约翰-保罗·斯通纳德评为“塑造美术史的十六书”之一。202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将首次翻译出版该著中文版。
卧游:中国山水画的世界(“艺术史界”系列)
(日)小川裕充
本书为“艺术史界”系列之一,是艺术史家小川裕充教授研究中国山水画成果的集成性呈现。小川裕充教授从三十多年考察分析的三万多件作品中甄选了一百多件自中国南北朝时期至清代的山水画作品案例,通过深入细致解析不同面貌山水画的创作原理和技法,充分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发生发展历史。
娟娟独立寒塘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女性(“艺术史界”系列)
冯幼衡著
本书为“艺术史界”系列之一。收录了艺术史家冯幼衡教授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女性主题的研究著作。全书分为五个篇章,包括性别研究与青楼篇、仕女画篇、权力与性别、肖像画篇、书法篇,将分别探讨西方的性别研究与董小宛的绘画、唐寅与陈洪绶仕女画中的女性、中国画家与西方画家笔下的慈禧太后、从妇德到妇才的明清女性肖像画、董阳孜的书法,回溯到古代女书家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等问题。
累积文化:宋徽宗的收藏(“艺术史界”系列)
伊佩霞著
本书为“艺术史界”系列之一。历史学家伊佩霞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宋代历史,成果丰硕。《累积文化:宋徽宗的收藏》是伊佩霞教授作为历史学家对宋徽宗及以其为代表的宋代艺术收藏史的研究专著,角度新颖。全书以宋徽宗的收藏为切入点,将其放在政治和艺术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了宋代皇家艺术品鉴藏。该著英文版曾荣获岛田东亚艺术史杰出研究奖,上海书画出版社中文版将于2024年全新面世。
八代遗珍:克利夫兰美术馆藏中国古画(“艺术史界”系列)
何惠鉴、李雪曼等编
本书为“艺术史界”系列之一,甄选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入编,同时收录艺术史家何惠鉴、李雪曼等学者的四篇研究专论。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是海外收藏中国书画的重镇。20世纪80年代,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和纳尔逊美术馆联合举办了“八代遗珍”展览,展出了两馆珍藏的中国古画,是当时海外最大规模、前所未有的中国古画专题展览。此次出版,不仅是经典重现,而且将以更丰富的内容呈上中国古书画艺术大餐。
天人论:关于绘画史发展的假说(中国美术研究丛书)
卢甫圣著
本书是美术史家卢甫圣教授的一部关于绘画艺术发展的理论专著,首次出版于1990年,此次出版为最新修订版。该著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历史发展的假说,即“球体说”,即绘画艺术的变化是一个球状的轮回过程,从“以意写形”到“以形写形”,再到“以形写神”“以神写意”,最后回到“以意写形”。“球体说”的首次提出突破了传统的循环论、进化论的桎梏,在国内艺术界影响颇巨。
礼仪与奉献(中国材质艺术系列)
巫鸿编著
本书为艺术史家巫鸿编著“中国材质艺术”丛书系列的第二种,将带领读者不断扩展和深入对材质与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理解。本书包含了对早期玉器的原料和渊源的详尽分析,三代时期对绿松石这种特殊材料的开发和运用,西汉满城汉墓中对不同物质的选择及其象征意义,“发绣”这种特殊艺术形式的种类、来历及功能,对一座清代纯铜建筑物的专题讨论,以及当代艺术家以“水”为材料进行的艺术实验。
董其昌研究(傅申中国书画鉴定论著全编)
傅申著
从兰亭到钟鼎:典范变迁中的书风与书家
莫家良著
本书选取北宋至晚清书法史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现象进行分析,反思传统书风的继承与演变,书法形制对创作的影响,典范的取舍,艺术风格与政治环境、社会心态、学术风气的相互影响等议题。其中涉及到宋高宗、王宠、钱坫、江声、邓尔雅等书史上或隐或显的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个人实践与创作取舍。以及《兰亭序》《淳化阁帖》等经典习书范本在不同时期文人创作中的使用情况。读者可从一个个案例中了解不同时段书法史发展的种种细节,并为当下的创作提出更多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