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图书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各种生活模式,人们如今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做大部分的文字阅读。于是有人开始相信数字图书馆终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但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有什么特点。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严格来说,我们该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网络图书馆?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现归纳如下: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有二大特点:一是网络化,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其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等都是它的业务渠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二种模式:

第一种,纯数字图书馆。它最大特征是没有物理实体,不管是书库等藏书地甚或是藏书本身,所有服务均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纯数字图书馆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互联网上各种网站开设的读书频道。2002年新浪网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自己的读书频道,此后不久搜狐、腾讯等各大综合门户网竞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读书频道。

这种纯数字图书馆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新秀,极受时下年轻人喜爱。

第二种,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占有虚拟空间,本质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模式。

由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是传统图书馆,因此和纯数字图书馆相比,在数字资源方面它得天独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国图现有纸本图书2700多万册,电子书100多万册,理论上还有95%以上的纸本资源可开发。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一)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1.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2.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至19岁占35.2%,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2.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

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另外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它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群青少年居多,他们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阅读渐成习惯。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灵活多样,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性、完整性以及丰富性,需要到其学习、研究的读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属“下里巴人”的,则传统图书馆就属“阳春白雪”的,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云计算;数据存储

一、云计算给数字图书馆数据存储带来的变革

二、认识云时代数字图书馆对数据存储的挑战

三、根据数字图书馆自身情况选择数据管理模式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产业化信息产品

1数字图书馆浪潮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开始着手图书馆数字化研究并制定和实施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的有关计划,如在80年代末,美国图书馆研究协会就组织研究“北美数字图书馆系统”;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三个机构联合公布“数字图书馆倡议”,次年三方投资2400万美元在斯坦福大学等6所大学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分项研究;日本在90年代初,开始分步实施“国家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与开发”计划;新加坡1991年提出了旨在数字化的“图书馆2000年规划”;欧盟则正在进行一个包含70人分项研究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规划项目。在这一背景下,1995年我国也把建设“中国实验型数字化图书馆”确定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牵头,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和辽宁图书馆联合研究开发;另外,中科院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也都在逐步建立数字图书馆体系,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已初见成效。

2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势在必行

我国中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上一世纪末开始起步,到2001年,已经形成了包括内容提供商(出版社)、技术提供商(IT企业)、高校(第一级用户)在内的庞大产业链。作为国内最早的数字图书馆技术研发者,北京超星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1997年12月就将其远程图书浏览器安装到“瑞得在线”网站上,创建了国内首家以图像存储为主的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2000年6月,超星被列为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2000年底,又一家民营企业———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也开始了数字图书馆的业务运营;2002年,本来一直在电子图书领域下功夫的方正,也突然出现在数字图书馆市场上。众多企业的进入,立刻盘活了这个市场。

虽然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因为商业化运作较早,发展迅速,但是,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良性发展,还是摆在众企业及教育机构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制作成本比较高昂

虽然大量图书被加工成了数字图书,但是高昂的制作成本,使得图书电子化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2000年网络的时候,许多刚刚成立、还没有一本电子图书的网站突然发现了一个实际问题:要电子化一本图书,光是把铅字转化为文本,就需要近1000元。如此一来,需要投入近1亿元才能建成一个有10万套图书的小型图书馆!这1亿元又如何回收?

2.2数字图书馆产业结构比较简单

企业制作数字图书资源库,然后出售给各地的图书馆,各地图书馆再把这些图书提供给读者。在这个环节中,位于上游的出版社只是简单地成为了纸质文本的提供者,他们的资源根本没有利用起来。

2.3数字图书馆标准不统一

国内目前已经建起了上百家数字图书馆,但是,这些馆各自独立,数字化标准格式不统一,相互之间不兼容,读者检索起来很困难,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4市场营销效果差强人意

数字图书馆概念如今已深入人心,林林种种的数字图书馆也相继问世,许多数字图书馆已开始市场化经营,其中有经营成功者,但多数经营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这其中有数字图书馆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其市场营销手段问题。

因此,就我国现状来看,数字图书馆产业化是必由之路。

3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于产业化的定义为:生产连续性、生产物标准化、生产过程各阶段集约化、工程高度组织化、尽可能使用机械代替人工、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和实施。可以看出,要想实现数字图书馆产业化,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加速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应该看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商机和社会意义,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3.1加强统筹规划管理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和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工程,它的成败对整个IT业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制订一个符合时展要求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和目标。这是确保将来工程顺利完成并能有效运行的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3.2建立市场运行机制

3.4联合攻克技术难关

数字图书馆既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又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识创新工程,其技术性、超前性很强。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技术难题。如用户界面是数字化图书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标准而友好的用户界面将使用户不需特殊训练就能掌握各种信息源的检索操作,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但目前的界面状况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又如数字化图书馆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却带来了语言的障碍,这就需要开发能够进行自动翻译的系统。诸如此类的技术难题都需要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并注意对可行的新技术及时推广。

3.5讲究产品开发策略

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网络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如何营销,需要讲究一定的数字图书馆产品开发策略。只有适销对路的数字化信息产品,才能吸引广大的用户,为市场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信息产品,并获得利润。产品开发不是单纯地追求学术水平,开发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权威,而在于市场择优劣汰的机制。首先,数字图书馆开发要规模化。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如果不达到一定规模,不可能吸引用户;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实现规模化,就可产生规模效益。其次,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开发周期。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特点,过时的信息没有价值。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经营者必须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做到及时更新,以满足人们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的需求。第三,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创新。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如查询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第四,数字图书馆开发需要高投入。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经营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许多技术尚不成熟,新技术的开发需要高投入。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不为人们所熟知,经营需要大量的宣传费用。数字图书馆的高投入需要经营者广开融资渠道,多方融资。

3.6制定行业统一标准

数字图书馆产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具有很强指导性的行业统一标准。在解决标准化问题上,应贯穿实践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概括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工程应包括系统硬件平台标准、系统软件平台标准、开发工具平台标准、应用软件平台标准、生产工具平台标准、生产工艺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标准、资源建设标准、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兼容标准、文档标准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让人高兴的是,在2002年5月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会议上,“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组”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数据中心的倡议,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形成了《数字资源建设北京宣言》,为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国家标准的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赵永兰.走向数字化图书馆[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

20世纪中期以来,数字化同光导纤维和计算机以及网络化一起成为21世纪高科技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Internet的高度应用及其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热潮的直接推动下,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讯速成为全球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1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及特征

1.1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由于数字图书馆具有广泛的内容和涵义,因而现在对数字图书馆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将数字图书馆看成广域网中全球统一的实体,包括所有联网的数字信息资源;另一种观点则将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些研究计划。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扩展,它对信息进行搜集、转换、描述,并以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贮馆藏信息和网络数字化信息,以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式和统一友好的检索界面,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的信息服务机构。

1.2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2.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

1.2.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媒价已不仅仅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地有光盘、录音带、录像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1.2.3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的集合

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器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惯性的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就像查本书,需要一个图书馆一个图书馆地跑。实现数字图书馆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1.2.4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

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2数字图书馆产生的背景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数字图书馆的提出,并不是源于图书馆自身,而是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有其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它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2.1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外在因素

2.1.1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巨增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据库的容量及数量迅速增长,其种类也趋于多样化。光盘出版物作为单独发行的电子信息资源的主流,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工具书、目录、全文数据库、图片、各类图书等,兼有图、文、声等多媒体功能。1994年全世界销售CD-ROM光盘9180万套,利润达107亿美元;1996年销售4亿套,利润达到了350亿美元。电子期刊由软盘期刊发展为CD-ROM期刊再向联机网络期刊发展。

2.1.2Internet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据统计,目前Internet用户已达2亿。Internet的信息资源作为NII(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的五大要素(信息资源、信息设施、信息系统、信息主体)之一,与具有大量信息资源的数字图书馆关系密切,而且数字图书馆是NII的重要应用信息系统。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所需技术包含了NII的五大要素,奠定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基础;而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的目的之一就是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联机存取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Internet的推广和普及,显然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现实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

2.2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

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之一是传统印刷型文献的保存问题。印刷型文献存在着变质和自然老化等弱点,加上各种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损害,珍贵的印刷型文献将面临无可挽救的损失,必须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图书馆珍藏的古籍、书刊等进行数字化保存。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内在因素之二就是馆藏的利用问题。图书馆从用户需求中产生,又为用户需求服务,但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开展信息服务的层次较低、手段落后、内容陈旧。在信息社会,网络、广播电视已向用户提供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全方位信息服务,传统图书馆必须实现数字化才能使信息传递更快捷、更直接、更方便,服务内容更具时效性、针对性,以满足社会化需求。

3各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概况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成为当前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陆续将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应用于这一新领域。

美国于1991年率先开始研究数字图书馆,在1992年制定的“高性能计算机与通讯(HPCC)”国家攻关项目,将发展数字图书馆列入到“国家及挑战”当中,1994年6月著名的“大学数字图书馆项目”启动,1996年开始建设一个叫做“美利坚记忆(AmericanMemory)”的历史文化数字图书馆,预算资金为6000万美元,计划在2000年内完成,并把美国自1440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收藏将全部以数字产品上网。

日本国会图书馆从1993年起,投资1700万美元建设示范电子图书馆(PilotElectronicLibrary),目前,已有1000万页历史文化资源完成数字化并上网。

英国国家图书馆(大不列颠图书馆)1993年6月开始了名为“存取创新”的数字图书馆计划。该计划共包含20个创新实施项目,包括馆藏照片、期刊的数字化系统、馆藏善本书数字化系统、馆藏微缩片数字化系统、专利文献快递系统、图书馆网页、公共存取系统等。该项目的大部分已上网提供服务,目前该馆的数字化资源已超过1000GB。

法国国家图书馆正在进行“法国数字图书馆”计划。该计划实现馆藏精华数字化及网络存取,为实施数字图书馆打下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并专门从事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资源地,估计总存储量在3000GB以上。

1995年IBM中国研究中心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开发与中国语言和计算机环境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新技术。复旦大学与其合作,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清朝的历史地图全部数字化,并配以文字说明和语言解释,在CERNET上应用。1997年由文化部组织申报,经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已正式立项并启动,由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六个单位联合研制开发,其目的是建立多馆协作、互为补充、一致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模型,由多种类型的分布规范化资源库组成一个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该项目计划于1999年完成一个试验系统。1998年北京图书馆带头倡议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该提议已被有关主管部门采纳。

综观各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使我们认识到: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界21世纪研究的热点,也是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在网络时代,谁先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库,谁就占有了先机,这就是各国竞相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原因。

4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4.1走合作化道路,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有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如在建库上,各馆文献分类、编目不统一,书目数据标准化程度不同等。在文献分类方面,有些馆用《中图法》,有些馆用《科图法》或用《人大法》,对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造成很大障碍;在书目数据方面,数据不标准就不能保证检索用户从各个角度迅速、准确地检索所需资料。因此,必须有一个数字图书馆全国中心,建立和健全全国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各种标准及规范,协调与规范资源库建设,解决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问题,根据标准,再由地区内、地区间各馆合作建库或由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统一建库,各馆录用,最终达到全国的标准化。在技术上,与外国技术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如IBM公司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心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开发了与中国语言和计算机环境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的新技术。

4.2开发新的信息资源,拓展信息空间,提供新的信息服务

4.3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必须引进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源和各种新的技术设备,这就对图书馆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增多,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各种信息服务上来,将有更多的馆员参与以参考咨询为重点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馆员了解电子出版物的产生、控制、传递和利用机制,掌握有关电子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知识,具有对各类型电子信息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和深层次开发的能力。同时,必须对网络有所了解与认识,否则无法通过网络萃取信息、为远程用户提供服务。图书馆还要培养具有较强信息技术技能的专业人员,因为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是数字图书馆的两大技术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设计、程序编制、系统的维护、数据库的开发、馆员培训等均需专门的技术人员承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广泛应用,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已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图书馆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按照国情,瞄准目标,把握好方向,认真研究对策,及时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大的问题,做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项工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去迎接数字图书馆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徐文伯.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创中华文化光辉的未来.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76-81.

[2]夏亚云.一些国家的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1999(4):60-62.

[3]赵洗尘.数字图书馆及其建设.现代图书馆情报技术,1999(1):28-31.

[4]刘年娣.国内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与建设.图书馆杂志,1999(4):27-29.

[5]吴志荣.对数字图书馆的若干思考.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2):6-8.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图书馆;安全;应用中图分类号:G250.76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它已经悄然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前我们在课堂上、书本上、图书馆里学习并获取知识,而如今我们可以坐在家里舒适的查询我们想要的信息。计算机技术给古老的图书馆科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今网络中的恶意攻击或单一服务器模式的弊病都将导致图书馆重要信息无法挽回的损失,如今我们将借助云计算技术来帮助数字图书馆来避免损失,并更好地、更人性化地为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

1云计算技术

1.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云计算可以算作是网格计算的一个商业演化版。早在2002年,我国刘鹏就针对传统网格计算思路存在不实用问题,提出计算池的概念:“把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计算机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用专门设计的中间件软件有机地粘合在一起,以Web界面接受各地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计算请求,并将之分配到合适的结点上运行。计算池能大大提高资源的服务质量和利用率,同时避免跨结点划分应用程序所带来的低效性和复杂性,能够在目前条件下达到实用化要求。”如果将文中的“高性能计算机”换成“服务器集群”,将“科学工作者”换成“商业用户”,就与当前的云计算非常接近了。

1.2云计算的特点

①超大规模。“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②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③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④通用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⑤高可扩展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⑥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你按需购买;云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2以云计算来改善当前的数字图书馆

云计算是当今炙手可热的网络技术,其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模式,可以将无数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提供各种数字化服务。数字图书馆在经历了互联网时代、WEB时代、网格时代、WEB2.0时代后,也慢慢走进了云计算时代,云计算技术应用到数字化图书馆将会带来一场真正的阶段性的跃迁,并对图书馆服务产生深远影响。相信云计算的发展必将成为图书馆行业带来变革。

2.1“云”保证了安全

2.2一切皆服务

2.3“云”提高了共享

2.4云计算应用在数字图书馆的实例

3以云计算架设高校数字图书馆时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我们论述了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有许多的优势,可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它也并非完美,比如在Gartner的一份名为《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的报告中就指出云计算存在七种风险,即特权用户的接入、可审查性、数据位置、数据隔离、数据恢复、调查支持和长期生存性。所以当我们运用云计算建立数字图书馆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数据保密问题

在云系统中,许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并不清楚自己的数据储存在哪里。所以需要在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时候应当详细询问服务提供商,数据是否有专人或专职来维护涉及隐私及保密问题,以及应用法律手段来签订保密协议。所以在建设数字图书馆这样的商业化或公共的数据库时,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云”中数字图书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并倡导国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云”中的资源。

3.2有关使用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系统差异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其使用的网络协议及接口也千差万别,为了给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我们需要架设在“云”中数字图书馆时需要向云计算服务商提供针对不同操作系统、使用的浏览软件、网络协议及接口提供无差别服务。

[1]李永先.图书馆迎来云时代[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3).

[2]李永先.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西图书馆学刊,2009,(1).

[3]薛志明.计算机将改变信息技术行业的整个结构[DB/OL].nlcd.com.cn.2009-8-20.

[4]卢晓娟.云计算与未来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2).

随着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传统存在形态已不能满足当代人阅读、搜索、整合等功能需要,在经济大发展、科技大进步的社会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

根据相应标准,收集包括人文、地理、气象、海洋、经济等的电子格式文献,在数字化和网络环境下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加工并进行保管,提供给特殊规定的用户群体存取利用的机构和服务[1],就是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出现的背景涉及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总的来说,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规划的出台,为数字图书馆的诞生、开发和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互联网被世人称为世界一流的信息超市,因为它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可以提供电子报刊、杂志、快讯以及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形的资料。在数字图书馆发展建设中,无疑互联网起到了中介作用,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联机存取各式各样信息。互联网的迅速推广,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现实土壤环境。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传统图书馆主要以纸质印刷图书文献为主,而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文化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极大影响,以电子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数字图书馆也就顺势而生。现代文化领域百花齐放,图书馆只有具备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功能,才能适应现展需要。由于互联网连接了丰富的电子资源终端,使得数字图书馆能够提供全面、权威、深入的信息供人们咨询和参考,供人们共享某个区域甚至是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而迅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再次,注重个性建设的创新。提供海量信息资源,仅仅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为了将数字图书馆建设得更为前卫实用便捷,可以考虑为用户设计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个人数字图书馆,通俗点说就是私人藏书阁,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专业、行业等收藏个人认为有价值的网址、图书文献等,然后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后实现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用,真正打造用户个人的个性化资源便利店。为了达到快捷操作,在保证注册和登陆步骤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或者繁琐的操作;

[关键词]小型专业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

[分类号]G250.76

1小型专业图书馆及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定位

因此,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关键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建设定位,明确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建设数字图书馆。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纯数字图书馆模式,它与传统图书馆相对应,实现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完全数字化与网络化;另外一种是复合图书馆模式,即传统图书馆与纯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模式。“复合图书馆”模式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以下特点:①电子资源与印刷资源并存;②网络服务与阵地服务并重;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作用,实现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考虑到我国图书馆发展的进程和小型专业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复合图书馆”模式,以此作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定位,比较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讲,可以将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资源整合,提供电子资源与印刷资源的无缝连接,实现对馆藏资源的一站式访问;另一方面是快速传递,即充分利用网络便捷和快速的特征,提供数字化的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将用户所需信息及时传递给用户。

2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内容

数字图书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用户对所有资源的访问,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从功能角度来看,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包括资源建设、资源服务、自动化管理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

小型专业图书馆规模小,专业性强,主要满足本单位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因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立如此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毕竟小型专业图书馆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整合资源,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应该把资源服务的功能建设放在首位。建设数字图书馆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结合上述小型专业图书馆的建设定位,笔者认为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系统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门户网站系统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将图书馆门户定义为“学者门户”,并认为学者门户是一个通过Web为学者深入研究提供便利的垂直门户,包括提供高质量、可靠的内容,允许跨资源库的查找。简单来说,图书馆门户是在网上访问图书馆资源的入口点。

图书馆门户网站作为图书馆与读者交流、沟通的网络界面,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任务为:

系统嵌入。如电子资源、馆藏检索、咨询台、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站内导航等,各栏目分别由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应用系统支持,构成了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可以引进第三方成熟产品,也可以自行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网站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实现对这些栏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这些功能被嵌入到图书馆网站的首页、导航条以及其他相应页面中,使用户通过图书馆网站直接进入相应的信息服务系统。

2.2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

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实现纸质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图集、文件等多种形态文献的数字化,其工作流程包括扫描、上传、标引、等,如图2所示。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支持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检索、浏览等操作,是专题资源建设、新书通报等服务的基本支撑工具。

一般情况下,小型专业图书馆的数字化加工系统应该是一种轻量级的数字化加工系统。在大部分的小型专业图书馆中,数字化加工资源仅仅是对购买电子资源的补充,或者是用于建立本馆特有资源的特色数据库,因此,轻量级数字化加工系统只要具备扫描、转换、元数据加工和等基本功能即可。

2.3信息资源检索系统

信息资源检索系统是数字图书馆资源服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数字图书馆根据用户需要,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和手段,搜集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重组和转化,建立基于标准Web浏览器的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2.4跨库检索系统

跨库检索系统是借助单一的检索接口,利用统一的检索

近年来,随着电子资源建设的发展,许多小型专业图书馆都购买了大量的数字资源,由于不同厂家系统结构的差异,用户要进入不同的资源系统,按不同检索规定进行查询,才能找到所需的信息,手续繁杂,费时费力。电子资源的种类越多,用户的检索负担越重。通过跨库检索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库检索系统是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进行资源整合及一站武服务的重要手段。

2.5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系统

目前,资源共享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馆际互借已经不再局限于纸质文献的共享,而是可以通过扫描原文,利用网络进行原文传递,用户不必返还,而且文献可以一次扫描,多次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简化了资源共享的过程。对于小型专业图书馆而言,馆际互借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型专业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率,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合法用户,他们在小型专业图书馆所在的局域网之外(例如出差或在家里)也能通过原文传递系统获取所需资源的全文。图4示出了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的基本流程。

小型专业图书馆在建设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系统时有几点需要注意:①如以提升本馆文献保证率为目的,最好能与条件比较好、馆藏较丰富的大中型科研图书馆达成馆际互借协议,成为这些图书馆的互借成员馆,以便充分利用这些图书馆的资源;②对于本馆非电子资源的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应注重系统与本馆的Webpac系统及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的整合,形成检索、加工和传递的一体化系统,避免用户和工作人员的操作在不同系统中多次跳转;③对于电子资源的原文传递,应注重与本馆的全文检索系统、跨库检索系统的整合,最好使原文传递功能成为这些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到自动原文传递。

2.6参考咨询系统

此外,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建设网络参考咨询系统。网络参考咨询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读者、馆员之间的沟通桥梁,变传统的面对面咨询为网络上的虚拟咨询,使得用户不用到馆就能享受到图书馆员的咨询服务,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用户。参考咨询系统在接收到用户咨询之后,经过问题过滤、咨询分类、问题分配等几个过程,将用户的问题发送给馆员,馆员对问题进行答复,再通过网络将答案传给用户。用户在收到答案之后,还可以对咨询结果进行评价,提供咨询结果的反馈。

从国内外参考咨询系统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两种建设方式一种是使用专门为开展网络参考咨询而开发专门系统,目前所说的参考咨询系统基本上都是指这类系统;另一种是使用通用软件作为网络参考咨询系统。这类通用软件包括电子邮件系统、论坛或留言板系统、即时消息系统(如MSN、AIM、YahooMessenger)、集成即时消息系统(如Trillian、Gaim)、嵌入式会话系统(如MeeboMe、Chatango、Plugoo)等。国外一些图书馆的实践表明,使用这类系统作为开展参考咨询的工具,具有建设成本低廉、用户友好、使用方便、无须培训等优点,而且,可以取得与专门开发的网络参考咨询系统相同的效果。

有必要指出:网络参考咨询本身有其特殊性,系统一旦投入运行,就需要有专人值守,及时回答用户的问题,对人员要求较高。因此,小型专业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系统的建设应该慎重,应充分考虑本馆的实际情况,切忌跟风。

笔者认为,上述6个系统(或除参考咨询以外的5个系统)基本上构成了小型专业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可以极大地提升小型专业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改善小型专业图书馆的形象,应在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予以优先考虑。在上述系统中,信息资源检索系统、跨库检索系统和门户网站三者尤为重要,对于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来说,信息资源检索系统是基础,跨库检索系统是核心,门户网站系统是保障,应该成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3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3.1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各种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建设中也会面临较多的困难与问题,这些困难与问题单靠小型专业图书馆自身是很难解决的,还必须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支持。

一方而,小型专业图书馆是更大机构的组成部分,因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得到上级领导的理解和认可,只有领导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对建设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并更好地落实资金和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经费投入、人员调配、硬软件建设等实际问题,提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效率。

最后,还要争取用户的理解和支持。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其最终的受益者是图书馆的用户,用户的理解和支持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原动力。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用户的网络使用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用户列数字图书馆有着较大的需求,小型专业图书馆应充分注意利用用户的这种迫切需求,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

3.2集中建设和分阶段建设问题

阶段建设则正好相反。

3.3购买和自建问题

小型专业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购买现成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还是自行开发系统。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小型专业图书馆本身一般不具备自行开发的实力,但有些小型专业图书馆所属的组织内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力量(例如小型专业图书馆所属组织内的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可以委托他们代为开发。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同一个组织内部,很容易把需求沟通清楚,开发出来的系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实用性,符合用户及图书馆自身业务要求。同时,由于是组织内部的开发工作,不必支付许可费和维护费,而且还可以进行二次开发,从长远看是比较经济的。

3.4开放源码软件的利用问题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图书馆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外先后掀起了数字图书馆开发的热潮,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不仅引发了信息技术专家和图书情报工作者的浓厚兴趣,而且引起了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的注意。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数字图书馆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众多的数字图书馆定义,大体趋向于这种解释:数字图书馆是指“具有丰富内容的多种媒体的数字化信息,具有网络环境下多种电子技术工具和服务手段,能为读者提供高效、方便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机构”。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化信息+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的信息服务。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数字化、网络化和先进的服务手段。数字化是指数字化信息和信息载体,网络化是针对信息通道而言的,而先进的服务手段是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并最终使数字图书馆有所用、有所为。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它们都是全新的概念。

一、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经脱胎换骨的改变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图书馆在功能、结构、运作方式、服务方式、评价标准、工作重心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阅读方式不同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而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纸质书,一页页翻阅,而是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浏览快捷、具有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二)馆藏结构的不同

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载体为主,其他载体并存,其复本概念和拒借率等现象不会消失。数字图书馆则是全部以电子出版物和网上数字信息为管理对象,其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有光盘、录音带和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数字图书馆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而且网络化的信息资源,不存在复本和拒借率的现象。

(三)服务方式不同

(四)工作重心不同

传统图书馆通过采购、编目后进行流通和阅览工作,数字图书馆则以信息的收集分析、参考咨询和网络导航为中心,图书馆员真正成为信息的导航员。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其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

(五)文献信息载体的寿命不同

(六)管理员工作任务不同

传统图书馆管理员主要任务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承担社会文化传播的角色。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管理员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资源管理者,而是信息采集者、管理和传播者,成为利用文献信息的导航员,由文化工作者转向教育工作者。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七)发展经费两极分化

传统图书馆发展缓慢,图书馆建设在基本完成以后花费不多。数字化的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投入很高,具有高资金投入、高技术设备、高人力消耗的特点,而且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是高投入的。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国数字图书馆试验计划和教育部的Calis项目的启动,均已耗资数千万人民币。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图书馆;安全;应用中图分类号:G250.76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它已经悄然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前我们在课堂上、书本上、图书馆里学习并获取知识,而如今我们可以坐在家里舒适的查询我们想要的信息。计算机技术给古老的图书馆科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今网络中的恶意攻击或单一服务器模式的弊病都将导致图书馆重要信息无法挽回的损失,如今我们将借助云计算技术来帮助数字图书馆来避免损失,并更好地、更人性化地为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

云计算是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云计算可以算作是网格计算的一个商业演化版。早在2002年,我国刘鹏就针对传统网格计算思路存在不实用问题,提出计算池的概念:“把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计算机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用专门设计的中间件软件有机地粘合在一起,以Web界面接受各地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计算请求,并将之分配到合适的结点上运行。计算池能大大提高资源的服务质量和利用率,同时避免跨结点划分应用程序所带来的低效性和复杂性,能够在目前条件下达到实用化要求。”如果将文中的“高性能计算机”换成“服务器集群”,将“科学工作者”换成“商业用户”,就与当前的云计算非常接近了。

①超大规模。“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②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③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④通用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⑤高可扩展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⑥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你按需购买;云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云计算是当今炙手可热的网络技术,其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模式,可以将无数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提供各种数字化服务。数字图书馆在经历了互联网时代、WEB时代、网格时代、WEB2.0时代后,也慢慢走进了云计算时代,云计算技术应用到数字化图书馆将会带来一场真正的阶段性的跃迁,并对图书馆服务产生深远影响。相信云计算的发展必将成为图书馆行业带来变革。

尽管我们论述了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有许多的优势,可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它也并非完美,比如在Gartner的一份名为《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的报告中就指出云计算存在七种风险,即特权用户的接入、可审查性、数据位置、数据隔离、数据恢复、调查支持和长期生存性。所以当我们运用云计算建立数字图书馆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云系统中,许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并不清楚自己的数据储存在哪里。所以需要在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时候应当详细询问服务提供商,数据是否有专人或专职来维护涉及隐私及保密问题,以及应用法律手段来签订保密协议。所以在建设数字图书馆这样的商业化或公共的数据库时,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云”中数字图书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并倡导国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云”中的资源。

众所周知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其使用的网络协议及接口也千差万别,为了给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我们需要架设在“云”中数字图书馆时需要向云计算服务商提供针对不同操作系统、使用的浏览软件、网络协议及接口提供无差别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永先.图书馆迎来云时代[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现代化便捷

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是基础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小学图书馆宣言》指出:“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可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发展、提高,大力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传统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传统图书馆的特征是:藏书以纸制印刷型图书资料为主,通过卡片目录和检索刊物来反映馆藏信息,读者需到馆借阅书籍,图书馆整理和流通阅览以手工操作为主。传统图书馆在长期的使用中,渐渐浮现出它的缺点和不便。

第一、传统图书馆藏书数量不足,图书馆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经费,因此学校图书馆图书陈旧,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留下的是“普九”痕迹。

第二、图书陈旧、藏书结构不够合理。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图书馆的图书没有更新,图书剔旧工作更无从谈起。有的学校一些图书是单位捐赠的,没有经过专职人员的筛选,有不少书不适合学生阅读。

第三、图书馆管理方面,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绝大多数小学的图书管理老师都是兼职,一周要上很多课,且普遍存在着学生人数多而管理老师少的矛盾,藏书室的开放借阅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

二、数字图书馆的可见优势和乐观前景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的优点。

(一)信息储存空间小、不易损坏

数字图书馆是把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储存,一般储存在电脑光盘或硬盘里,与过去的纸制资料相比占地很小。而且,以往图书馆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就是,资料多次查阅后就会磨损,一些原始的比较珍贵的资料,一般读者很难看到。数字图书馆就避免了这一问题。

(二)信息查阅检索方便

(三)阅读突破时空限制

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24小时提供服务,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固有的时空限制,是一座虚拟的无墙图书馆。

(四)绿色环保节约资源

数字图书不需要纸张印刷,不消耗油墨,对于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意义重大,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措施和发展策略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图书馆建设中,如何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如何有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个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因此当前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来谈谈我对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和看法。

(三)建设数字图书馆,最重要的是要有应用意识。数字图书馆建设一定要纳入学校图书馆的正常工作。中文在线协助教育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组,研制出移动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在上面直接阅读图书,或者把图书下载到U盘里,以借阅的方式带回家阅读。在学校安装了数字图书馆之后,要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尝试使用数字图书馆,并逐渐形成习惯。比如,组织基于数字图书馆的读书比赛、结合数字图书馆预习课程……

(四)建设数字图书馆,应当制订标准,统一规划。例如,对于同一本书,应该避免进行重复的数字化,如果某图书馆已经将其数字化,其他图书馆就不用重复数字化了。这项工作如果协调不好,很可能同一件事要做若干遍重复的劳动,这将造成大量的、处于低水平层次的重复建设和人力、物力的浪费。

总之,我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是我们底子薄、起步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还处于不断探索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用集体智慧全力推动数字图书馆的推广与普及,为建设信息化的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的思考和探索都必将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财富。

THE END
1.正版资料免费资料大全,专家解答解释落实jf67.44.94国家图书馆作为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用户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官网(http://www.nlc.cn/)免费访问数百万册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国家图书馆还提供了多种检索方式,如关键词检索、作者检索、主题检索等,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资料。 https://5g.cshuijitang.cn/post/608.html
2.读秀知识库广州新华学院读秀是一个基于元数据整合的多面检索技术的超大型数据库。读秀后台建构在一个由海量全文数据及资料基本信息组成的超大型数据库基础上,以10亿中文资料为基础,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深入内容的章节和全文搜索、部分文献试读、参考咨询等多种功能。它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中文文献服务平台,含有众多图书馆无馆藏的图书资源。 https://library.xhsysu.edu.cn/info/1491/4170.htm
3.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知识问答(精选6篇)④7 13.图书馆提供的读者培训讲座,以下正确的是_①②③④_ ①介绍图书馆各类数据库使用及互联网资源的检索。②分为定期和不定期培训。 ③读者可通过图书馆主页、微信、BBS、海报等了解培训信息。④各院系可以跟图书馆联系预约培训。 14.通过馆藏书目系统进行检索书目信息,可通过哪些途径__①②③④___ ①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w55c26p.html
4.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文献检索考试答案(考试必看)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文献检索》..http://www.91exam.org/exam/87-3536/3536085.html
5.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文津搜索馆藏目录特色资源站内搜索 文津搜索 检索 数字资源 古籍特藏 该库可提供综合性数字化古籍特藏文献,包括本馆建设的古籍特藏、外馆文献资源,以及古籍全文检索分析系统。 当代图书 本栏目下有10万余册电子图书,多为近现代图书资源,内容包括文学小说、哲学历史,人物传记、古籍经典、科普科幻、亲子童书、人生励志https://www.nlc.cn/
6.2021年“万方杯”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试卷(二)33.查询馆藏图书,以下方式不适用的是( )。 A、百度B、图书馆OPACC、移动图书馆D、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34.查询会议文献可选择的检索工具是( )。 A、读秀B、中国知网C、万方D、以上均可 35.查询某数据库中是否收录《自动化学报》,检索途径最好选择( )。 https://www.wjx.cn/xz/133911069.aspx?ivk_sa=1024320u
7.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学分课答案(海南大学——知到)答案: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 2.进行书目检索只能看到书目,不能看到图书全文。 A.错 B.对 答案:对 3.通常来说,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可通过以下字段进行馆藏图书检索 A.作者 B.分类号 C.题名 D.主题词 答案:作者;分类号;题名;主题词 4.超星阅读界面提供以下方式供用户自由选择 A.超https://blog.csdn.net/m0_64529004/article/details/129834483
8.头条文章傅斯年图书馆 收录九种本馆建置数据库,包括:傅斯年图书馆珍藏图籍书目数据库、善本图籍全文影像数据库、傅图善本古籍数字典藏系统、傅图人名权威检索系统、傅图馆藏印记数据库、傅图空间检索系统、傅图整编史语所档案目录、傅图馆藏台湾公私藏古文书复印件影像数据库、徽州契约文书复印件目录等。http://lib.ihp.sinic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634740159047599763
9.[科普中国]联机公共目录检索系统信息检索图书馆自动化最初主要包括数据建设自动化和信息检索自动化两个方面。 虽然有关建立自动化目录以提供馆藏检索可能性的文章早在60年代中期便已出现,但直到70年代中期,联机公共目录检索系统(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简称OPAC)才出现在美国的一些图书馆中。出现伊始,它便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用户再也用不着花很多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ar_id=254805
10.论文写作中文献资料检索各种资源进行标引,并为检索者提供检索的工具。基于搜索引擎的检索方法接近于通常所熟悉的检索方式,即输入检索词以及各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检索软件根据输入信息在索引库中搜索,获取检索结果,并输出给用户。 (二)联机馆藏目录 网络上有许多机构提供的馆藏书目信息、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信息。其中包括各图书馆和信息https://bylw.yjbys.com/lunwenxiezuo/38907.html
1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中华古籍资源库”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目前在线发布的古籍影像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赵城金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资源,资源总量超过2.5万部1000余万叶。2016年9月28日,“中华古籍资源库”正式开通运行,在线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影像10975部;2017年2月28日,在https://www.360doc.cn/article/2237933_1106869199.html
12.图书馆数据库python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功能一、馆藏目录(OPAC或IPAC) 二、电子图书(超星、读秀) 三、电子期刊(知网\万方\维普) 一、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联机公共书目检索系统 存储、揭示、报道馆藏书刊信息(印刷型为主),给读者检索和获取原始文献提供线索。 功能:书目检索、分类浏览、期刊导航、新书通报、购书推荐、信息发布、读者推荐、https://blog.51cto.com/u_92655/9158088
13.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检索系统中查找名称为“紅樓夢散套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检索系统中查找名称为“紅樓夢散套 [善本] : 十六卷 / 題 荊石山民撰 ”的善本,其索书号是以下哪一个?A./ 04110B./ 04112C./ 04113D./ 04114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https://www.shuashuati.com/ti/427edd9aea2c4334ae07adf1d7ef19b7.html
14.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使用方法中国国家图书馆分为总馆南馆、总馆北馆和古籍馆,馆藏文献超过3500万册并以每年百万册的数量增长,其中古籍善本有200余万册。 一一登录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 在国家图书馆首页“文津”搜索系统下拉菜单中选择“馆藏目录”,或在右侧选择“馆藏目录检索”,也可直接登录(http://opac.nlc.cn/F/B2LYQVUJHhttps://bianke.cnki.net/pulpit/Details/index/5667
15.建设地方文献专题讲座(四)建立地方文献目录。无论是用那种方式管理的地方文献,凡县以上的图书馆都应该建立地方文献目录(一套或数套量力而行),以提供检索地方文献的工具。 五、地方文献的检索 对于图书馆来说,当地方文献收集到一定量之后,开发利用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开发利用的首要问题是检索,而检索就必须掌握书目素引等二次文献,https://www.fwsir.com/ligong/html/ligong_20070525083957_36632.html
16.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使用“文津搜索”检索中华书局出版的《唐宋文举要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使用“文津搜索”检索中华书局出版的《唐宋文举要》的馆藏信息,以下哪些图书馆提供文档递送服务()。 A、重庆图书馆 B、吉林图书馆 C、安徽省图书馆 D、国家图书馆 正确答案:重庆图书馆|国家图书馆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1f44752fd07743c2afbe63d19ae7dbb4
17.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11月19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雄安服务站揭牌仪式在雄安举行,NSTL许倞主任、郭志伟副主任、李普副主任、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丁晓龙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资源信息中心赵伟主任以及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综合执法局、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雄安新区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企业等领导和代表出席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https://www.nstl.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