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于1552年10月出生在意大利马尔凯省马切拉塔市的一个药店老板家庭,原名叫MATTEORICCI,23岁时被派往东方。明代万历年十一年(1583年9月10日),利玛窦与罗明坚从澳门到了肇庆,期间,利玛窦起了一个号“西泰”,大号叫“西江”。从大号可见利玛窦对肇庆有一番深厚感情。清朝嘉靖末年至乾隆初年,肇庆是两广总督所在地,是两广政治文化中心。利玛窦在肇庆六年,打造了开启中西文化交流大门的钥匙,所创业绩,有不少堪称为“中国第一”。
中国大陆第一座天主教堂
利玛窦与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澳门教会负责人罗明坚来到肇庆后,剃光头,留长须,穿中国和尚袍,自称“西僧”。当时,老百姓为了镇住河妖,集资正在肇庆城东西江边修建祟禧塔。得到当地官府的准许,利玛窦将在澳门募集到的约20万银元(一说是6000金币),于祟禧塔旁边择地建房。施工期间,利玛窦受到外界不少阻挠,在王泮等开明官员的保护下还是得以顺利施工。1585年,中国大陆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在肇庆落成。落成之日,知府王泮送来了亲笔题字为“仙花寺”的牌匾,悬挂在大门上方。《利玛窦札记》对当时的仙花寺有以下描述:“建筑结构新颖,颇为美观。中国人一看就感到惬意。这是座欧洲式的建筑物,和他们自己的不同,因为它多出一层并有砖饰,也因为它的美丽轮廓有整齐的窗户排列作为修饰。”一百多年前,一场大火将仙花寺烧毁了。现在的祟禧塔旁,立着《仙花寺遗址》的纪念石碑,上书:“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到肇庆传教,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成仙花寺。”
中国第一所西文图书馆
利玛窦在前往东方之前,已着力搜集和购买了许多欧洲出版的各种类别的书籍,并带着随船而来。在仙花寺落成时,利玛窦特意将地下圣堂旁边的一个大房间辟为图书室。里面除了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圣经与宣传天主教义的书本外,还陈列着大批的其它西方书籍,以开放的形式,任由人们参观阅览。中国是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但沿袭使用的多是火烧胶泥活字、木刻、石刻等工艺技术,印成散页后装帧成竖行的线装书。整本书在严谨之余有时免不了有些刻板。利玛窦在仙花寺图书室所展示的西方书籍,尺寸有大有小,品种繁多。参观者走进去,顿觉眼前一亮,有的人甚至惊愕得嘴巴张开,久久也合不拢。书本精致的印刷术、精美的装帧艺术令人眼界大开。封面上的泥金粉饰夺目生辉,富丽堂皇。尽管在中国的清朝末年才出现“图书馆”这个名词,但仙花寺里的这个图书室当时已经具备了这个功效,故此,后来一些学者将它称为“中国第一所西文图书馆”。
中国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
中国第一台机械自鸣钟
第一部中西文辞典《葡汉辞典》
利玛窦曾经在葡萄牙里本斯著名的布拉大学,学习过葡萄牙文并且非常谙熟。后在澳门大三巴附近的“圣万迪诺新信徒学校”学习了13个月的中文,他们的第一任中文老师是澳门的官方翻译菲利浦·马修斯。在1583年至1588年期间,他与罗明坚神父合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中西文辞典《葡汉辞典》。《葡汉辞典》整部书稿有198页,其中包括辞典和与其前后装订在一起的材料。《葡汉辞典》共分三栏:第一栏是葡语单词和词组、短句,大体上是按ABC字母的顺序来排列。第二栏是用罗马音标来注音;第三栏是汉语词条,里面既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也有词组和短句。尽管这套拼音系统“属于初创,在声母和韵母的拼写法上,尚未完全定型,甚至有些模棱混淆的地方”。但是学者杨福绵在经多年的研究后认为:《葡汉辞典》中的罗马字注汉字音,是汉语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是利氏及《西儒耳目资》拼音系统的前身,也是后世一切汉音拼音的鼻祖。”这部辞典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使用了许多明朝末年社会流传的语汇,“该辞典所收录的音韵学及词汇学方面的资料,是研究明朝晚期官方语言及文人使用官话的宝贵语言学方面的材料。”摘自肇庆数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