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学毕业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大学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土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2016教学改革基金项目(YB2016036)。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更是一次贴切实际工作的大操练。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亦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一次较为系统的综合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调查研究、查阅、获取、分析、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规范的正确选择的能力。

(5)外文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6)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

(7)语言表达、思辩能力,阐述观点准确、清楚回答问题的能力。

二、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和难点

土木专业的教学具有理论综合性、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合格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坚实完备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相当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毕业论文环节一般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因此不同于之前的每一个学期,这个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3)参与主体的特点。首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参与主体――大学准毕业生们,经过大学本科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基本具备了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必要的实践技能,能够在科学的殿堂里登堂入室了。其次,同学们聪明、热情、好奇、精力旺盛、富于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作为科研队伍的新分子,他们思维敏捷、不受惯性思维的禁锢,出其不意的思想火花甚至会给指导老师以有价值的启发,从而促进课题的进展和深化。

三、我国教学及改革研究现状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各高校的教育者分别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对本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不断的进行创新完善的探索。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厅[2004]14号,2004.4

关键词: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质量控制;毕业论文;毕业答辩

作者简介:杨平(1954-),男,浙江诸暨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上海200090)

大学毕业设计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因此,不管目前遇到多大的问题和困难,坚持做好大学毕业设计工作是毋庸置疑的正确选择。

一、大学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原则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七条:准确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公平性、正向引导性、过程评价性和环境相对性。所谓准确性是指学生所做的水平与最后评定的成绩水平基本一致。所谓科学性是指所制定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流程和操作方法都有科学依据,经得住推敲和论证。所谓可操作性是指所制定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流程和操作方法可以在当前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真正得以实施。所谓公平性是指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成绩值中基本上不含有任何歧视性成分。所谓正向引导性是指所制定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政策对学生和导师都有正向的和积极的引导作用。所谓过程评价性是指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成绩值中都含有客观的过程性评价成分。所谓环境相对性是指所评定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分布是在当时当地的环境条件下当届导师指导当届学生后由当届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自然得出的,不应含有历史尺度上和地域经纬上的绝对性成分。

对照上述七条基本原则,对目前已出现的多种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做了以下几点剖析:

4∶2∶4、[6]3∶2∶5。[7]尚且不论哪种提案最佳,仅就简行处理的流程而言,就有这样的可能:被导师或评阅人判定为不及格的论文,仍被允许参加答辩,并且若答辩组给出高分则得到总成绩合格的不合逻辑的结果。这种平行处理方法至少不符合科学性原则。

第二,导师打分普遍偏高,而且是严师分低,庸师分高。若不再进行修正处理,则明显违背公平性原则。若为公平性而采用很复杂的评分计算处理方法,又违背了可操作性原则。例如,刘玉梅等人提出的集中意见排序法,需要对每篇论文按9个指标打分,再综合排序,处理工作量偏大;[8]杨高尚等人提出的模糊综合评定法,模型复杂,打分量大,且实际操作困难;[9]董非等人提出的多级可拓学处理方法,需要计算关联度函数,算法更复杂,不便实际实施;[10]许天旱等人提出的调整系数法虽然粗糙,但易于操作;[11]杨平等人提出的公平性算法更精细一些且易于执行。[12,13]

第三,为防止导师打人情分和为学生拉票的不公正行为,已有多所院校实施交叉答辩模式。此法虽然可以杜绝导师本人的不公正行为,但也不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因为它违背了正向引导性原则。事实上,大多数导师是正派的君子,不是需要防范的小人。实施交叉答辩模式强化了负面诱导作用,将会降低导师的责任感,还容易产生答辩评价偏差从而引发导师间的矛盾。

网络上最近有关高校的热点问题之一,是讨论大学生要不要写毕业论文的问题,写毕业论文对大学生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因为许多学生越来越不会写论文了,所以毕业论文太“水”,或者学生干脆用别人论文来拼贴,或雇用“”发表。

不要说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也越来越淡薄了,这是大学生个人的过错,还是我们高校的过错呢?无论高校教育整体情形如何,总有一些极具挑战常人想象力的个案使我们若有所思,譬如北大学生毕业后卖猪肉,更有清华哲学系学生毕业后入寺为尼,将自己的论文甚至对人生的终极探索写在寺庙里。

智宏法师现在是普陀山佛学院教师,1995年出家,出家前她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因为“在哲学中没有找到需要的答案”,她选择了宗教,进入了佛门。其实,佛教与中国的道教一样,最初都是哲学范畴上的一种世界观或人生观,极度轻视物质财富,而将人的精神境界看成高于一切的价值。也就是说,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最初都是没有神灵崇拜的,只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信众的极度崇拜,而形成了神灵体系。一些人将建庙侍神看成了目的,而将人的超度与拯救忽略了。“和尚”的本义是师傅或导师的意思,就是能够通过精神引导,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意义,忘却生活中的苦难,通过顿悟与修行,使自己灵魂升入涅槃,获得永远的幸福。

和尚引导人们放弃俗世浮华,获得生命轮回中的超度,菩萨则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譬如观音菩萨就是信众们心目中的救苦救难的象征,而地藏菩萨则发誓要在地狱里拯救每一个受苦受难者,然后自我拯救。可惜的是,宗教的东传过程,既是神化过程,也是世俗化的过程,更多的人并不是通过顿悟放弃身外之物,追求生命本真的意义,而是通过烧香膜拜来获得神灵的帮助,以获得切身的利益,观音因此也就成了送子观音与送财观音。现在许多寺庙香火鼎盛后面,充斥着迷信与交易,甚至将寺庙做成了利益集团,香客们在这里似乎是购买精神安慰产品。

清华大学毕业生进人寺庙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她的哲学追问精神使她不可能趋势附俗,另一方面她更能本真地对待自己面对的一切。我们看到智宏从2001年至今,已经收养了26名弃儿,其中的20多名弃儿已经在国内的一些佛学院就读或毕业。为了孩子的读书、生活、治病,智宏法师修建寺院大殿的事一直拖延,“如果看到孩子的苦难,却视而不见,念佛又有什么意义?”是啊,宗教无法论证天国的荣华,但可以直面人间的苦难伟大的宗教体现的是人本主义精神,而非神本主义迷信。

这位清华女生成为比丘尼,并致力于救济孤儿,最使人想到台湾慈济功德会的创办人证严法师。证严法师年轻时即入佛门,看到当时许多穷苦人因贫病而遭受苦难,发誓要为穷人建医院学校,一朴素的想法形成后来慈济功德会“人间佛教”的人文理念。40多年以来,证严法师筹集了逾百亿元新台币的善款,在慈济功德会的帮助下全球各地蒙恩受惠的贫民、病人、灾民不计其数。如今的慈济功德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国际性慈善救济组织,其范围涉及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环保、社区志工、骨髓捐赠、国际赈灾,用慈济的术语来说,就是“四大志业法印”。慈济功德会也成功“登陆”,成为第一个在大陆合法营运的台湾宗教性质的慈善组织。

是什么原因使证严法师由传统佛教转入人间佛教呢?

原来,在证严法师年轻的时候,遇见二位来台湾的西方修女,在交流过程中,修女对证严说,佛教追求的是个人顿悟与超脱,缺少人间关怀;基督教兴办慈善机构,譬如育婴园,收养被遗弃的孤儿,办基督教学校甚至医院,为什么佛教不能致力于这样的关怀呢?一语惊醒梦中人,证严由此走向了人间关怀之路。

2005年秋天,我有幸拜访了位于台湾花莲的慈济功德会总部,发现那里寺庙气氛并不浓,却像一家博物馆,里面没有烧香拜佛,也没有偶像供奉,而是通过清雅的环境来展示慈济功德会的人文理念,大量的图片无声地述说着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所作所为,参观完展示,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里没有神的形象,但却通过人的力量,创造了神迹,而且其慈善不是随机性的,而是有组织有方式的团队机构来完成。还有就是没有烟雾缭绕,也没香客喧哗,也就是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没有一些寺庙里无处不在的捐款箱,但他们却有上千万的义工在全世界各地为慈济事业而奉献着。当他们将善款或捐赠转达到受赠对象手中时,他们都在真诚地感谢对方,因为是对方使自己感受到了爱与关怀,付出爱使每一个都受到一份内心的感动。人们发现慈善也是内心的一份情感需要。

现在,大陆的少林寺正在图谋向台湾“扩张”,要在台湾建立少林分寺。台湾的慈济基金登上大陆,靠的是普世关怀,是通过基金对灾难的救助与贫弱的扶持,我不知道少林寺除了功夫,还有没有其他人文关怀的内涵可以在台湾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图书馆特藏服务创新文化传承

1渗透式服务教学科研,打造专业、进取的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馆舍、馆藏和设备等形成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各种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等形成图书馆的制度文化;馆员的服务、职业精神、价值观、使命感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构成了图书馆的精神文化。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建出人文气息浓厚的图书馆文化。

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源、舒适的阅读环境、灵活的服务形式、便捷的服务设施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服务和支撑,成为学术资源、学术活动、文化展示和开放交流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舍、组织结构、服务内容和方式等也与时俱进,但专业严谨、进取向上的图书馆精神文化一直没变。在知识网络时代,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工作致力于充分利用各种特色馆藏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开展专、深服务,主动融人科研和学习的一线,嵌入师生科研和学习过程之中,从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提升馆员在读者心目中的专业形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档次。

1.1“一站式”资源获取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特色资源都按照专题(主题)区分,同一专题(主题)的各类资料集中排架,不区分语种和资料类型,部分还配有电子阅读机和检索机,便于读者在一个物理空间就能轻松阅读多载体、多种类文献,获得该专题(主题)的全部馆藏资源。这种“一站式”资源获取的服务模式吸引不少专业(资深)学者教授前来使用资料。

1.2虚实结合、动静搭配、资源共享的全天候立体服务

结合实体特藏资源的专题,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工作设立了网上虚拟特藏,扩大特藏资源的范畴,将可获得的数字资源以及资源线索集成到虚拟特藏中,建成基于专业本体的7×24小时特藏网站,力争为读者提供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的全天候立体服务模式。

正是这种虚实结合、动静搭配、资源共享的全天候立体服务模式,“清华文库”特藏在原有“普通校友文库”和“名人专架”的基础上,将收藏范围扩大到“院士文库”、“人文名师文库”、“清华机构出版物”、“清华主办的国际会议论文库”及“清华纸本学位论文”,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服务资源。

1.3主动推介特藏资源,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2开创品牌服务,传承校园文化精神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著名学者和大师,历届清华学生也人才辈出。一代代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用“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诠释“行胜于言”的校风,形成了特有的清华大学校园文化。清华大学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老师和学生的服务过程中彰显着清华精神;特藏服务在工作中通过规范服务流程、履行服务承诺、完善服务制度等开创品牌服务,提升了服务质量,传承了校园文化。

2.1特藏主题展:清华精神的无声传承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老馆是个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在它二楼最显著的位置有一排展室,经常有校领导、馆领导带着国内外的参观者前来,日常也有不少读者在其中流连;自2009年展室开放以来,“读者留言簿”已经写满了几大本。这些展室就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品牌服务之一:特藏主题展。“特藏主题展”常年进行,配合实际工作需要不定期更换展览主题,展品全部都来自特藏藏品。图文并茂、实物生动的展览,寓教于其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清华精神发扬传承开来。

比如为迎接百年校庆,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精心策划、布置了“清华大学老毕业论文展”,展出了收藏的校友毕业论文、课程论文、研究论文等资料,充分展示了清华大学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变革,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学科、院系设置的演变。在诸多展品中,不仅指导教师声名显赫,论文作者中也不乏日后的名家大师。从闻一多、朱自清到俞平伯、梁思成,他们在清华的从教精神诉诸字里行间;从赵访熊、顾毓琇到冯钟璞、端木正,他们在清华的求学生涯在其笔端若隐若现……参观者仿若时光倒流,在被震撼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历久常新的清华精神。

2.2毕业生赠书与转赠:校园文化的行动传承

捐赠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服务工作,也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工作的基础。图书馆接受来自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捐赠,在对捐赠者的服务中,既要珍惜和保护捐赠者的感情,尽可能满足捐赠者的特殊需求,又要维护图书馆的馆藏原则,不损害图书馆的利益。

清华大学的学生非常热爱学校,热心于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每年寒、暑假两个毕业季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将自己求学期间用过的书籍捐赠给图书馆,希望能补充、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可是这些赠书中不少都被学生圈圈点点了,也有的不符合图书馆赠书人藏规则。考虑到这些情况,图书馆特藏部从2005年起开创了“悠悠书墨香、浓浓学长情——毕业生赠书与转赠”的品牌服务:由毕业生将自己的书捐到图书馆,图书馆整理后,从中挑选部分符合入藏原则的图书补充馆藏,其余的转赠给本校师生和西部学校。

这项服务通过馆员和读者的共同行动,不但能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倡导勤俭节约美德,而且传承了清华文化,弘扬了水木精神。

获IFLA评委会正式认可的1987年版《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强调:公正、公平地为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背景的各种读者群体服务。这对图书馆提出了多元文化服务的要求。

清华大学图书馆不但注重收集、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还利用本校强大的研究力量开展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百年校庆期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与图书馆合作,举办了“清华百年——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文献研讨会”及实物资料展览,100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西南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代表出席了会议和展览。这次展览的展品全部收入清华特藏,涉及图书、期刊、手稿、书画、刺绣、手抄经书、印棒等多种类型。这些文献和实物蕴藏了汉藏语乃至南亚语的宝贵资源,记录和反映了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使用的东巴文、汝卡、摩梭、普米、纳木依、尔苏、木雅、他留,以及坡芽歌书、水书、女书等诸多不同形态的文字,是各种原始象形文字的宝库,更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传承和发掘我国多民族文化遗产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柯平,闫慧.关于图书馆文化的理论研究.图书馆论坛,2005,25(6):77-83

2晏凌.基于捐赠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建设.图书馆杂志,2010,29(2):44-45,56

3.何启琼.从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视角探讨图书馆服务的延伸.晋图学刊,2010(5):57-59

论文摘要:傅乐淑是一位有深沉爱国情怀的海外学者。她一生勤于治学,富于藏书,晚年又把藏书捐赠给内蒙古大学。通过对她的藏书的初步整理和对她著述的粗浅研究,可管窥她丰富的生活世界。

傅乐淑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生前任美国匹兹堡都昆大学历史学教授,在中西关系史、宋元文化史研究方面成绩卓然。晚年希望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中国边疆的大学图书馆收藏使用。笔者服务的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有幸成为受捐方。在学者身后捐书已不为时尚的当今社会,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大学幸获万里之外一位旅居海外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的毕生藏书,不能不说是奇缘。我有幸了解傅乐淑教授,始于赠书的联络、接洽、编目,出于敬佩和仰慕,不禁产生一个愿望,就是通过这些藏书和她的著述,了解这位困境中成长的海外学者的生活世界。

一、傅乐淑的生平与著述

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高中部读书期间,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

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奖学金不敷生活之需,靠打工完成学业,十分艰苦。毕业后在美国教学几十年。i[978年以后至1986年曾几次回国探亲、旅游并作学术交流。1978年夏秋问第一次回国时,曾在北京小住,访北大,晤旧友,游旧地,到鞍山看她的弟弟,参观鞍钢,对祖国工业发展感到振奋,之后去沈阳、大连、承德等地。1984年访问过内蒙古大学。

2003年¨月3日傅乐淑在美国加州去世,遗愿“叶落归根,魂归故里”。2004年7月,她的侄子傅翔先生⑤奉骨灰回国,遵照遗愿,葬于聊城傅氏祖茔。

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毕业之后,傅乐淑先后任教于南加州大学、中密歇根大学、匹兹堡都昆大学(1966—1985年)。

1.《元代宫廷生活考》,1947年,北京。这是她的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已不存。

2.Sino—WesternRelationDuringtheKang—hsiPeriod(《康熙年间的中西关系》),U.S.A.,1952。

3.TwoPortugueseEmbaSSiestOChinaDur—ingtheKang-hsiperiod(《康熙年间的两任葡萄牙驻华大使》),Holland,1954。

4.ADocumentaryChronicleofCelestialEm—pire:Sino-WesternRelations,1644—1820asRe—vealedinPrimarySources(《中西关系资料编年史一1644—1820》),U.S.A.,1962。

5.TengMuForgottenChinesePhilosopher(《邓牧:被遗忘的哲学家》),Leiden,E.J.Brill,1965。

6.ADocumentaryChronicleofSino—West-ernRelations(1644—1820)(《中西关系资料编年史一164、4—1820》,系第四种书的摘要本),UniversityofArizonaPress,1966。

7。《万柳堂图考》,《故宫季刊》十四卷四期(台北,1970)1—18页。

8.《孝纯御容考》,《故宫季刊》十一卷二期(1976),27—35页。

9.《玉带生与号钟》,《故宫季刊》十五卷三期(1981)1—22页。

10.《元代宦祸考》,《元史论丛》第二辑(北京,1983),157—166页。

l1.赵孟兆页何年人大都,国际元史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159—160页)1986,9,南京。

12.《元宫词百章笺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初版。这是她的硕士论文的附录,当时在《经世日报》①的副刊《禹贡》周刊上连载,受到林徽音的好评。

13.《忆穆旦好学不倦的精神》,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逝世20周年纪念文集》(1997),221—223页。

14.TheerialMaritimeCustomsofKwangtongProvincePriortotheTreatyDaysinProgress(《条约时代来临之前广东海关》)。

二、从藏书看傅乐淑的生活世界

藏书能够显现一个人的生活趣味、知识结构、爱好交往等许多方面。除了赠给南开《清实录》,留给家人后代部分图书外,傅乐淑毕生藏书的绝大部分赠给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傅乐淑藏书以文史为主,兼有其他,在一=f余种赠书中,历史类书籍448种,占总量的44;:文学类书籍216种,占21;政治类93种,占9.2;哲学宗教类62种,占6.1;其余各种书籍几乎涵盖了中图分类法的所有种类,从到综合性图书,均有涉猎,占19.7。

从这较为完整的个人藏书中,可以窥见傅乐淑这位行文优雅、情感细致的女学者的读书生涯,特别是她的生活世界。

2.1关心的问题

傅乐淑毕生的研究大体有两个领域,一是近代中外关系史,一是元代文化史。因此密切注意国际蒙古学研究的进展,有许多蒙古学研究方面的藏书,其中有不少还是名著,像PopPe的英文本《蒙古语书面语语法》(1954年版)。

傅乐淑教授在自己的书上有很多铅笔批注,从中可看出她的看法和关心的问题。

另一本有影响力的书ChinaamongEquals:ThemiddlekingdomanditsneighborslOth一14thcenturies(《势均力敌国家中的中国:十到十四世纪的中央王国和她的邻邦》,MorrisRossabi编),她在扉页上写道(汉字):“辱宋不足言国!”一语道出她作为一个史学家鲜明的历史观和学术观点,指出了宋朝在历史上的特殊性,版图狭小,被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包围,边疆关系复杂,至于南宋偏安于一隅,更无家国之说,由此可见傅乐淑教授是一个对国家边疆、对外关系有深刻体认的学者。捐书给祖国的边疆大学与她的治学领域、精神涵养不无关系。

傅乐淑的独特学术眼光还体现在她所收藏的文学类书籍中。比如版本较早的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有1959年版本、1964年版本和1969版本,而在那个年代的苏联,帕氏正遭受公开的指责和暗中的骚扰,报刊对他大加鞭挞,谴责帕斯捷尔纳克仇恨社会、否定十月革命。看来傅乐淑的文学趣味广泛而敏锐,关切和选择的书往往高雅而有思想。

2.2文化趣味

傅乐淑以历史研究立身,但有宽广的文学感受力、优雅的趣味。她的文学类书籍收藏颇丰,且版本较早,经典名著居多,呈现多国多流派的特点,如《简爱》、《紫色》、《洛丽塔》等等经典名著。

像《红楼梦》,她有1973年、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有香港广智书局的版本(出版年不详),有1975年台北文化图书公司的版本,并藏有红学研究书籍数种,多有圈画评注,足见她深厚的中国文学修养和造诣,她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的情感也在这诗词曲赋的一圈一画之中得以体现。在旁注中,还可见她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在《红楼解梦》的23页,说王熙凤与林黛玉初次见面时黛玉的年龄为13岁,她在“13”下划了一笔,写上了“14”,表明了不同意见;29页,在“香玉作了御用小尼后”句旁作注:“那有点不明确。”希望作者能提供史料依据。

读书必须(即使不是全部)买书,这想必在资金上给她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她在王伊同的著名英译本《洛阳伽蓝记》的扉页上用汉文写道:“傅乐淑一穷儒也,衣食维艰,朝不保夕人也,然尚节衣缩食以购精神食粮,不幸买到后不久便不翼而飞痛苦之至!此书于七月十四日(1989)买到但不知梁上君子何日偷去也,书此以志。”寥寥数言,爱书之切、失书之痛跃然纸上。

她有藏书章,几种轮换使用(下图)。这个趣味是大多数中国传统学者拥有的。

2.3学者交往

日常生活中傅乐淑趣味高雅、勤俭淡白。交往的朋友多为学者,常以论著相赠。傅乐淑的赠书中、有萧启庆⑤的手稿复印件《元代科学与精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中心》,这是该论文未发表之前赠与的。任以都⑨在她翻译的书《六部成语注解》的扉页上写道:“乐淑学姊指正,任以都谨赠,一九六二,美国宾州”,彰显互相尊重之情,求学探讨之意。何恺青(z)在《月与灯依旧》(西雅图:美国西雅图中文书店,1996)的扉页题有:“乐淑学妹惠正恺青1996孟秋”。《留美八十年》(纽约:纽约天外出版社,1999的作者李又宁⑧在此书的扉页上写有汉字:“傅教授乐淑学长教正后学李又宁谨呈2002年11月22日纽约”。距傅教授去世仅一年而已,这些学者问的高尚情谊值得我们永远存念。

2.4爱国情怀

虽离家去国多年,并入美籍,但在很多书的扉页上的署名显示,傅乐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华夏子孙,心依然是中国心。她在书的扉页上有这样的汉字署名:“尼堪傅氏所有”、“中华傅乐淑所有”。“尼堪”是满语Nikan音译,“中国,汉人”等的意思。

她的代表性专著ADocumentaryChronicleofSino—W抬,7zRelations(j644—1820)(《中西关系资料编年史一1644—1820》),在世界许多大学图书馆都有收藏,一位俄国科学院院士曾说过,这样的著作在别的地方是需要多人合作才可以完成的,而傅教授一

个人完成了这样艰巨的工作,还有学者称这是金字塔式的著作。书的扉页有她自题的这样的诗句:

Thesearemyworks,theseworksmysouldisplay.

BeholdmyworkswhenIhavepassedaway.

(这是我的书,更是我魂的展现,有一天我终将逝去,而它却还在绵延。)

我仿佛看到一位远在他乡的老人,面对着遥远的故土和亲人,倾诉着饱含深情的心灵之声。

傅乐淑只身独处异域五十余年,依然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资助亲属中的侄辈及其子女到海外留学或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还曾从微薄的积蓄中出资在中央民族大学设立“春晖”、“花萼”奖学金(199年,捐资肆万美金),每年资助蒙、藏、满、回四个少数民族各两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子。此外她把藏书先后捐赠南开大学(1999年捐赠给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清实录》一套53册)及内蒙古大学(200年、2005年分两批捐赠给内蒙古大学一千三百余册中外文图书)。

2.5生活轶事

1她在ThomasA.Bailey的AdiplomatichistoryoftheAmericanpeople(NewYork:F.S.Crofts,1947;Stanforduniversity,April1,1948)扉页写道:“民国三十七年夏初购时在美太平洋西岸乐淑志。”1948年,这时傅乐淑教授初到美国求学。

2FrederickL.Schuman的Sovietpoliticsathomeandabroad(NewYork:Knopf,1946)的扉页上有这样的汉字:“一九五零、一、二三购于芝大书店乐淑在芝城。”1950年傅乐淑教授正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专业博士学位(PH.D)。

3在JohnThomson的China,thelandanditspeople:earlyphI9tographs(HongKong:J.WarnerPublications,1979)扉页上用英文写着:“March14,1989,l,o—shuFu,时在Pittsburgh,Pa,U.s.A.。”在匹兹堡都昆大学退休后,仍居住在匹兹堡。

晚年她在匹兹堡居住的房屋大约在两层楼高的阶梯上,她还经常要把一些从图书馆得到的剔旧书提回家来,她想着要把这些书寄到中国,帮助中国的穷孩子,但是提书对她来说非常困难,以致常常路遇好心行人帮忙把书提回来。一次一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美国女学生帮忙提书时好奇地问为何要这些书,当她得知是为了帮助中国的穷孩子后,大为感动,以至后来经常过来帮忙,逐渐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傅乐淑教授在晚年病重要离开匹兹堡前往加州就医,临行前夜,她的侄子傅翔先生目睹了这个女孩子送行时难抑永久别离的伤感而失声痛哭的情形,这难以掩饰的真情流露,这跨越国界和种族的深厚感情和友谊,令人唏嘘不已。

我最早去付中,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我当时是陪同几位来自广东的朋友去占里而路经付中的。那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在去占里的路上会有那么一个寨子。以至于我走到付中的时候,还误以为那就是占里。

占里就在付中隔壁,相隔只有几公里路程。从付中去占里,走路一二十分钟可到达,坐车则只要几分钟。

付中是一个苗寨,占里是一个侗寨。其文化习俗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但他们的服饰却大致相同。西子是侗族服饰研究专家,她的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侗族服饰研究。她一看到付中苗寨的服饰,就非常诧异地说:“奇怪啦,这个苗寨的服饰怎么跟侗寨的完全一样呢”

我告诉她,在湘黔桂山区的少数民族杂居地方,其民族之间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借鉴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黎(平)从(江)榕(江)一带的许多苗族不仅穿侗装,而且还建造侗族鼓楼,甚至还讲侗语,演侗戏。

“这是为什么呢”西子问。

“这有什么奇怪的,在任何地方,民族间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和影响都是十分普遍的。一般而言,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文化影响要大些。”

“那么在这地方侗族是强势民族吗”

“在这里应该是。我看过一些史料,历史上付中是依附于占里的。”

“依附什么意思”

“对,就是依附。据史籍里的记载早年民族学家们的调查,历史上这两个寨子是自认作父子关系的,占里为父,付中为子。”

“为什么”

“说来复杂,其实也简单,就是在国家权力还没有渗透到这些边缘地区的时候,他们需要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盟关系,以确保族群的繁衍生息和文化的绵延持续。”

说话间,几个小女孩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她们对我们的到来十分好奇,但又有些胆怯。并不敢直接靠近我们,只远远地站着,朝我们打量和观望。

西子试图拿着糖果去接近她们。她们却欢笑着一溜烟跑开了。

我和西子继续在寨子周围拍照。寨子四周全是古树。风景很美。令西子赞叹不已。

不久之后。那几个女孩又出现了。西子试图用侗语跟她们交流。没想到,居然成功了――小女孩们似乎听懂了西子的话,不再跑开了。

“她们居然听得懂侗话!”很快西子跟那几个小女孩就交上了朋友。西子故意问她们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她们开怀不已,欢笑不止。

我乘机不停地按下相机的快门――透过镜头,我看到那几张逆光下的笑脸,像一丛自由开放在山野的小花,天真烂漫,自在美丽。

拍摄了大约半个多小时后,我心满意足地对西子说:“走吧。”

我们刚刚拐过屋角。就在一个场坝里看见几个正在用木棍打击糯禾的苗族姑娘,那场面一样温婉美丽,我立即把镜头对准了她们。

“不要照!”她们中的一个却说。语气似乎十分的坚硬。

“拿钱来,拿钱来买糖送我吃,我就让你照。”那姑娘又说。

小编告诉你:学校概况:莫扎特音乐艺术大学坐落在著名的音乐文化之都萨尔茨堡、莫扎特的诞生地。这里每年举行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音乐戏剧节,凡是熟悉世界文化史的人都知道萨尔茨堡在世界文化和音乐艺术史的价值。

莫扎特音乐艺术大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学院之一,师资力量雄厚、加上位于阿尔卑斯山区最著名的萨尔茨堡地区。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该大学对中国学生不收取学费。中国学生在通过入学考试后,无德语基础(零德语)的话,可学习一年德语,然后再进入专业理论的学习。

学费:公立大学免收学费

学位:硕士

录取方式:学生到奥地利参加校内考试,考试合格后录取,如未录取,可以负责推荐到其他音乐学院就读。

河北某大学毕业生:请问在比利时留学可以打工吗?收入多少?工作好找吗?

小编告诉你:比利时的打工政策是留学生每周打工最多20小时,必须办工卡。绝大部分留学生都选择在中国餐馆打工,暑期可工作一个月。打工收入因人而异,基本上在中国餐馆打工大约是18-24元人民币左右。一般餐馆的工作比较好找。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小刘:请问德国的高等院校有什么特点?德国高校的学制是怎样的?如何适应德国大学的学习?

小编告诉你:德国高等院校的特点:德国许多大学均有数百年的历史。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科学后备力量,其毕业生通常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大量具有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近二、三十年应用技术大学应运而生,其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很强,因此受到企业的欢迎。艺术院校提倡发展个性和创作自由,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黑龙江的张小姐:请问到韩国留学的语言签证和学生签证有什么区别?

小编告诉你:C-3为语言签证,时限为三个月。D-4、D-2为学生签证,时限为半年至一年,可以在韩国续签,续签工作由学校来完成。韩国政府规定,只有持有学生签证,才能合法打工。否则视为违法,即使找到工作,老板也不肯冒险出高薪雇用一个持有语言签证的学生。

江苏的小琳:听说在日本预定居留一年以上的外国人一般要加入国民健康保险,请问对留学生是否还有医疗补助?

小编告诉你:在日本预定居留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加入国民健康保险后,在看病时只负担医疗费的20%-30%。“留学”资格的学生还可享受医疗费补助,个人实际负担全部医疗费用的6%。

留学英国的王先生:请问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怎样计算工龄?

小编告诉你:1、公派出国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在批准出国留学的期限内,国内工资由原单位照发,国内计算工龄。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批准攻读博士学位期限内,国内计算工龄。公派出国攻读学位的在职人员,在学习期限内的国内工资待遇按国内同类人员的有关规定办理。

2、公派留学人员,凡是由原单位发放工资的,其在批准的国外延长学习期间的国内工资照发。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一年内停薪留职,一年后是否保留工职,视不同情况由派出单位决定。

3、在职人员获准自费出国留学的,从出境的下一个月起停发工资,保留工职一年。

留学美国的赵女士:请问怎样办理国外学历评估?

小编告诉你:由于各国教育制度、学位名称及学位授予办法不尽相同,国内众多用人单位对外国的教育和学位制度缺乏了解,难以确认外国教育机构颁发证书的真伪和层次,致使一些留学人员迟迟不能落实工作单位,或者虽已就职,但在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方面也遇到麻烦,为使留学人员所获学历和学位证书得到合理认可,帮助国内用人单位妥善解决留学人员应享受的相应待遇,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处从1992年开始对留学人员在国外所获学历学位证书进行评估。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有条件从事学历评估的机构。

需要提供的评估材料包括:

1.出境前最后学历学位证书证明;

2.国外学历证书复印件,验看原件;

3.国外学习成绩单或论文引言复印件,验看原件;

4.我驻外使(领)馆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原件;

5.护照复印件,验看原件;

6.申请人留学所在院校的国际互联网网址。

北京地区的申请者,本人须持应交证件及有关材料,直接到留学服务中心国际合作处办理评估申请,填写“留学回国人员国外学历评估申请表”,并交一定数额的评估费和证书翻译费。

他是绝对的电影大师,但人们对他的电影是如此的不了解。在他死后,铺天盖地的报道重点都是他和蔡琴那“十年无性婚姻”,不要责怪这个消费时代,就连我认识的一个标准女文青也在BLOG上写:有个人死了,可是我竟然连他生前拍过的一部电影都没有看过,这个人就是杨德昌。如此说来,这个人仿佛是白活了一场呢!

女文青说的对。对于她来说,杨德昌就是白活了一场,因为他没有在她大脑里划下保存记忆的沟壑。对于那些被杨德昌电影划下沟壑的人来说,或许大家缅怀的恐怕也只是那些被电影感动的心情,或者那段看杨德昌电影的青春吧。

2001年夏天,我在朋友那里刻了许多当时市面上难以寻觅的电影,都是些被称之文艺青年必备的电影。那些VCD全部装在简易的白色纸袋里,在当天夜里,花4个小时看完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第二日闷热的凌展晕头转向满心苦楚的走出房间后,我决定这辈子再也不看第二遍这部电影了!但是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我不光看完了杨德昌其他的所有电影,还不遗余力陪不同的朋友反复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003年,我去了庐山,上到山顶,发现居然有个牯岭镇。晚上站在街角,我以为小四和小猫王会从街角的冰店里跑出来,我以为会有“打KISS泡MISS”的英俊少年,我以为哈尼会走过来讲“从前有个老包”的故事。

2004年,大学毕业,杨德昌是我毕业论文的选题,绪论把我自己给写感动了:“我把四年学到的文学理论和成长中所有的感念结合,以此文向杨德昌导演致敬。是他让我理解到,残酷青春和无法明说的现实世界是需要足够的勇气来承担才能最终获得生命的平静。”

关于杨德昌和他的电影,我一点都不想介绍。生活中有这么多选择,何必非要去看那些把自己弄得很累的电影呢要知道,当电影《――》中的洋洋说出“我才七岁,但我觉得我老了”这样的台词时,光影之外的我们无不黯然神伤;当《麻将》中的红鱼杀了他老爸后号啕大哭地说:“你平常想到过你儿子吗想过你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干嘛吗叫我们活得跟你们一样下流,,而且可恶:叫我们这样活着有意思吗”我们几乎是恨杨德昌把生活用电影给解剖了,他这样把生死袒露出来,一点也不留情面――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累的电影来看

所以,杨德昌在拍《――》的时候,甚至没有台湾赞助商愿意掏钱,是日本给了他赞助;在《――》之后,杨德昌要拍一部能跟宫崎骏动画媲美的《追风》,也是资金问题,最终这部动画片成了未完成的遗作。

张晓舟在南方都市报的专栏上写:“《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才是史诗大片,怎么会是后来张陈冯那种鸡零狗碎的玩意儿,张陈冯的‘史诗大片’首先淡忘的,恰恰是历史和现实,以及其中的活人。”

陆川的一句更好:“他把青春的一切都道尽了。”

关键词:创新创业;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则

我国现行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沿袭了前苏联所谓的“对口教育”、“专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及其教育观念的根本缺陷在于专业口径过窄,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符合创新创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必须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型高校;另一类是应用技术型人才。两种不同的定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呈“哑铃型”形。研究型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应用型高校实用主义过于强烈,忽略了法学理论学习。因此,以往的法学人才要么掌握大量的法学基本原理等理论,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么是对照法条,生搬硬套解决问题,但不知为什么这样解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国著名普通民办通高等学校黄河科技学院的“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契合创新创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

(二)法学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法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高校内所学的知识都要付诸于实践,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法学人才一般以下几种类型,培养每类人员所适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一是推动国家的法制建设、法学学科发展人才。这部分人才要求最高,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向前能深刻理解法学发展历史,向后能预测法学的发展方向,横向能了解国外的法制现状,发现国内法学的不足,提出新的问题。这部分人多数在高等学院或者研究机构中。二是肩负着法学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这部分人不仅要掌握法学的理论及技能,更重要的要掌握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三是用自己的法学理论知识直接服务于经济技术发展的广大司法战线一线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公安人员、律师、法律顾问、公证人员以及其他法律服务人员。

(三)创新法学人才与创业法学人才的论述

如果把创新创业分开来看,创新法学人才应是上述的第一类,能推动国家法制建设和法学学科发展的人才,创新人才更像是律师或者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人员。但是,把两者合起来并非如此,法学的创新创业人才是要求并非是进行重大理论创新的学术大家,也不是只会生搬硬套法条的法律工人,创新创业背景需要的法学人才是大学毕业生或者在校学生,能科学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能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的经济组织形式,用自己的技能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在利用自己的技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法学内容或者服务方式有所改变或创新。可见,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问题和原来并无矛盾,创新创业适合于各位类型的学校。

另外,应适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小学到大学,我国的学生是在应试教学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很多的共性,例如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等。但是,这些大学生由于天生的性格不同,生长环境的差异还是表现出来很多个性的差异。有些孩子天生喜欢钻研,进行理论研究;有些喜欢动,实践能力强。教学方法要结合这些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通常把高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分为研究性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上讲,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分类并不准确。从根本上讲,不管那一类大学,培养的人才都要参加工作,把所学的法学知识付诸于实践,都要应用。不同的是工作的性质不同,有的是为了解决现实司法实务问题,有的是解决法学的理论问题,从这个角度说都是应用型的。因此基于这个角度本文把大学分为法学理论应用人才培养,法学实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有高层应用型技术人才和一般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实人才没有高低之分,仅是分工不同,因此笔者把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分为理论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和实践性应用人才培养。解决理论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

(一)法学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法学高校在学生中间通常有这种“四大天王、五大政法”之说。四大天王指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五大政法是指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如果从办学的综合实力来讲,这类院校更有可能培养法学理论应用型人才。如果从不同的学习阶段来说,研究生教育阶段,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更适合法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法律理论问题和司法实务问题,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是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培养解决理论问题人才所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这类学生大学毕业后主要以继续学习,考研究生为主。

1.教师的选用。教师要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在纵向上,具有深厚的法律理论功底,对于法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精通掌握,法学研究方法等都要掌握;二是在横向上不要你掌握过多的不同的部门法,但是就本部门法你要涉略群书,国内外该部门法的历史、当前的研究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该部门法的不同的流派等等;三是这部分教师还要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发现司法实务问题背后存在理论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2.教材的选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对教材要求较高,法学基础理论课的教材要具有权威性,具有深度。专业课教材在具有一定深度的同时,要具有广泛性,能涉及不同学派的观点。可以推荐一些专著作为选修教材,如刑法学中贝卡利亚著的《犯罪与刑罚》。这本书200年前撰写的,现在该专著中的很多理论、观点仍是新颖,有些观点再过200年也不落后。

3.课程的设置。由于理论应用型人才解决理论问题,因此该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计时理论课时应该更多一些,实践课时相对少一些。对于这类学生应把毕业论为主要课程,严格要求。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毕业前进行总结性、研究性的学习阶段,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综合训练。

4.教学方法。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可以讲授法为主,多加研讨。例如,新生研讨课是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对法学难点、疑点经过研讨学习的更为透彻,而且在研讨中还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应用技术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方法

1.教师的选用。教师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尤其是专业课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教师资格证,又要有律师执业资格证。这类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对于司法实务上的诉讼或者非诉业务都要熟悉。同时,要具有一个能把法律和法律问题相结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的选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材,应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要紧密结合国家司法部指定的司法考试用书。由于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工作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也就是说法律学的再好,如果不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是没有资格从事法律实务的。

3.课程的设置。相对于理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课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要占到30%―40%。毕业论文以设计为主,解决司法中实际问题。毕业设计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化对所学法律知识,提高其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

4.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以案例教学为主,可以借鉴美国的“法律诊所”人才培养的模式。所谓法律诊所式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法律实践性课程,顾名思义,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人理解,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这种诊所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培养法学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也是法律服务的一种模式,能在学习中实现解决真实的法律问题。

总之,创新创业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服务于社会发展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从师资力量配备、教材选用、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安排、教学方法等着手,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促进法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更多的、适合于创新创业的法律人才。

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英国的Beverridge在1909年就已提出,其概念的界定主要是用来判定哪些劳动者可以被雇用,哪些劳动者是必须被替代[1]。之后,由国际劳工组织把就业能力表述为“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到20世纪90年代期间,就业能力问题成为许多欧美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观其研究,大多数是从广义的就业角度出发,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给出了略有不同的解释[2],国内学者虽然对就业能力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概念、构成要素和层次方面[3]。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目前布点最多的十大本科专业门类且就业市场形势不够乐观的现实,思考如何提升该类专业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的问题,结合兰州交通大学近几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大学就业能力的提升应聚焦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方面。实践证明,以此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定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1明确就业能力的内涵,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适切性

(2)通用能力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是指那些与某种具体的工作没有必然关联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得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来用人单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随个人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参与实践、归纳总结、观察学习、模仿体会、专业训练、实习培训、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步入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4]。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一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出应用,以职业规划、特色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工业、铁路运输、流通、银行等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支持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支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9门核心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网络课程。核心课程的高标准建设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继而通过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等,开通了网络课堂和网上答疑系统,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管理类基础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经济法案例模拟”、“会计实训仿真”、“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情景模拟”、“经济模拟”8个专业实验室,有ERP-U8管理软件、福斯特等公司的应用软件28套。该中心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服务平台、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开设24门实验课,193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开放,每学年约有1800余名学生在该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另外,还通过跨专业实验、选修课实验、各种模拟大赛等创新实验课的开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的作用;通过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学、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示范效应。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学生在该中心完成的多项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好评。

(2)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大学毕业生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中增强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中,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这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3)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

有人说,杰出的天赋、良好的教育、个人的努力、宽容的环境,再加上机遇的眷恋,成就了奥巴马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1981年19岁的奥巴马从洛杉矶一所学院转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二年级。据说刚到纽约的头天晚上十分狼狈,他去找住在曼哈顿西一百零九街的一个朋友,想在他家借宿一晚。没想到这位仁兄整夜未归,奥巴马只好在楼下的一条巷子里站了一夜,他说那天实在太累了,站着就睡着了,一个站着也能睡着的年轻人,究竟是怎样的内心世界,岂不令人浮想联翩。

奥巴马终于在纽约安顿下来。他在曼哈顿第一和第二大道之间的东九十四街,一栋老式六层楼里租了房子,并在这里一直居住到离开纽约。

第一份工作:

为下基层四处投简历

经过近三年他成为“像和尚一样”的学习。奥巴马于198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政治学学士学位。他当时的专业为国际关系,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苏联核武体系的解除。”这个题目对今天的人们已十分遥远,但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奥巴马的开阔眼界和人道情怀仍可由此略见一斑。

怀揣着理想的奥巴马在就业方面总是做出人意料的选择。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忙着找高薪工作或者进入法学院继续深造,却为了得到一份黑人社区的组织工作四处投简历。可能是人们都不相信一个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优等生能心甘情愿地从事如此基层的一份社区工作,他投的简历竟然没有收到一份答复。无奈之下,为了偿还学生贷款,奥巴马只好老老实实在纽约一家咨询出版机构找了份工作,充任分析员和执笔人。

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帮助美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它在欧洲、亚洲、中南美洲都设有分支。奥巴马在此工作约一年。当他回顾这短暂的经历时说,在那里,我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得到极大锻炼。可只有奥巴马自己清楚,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在自传中写道:“有时候,我送谈判伙伴去乘电梯,看到电梯门反射出自己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的样子,我很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我更希望自己是为了社区活动而忙碌,而不是为了每天多赚些钱在奔波。”

第二份工作:

为草根工作找到人生方向

对他影响最大的,并被其称为“奠基人生取向基础”的是他在纽约的第二份工作――出任纽约公司公共利益研究会的社区协调人。在这里,年轻的奥巴马世界观、政治魅力和工作天份,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伊琳赫申诺夫女士,当年的项目主管回忆说,我告诉他,这个职业年薪仅一万美元,他大笑着回答我,作为人生开始,这足够了。他的笑声爽朗透亮,令人至今记忆犹新。

1984年春,奥巴马受委派到纽约哈林区项目主持人。众所周知,哈林区是非裔美国人的聚集地,被称为“世界黑人首都”,是纽约市最贫穷的住宅区之一,在哈林区的三个月,奥巴马非常投入地向人们传授如何集会,如何撰写集会宣传品,如何与民选官员对话,如何通过合法游说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等方面的技巧。据他当时的同事黛嫣克拉斯女士说,奥巴马智力惊人精力充沛,他明显不喜欢与那些所谓的传统精英为伍,而对用群体方式改革政治体系充满兴趣,这对他后来的政治生涯意义深远。他在这里的工作尽管短暂,但他追求事业的严肃认真给每个同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据纽约公共利益研究会现任主席爱丽森克里女士回忆,她曾与奥巴马在改进哈林地区地铁站的项目上密切合作过。1984年5月1日,在奥巴马倡导下,他们搞了五一大签名活动。奥巴马拿着签名册一个车站一个车站地奔走,呼吁乘客签名,要求政府改善哈林地铁肮脏昏暗的候车条件。奥巴马亲自制作的宣传画画一节地铁车厢正沉入水中,题目是:五一五一,拯救正在沉没的地铁系统!不仅如此,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奥巴马还领导了要求纽约市立大学谴责当年南非政府种族隔离政策的活动,并获得成功。他也在要求市立大学对少数族裔低收入学生降低学费的活动中大显身手。爱丽森说,当时我们的社区活动组织者并非奥巴马一人,但他给人们的印象非常独特,谁都不怀疑这个充满理想的小伙子会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纽约公共利益研究会工作的日子里,奥巴马用自己创造性的工作成果赢得周边人们对他的尊重和依赖。“大家都喜欢他。”爱丽森克里女士说,“我们那时不知道他日后能被选为美国总统,但他身上洋溢出的理想、热情、不知疲倦和深刻的人道关怀,时时提醒我们,他一定会书写他生命更灿烂的篇章。”“那天,奥巴马突然对我说,他要离开这里去芝加哥发展,我差点儿给他跪下求他别走,因为他对所有社区,不同种族文化的人群,都具魅力。人们爱用左派区分政治壁垒,可奥巴马的人格力量超越这种局限,他属于每个美国人。”

第三份工作:

学历升级重回基层

1985年夏天,奥巴马将他不多的行李,放在一辆刚买的二手本田车上,驱车直奔芝加哥。他在芝加哥谋得的这份黑人社区工作,年薪只有区区1.3万美元,外加2000美元的差旅费。

奥巴马还没有毕业,很多著名律所、美国最高法院等机构就已经向他抛来橄榄枝。但当时的奥巴马作出了人生中又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1991年,作为哈佛最优秀的毕业生,他放弃了至少25万美元的年薪,重新回到了芝加哥的黑人社区。奥巴马后来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好的教育能让我有可能比一般人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在任何时候,如果我失业而没钱付账时,我会很容易并且很快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地为我自己的理想奋斗。”从哈佛回到芝加哥之后,可以说奥巴马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从政生涯,不过他选择了非常草根的工作起点;动员选民做选举登记进行投票。在奥巴马和他的团队努力下,芝加哥第19选区的非洲裔登记选民第一次超过了白人。那时的奥巴马曾经说过,自己的目标是通过竞选获得公职,从州议员到联邦议员,直到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

当时奥巴马还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宪法兼职教授,他的名声传遍了校园。那时校园里的流行语是,“去听奥巴马的课吧,那里有一个很帅的教授,讲解一些奇怪的案例。”他的学生从那时就标榜自己“迷上了奥巴马”,在后来的总统大选中,这些学生成为了奥巴马的第一批铁杆追随者,为他发放竞选传单,募集资金。

教育硕士学位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教育领域内专业教育的一个组成,它对于促进和提高教师质量和推动教育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硕士作为一种制度存在具有它应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还有它的现实性。就合理性而言,它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它的运行和发挥作用合乎教育制度的规律。就其合法性来说,它是经过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通过的一种制度;就现实性来看,它已经成为在职教师申请硕士学位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教育硕士的招生条件规定了必须具有若干年中小学工作经验,并通过全国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然后进入到招收硕士生的院校,经过两至三年的学习,修完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的答辩,授予教育硕士学位。这种学位制度的安排显然是专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一种结合。

二、教育硕士是教师教育制度重建中学术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

三、教育硕士需要一种深厚的学术制度为基础

教师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也应该有一系列的学术制度作为保障,学术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学位制度,教师教育应当成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的制度安排,而教育硕士可以在合法性的学位制度中获得其应有的地位。由于教育硕士缺乏顶层的学术制度内的设计,导致它没有学术基础,而对于一种学位制度,这种学术基础是极端重要的,因为学术基础是让学位制度可依赖的知识基础,教育硕士由于缺少这种知识基础,找不到学术之根据,学术由知识的历史、理论、概念、范式、方法等构成,而教育硕士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普遍地找不到方向,因此为教育硕士建立教师教育学科成为一件迫切的事情。

可以看到,我国现在教育硕士的培养如果在学术制度内来理解的话,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学术质量,因为教育硕士生具有较好的教学经验,还有丰富的教师实践知识,而它们缺乏的是学术基础,或者说学术能力,包括如何去有效地进行学术阅读的能力,如何去写作他们在经过学术训练之后的专业论文的能力,如何以学术话语去言说他们的实践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能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这种学术能力是一种必要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教育硕士应当成为教师教育学术队伍建设的后备力量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专门人才严重匮乏,这在一个有着世界最庞大的教师队伍的国家是很难想象的。拥有世界最大需求的教师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最大的教育教师事业的一个国家没有一支专业化的,在学术制度内受到过严格学术训练的教师教育研究队伍,在笔者看来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没有专业研究队伍,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缺乏研究基础,没有专业研究队伍,始终建立不起学术制度,没有专业研究队伍,形成不了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教师教育的学术制度缺少去构建教师教育知识体系的基础。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硕士本身应该是教师教育学术制度化的一个部分,它应当承担起我国专业教师

教育研究队伍建设的重要责任,甚至说是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

教师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培养教师这种专业人员,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技能性、技巧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培养者必须是实践性层次更高的专业人员,教育硕士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进入到博士研究,在博士阶段接受更专业的培养后,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和研究才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希望。

一直以来教师教育没有进入到学术领域,没有专业教育地位,因此从管理到政策,从教师培养者到教师培训者都无法获得专业训练。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都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培养,一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队伍在管理着声称要追求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逻辑上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其中一条途径就是建立教师教育的学术制度,把教育硕士纳入到这个学术制度中,成为学术制度的一个基本环节,在教育博士的逻辑中完成学术训练,从而使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背景下获得学术基础。

五、教育硕士需要通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后备力量

教育硕士生的一个特点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按教师教育的话说,他们具有深厚的实践知识,在中小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情境性、个体性和隐性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把实践知识转化成为显性知识,于是教育硕士的学术训练成为他们实现隐性知识转化成为显性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育硕士生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学习、思考动机,他们是有备而来,他们在阅读、写作和表达中带有明显的经验特征,因此他们是最有理由把学术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接受培养的群体。专业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讲解,它应在教师理论阐释中深入到教育硕士生的经验体悟中。只有在他们身上才能做得到。这点我个人在“教师研究习明纳(seminar)”上有切身的感受。

THE END
1.文献AI服务平台文献AI服务平台融合了5大主流AI模型技术与新华网权威内容资源,围绕“找文献、读文献、用文献”的核心场景,提供智能搜索推荐、深度解读问答、前沿追踪、引文分析等99 +专业服务功能,帮助用户轻松获取专业文献服务,打造文献AI服务新模式。平台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回答复杂学术问题,提供研究建议,同时整合了全面的文献管理功https://tsg.hue.edu.cn/2024/1211/c23616a183170/page.htm
2.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知网空间? 中国党建期刊文献库 ? 中国精品文化期刊文献库 ? 中国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 ? 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学理考察 2024-12-17 ? 高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内涵特征、> 2024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论坛论文集 > 中文教学现代化研究——2023年专题文集 > 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https://www.cnki.com.cn/Navi/H-H131.htm
3.电子资源上新寻知学术文献数据检索平台寻知学术文献数据检索平台(简称“寻知”)是基于数据深度关联的文献检索和分析平台,在不同的科研数据之间建立多层次的对应关联关系,同时融合了多种数据类型,可以实现以论文查论文,以论文查基金,以基金查论文,以基金查基金等功能,从而帮助用户快速发现科研思路,全面把握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jEyMTY5OQ==&mid=2247496639&idx=1&sn=1ac753473126b48295f1a8e10f0e196f&chksm=97b0637260dd987e6237894ed2694e1fc658733ace424c80cec5726d0ef2b53bea6008c31a66&scene=27
4.中国知网中国知网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图书馆,由权威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进行建设和运营。这个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文献、期刊论文、专利标准、图书报纸等各类资源的检索和下载服务。 中国知网简介: 中国知网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图书馆,由权威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进行建设和运营。这个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文献、期刊论文、专利https://pidoutv.com/sites/581.html
5.文献检索四、利用图书馆主页中文电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完 成下列各题。 1.查出2009- 2012年发表的篇名中包含“氮肥”和主题中包含“小麦”两词的期刊论文,按相关度排列检索结果,选择保存2条文献题录。 ①《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曹倩;贺明荣;代兴龙https://m.360docs.net/doc/39f6a81a6edb6f1aff001fc9.html
6.图书馆学研究范文12篇(全文)用封闭式思维考察图书馆,寻找图书馆的本质,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整理”、“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等。但用开放式思维考察图书馆的人就对上述“对象说”表示怀疑,认为上述“对象说”并未揭示出图书馆本质,应代之以“交流说”(“文献交流说”、“知识交流说”、“文献信息交流说”),认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2ns5564.html
7.海外留学生论文参考文献怎么找?除了图书馆,学术搜索引擎也是寻找留学生论文文献的重要途径。Google 学术、PubMed、IEEE Xplore等知名学术搜索引擎提供了广泛的学术文献资源。通过合理使用搜索关键词和筛选选项,您可以缩小搜索范围,找到与您研究课题相关的高质量文献。 3、引用链追踪: 当您找到一篇与您研究课题相关的论文时,不要忽视其参考文献列表。引https://www.sibikeedu.com/wp/89694/
8.学习文献检索心得体会(精选20篇)同时,学习了具体的文献检索知识,对于我们的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也很有帮助,例如,当我们需要查询专业课程的相关文献用以学习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些文献检索数据库来搜索到我们所需要的论文和书籍。另外,在必要的时候,为了方便搜索,我们还可以在网上申请个人图书馆,专门查询一些自己所需的不易随便下载的文献。https://m.ruiwen.com/zuowen/xindetihui/3088227.html
9.论文的文献综述怎么写?格式是什么?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文献综述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09969077.html
10.大学图书馆网络(精选十篇)本年度,图书馆在学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正确领导下,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为立足点,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工作的一系列决策,精心谋划,认真实施,文献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工作、自动化管理和员工队伍建设水平都有新的进步,较好地完成各项既定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和本科教学水平审核评估迎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p2aww0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