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筹建图书馆的过程里,杨素秋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了解到原先在高校里不太可能接触到的名词和规则。比如“码洋”,指的是书籍封底上的定价乘以册数,“馆配”则是由书商给图书馆提供书目。一位书商告诉她,一百万元的经费能买到四百万码洋书籍,而在这类门路中,书目的数量总是远胜于质量。面对这些藏在书架背后的秘密,杨素秋决定自己来找书,她去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参观,借鉴他们的书目,摸索着寻找合适的供货商。图书馆开馆之后,她和读者们聊天,意识到自己对于书目的设想和读者的需求之间还有差异,于是在第二次书籍采购时,找到了五十位不同行业的选书人一起来编书目。对于这些选书人的介绍也被写到了她自己的书里,它们既是书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
忙碌于书库往返搬书的时候,杨素秋想到了童年时的经历。在不大的房子里,他们家有几千本藏书,其中很多是她父亲从废品回收站的旧书堆里淘回来的。这些书塞满了家里的每个角落,大概构成了杨素秋最初的“图书馆”,推着板车走在仓库里,她能感受到当年父亲坐在旧书堆上的快乐。对于喜欢书的人来说,“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答案也许不言而喻,杨素秋的整本书都在回应这个问题,而对她来说,那些因为书籍而产生的交流,比问题的答案更重要。
从零开始的图书馆
澎湃新闻:整本书的写作过程是怎样的?
澎湃新闻:你没有任何建造图书馆的经验,从选书到编目等方面,有哪些可以参考的地方?
杨素秋:我去了西安各个区县图书馆参观,拜访馆长,询问他们怎么编目,我也参考了北京海淀区图书馆编目的原则。但这些都不可能复制粘贴,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所以我们结合自己的特色,做了碑帖区。我还参考了我在西雅图图书馆的体验,那里有漫画区和外文区,在我们的图书馆里也设了这些区域。
第一年的采书是我主观推测来满足各年龄段的需求,建馆以后,和读者的交流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我们前台留言本里有很多读者需求,他们反映想要更多的碑帖书、武侠书、科普书等,而我的知识结构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一份更好的书单,我找到了五十位朋友来为图书馆选书,里面有碑帖专家,也有各种行业的普通人。
澎湃新闻:因为碑林图书馆的建造,现在有很多人把你称为“公共选书人”,你对于这个称号是怎么看的?
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澎湃新闻:你自己对于图书馆最早的印象和回忆是怎样的?
杨素秋:我生在一个小城市,那里也有图书馆,但是离家有点远,所以去得不是很多。小时候我家的书比较多,有几千本,所以小时候觉得看自己家的书就够了。后来我进入高校以后,去图书馆的次数变得很多,你可以看到原来接触不到的典籍。我在国外访学的时候,也看到当地图书馆的一些运营方式:你指定要找一本书,他们可以帮助你找到系列题材,还会和你交谈,给你推荐其他的书。我觉得他们好像不仅仅是把工作当成上班,是对书的热爱。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人会阅读电子书,网上也有电子图书馆,你觉得实体的图书馆和纸质书对我们的生活还重要吗?
杨素秋:我觉得对于中产来说,年轻一代中阅读电子书的人越来越多,肯定有一部分纸质书被取代的趋势。但是我走访了一些低收入家庭,我发现他们非常需要纸质书。这些家庭不太可能会给孩子买平板电脑或是电子阅读器来看书,他们家里的藏书量也都非常少。对于这种家庭来说,我觉得区县级或街道社区图书馆如果能下沉下去,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可以拉近文化的差距,不至于让教育的两极分化太严重。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从自我出发去理解这个社会,我想象中大家对图书馆的认知,和实际上是两码事。很多家庭的家长顾不上孩子,放在家里就是看电视、刷短视频,这些孩子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人来提供一些低廉或者免费的教育服务,他们和中产家庭孩子的认知差距会越来越大。现在政府有硬性的条例,要求区县级部门必须有图书馆,一开始可能是硬性的对于数量的指标,我希望慢慢地质量也能提起来,应该有更好的绘本和读物。
澎湃新闻:你在书里提到碑林图书馆周边已经有不少图书馆,是否可以说西安已经有丰富的图书馆?现在西安的文化氛围是怎样的?
杨素秋:其实西安的图书馆不算多,只是碑林图书馆碰巧和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市图书馆在同一条地铁线上,方圆五公里内又有不少高校图书馆。但我不认为西安有足够多的图书馆,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每个街道社区都有足量的书。
西安这个城市,以前背负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比如唐装汉服、名胜古迹,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城市,就是想了解这些部分,但是西安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我觉得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有时候旅游呈现的是一个走马观花的城市缩影,旅游的体验会趋同。我在西安和一些老居民聊天,你会发现他们有别的城市人不具备的那种生活节奏的韵律,对于游客来说很难发现这点。对于西安当代的文化,我觉得还需要去挖掘它的活力,比如我们在成都、上海能看到很多先锋的诗歌画展、脱口秀,西安也有,但没有那么活跃,还是一座相对保守的城市,希望能看到更代表现代的东西。
非虚构的文学性
澎湃新闻:你在书里提到,选书人之一的宋璐和你讨论过非虚构写作的伦理,对你来说非虚构写作需要注意什么?
杨素秋:对于我书里的人物,所有政府的人物都是化名,一方面要保护他们的隐私,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负面问题要适度地指出。有关他们的内容我是改了又改的,我不希望大家因为这本书去“按图索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对于其他非政府上班的人物,每一个我都征求过他们的意见:你要用化名或是真名?你的故事可以写到什么程度?
非虚构写作不能因为要挖掘精彩好看的故事,就去伤害到别人。在那些选书人的故事里,我不会写到太多在选书之外的隐私和生活。只有《武侠奶爸》那一篇是例外,因为李亮专门给我指出了这条线,他认为孩子的出生改变了他的写作,他允许我写出来。
澎湃新闻:作为一本非虚构作品,整本书都围绕图书馆为什么要诞生而展开,但没有直接地给出答案,你会怎么看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澎湃新闻:你和宋璐还谈到了“使命”的问题,你觉得自己有使命吗?
澎湃新闻:你之后还会有其他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吗?
杨素秋:以后会有。但是非虚构写作是不能在家里编的,必须依赖于你走到生活中去,然后慢慢地沉浸,才会有素材,所以非常慢,应该会花三五年出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