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爱好藏书、读书,在国内便以访书、购书为乐,每临一市,必欲了解当地旧书店之行情,偶尔也留下些文字,如《南京旧书业古今》(《藏书家》,第24辑)。今虽网络选书极为发达,在网上淘书总是少了些许乐趣,尤其少了那种不期而遇的悸动。图书除了阅读价值之外,本来也具有赏娱与收藏价值,所以读书与藏书历来不可分割,大可不必只借不买。如今数字化盛行,绝大部分书籍都已经完成了数字化,不过许多读书人还是对纸本书情有独钟,阅读电子书总感觉意兴阑珊,当然,并无高下之分,各随人愿。
今有幸获得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ResearchInstitute,简称NRI,国内习称之为李所)第七届劲牌奖学金,作为JingBrandFellows前来李所访学半年,得以深度访书。剑桥坐拥国际知名学府剑桥大学,读书者众,书店颇多,值得一书,赶紧落笔,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以备日后翻检记忆。
当然,笔者之前已有数位师友写过类似文字,如金耀基《剑桥一书贾》(收入《剑桥语丝》,1977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初版,多次再版)、郑诚《剑桥的旧书店》(2016年发表于豆瓣)、李石《剑桥淘书记》(《博览群书》2019年第5期)等,本人视角不同,且补充一些最新讯息,另外走访图书馆其实也是一种访书。
一、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
李约瑟生平我们不再赘述,现任所长梅建军教授。李约瑟研究所图书馆以李约瑟个人藏书为基础肇建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后发展为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亦属于剑桥图书馆系统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剑桥图书馆系统检索到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的全部藏书,需要注意的是,通过简体中文或繁体中文并不一定能检索到全部中文藏书,最好通过拼音检索。李所全部藏书均印有东亚科学史图书馆蓝色印章,EastAsianHistoryofScienceLibrary。现任馆长JohnMoffett(莫弗特,说我们可以称呼他为John或老莫)自1992年起便一直担任该馆馆长。
李所图书馆(包括剑桥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的特点在于同类不同语言图书全部归置一起,颇具国际化,查阅者可以充分利用该门类下的全球库存图书。另外一些非典型图书,如未出版的论文集、内部资料、学位论文等写本与稿本,也进行了整理与编目。
事实上李约瑟个人藏书便有一万册汉语图书、两万册其他语言图书、两万册复印本和六十种杂志,后来又经同仁不断补充完善,李所图书馆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如今李所图书馆图书更新可谓相当及时(除了采购之外,部分也来自学者赠送),笔者从事中国农业史研究的基本书籍这里可谓应有尽有,不愧是欧洲最大的中国科学史藏书中心。李所图书馆作为科学史的专业图书馆,按照以下内容分类:李约瑟著作、科学史、中国科学史、日本科学史、韩国科学史、技术史、传统工艺、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物理学、建筑学、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化学、印刷、陶瓷、盐业、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医药学等,还有一些哲学、历史、考古、文学等汉学典籍,洋洋大观。李所图书归类严格按照门类,如《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大象出版社,1994年)包含农、医、天、算等分卷,一般国内图书馆是整套放置在一起,这里则是将其打散。
李所图书馆图书概不外借,但可在馆内查阅,必须填写借书卡,写明所借图书之作者、名称、索书号、借阅人、借阅日期等信息,借书卡分为两张正本提交借书处、副本插于取走书籍之处,方便图书管理员归位,这种方式还比较传统,用JohnMoffett的话来说就是比较“oldtradition”,但是不可否认,在只有一个图书管理员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说是井井有条。
该馆除了丰富的近现代书籍之外,还藏有近700种中文古籍善本图书,详见JohnMoffett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正宏教授合编的《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藏汉籍善本图目》(中西书局,2020年),这批古籍较国内来说不算非常珍惜,但对于英国东亚学界了解和研究中国却至关重要,且书中保存了大量李约瑟的批注,为它们增色不少。李所图书馆还保存了大量李约瑟个人档案,平时不对外开放,目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档案的整理工作。
二、剑桥大学图书馆
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剑桥大学图书馆(简称大图),中文藏书亦相当丰富,仅专著就有超过35万种,不愧为英国汉学研究重镇。自1632年起,大图已经连续收藏中文图书360年。剑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威妥玛(ThomasWade,1818-1895)、汉学教授霍古达(GustavHaloun,1898-1951)等均在大图中文书籍的积累上起到了卓越的作用。
由于李所和大图有一定的合作关系,我们访问学人也可以免费拥有一张librarycard,作为大图的准入凭证,凭借这张卡也可以免费进入收费的部分学院。大图收藏了不少中文文物,如opkinsOracleBones金璋甲骨(亦是大图中最古老的文献)、古籍善本孤本、抄本、稿本、拓片、地图等,提交阅览申请后,管理员会协助找出,但不允许外借,其他开架书籍则可以外借。现任大图中文部主任是何妍老师,图书馆助理富青柏老师等三人。
大图中文图书系统分类包括:FA(东亚总论)、FB(中国)、FC(威妥玛特藏汉文和满文书籍)、FE/FK(满文和蒙古文材料)、CRA-CRZ(威妥玛特藏西文书籍)。大卷(超过29厘米)以单独的顺序放在底层案例16-17和101-103中。
譬如笔者常用的农业史类图书,分布在FB975.246-(即Case89开架),琳琅满目,但每本中文书籍均被制作的硬装外壳包裹(本身硬精装的除外),外壳上贴有中文标签,美观且对于保护图书非常有必要。据富青柏老师告知,大图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制作这种Hardcover,但近年由于大图消减财政支出,裁撤了这个部门,殊为可惜,所以近年的新书可能会以软装的面貌直接上架。
大图中文图书又包括可借阅书籍(BorrowableBooks)与不可借阅书籍(Non-BorrowableBooks),可借阅书籍提出索引请求,工作人员可以帮忙调取。
不可借阅书籍只能在东亚阅览室(TheEastAsianReadingRoom)阅览,它是Aoi馆的一部分。Aoi馆1998年3月开放,以表彰TadaoAoi(青井忠雄)的慷慨捐助而命名,除了一楼的东亚阅览室外,Aoi馆还包括一楼和地下室的藏书室等建筑。不可借阅书籍注有NottoBeTakenOut,一般包括CRA-CRZ、FC(威妥玛特藏),FG、FH(稀有书籍),FE、FK、FM(未装订书籍)。
三、剑桥二手书店
笔者已经走访过剑桥、牛津和伦敦的大部分二手书店,他们的共性多于个性,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就是英国书店基本难觅中文图书,基本不用费心打听,倒是中国人撰写的外文书籍或英国人所著涉及中文的图书,偶有见到,前者如中国作家、艺术家蒋彝TheSilentTravellerinEdinburgh(《爱丁堡书记》,1948);后者如威妥玛Yuyentzuerhchi(《语言自迩集》,1886)。限于篇幅,我们不再一一尽述牛津、伦敦事例。
剑桥书店总量不如伦敦,然亦可观,在全英名列前茅。剑桥旅游地标CambridgeUniversityPressBookshop,位于市中心TrinityStreet,毗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三一学院、大圣玛利亚教堂,剑桥大学出版社书店被称为英格兰最古老的书店,自1581年起便在此处售书。该店专营剑大出版社近年出版图书,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尤推艺术、建筑、物理、宗教类图书和教材。图书价格从二三十镑到一百余镑不等,但据郑诚兄告知,年初会有清仓甩卖。
从剑桥大学出版社书店往南走,国王学院对面的小巷子里便是TheHauntedBookshop,白墙红框,非常醒目,虽然上下两层(二楼“非请勿入”),但依然十分逼仄,橱窗里均为皮面童书,正中央绿色老版《彼得·潘》特别亮眼。自1987年以来,TheHauntedBookshop一直专注于儿童书籍、插画类以及祈祷类老版书籍,价格不菲,但总有惊喜。由于某些灵异传说,该店又被称为“闹鬼书店”。天气晴好之时,也会在门外架起小桌子,展出一些特价书。
谈到古董书的问题,G.David虽然号称不开网店(自言为了和客户保持直接接触的传统和让读者体会发现的乐趣),但是我相信它的价格也是经过网络比价的,基本上比网上价格贵一点(不算运费),所以说网络时代,很难捡漏。对比本人探店过的伦敦古董书店,G.David已经比较公平,伦敦二手书店中基本上普通二手书店与古董书店有着比较明确的分界线,呈现专业化的分工。伦敦古董书店一般冠名AntiquarianBooks或RareBooks,伦敦比较有名的比如MaggsBrothers、PeterHarrington、Shapero等,笔者均前往考察,虽然店员态度非常友好,但很遗憾价格都过于高昂——相较于网上,不免让人有些失望。偶然在ShaperoRareBooks发现明代中国农书一册,标价数千英镑,明显高于国内市场。伦敦其他二手书店,比如CoventGarden二手书店街,基本没有像G.David这样同时经营普通二手书与古董书的情况。
上文提到,GustaveDavid曾在MarketSquare摆书摊,如今MarketSquare依然存在三三两两的书摊,坐落在繁华的MarketSquare饮食广场,也算别有风趣,不过以地摊文学或畅销书为主,悻悻而归。
PlurabelleBooks,算是比较罕见的不坐落在市中心的书店,1996年利用一个旧仓库改造而成,仅就现当代二手书业务来说,不逊色于G.David。Plurabelle是一家比较典型的网络书店,但也欢迎访客莅临,有些不方便上网的书籍,通常会以5英镑以下的价格处理。自建有书商标签博物馆。
距离Heffers不远的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附近,便有OxfamBookshop,文学、小说、有声读物、烹饪书籍等均有相当库存,特别是二手外语书籍,如西班牙语和法语小说、教科书等。Oxfam(乐施会,即OxfordCommitteeforFamineRelief)属于慈善书店,Oxfam拥有的二手书店已达一百五十余家,是欧洲最大的二手书店销售系统,除了SidneyStreet这家之外,BurleighStreet上的Oxfamshop杂货店二楼也辟有更大的旧书区,同样以文学、小说等为主,价格较亲民。
慈善书店除了Oxfam,本地知名的还有BooksforAmnesty,在市中心公园帕克公园旁边,1998年创建,进深十米,专营小说、历史、艺术、哲学、地图、旅行、儿童读物等,价格较低。作为慈善书店,亦有本地居民不断捐赠的书籍,规模在剑桥慈善书店中堪称最大,相对更加专业,置身其中,很难空手而归,本人淘书两本,一部为Lockley的BirdsoftheSea(1945),一部为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1948年初版。MillRoad上,有皇家英国退伍军人协会(RoyalBritishLegion)开办的慈善书店,充斥着许多便宜的儿童读物;以及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oyalSocietyforthePreventionofCrueltytoAnimals)的非盈利书店RSPCABookshop,同样主打儿童读物,但偶见B.H.Ryves著BirdLifeinCornwall(1948),收入囊中。
以上书店皆为笔者所见所感,或有遗漏,比如一些没有实体的网络书店,不过在剑桥这样一个小镇中依然可以说是蔚为大观,人均书店/图书量叹为观止。剑桥之所以为剑桥,离不开这些书店的“推波助澜”。不过即使如此,二手书店依然悄然衰落,金耀基在1976年描绘的“单单书店就不能胜算,在‘王者广场’附近,几乎无街无之,无巷无之”,已经一去不返;G.David第三代接班人回忆周围有二十多家独立书店的盛况,也已经悄然落幕。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书在、爱书的人在,剑桥书店便永不会没落,剑桥依然是一个真正的书城。
(李昕升,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