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由OpenAtomOpenHarmony(以下简称“OpenHarmony”)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成立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明理书院院长杜小勇、OpenHarmony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主席陈海波、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主任柴云鹏、中国人民大学明理书院建设与管理中心执行主任安志伟、中国人民大学明理书院副院长许王莉、中国人民大学理工处副处长杜忠朝、中国人民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钟雪丹、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黄伟、OpenHarmony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贾宁、OpenHarmony工作委员会委员郑森文、智能数据管理TSG负责人王肇国、OpenHarmony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副主任刘果、北京科技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主任田澍、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副主任吴晓然、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副主任黄建军、北京理工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导师温皓渊、北京邮电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导师邓小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代表陈岱杭及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共80余人参加大会。
陈海波表示,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对用户体验、安全隐私以及各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影响。OpenHarmony作为自主创新和开源开放的操作系统,已经赢得了广泛支持,成功打破了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二元格局。自开源以来,OpenHarmony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开源操作系统之一,广泛应用于多个关键产业。陈海波对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的创新理念表示高度赞赏,并强调应以学生为主导,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他提倡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将科技、人文与艺术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独特优势,为OpenHarmony的发展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的学生社团负责人纪智元详细阐述了俱乐部的建设思路及未来规划。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规模最大的学术型学生社团,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目前汇聚了300余名成员,成员覆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关村校区和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的核心目标明确:一方面,面向OpenHarmony社区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开发进程,并在此过程中培育人才;另一方面,面向学校,提供坚实的人才培养与学术训练支持,连接专家学者和企业资源,助力学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精心构建了五个部门,通过学生兴趣驱动、项目主导、难度分级的方式,系统化地进行学生科研能力、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同时立足人大特色的学科优势和人文社科数据资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有温度的技术研发。
成立仪式上,陈海波和杜小勇共同为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成立揭牌。陈海波向人大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主任柴云鹏授牌。
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校内导师张超介绍了eTrip。eTrip是EarlyTrainingofResearchandInnovationProgram的缩写,目前该活动主要从大一开始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大特色。在信息学院和明理书院创新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下由RUC计算机协会和明理创新实验室AI4Edu学生创新团队共同推出的知是学术社区首个社区平台eTrip正式上线。eTrip活动旨在搭建本科教育与科技创新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不同主题的未来科研问题,实现了全流程的学生科研管理,发题、领题、解题、交题等均在eTrip线上社区进行,同学老师还能在eTrip线上社区开展交流讨论。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eTrip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题目,初级题目主要是单人训练,中级题目强调组队合作,高级题目则旨在攻克顶尖难题。eTrip活动今后会发布校内外的各类题目,提供智慧学习服务,打造学术沟通和学术资源平台,为书院、学院、学校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多方面支持。
柴云鹏表示,eTrip活动标志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要变革,旨在应对人工智能及科技快速发展对教育领域的深刻影响。柴云鹏指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OpenHarmony开源项目、科研项目、科技交流活动,以及各类比赛和竞赛等实践活动,已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eTrip活动通过搭建一个规范化的平台,将校内外科研资源转化为对本科生直接友好的科研融入训练和分级评价体系。这一平台不仅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科技创新知识,还通过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的各项活动,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将学生科研训练场景化、效果化、实用化,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次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庄乐言主持。
当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OpenHarmony交流座谈会举办。
刘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硕博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深入的介绍,详细阐述了OpenHarmony这一开源操作系统的整体架构、技术亮点以及市场定位。他不仅讲解了OpenHarmony的技术特性,还深入剖析了OpenHarmony社区在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以及国际化拓展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并详细指导了学生们如何参与OpenHarmony社区的活动。
OpenHarmony是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AtomFoundation)孵化及运营的开源项目,目标是面向全场景、全连接、全智能时代、基于开源的方式,搭建一个智能终端设备操作系统的框架和平台,促进万物互联产业的繁荣发展。OpenHarmony开源三年多来,社区快速成长,有70多家共建单位、8100多名共建者参与贡献,贡献代码1.1亿多行。截至目前,在OpenHarmony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领导下,OpenHarmony社区已经与国内超过30家头部高校联合成立了“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或开发者协会”,通过吸引师生参与技术研究,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OpenHarmony的技术发展和社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