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增订本)(全二册)
编著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
定价:680.00元
ISBN978-7-5013-708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增订本序言
一
圖書館古籍整理研究是對圖書館收藏的古籍進行著録、版本鑒定、分類、典藏以及校勘、注釋的工作,旨在傳承傳統文化,爲讀者利用古籍提供方便。古籍目録整理是圖書館古籍整理研究的基礎,也是古籍保護、開發及利用的起點。中國古籍浩如烟海,數量巨大,國家歷來重視古籍整理工作。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國家規劃和主導了一系列古籍整理和保護工作。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强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6號),提出大力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并要求全面普查全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統的古籍收藏和保護狀况;建立中華古籍聯合目録和古籍數字資源庫;建立《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實現對古籍的分級管理和保護;完成一批古籍書庫的標準化建設,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改善古籍的存藏環境。
在國家政策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高校圖書館古籍整理研究事業蒸蒸日上。一些高校古籍聯合目録和古籍數字全文庫相繼建立,典型代表有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的“學苑汲古”高校古文獻資源庫、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CADAL)古籍文獻資源。2004年,CALIS“學苑汲古”開始建設,平臺整合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海内外24家高校圖書館的古籍書目數據,實現了高校古籍目録資源共享。CADAL是國家投資建設的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目前總計有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121所海内外高校的圖書館作爲共建單位參與其中,可爲830餘家海内外圖書館提供24萬餘册的古籍數字化全文資源服務。
在全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我館抓住發展機遇,以古籍整理爲不懈追求之志業,奮楫前行,成果斐然。2013年,我館成爲第四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館藏29種圖書被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録》。我館館員和師生先後整理、點校及釋譯了《奩史選注——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大觀》《歷代茶經酒經論選譯》《柳弧》和《明萬曆本養正圖解》,影印出版了《明崇禎本楚辭》《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和《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還參與了大型叢書《清代詩文集彙編》中的詩人小傳撰寫工作,并先後兩次大規模整理和出版館藏善本目録。
我館藏有綫裝古籍30餘萬册,其中善本3萬餘册。1991年,我館出版了《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以下簡稱舊善目)。此書將清乾隆以前刻印出版的圖書,以及乾隆以後至民國時期的寫本或罕見的活字本等定爲善本,收録了善本書目2400餘種2800餘部。其中宋元刻本11部、明刻善本1100餘部、清刻善本1500餘部,明清稿本、抄本和名人學者題跋批校本160餘部。在進一步的整理過程中,我館陸續發現了690餘部符合善本標準的古籍。爲了更好地揭示這些寶貴的古籍資源,2017—2018年,我館對古籍善本進行了再次整理,整理成果爲《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增訂本)》(以下簡稱增訂本或新善目)。增訂本共收善本2800餘種3400餘部3.8萬册,與舊善目相比,剔除180餘部,新增770餘部,其中明刻善本1220部、清刻善本2187部。增訂本是我館迄今數量最全、覆蓋面最廣、著録最詳細的善本目録。
二
新善目是我館幾代古籍整理人員辛勤耕耘和前後傳承的成果。新善目既繼承了舊版的書目信息和版式風格,又立足時代潮流,吸收了目録學和版本學的最新成果,因而以嶄新的面貌呈現于世。在文字方面,增訂本采用了繁體字,原因在于古籍書目是古典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内容,具有專業性極强的特點,繁體字著録能精確地傳遞古籍書目信息,减少因繁簡轉换而産生的舛誤。在結構和内容方面,新善目的增訂和修改主要如下:
(一)重新遴選善本,增删善本種類
善本的内涵和標準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清末張之洞認爲善本有三條標準:一是“足本”,即無缺殘無删削之本;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本;三是“舊本”,即舊刻舊抄本。在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頒布的《古籍定級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行業標準WH/T20-2006)中,善本定義爲“具有比較重要歷史、學術和藝術價值的書本。大致包括寫印年代較早的,傳世較少的,以及精校、精抄、精刻、精印的書本等”。《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用“三性九條”來界定善本的範疇,凡是有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而又流傳較少的古籍,年代下限大致斷至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後、辛亥革命前有特殊價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在善本之列。
我館舊善目和新善目的擇善標準均和“三性九條”一致,善目的主體爲乾隆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古籍,少量爲乾隆以後的孤本、珍本。本次修訂,對乾隆以後的珍本收善進行了重新審定。舊善目整理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時互聯網尚未興起,我館無法全面瞭解全國古籍收藏單位目録的狀况,因此對乾隆以後珍本的界定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而隨着聯合著録系統等的建設,更多的館藏得以揭示,因此新善目剔除了舊版中原本認爲藏量極少、實際上全國有多家館藏的乾隆以後的本子。例如,剔除了乾隆以後民間仿製的時憲書。又如:SG411.2/3-1,《紅樓夢傳奇》,清陳鍾麟撰,清道光十五年(1835)汗青齋刻本,8册1函。在“學苑汲古”高校古文獻資源庫中檢索可知,至少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等13所高校圖書館收藏了該版本圖書,故新善目未收該書。
(二)增入和刻本和朝鮮本,豐富善本類型
“三性九條”是擇善的標準,但不是一個固化的標準,我館將善本的邊界拓寬,除我國漢籍外,增加了中國古典文獻在域外傳衍的重要系統——和刻本和朝鮮本。和刻本是指日本刻印的中國漢籍,其中多數係中國歷代古籍的翻刻本,也有一些初刻于日本的漢籍,同時亦包括日本人傳抄的漢籍抄本。朝鮮本同理。
(三)考證索隱,正訛糾謬,精益求精
舊善目出版于20世紀90年代初,因收録書目數量較大、著録信息準確細緻,被認爲是高水準書目研究成果,深受業界贊賞。新善目繼承了上一版的版式風格,依舊用卡片目録的形式予以呈現,但著録内容上更精益求精,主要表現在:科學準確地鑒定古籍版本、糾正書名與著者等的錯誤、辨認更多鈐印以及糾謬鈐印等。
(四)采用《漢文古籍分類表》,重新分類排序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于20世紀90年代初出版,是我國最具權威性的善本古籍聯合目録。其分類體系由全國衆多優秀專家充分參考權威古籍書目,精心審定,分經、史、子、集、叢5類,48個子類,分類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較大的影響力。該分類法被舊善目采用,較好地涵蓋了我館善目,清晰呈現了善目的體系結構。分類法體系緊密和時代結合,反映了時代對知識分類的認知。隨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全國古籍普查工作的深入開展,2007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制定了《漢文古籍分類表》,作爲全國古籍普查平臺的分類標準。該分類表對《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不合理的内容進行了修改,分類更爲全面、精準和科學,體現了網絡時代全國古籍普查的環境下中國目録學的水準。爲了讓我館善目更好地適應古籍普查的要求,文獻著録更加標準化,增訂本依據《漢文古籍分類表》對善目重新分類排序。此外,還對錯誤分類進行了糾正,例如:SG210/6,《金石三例》,從集部詩文評類更正到史部金石類。
三
當前我們正處在萬維網向語義網過渡的信息時代,大數據蓬勃發展,科學研究範式從計算機模擬的第三範式向數據密集型的第四範式轉變。古籍整理研究也呈現出第四範式的特徵,從古籍知識的數字化進入到數據化整理階段,具體表徵是由計算機技術與人文學科融合而形成的數字人文方興未艾。古籍數字化通過圖片掃描、文本處理等手段將古籍内容轉變成計算機可存儲和可顯示的資料,數據化則是對古籍知識的語義深度解析。在數據的驅動下,學者進行古籍知識元解析、智慧檢索,進而進行知識挖掘、古籍知識地圖構建等,進而從根本上改變古籍知識的獲取、標注、比較、闡釋與表現方式。在數據化時代,古籍目録不僅承載着古人的思想和智慧,還亟待新的開發與利用。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和方法實現DC與MARC數據的映射,如何從DC走向關聯數據,如何與其他古籍資源一起實現古籍時間和空間的定位,形成版本、人物及其他類型的知識圖譜。古籍目録不僅是傳統古籍整理的成果,其作爲元數據更是未來開展古籍數據化整理工作的基礎。無論未來古籍整理如何發展,古籍目録猶如大厦之基礎,不可或缺。因此,本書的出版是對傳統古籍整理的堅守,也是未來古籍整理新範式探索的基礎和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