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古称河东地区[1])人[2]。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氏村)。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2]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3]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
人物关系
本名伊祁放勋
别称唐尧、帝尧
字号陶唐氏
所处时代上古时代
民族族群华夏族[4]
出生地唐国(山西临汾尧都区)
主要成就开创禅让制;设立诽谤木;治理水患;颁授农耕时令;制定四时成岁禅让于舜
女儿娥皇,女英
结局被舜囚禁至死
目录
人物生平
源起唐县
帝尧出世
迁都临汾
定都平阳
文治武功
禅位虞舜
葬于谷林
主要贡献
治理水患
制定历法
完善政治
影响
发明造酒
勤俭听谏
创造围棋
访纳贤能
轶事典故
刘氏族谱
儒墨之宗
龙图腾
冀州由来
尧王牧马坡
婚鹿仙女
记载
《尚书·尧典》
《史记·五帝本纪》
《大戴礼·五帝德》
《孔子家语·五帝德》
《竹书纪年·五帝纪》
其他记载
家族
年谱
家世
子孙后代
陶唐氏源明公至聚义公支脉族谱
遗迹
尧陵
尧庙
顺平
望都
文学形象
《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条引注:“《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都持此说。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中也说:“陶唐氏旧城应该是今河北保定唐县、顺平、望都一代。”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在其《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河北龙山文化相当于唐尧氏古族。”
2008年攸县尧帝史迹专家论证预备会在株洲市金龙大酒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考古界、先秦史研究界知名教授(研究员),本着把攸县尧帝史迹放到全国范围内论证的原则,认为尧帝生于攸县丹陵(今伊祁山)等论述。
躲避水患说依据史料所载,历史上海河流域水患猖獗,。尤其是上游在山西,下游在河北的桑干河水系、滹沱河水系,“水流急湍,上宽下窄,上游水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后流速骤减,泥沙淤积,河床填塞,尾闾不畅,极易成灾”。[5]
唐尧部族所居的唐县、望都一带,恰处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北有洋河、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网密布,正是水患多发地域。唐尧所以西徙,究其道理,为避水患当为主要原因。因为大多古籍在谈到唐尧时都有关于水患的记载。《尚书·尧典》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等,不一而足。或许正是因为常常受到唐河、滹沱河水患浸害,所以唐尧才携带部族离开久居的故地,由太行山东部的平缓地带,沿着滹沱河溯流西进向高处迁徙,穿越了太行峡谷,进入了今山西省境,在今盂县又沿滹沱河支流乌河、温川河,汾河支流杨兴河,继续向西南跋涉,终于来到了汾河中游的河谷地带,今太原盆地。据《韩非子·五蠹》、《淮南子·精神训》所载,唐尧部族已经掌握了建筑大型房屋的技术,所建之屋“茅茨不翦,采椽不斫”;“朴桷不斫,素题不枅”。屋顶的茅草铺放不修剪,屋檐的椽子不砍削,端额的梁柱不彩绘,而且,精于制陶的陶唐氏部族,又把这些技术带到太原传授于土著。于是,在汾河中游平原的大地上唐尧部族和太原先民很快水乳交融为一体,共建家园,共创了太原的龙山文化。
躲避侵扰说何光岳在其著作《炎黄源流史》中认为,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唐尧,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遂率部西徙,“从唐县、望都一带出发南下行唐,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再进入平阳。”(《试谈唐尧氏》)
邹衡也认为如是,他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论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区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龙山(文化)的许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龙山文化的涧沟型者。”上述论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证,揭示了太原许坦型文化、光社文化与河北龙山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也证实了唐尧部族由河北唐县、望都一带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实存在。
明·朱天然《历代古人像赞》中的帝尧唐尧建唐国初都太原,千百年来在太原一直有丰富的口碑传说,当地的志书、碑石多有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中引《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都城记》说:“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朱熹的《诗集传》还在讲,唐城是帝尧所筑,唐城地处太原晋阳一带。早在至今约四千五百年的唐尧时代,太原已经有一个文化相当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原始聚落。这个原始部落在太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劳动,不仅发展了这里的经济,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且还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创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扰的古城———唐城。唐尧初都太原,在太原筑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国”的古名。追溯“唐”的古意,《说文解字》解释为“唐,大言也。”
《白虎通·号》解释为“唐,荡荡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见,唐是一个会意字,基本意是:大话、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讲的话、发布的命令,尧就是这样的人杰。古称“唐”的地名至少有三处,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晋南之“唐”,都是因唐尧多次迁徙,曾经定居那里而得名。尧和尧的部族,不知是出于本部族的开拓精神?还是因为当时汾河的受阻于霍山而时有水患?他们在太原居留一个时期之后,留下了自己的裔族,沿着汾河南流的方向继续迁徙,最终落脚于今日的临汾盆地———平阳。
郑玄在其《诗谱》中就说:“尧始居晋阳,后迁河东。”阎若琚所著《尚书疏证》也说:“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于是,又有了“尧都平阳”之说,同时也印证了“尧始都晋阳,后迁平阳”的古记。
关于太原的另一个古名“北唐”,就是在唐尧由初都太原迁都平阳后,因太原地处平阳之北,为区别初都太原之唐和平阳之唐,遂以地理方位为准,在太原之唐前面又加了个“北”字,这就是太原又称“北唐”的缘由。
在诸子书中,还有关于帝尧武功的传说,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方见得尧之所以为古昔圣王。《吕氏春秋·召类篇》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曾讨伐过南方的帮族,并亲自出征作战。《淮南子·本经训》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派后羿将那些野兽杀死,并射落九日。据说人们对尧为民除害的举措十分感激,所以拥戴他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话,不过其中称颂尧“兴利除害,伐乱禁暴”的意思,确实是推崇帝尧安邦治国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
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因此与四岳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毫不紊乱。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
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尧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其为深挚。
“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尧王墓,是帝尧的陵寝,因葬于鄄城谷林,又称谷林尧陵。
尧的时代,又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势浩大,奔腾呼啸,淹没山丘,冲向高冈,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尧对此非常关切,征询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的意见,问谁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荐了鲧。尧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经常违抗命令,还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坚持要让鲧试一试,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
二分、二至确定以后,尧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由此可知,古人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尧当政后生活非常俭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织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由于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尧对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
战国时庄周曾说: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内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参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怅然若失,好像丢了天下。这四位有道名士为方回、善卷、披衣、许由。善卷重义轻利,不贪富贵,是有名的贤人;尧自觉德行达智不如善卷,认识到对于贤德的人,不能自骄自傲,必须谦恭好礼,以平民对待长者、学生对待老师的礼节去拜访他,让善卷居主位,尧站在下边,面向北施礼求教。尧曾想以天下让善卷,他回答说:“我生于宇宙之中,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种秋收,有劳有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满意足,我要天下干什么!可悲啊!你太不了解我了。”善卷因此离开北方,到南方今江苏宜兴县的一溶洞中隐居,如今善卷洞的说明词中还指明他是从今天的山西这个地方去的。
帝尧曾去拜访一个名叫子州支父的人,请教过后觉得此人可以托天下,要以天下让子州支父。子州支父答道:“将天下让给我倒可以,只是不巧,我现在正患有幽忧之病,正准备好好治一治,不能够接受。”帝尧也不好勉强,但十分敬重其为人。
上古时代,血祖帝尧,受封于陶,而迁于唐,福荫其后,得我刘姓。
民族大融合到唐尧时基本完成,确定了龙这一形象。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尧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顺平县境),尧母庆都为陈锋氏部族,生于斗维之野。唐县有庆都山,传为尧母居住之地,庆都出生时常有黄云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龙随之……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伊祈山)。伊祁山尧母洞,即尧出生地。这就说明赤龙族当时就栖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龙与中华民族的血肉关系,也说明了龙的传人在尧时已为世人所共认。
河北省简称冀,“冀”是由古冀州而来。古代传说中的帝尧,诞生于河北省顺平县,后建都平阳(山西省临汾市,亦为古冀州之地)。曾在河北省中、南部活动,顺平县、定州市、唐县、望都县、隆尧县的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帝尧活动的记载。东汉时书《释名》在解释“冀州”这个地名的由来时写道“冀州位于北方,这里居住过帝王,这个地方有险有易,纷乱希望得到治理,贫弱希望变得富强,荒歉希望获得丰收”冀在汉语里有多种含义,其中有一义是“希望”的意思。书面语中有“希冀”、“冀望”、“期冀”这些词。《释名》解释冀州的含义,就是在“希冀”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
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山坡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传说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至今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哩。
鹿仙女生得肌肤若冰雪,体态娇艳,俨然绰约处子。她心地善良,好济困扶危,为民除害。
仙洞沟附近黑龙潭中,潜伏一条黑龙,经常兴风作浪,惊扰行人,还溯河而上到鹿沟一带伤害鹿群。鹿仙女顾念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决心制服黑龙。一天她来到黑龙潭边,向黑龙挑战,黑龙从潭中奋身腾跃而起,张牙舞爪,直奔仙女。鹿仙女伸手向黑龙一指,黑龙一下子瘫软地陷在河滩上,向鹿仙女求饶,表示愿终身为仙女效劳。鹿仙女饶它不死,将它关押在黑龙洞里,变为自己驾乘的坐骑。从此,黑龙对仙洞沟一带生灵的危害始得解除。
帝尧与鹿仙女双方结鸾俦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耀眼,照得南仙洞如同白昼一般。后来人们便称这新婚之夜为“洞房花烛夜。”帝尧婚后,忙于治理国事,鹿仙女也经常关照牧马场的事。第二年鹿仙女生了一个男孩,尧很高兴,为他起名为“朱”。鹿仙女抚育儿子,渐渐成长。听说一只巨蟒在牧马滩吞食牧民,她想一定又是那黑虎仙在兴妖作怪。于是决心降服那只恶蟒。她从牧马滩追赶那蟒,跟踪来到梳妆台下,那蟒正要回身,鹿仙女纵身一跃,用剑直刺人那蟒的喉咙,巨蟒被刺身亡。黑虎脱身而去,后来那里留下了巨蟒窟。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设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只得向天帝告发,天帝派天兵天将捉拿黑虎仙,将黑虎仙压在乎阳东南的山丘之下,是为卧虎山。天帝同时又罚鹿仙女与帝尧割断尘缘,鹿仙女无奈,将幼年的朱儿送还帝尧,从此,隐居深山。帝尧派人四处查找,不见踪影,亲上姑射山去找,没明没夜地呼唤,也不见回音。
帝尧另娶散宜氏女为妻,生了七男二女。朱儿后封于丹地(浮山),故称丹朱邑。
后来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宰我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豫;黄黼黻衣,丹车白马。伯夷主礼,龙、夔教舞,举舜、彭祖而任之,四时先民治之。流共工于幽州,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杀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其言不贰,其行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至,莫不说夷。”
宰我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龙夔典乐,舜时而仕,趋视四时,务先民始之,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其他有关帝尧的传说散见于《山海经》《左传》《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中。
唐尧的父亲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帝喾。帝喾生有五子,长曰鸷(挚),次曰弃,三曰契,四曰尧,五曰台玺(其子叔均)。鸷就是帝挚,他即位后重用亲信,贪图享乐,致使万民叛离,天怨人恨,灾害频发,动乱四起。当时尧被封在唐邑,其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唐县、望都、顺平、曲阳等地。在中原和陕甘地区连年大旱的时候,北方也同样遭到了旱魔的袭击。但是,唐尧领导当地居民拦河筑坝,引水灌田,从而战胜了旱魔,夺得了丰收,使唐国成为当时的富裕之邦。于是,许多外地灾民纷纷逃往唐国,向唐尧求助。尧以慈悲为怀,无私的救助各地灾民,赢得了万民的敬仰。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8]
相传尧父为帝喾,母为陈锋氏女。帝喾乃黄帝玄孙,在位七十年,“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死后由尧的异母长兄挚继位。挚在位九年,为政不善,而禅让于尧。高祖:黄帝曾祖:玄嚣祖父:蟜极父亲:帝喾嫡母:姜嫄,有邰氏,帝喾正妃,生一子,名弃,史称后稷,其后代姬发(周武王)建立了周朝。生母:庆都,陈丰氏,帝喾三妃。生子放勋,即唐尧。庶母:简狄,有娀氏,帝喾次妃,生一子,名契(xie),据传契为商朝的祖先,契的后代成汤建立商朝。常仪,娵訾氏,帝喾四妃,娵訾氏是娵与訾的合婚族,娵訾氏与帝喾联姻生子挚,生女就是辛女建疵,有娀氏,帝喾五妃,和简狄为姐妹,生台玺。兄弟:弃,即后稷,姜嫄生,被周族人认作是其始祖,后人尊为谷神。契,简狄生,商族人认其为先祖。挚,常仪生,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台玺,帝喾第五子,台玺与儿子叔均都曾为周部族首领。
妹妹:常仪所生盘瓠之妻:简狄所生,名不详。正妻:女皇儿子:丹朱等九子
女儿:娥皇、女英
女婿:舜
儿子源明被封刘地以刘为姓,刘源明就是刘氏得姓太始祖,这支刘姓氏后世培养出:刘累、豕韦泳、唐杜树鸿、士会、刘邦、刘秀、刘备、刘裕、刘祥、刘开七、刘必达等中国历史优秀人物。
陶唐氏源明公至聚义公支脉族谱1源明、2永河、3济乐、4岁纪、5正坤、6长历、7德尧、8仁宏、9廷光、10爵南、11行矩、12复旺、131茂清、14孔阳、15日永、16德荣、17聚义.
尧帝建都平阳(山西临汾),因而临汾城南有尧庙,城东筑有尧帝陵。拜祭上古圣贤帝尧(11张)陵前筑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其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3]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临汾(平阳)尧庙(2张)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举行祭尧仪式并逢庙会,康熙帝巡幸尧庙时,定为皇会,届时全国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前来谒祭,庙会之盛为华北之冠。相传陶尧建都平阳(临汾),有功于民,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始建于晋,历经重修,现存为清代遗物。规模雄伟,布局疏朗,前有山门,碑列两侧,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尧王与四大臣宰被喻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因此得名。尧井传为尧王所掘,为记其菌,上筑井亭一座。广运殿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高达27米,形制宏伟壮丽,殿周有廊环峙,柱础雕刻精,殿内金柱肥硕,直通上层檐下,雄健的础石上雕云龙盘绕,蜿蜒自如。龛内塑有尧王像及侍者。庙内存有碑十余通,载陶尧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庙南3公里存有“茅茨土阶”石刻。
早在汉平帝文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就曾将曲逆改为顺平县。县境内伊祁山、尧母洞、尧帝太子丹朱城至今犹存,伊祁山太子庵至今香火不断。
望都古名“庆都”,是尧帝之母庆都的出生地。据史料记载,上古仁君尧帝居住于今顺平县的尧山,尧母陈锋氏庆都居于都山,尧帝常登尧山南望都山,并以母亲之名庆都命名都山一带为庆都邑,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至西汉时期,高祖刘邦巡游至此,以为用圣母庆都命名地名似有不恭之嫌,于是改庆都为望都。
长篇历史小说《尧舜禹》(高兴宇著)[9]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词条图片(6)拜祭上古圣贤帝尧(11)山西临汾(平阳)尧庙(2)参考资料
1.《尚书》载“尧都平阳”
2.《帝王世纪》曰: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於丹陵,名曰放勋,鸟庭河胜,或从母姓伊氏,年十五而佐帝挚,受封於唐,为诸侯,身长十尺,尝梦天而上之,故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阳。
3.帝尧.临汾市政府门户网[引用日期2014-04-10]
4.大汶口文化:从原始到文明.百度学术.2004-08[引用日期2016-10-27]
5.《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8-20]
6.尧舜文化.鄄城县地情网.2015-01-09[引用日期2016-05-29]
7.《尚书·尧典》.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8-20]
8.帝尧陶唐氏的政权年谱.中国网
9.尧舜禹.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16-07-18]词条标签:政治人物,君主,古代史,历史年代,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