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写论文,必会上知网”,这几乎已成为所有当代大学生的共识。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1999年,其前身“中国期刊网”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四年后更名为“中国知网”。
知网介绍显示,其所发布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覆盖了学术期刊、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等信息资源,文献总量超过2亿篇,每日更新约1万条。
而最近,知网却被一名大学生告上了法院。该名学生因需付费7元而在“充值中心”里充了50元,但剩余金额却不能退回。于是,他将中国知网的运营商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告上了法院,要求撤销最低充值金额限制,并退还账户全部余额。
据媒体报道,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法院已判定中国知网充值中心关于最低充值额限制的规定无效。法院认为,该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限制了消费者的权利,是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另外,网站中明文规定称,帐号余额不支持任何途径的退费功能,此前已有多名学生在网络上求助“知网怎么退钱”,但却无解决方式。
对此,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对中新经纬表示,知网的这种设置属于消费者俗称的“霸王条款”,是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相背离的。他认为,此做法不仅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还涉嫌加重消费者责任、免除自身责任,属于无效条款,故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还剩余的金额。
然而,从法院判决后至发稿日,知网仍未对收费方式作出改变。除了状告胜诉的那位学生之外,其他用户的余额依然无法转出。
收费年年高,知网毛利率达六成
作为业界权威的内容资源增值服务平台,知网的盈利能力可见一斑。
知网母公司同方股份的财报显示,2017年,知网主营业务收入9.7亿元,毛利率为61.2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96亿元;2018年上半年,知网实现营业收入5亿元,毛利率为58.83%。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免费浏览、下载知网上的论文,背后却是学校承担着高额费用。随着报价一年年上涨,学校的经济压力也在不断加重。然而,为了保持延续性,学校不得不无条件接受涨价。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了知网停用的通知。校方称:“由于续订价格涨价离谱,我校与中国知网公司的谈判不成功。这些年来,CNKI公司涨价幅度过大的行为已经收到全国很多高校的抵制,包括许多知名的985高校。”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称,2000年以来,知网每年的报价涨幅都超过10%,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但在不到1个月后,武汉理工大学又重新订购并恢复开通中国知网数据。
手握“摇钱树”血亏17亿的同方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拥有知网这棵“摇钱树”,被称为“校企第一股”同方股份,业绩近年却呈节节败退之势。
不久前,同方股份在其发布的2018业绩预告中称,公司2018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预计为11.5亿-17.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预计为14.5亿-20.2亿元。上一年同期净利润为1.04亿元,扣非后的净利润亏损0.34亿元。
另外,在2018半年报中,公司还附加解释称,亏损加大一方面由于受到公司工程类、项目类及渠道类业务结算集中于下半年的经营特点影响,另一方面系由于公司同比债务规模增大、人民币汇率变动导致汇兑损失加大,财务费用增加所致。
中新经纬了解到,在同方股份主要控股参股公司中,同方知网以58.83%的毛利率名列第一。2018半年报显示,同方股份还拟增加对知网的预算,其“‘中国知网’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项目”预算为4.9亿元,是同方股份预算最高的在建工程。
2018年年底,同方股份发布公告称,清华控股拟向中核资本转让其持有的全部同方控股股票,共计7.6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75%。转让完成后,清华控股不再直接持有公司股份,中核资本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由教育部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身为母公司为数不多的“摇钱树”之一,知网无疑被寄予厚望。不过,在当前的重重质疑与抵制之下,知网的吸金模式能不能继续维持,恐怕还是个问题。(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