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正在参观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工作回顾展。新华社记者殷刚摄
参观回顾展的观众在盖纪念章。新华社记者殷刚摄
《中国的文字世界》(《我们的文字》日文版)书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供图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地告诉我,不要喧哗!……”这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7年创作的现代诗《祈祷》。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看来,这首诗开篇提到的几个问题,也不断鼓舞着如今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每位成员。
今年是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所谓中国记忆,是每个中国人的故事,是每个中国人的人生。“中国的精神在每个人的脑海和心里,中国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要记录好、保存好、传播好每个中国人的故事,这是我们团队努力在做的事。”田苗说。
抢救性收集记忆资源
中国记忆项目以国家重大事件、各领域代表人物、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口述文献和影音文献等新类型文献的收集,形成记忆资源并永久保存。该项目旨在见证中国的发展,记录民族复兴的进程,并保存新时代的集体记忆。
2018年8月,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发起了“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对28个人口少于30万的民族进行口头传统的系统性记录与典藏。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很多掌握口头传统的老人年龄都在70、80岁以上,还有不少已经离世。一旦离世,他们所掌握的口头传统也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中国记忆规划协调组组长韩尉回忆起曾经和同事一起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普米族聚居区,采访、整理普米族“故事大王”曹长寿老人的经历。他们与曾获得多项荣誉的普米族女歌手茸芭莘那一起,对曹长寿老人进行口述史资料采集。
“曹长寿老人会讲很多普米族的传统故事这些都是普米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韩尉介绍,“老人将所学知识和故事传给女儿,但女儿会的比他少,孙子则基本不会了。如果不去收集整理,这些文化遗产就面临着传承丢失、断代的风险。”
如今,曹长寿老人已经离世,但珍贵的访谈内容已被完整记录并永久保存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也为研究普米族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细致严谨做“水磨功夫”
口述史具有生动性、真实性的特点,但口述史资料的采集则相对费时费力。中国记忆项目的口述史收集对象很多已是高龄老人,限于受访者身体和精力状况,为保证所采集口述史资料的质量,中心的工作人员通常会将单次采集时长控制在一到两个小时、分多次完成,一位受访者往往需要花费一两年才能全部完成采集。
温馨竹是目前项目中心最年轻的成员之一。走进位于国家图书馆总馆一层的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办公室,紧凑的空间中有高高摞起的纸张材料和一箱箱硬盘。在繁忙有序的办公室里,她正在电脑前仔细地对采集到的口述史视频材料进行核对、配字幕。“和想象中的图书馆工作不太一样。”她告诉记者,“正式进行口述史采访整理前需要不少接触和准备,我们会和受访者商量确定大纲。尽管初次见面可能会有点紧张,但由于在前期准备中,其实已经和受访者搭建起了比较熟悉的关系,很快就能适应调整过来。”
秉承着对受访者和民族记忆的敬意,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地做着“水磨功夫”。从前期的准备到采访,再到后期的整理,他们的努力让这些珍贵的口述史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共同的记忆宝藏。而在访谈中,不少工作人员也被受访者的精神所感动,与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把故事讲给更多人
“最开始向顾老提出想邀请他做口述史时,他的第一句话是‘我微不足道,没什么可说的’。”田苗回忆,“但当我告诉他我们想把你的故事讲出来,讲给更多人、鼓励我们的下一代时,他同意了。”
在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工作回顾展的最后部分,有一面“留言墙”。现在,这里俨然已经成了“许愿墙”,观众在这里留下对祖国昌盛的期待、许下自己考试顺利的愿望、写下对家人身体健康的祝愿,还有外国友人用自己民族的语言留下的感想。“国家图书馆作为汇聚中华文脉和中国记忆的场所,是对中国精神的体现。”田苗说,“在这里留下一个个普通人对美好未来的许愿,或许再合适不过了。”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