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地最早引进出版的无字图画书,《小老鼠无字书》颠覆了读者对书籍的认知,带来了图书叙事的新颖视角和新主角——图画。
图画书起源于西方,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1658年,捷克教育家扬·阿姆司·夸美纽斯出版的《世界图绘》,被公认为是欧洲最早的带插图的儿童书。《披头散发的彼得》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本图画书,是1844年由德国心理医生为自己当时三岁的儿子写的一本童书,1845年正式出版。在亚洲,图画书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日本的图画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至70年代崛起,目前已成为图画书的大国。韩国的图画书从上世纪70年代启蒙,发展势头迅猛。
应该说,中国是有自己的图画书传统的,譬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盛一时的连环画。然而,连环画更多是一种图配文的形式,即“图解”、“图释”,文字离开了图画可以独立存在,而图画离开了文字则无法独立讲述故事,也就是说,绘画语言还未成为真正的叙事主体。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外出版包括文化学术交流的频繁,图画书这一新型的少儿图书形态开始走入了出版人和一些儿童文学研究者、作家、画家的视野中,这也和当时社会上教育观念的变革有关。此前,普遍对教育的认识是要求知识的增长,赋予少儿读物的功能是认知;然而,当民众逐渐认识到性格、情感、意志、想象力等非知识因素对成长的作用之时,相应的,对少儿读物功能的要求也日趋多元化。当然,根据婴幼儿和小学低年龄段的心智发育特点,图画书是最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形式之一,而其时,幼儿园书架上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寥寥无几。
90年代,少儿出版界和儿童文学研究界开始了对图画书编辑理念、创作理念、设计理念的整体学习。图画书的形式已经出现过,但还没有作为一种全新的图书形态为社会所知,混同于传统的儿童图画故事书的行列。
2000年至2002年,图画书的推广在幼教领域、出版领域自发性地延伸开来,不过,这仍是一种小众行为。社会和业界、大部分编辑和读者还不理解图画书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而如何阅读图画书也尚待启蒙。这一年,《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出版,其中一章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图画书在儿童文学中的重要性,图画书理念在专业圈子中得到了共识和彰显;这一年,《东方娃娃》杂志在苏州举行了中国首届图画书研讨会,启蒙作家、画家关于图画书的创作理念;同年,以“红泥巴网站”为代表的图画书专业推广机构诞生,阅读推广行为步入实践进程。
由此,说《无字书》开启了图画书在中国的十年旅程并不为过。尽管在2000~2002年间,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过《雅诺什绘本》10册、21世纪出版社推出过“恩德童话绘本”6册和“彩乌鸦”等15册德国引进图画书,但大都在当时市场上沉寂,并未像《无字书》这样激起业界和社会对图画书这一形态热烈的探讨和认知,这可能与《无字书》极致的图书形态有关。作为内地最早引进出版的无字图画书,它颠覆了读者对书籍的认知,带来了图书叙事的新颖视角和新主角——图画。
那么,一本没有字的书,究竟怎么读,读了之后又能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呢?其实,和成人相比,孩子是天生的图画阅读者,其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性的思维,图画表达的方式更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会把字也当成是图画的一种,所以,无字书可以说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对于孩子尤其是婴幼儿而言,他们更希望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游戏、体验、发现、想象之旅,图画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期待,激发他们的思考。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会对一本图画书反复翻阅的原因——每一次阅读,他可能都会发现一个新细节,组建了一个新故事。所以,在图画书中,“无字”更能够说故事,在其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唤醒。当然,前提是,这是一本用心、精良、纤微必现、真正用图说故事的上乘图画书,而不是粗鄙的、几天就可以炮制出的劣质图画书。
莫妮克的无字书系列由《颜色》《反正》《飞机》《小船》《大风》《数字》《字母》《房子》组成,我这个成年读者甚至读出了其中的深层况味。比如手头的这一本《反正》,你之正,为我之反;你之黑,为我之白,没有绝对,只有相对。文字很难准确表达、普通画面难以表达的,却可以在寓意性的图画书中暗示,图画书中原来蕴涵着哲学、心理学、价值观和世界观。视觉艺术本就是儿童擅长感知和创造的艺术,在其中,他们看到的想必比我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