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文化形象与标志,而图书馆的数量与人均藏书量则是国际化城市重要的文化指标之一。这一点,深圳人早就意识到了。
建设没有终结的时候
一是从地域与空间上来说,它是一个覆盖全城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和数字化的服务网络,通过合理布局图书馆网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点,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近距离;
二是整合全市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全市跨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形成资源特色,实现全市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与建设全市的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三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开放、便利与快捷;实现社会民众的广泛的阅读参与,特别是弱势团体的参与;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
四是大兴勤奋读书之风,营造学习型城市,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
目标的制定,既参照了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和发展水平,也符合深圳的实际。按发达国家关于图书馆的藏书标准,在最小的行政单位内,图书馆藏书最少应该人均3册。
3
图书馆四级网络形成
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是在不改变原有各级、各系统图书馆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本着开放、共建、互助的原则而建立的一种图书馆联盟。
首先以评估资助为手段,推进网络建设。仅2004年,各级财政用于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超过3500万元。
经过三年建设,深圳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具体表现为: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图书馆网络,社区图书馆建设成为特色和亮点。市级公共图书馆2个,区级图书馆6个(其中5个为国家地市级一级图书馆),街道图书馆39个(其中沙头角、观澜、西乡等14个街道图书馆为首批定级图书馆),达标社区图书馆472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顺利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
藏书方面,我市图书文献资源进一步丰富,四级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近800万册(件)。仅到2004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人均藏书超过1.6册,户籍人口人均藏书5.8册,提前实现了《三年实施方案》目标。
而深圳还有多座公共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其中,投资7.5亿元兴建的深圳图书馆新馆(中心图书馆)即将开馆,新馆是我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500个,日接待读者能力8000人次,藏书将逐步达到400万册(件);投资6400万元进行改造的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的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也快开放;福田区第二图书馆也将开馆,宝安图书馆新馆也在规划之中。这些设施先进的市、区级公共图书馆的相继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公共图书馆的空间规模和服务档次。
4
共享使书海流动起来
5
助推学习型城市建设
而一些基层图书馆的管理者还发现,随着图书馆的建立,许多原来晚上去唱卡拉OK、打扑克、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都自觉被吸引进来了,阅读成为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