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来的心愿是,让外来人口有机会经常性地进入图书馆,经由这个精神之光入口,进入人类文明的通道。
文|丁睿
第三代图书流动车(于衍斌/摄)
“我来东莞17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12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
2020年6月24日,受疫情影响失业的54岁农民工吴桂春来到东莞图书馆,写下了一则告别式的读者留言,这则留言很快在网络空间引发了讨论热潮,“湖北农民工留言东莞图书馆”等话题相继登上微博热搜。
“农民工+读书12年”这个温暖的组合背后,是一座城市、一个图书馆低调写下的温情故事。人民日报在快评中写道:东莞这座城市,不显山不露水,为外界所知的,唯有“世界工厂”的“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却在不经意间,掐准了人民群众对“书香”日益强烈的眷恋。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已连续8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群体是全民阅读不能忽视的主体,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的社会群体。图书馆应该以何种姿态迎向他们,塑造出人与城市的温情互动,依然是文化服务的城市考题。
吴桂春留言(于衍斌/摄)
“第一职业是打工,第二职业是看书”
吴桂春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第一职业是打工,第二职业就是看书。”
“吴桂春读者是个案,但绝对不是孤例。”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吴桂春那张留言背后,实际上代表了一个群体对于阅读的精神需求。”
据统计,2019年,东莞市常住人口846.45万,其中户籍人口仅为251.06万,约四分之三是由外来务工人士为主力构成的流动人口。他们从家乡走出,进入东莞乡镇的各家企业、工厂与工地,成为了东莞独特的风景线。
站在与世界接驳的湾区前沿,作为代表中国中高端制造业先进生产力的明星城市,东莞奋进发展的历程,也是一部由本地民众与流动群体合力并肩创造的和音。
“改革开放40年,东莞城市的异军突起,核心在包容,表现是流动。”李东来说。
人口结构的特殊性,让东莞的城市精神具有了包容性的内核。东莞的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也天然地呈现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包容才有平等、也才有后续的创新发展。
新世纪初期,东莞市委、市政府便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打造文化新城的目标,推动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让阅读、学习成为整个城市的共同追求,通过着力加强本地农民、外来员工和未成年人三大重点群体的发展能力提升,推动这座城市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外来员工在学历水平、受教育年限上各有差异,素质参差不齐。东莞图书馆新馆甫一开馆,平等开放便体现在服务的方方面面。进入阅读不设条件,阅览、活动、培训、数字资源等服务全部公益免证。外借书籍办理证件,不分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进入图书馆不再需要‘精疲力尽’。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知道图书馆是做什么的、能够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才会有更多的人来到图书馆,更多地利用图书馆。”李东来说,这是东莞图书馆的宗旨。
作为馆长,李东来的心愿是,让外来人口有机会经常性地进入图书馆,经由这个精神之光入口,进入人类文明的通道。
图书馆走出去
更多人走进来,图书馆也要走出去。
东莞图书馆通过构建体系化服务,让服务下沉到镇街,走入社区、走向工人,让图书馆与工人一起流动,让图书馆像蒲公英一样飘散开来。
东莞市的流动人口具有典型的集聚性,上万人的工厂、工业园区比比皆是。体系化服务,使得图书馆成为知识网络,通过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实现全市主要地区图书馆(室)全覆盖。当下,东莞450个村(社区)已经全部建成图书馆联网的服务点。2004年,东莞市政府专门发文部署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保证各级图书馆服务的同质水平;东莞图书馆还会对镇街图书馆的服务绩效进行评价与考核,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读者可以就近进入环境较好的阅读空间。目前,东莞图书馆在体系化服务、集群图书馆方面进行的先行探索,为全国很多城市图书馆提供了经验和样例。
与此同时,为适应流动的城市人群和变化迅猛的时代需求,图书馆内含的图书文献所承载的知识也顺势流动,服务也在流动起来。
东莞图书馆通过向先行的图书馆学习,让图书流动车成为服务流动人口的重要窗口,并且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升级迭代,内涵与功能愈发丰富。
1.0时代,图书流动车囿于当时条件限制,数名员工作为志愿者,搭乘改装的旧面包车,到广场、小区搭起书架帐篷,书籍“跑到”图书馆外。
其后,市里拨款定制改装新中巴车作为专门图书流动车,实现定点定时定线路的规范正常服务,流动车进入2.0时期。
2012年开始,最新一代图书流动车配置了科技设备,本身就是图书馆,工人们可以上车-刷卡-借书,也可以在车上借还书。流动车3.0版本也是不同图书馆间的周转中介,联动不同分馆之间的文献资源。
东莞图书馆的理念是,用体系化服务将图书馆从中心向各次中心播撒,用特色服务使得图书馆资源更灵活流动。
与城市共栖共生
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重要基石。让图书馆高效运转起来,让图书文献流动起来,保障了流动群体的基础性阅读权利。吸引、留住流动群体,则更考验图书馆运营的思维。
在充分考量流动人口需求基础上,东莞图书馆客观把握本身的精神需求、个人的发展需求、家庭的教育需求等重点面向,通过细分专题、创新服务、专业活动,将图书馆打造成为一个共栖共生的空间。
李东来向本刊介绍,细分专题是通过文献的聚焦与读者对象的聚焦,做到细分服务,使得图书馆的文献和推广活动更能击中流动群体的“需求痛点”。除了主体图书馆外,东莞图书馆建立了10多个专题馆,包括漫画图书馆、粤剧图书馆、玩具图书馆、老年人图书馆、儿童天地、礼仪之家、东莞书屋、台湾书屋等。在体系化的组织方式下,建设绘本图书馆体系,让孩子带着整个家庭进入图书馆,可以实现对流动群体家庭层面的服务。通过联合社会力量,东莞全市已经开设了20多家绘本图书馆。孩子们生长在有书环绕的地方,随时有书看,成长更有力量。
活动策划方面,聚焦了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等问题,使得图书馆成为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城市阅读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从2005年开始,东莞图书馆便开展周期性的公益职业培训、粤语培训等,并常年持续举办各种讲座、读书会、阅读联盟等。他们可以在图书馆,与这座城市共栖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