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知网每年都会上热搜,几乎总是负面新闻。
2016年,北大等几所高校宣布暂停续订知网;
2017年,作家汪曾祺的子女起诉知网侵权;
2018年,苏州大学生告知网胜诉;
2019年,翟天临不知知网为何物。
这次爆的更为集中罢了。
一位叫做赵德馨的退休老教授,89岁了,平日里还在修订自己的著作,在修订过程中,他要去回顾自己的研究论文。
然而这几年来他可是一分钱的稿费都没有收到过。
老教授气不过,和擅自收录他100多篇论文的知网打起了官司。无一例外,他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
也许正是这种“壮心不已”的精神激发了其他人的维权行动。
教授的学生、73岁的退休教授苏少之,也打赢了和知网的官司,不过他维权成功后,论文便被知网下架了。
一路走来,知网“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训”。
看到这里,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过来点赞,一些人大呼“集体诉讼,告死他”,一些人嘲讽“空手套白狼”,一些人怒斥“这就是垄断”……
再难听的话也有。
几乎没有支持知网的声音出现。
究其原因在于,天下苦知网久矣。
02
很多人听说过知网的问题,但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样的。
在这里,我展开说一些。
1.论文下载收费高
一边是知网对学校收费高。
“据报道,2010-2016,知网的报价涨幅高达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
由于涨得越来越疯,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曾宣布停用知网。
不过后来高校们都续订了。
高校忍痛交了钱,是为了让学生们免费下载论文,毕竟再苦不能苦学生。
一边则是知网对普通人的收费。
别看只是0.5元一页。
积小成大。
一篇论文动不动就是五六元。
写一篇论文,起码得做几十篇论文的文献综述吧,算下来就是上百元。
谁能不心痛呢?
那么这些高收费的论文从何而来呢?
赵德馨教授的论文发表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上,这是他本人认可的。
因为在最初的合同协议上,并没有写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内容。
法院自然不认可刊物和知网的说法。
知网在其中强行做了等号,并且谋利了。
常常被知网忽略掉。
为此,它能够在没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情况下,传播和提供付费下载。
像卖身。
加上知网的强势和其背后的法务团队,这常常成了一条霸王条款。
一旦你签了,就放弃了所有的权利,到时候你拿到的只是卑微的稿费,或者拿不到,并让知网赚得盆满钵满。
以致于央视网愤愤不平地说:
3.查重黑洞
本来不该是这样子的。
知网的初心是国家进行的一次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目的就是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
具体而言,是为了解决论文写作中查找资料的问题,否则写出来的论文没文献综述,没创新性,只是重复或者抄袭前人的作品的话,对学术本身而言不啻是一场灾难。
为了防止抄袭,知网推出了查重功能。
这当然是好事,但知网逻辑下的查重做法,直到AI如此发展的今天,依然是,你和任何已有文字一模一样就是不行。
甭管古汉语专业、法学专业就是要大段引用别人说过的话。
反正在知网逻辑下,就是在抄袭。
可谓机械且效率低,根本防不住各种“融梗式”的抄袭,反倒消灭了很多论文里的精彩之处。
而且,经过了翟天临事件后,知网还加重了这种机械逻辑,导致每年答辩前,很多人本着最纯粹的心态问候翟天临。
虽然知网说,自己从来没销售过查重服务。
但由知网引发开始的查重服务可谓天价,而且每年都在涨。
“据报道,硕士学位论文查重价格基本在每篇750元以上,最高可达950元每篇,加急查重价格则为每篇1200元。”
到了毕业季,更是一天一个价。
由此延伸出了很多黑产,不断让学生受苦。
4.作者稿费的问题
那么好不容易写出论文的作者拿得到稿费吗?
至少硕博士们很难拿到。
虽然知网确实提供了这个路径。
但我问过很多同学和师兄,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写的论文,还可以跟知网要稿费。
更可气的是,他们拿不到论文下载的实际总收益。
博士论文的现金稿酬是100元。
博士论文往往被百十人下载,收益总计超过一千了。
也就是说,现金稿酬和论文总收益是严重不对等的。
一些优秀博士论文的下载量更是近万。这么一算,知网足足拿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20多万元。
更有甚者能破四五万的下载量,光是下载总收益就达到了145万元。
在很多城市可以拿来全额买房了。
当然,再怎么算,数字都和博士本人无关。
他们只要知道自己过几年再去下载自己的论文,往往得交25元就行。
5.知网的垄断问题
这个过程中,知网赚得盆满钵满,主营业务收入能达到近12亿元,且毛利率常年在50%以上。
有几年的数据更是突破了70%。
不知道的还以为它研发出了惊世的新科技。
懂得人自然知道,这种暴利得益于知网的独特地位。
我们来粗略地看看各种数据库的文献数量。
知网,收录的文献总量超过2亿篇。
维普资讯网,收录2000万篇中文期刊全文。
万方,论文总数量达1千余万篇,每年约增加200万篇。
超星图书馆,论文500余万篇。
单纯从文献数量而言,似乎各个数据库的差别也不是特别大。
但国家政策支持,加上清华同方的雄厚实力,不断地造就了知网在文献数据检索市场中的绝对领先地位。
用高校的话来看最恰当了:
“维普和万方的数据库价格都只是知网的零头,学校购买十年维普数据库使用权的费用还没有知网一年的高。”
毫不夸张的说,知网甚至是其他数据库总和的十多倍的体量了。
这已经不是“垄断”所能定义的了。
6.知网独大的原因
很多人就要问了,已经发展如此地步的知网,为什么没被限制?
这还得从知网的发家史说起。
一门心思钻研信息索引技术的王明亮将数据库运营地有声有色,并从学校里独立了出去,正式建立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不断收录起文献资料。
由于是国内第一家,电子杂志社得到了国家立项的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系统工程,后来还得到国家级火炬计划和几大部门的大力支持……
慢慢发展成为了如今的知网。
同时,另一个需求迎面而来,那就是论文查重。
王明亮意识到了这个需求,开发了查重功能,深得很多高校喜欢。
而且这种使用习惯一旦上手就无法脱手。
可以说,由于国家的项目降临,教育系统的资源扶持,信息技术的领先,导致当时国内确实没有竞争对手。
至今亦如此。
再进一步说。
于是,由于体量的差距,由于下载频率的差异,由于查重效果的差异(根据文献体量决定的),导致知网与其他平台地位越来越悬殊。
并形成强烈的马太效应。
越来越多人去三甲医院看病,哪怕只是看一个感冒,并越来越不去其他医院。
在这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里,知网做大了,高校和学生也就不习惯切换到其他软件。
在这段过程里,知网不是没有问题,实际上对知网的处罚年年都有,普通用户对于知网的投诉在裁判文书网里非常多。
但关键原因是,作为市场上巨无霸的存在,知网没有感受到现实的压力,便不会去试图去讨好用户。
慢慢的,积重难返,缺乏创新,店大欺客……
这才是问题的痛点所在。
03
看到这里你也就明白了,多年来为什么知网被人诟病,也懒得去改变。
这时候很多人想到了一些方式来主动改善情况。
比如,从最根本的借鸡下蛋模式出发。
很多人提出来,一旦强制知网去调整付费下载机制,让论文作者本人获益,是不是更好呢?
是不是也能让知网有一些压力和忌惮?
理论上当然如此。
不过其实大部分作者更希望的是自己的论文能免费下载,或者越低价下载越好。
学者从来不指望稿费能发财。
毕竟几年下来累积的稿费,也很难说得上能对其生活进行多大的改善。
但是他们指望自己的论文能被更多人看到。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论文的被引数量,加大自己的“曝光力度”,提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年学者在大浪淘沙中留下来。
否则在类似“非升即走”的KPI考核下,光顾着论文稿费的作者迟早被赶出校门。
“三年内,完成人文社科类的5篇C刊。”“原则上需要达到副教授甚至教授条件才能转长聘。”“有一些985高校,每年招100多个短聘研究员,但每年只有不到10个人转到长聘,”
否则也抵抗不了科学出版中的陪伴效应。
我随便罗列的现象就已说明,青年教师群体在“内卷”,他们想要与前浪竞争更难了。
在这个逻辑闭环里,如何让自己的论文更好地曝光,则具有关键的作用。
也就是说,更可行的思路应该是,知网论文更大范围的免费,或者低收费,让大家买得起、看得起。
04
照上面的说法,越来越关起门来的论文下载模式,越是在保护学术大牛的利益。
为此,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推论。
那就是,越来越贵、关起门来的论文下载模式,到最后必然是富人家的孩子玩得起学术。
也就是越来越保护好出身孩子的利益。
毕竟只有他们买得起论文,看得全论文。
这在欧美世界已经有不小的苗头了。
到时候有钱人家的子女会带着超级简历横空出世,碾压众人。
其精髓用一个段子表达就是:
“20年后,马斯克第一次登上火星,激动的泪流满面。结果转身一看,有一队穿着人大附中校服的学生正在登上返回舱。”
比看最全最新的付费论文更甚的是,他们在北极看雪景,在南非看犀牛,借助现场教学的方式了解“物种起源”的科学常识。
这下稳稳地将我们普通人甩在了起跑线之后。
定睛一看,这些3岁就会潜水、10分钟就学会了骑单车的小小少年,都有一个复旦硕士老妈和清华博士老爸。
又或者是博士老妈加工程师老爸的配置。
说穿了,全明星阵容之内,不过是“拼爹”二字。
现实便是如此。
长期的耳濡目染下,他们也不负众望,斩获了特别夸张的创新能力。
孩子们像扫地僧一样,偶然现身科技竞赛,轻描淡写地展示他们惊为天人的研究成果。
《论翼龙骨骼结构与灭绝原因的联系》《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朗伊尔宾1号冰川不同海拔梯度环境对北极罂粟生长的影响》《一种人工编码的DNA防伪自动印泥基于响应型纳米粒用于抗癌药物的选择性释放》《基于螺吡喃-双色团的力致多色转变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南极半岛一种新的抗辐射微生物的发现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基于同步辐射技术对提高镁合金硬度的热处理过程的研究》《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ECL比率检测研究》《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苯并(a)芘对稀有鮈鲫p53信号通路影响的分子机制》
以致于很多人觉得中国的诺奖得主就隐藏在小学里。
看看这些获奖论文的题目,试问,一般人怎么可能去北极、南极考察,还是北极罂粟?试问,一般人又怎么拿到翼龙骨骼结构进行分析?
我愿意相信还在这些孩子确实做过了实验。
毕竟他们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能下载更多论文,更能接触到国家级实验室。
不管怎么说,他们就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05
与此同时,在未来,像黄国平博士那样的例子将越来越少。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这样的话也越难越听到。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普通人也应该抵制论文的高价收费下载。
否则,知识的垄断只能带来智识的控制。
没有智识的独立和果敢,又怎么去咸鱼翻身呢?
更别说学术创新和科研发展了。
这里当然不是说不能收费,而应该让大家都花钱买得起,看得起,否则就不利于创造新知识。
自然也就不利于普通人去实现读书的梦。
而读书恰恰又是这个时代普通人最容易成功的渠道之一。
知网肯定也想得到这些点了。
实际上还有很多措施建议,试图扭转知网的负面形象,这里不再赘述。
知网自己也早就听了十多年了。
只是不知道躺着赚钱的知网,如今有没有心力去做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