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法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解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互联网利用状况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文本挖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典型应用述评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文本挖掘技术应用进展论中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合作结构项目视角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比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公正探讨传媒学转向: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走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论与质量观及其评价机制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构建2011年广西社会科学研究综述试论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ABC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新思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保障体系研究地学价值论: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Abstract:Inthispaper,basedonthearticlenumberpublishedonthedomestictopjournalsandreproducedontheXinhuaAbstract,aqualityindex,modelfortheresearchofsocialscienceandthehumanitiesisbuilt.AndthemedelisusedtoempiricalevaluationoftheresearchinstitutionsinChina.Theresultsshowthatthetop10institutionsinChinarespectivelyareRenminUniversity,The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PekingUniversity,Bei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University,TsinghuaUniversity,ZhejiangUniversity,WuhanUniversity,SunYatSenUniversityandFudanUniversity.

Keywords:evaluation;researchqualityindex;ranking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评价理论评价应用

从科学研究活动产生时,就产生了科学研究评价。随着科学研究活动不断发展,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展,科学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其评价工作是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12年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本书”)。本书是邱均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的优秀研究成果,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第一本理论、方法和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专著,该书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和理论建树,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施工作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体系是学术标准、学术价值、学术方向和学术期望,其核心是决策者意志和现行价值观结合的一种浓缩体现,是国家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发展的内容。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领域大多数的论文都是成果评价方面的,而且数量较少,不全面、不系统,远没有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公认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本书开创性的提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本书提出“评价体系”是评价活动的各种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运行机制的总和;包括评价的不同主体、对象、目的、标准、程序、方法、工具、指标、制度规范,其相互关系、制约条件、组织系统等。并运用一定的评价理论,同时考虑评价活动的外部环境,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包括四层结构:(一)学科发展评价体系、(二)学科研究评价体系、(三)学科教育评价体系、(四)学科社会影响评价体系。其中学科研究评价体系是重点,包括:(1)科研计划评价、(2)科研项目评价、(3)科研成果评价、(4)科研机构评价、(5)科研人员评价。科研成果评价是核心,在对科研成果的评价研究中,又包括①国际评价比较分析、②评价理论研究、③评价方法研究、④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⑤评价机制研究、⑥评价实例研究、⑦宏观发展研究、⑧评价结果管理应用。

2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评价学是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而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前评价学发展中存在着的重要问题是怎样将评价学理论和方法与评价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方法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沿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实证与应用”这一思路进行了阐述。

本书考察了当代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现状,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注重研究的规范性,重视数据和实证;对同行评议的研究,重视基本概念和程序,逻辑分析严密;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很多,包括各种科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然而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环境之中,国内的研究规范性上普遍不够,实证性普遍较弱,以思辨性的研究为主;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侧重于指标打分的计算处理模型方面,对科学计量学及定量评价的本质等重视不够;从许多关于“指标打分法”的研究来看,依靠个人主观感觉、好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很多。

3研究方法科学

本书采用了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可靠性,论证的充分性,主要包括:①对比分析方法,例如对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机构及其评价进行了比较;②实证方法,例如本书进行了基于中国引文数据库的h指数的实证研究,包括作者、期刊、研究院所、研究专题的h指数分析,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机构评价的实证研究,包括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③分类方法,例如本书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要素进行了科学分类,根据见诸于各类研究文献中的名词、概念,通过逻辑分析,归纳总结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要素包括:评价主体(委托方、评价方、被评价方),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数据,与评价结果等10个基本要素。本书在分类基础上对这些各类要素作了分析。

4价值巨大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第一本理论、方法和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专著,本书既具有很高的科学理论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理论贡献方面:由于当代科学评价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学评价系统是社会活动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涉及到众多的理论问题。本书不仅研究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而且还研究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其他方方面面的理论问题,其中包括的重要理论问题有: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体系自身的构成、梳理和构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社会环境体系及其对评价活动与研究的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活动的规范体系等。构建了系统的、完善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因此在我国评价学领域具有非常高的理论价值。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同志在“2011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上发表讲话,专门提出了“以改进科研评价为突破口,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要求。新时期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也对研究工作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1.1评价的科学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的工作,其成果评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基础工程,不能单纯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来进行评价,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完备的指标体系。

1.2导向的合理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目标之一是引导科研创新体系的建立,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生。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目标决定了,评价体系要引导高质量、更高水平成果的产生,而不是看重数量。

1.3指标的可行性

评价体系中的各类指标要尽可能明确和简单,在评价过程中应可量化、具有可操作性。指标的设置应恰当、合理,评价分值应能正确反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1.4学科的平衡性

评价体系应能照顾到不同学科,评价标准能够适应于不同的成果形式,同时通过评价促进各学科间的平衡。在设计学科指标时应充分考虑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指标的兼顾,保持合适的权重。

2现行评价采用的主要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2.1同行专家评议法

这是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评价方法之一,同行专家评议是指由从事某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工作的价值或重要性的机制。这种方法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评价内容的本质,因为只有同行才容易对同行的学术水平、工作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一般分为通讯(网上)评审和会议评审两种。同行专家评议能够对成果水平有一个科学、总体的评价,但由于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难免存在情感倾向、个人喜好、领导干涉和本位主义等方面的问题。

2.2刊物(出版社)级别判定法

2.3成果量化评价法

量化评价就是将刊物级别、论文的篇数和字数等定性指标转化为数量化的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方法客观性强,没有主观的情感因素在内。但是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多为意识形态领域成果,不易科学量化。同时靠数量堆砌对比进行成果评价,只会引导产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和诚信丢失的风气。

2.4成果被引(影响)评价法

对基础研究来说,以成果的被引用、索引情况来评价成果的质量也是目前国内外通用的一种方法。目前比较认同的有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ISSHP(国际学术会议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对于应用研究来说,以调研报告被审签和转化为政策文件等方式,来确定成果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种评价方法注重了成果的认可度、后期影响和产生效益,但是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效益滞后、价值隐性,被引和转化效益需要在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内才能体现出来,给评价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3如何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3.1完善公开、公平、公正评价制度

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必须坚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准则,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公开评价程序和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监督、公示、反馈、申诉和举报机制,确保评价工作的公开透明和阳光运行;同时,要通过异地评审、完善专家库、规范专家遴选机制、匿名评审等方式,提高评价的公平性;最后,保证专家学者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从学术创新和贡献的角度,对研究成果采用科学的方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2以质量为导向,促进高水平创新成果产生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更多高水平、一流学术创新成果的产生,因此评价工作要坚持科研评价质量第一的理念。正确理顺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将质量理念始终贯穿于评价的各个环节和层面,逐渐改变简单以成果数量多少来评价业绩的做法。可采取代表作或限定数量等方式,更加注重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构建新理论等作为衡量研究成果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

3.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今天,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众多分支领域,这些研究在不断形成各自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参与了对于体育活动的社会性建构。它不仅丰富并提高了人们对于体育问题的认识,并且以多种方式对于体育运动的健全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体育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公共性活动,日益成为一种公众性话题,从而为社会科学研究透视社会的结构形态及其变迁状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

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得以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科学研究活动,从发生学意义上讲是一种个体行为。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组织化,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一个被组织化的社会。不管社会的形态如何,今天的科学研究活动都会在一定的组织状态下得到展开。这是我们探讨这个问题的前提。

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在这之前,有关体育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用自然科学,特别是运用人体科学的方法。比如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第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同时举办了冠以运动医学之名的第1届体育科学大会。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科学应该是无所不能的。间题是西方人所理解的科学,也即SCIENCE,几乎特指我们所认为的自然科学,而奥运会竞技中的胜利至上主义更使体育研究中偏重自然科学的倾向得到强化。

在充分展示了现代科技成果给人类带来恶梦般现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对被奉为神明的科技理性提出置疑。海德格尔非常尖锐地指出:技术不仅成了掌管日常思想的手段和形式,甚至生命的本质也被迫把自身交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在他的代表作《批判理论》一书中则断言:科学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掩盖了社会真实矛盾及其过程,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关当下社会境况的正确理论,去反映社会的诸种矛盾。总而言之,人们开始反思自身所安身立命的生活世界的状况及其意义,这就为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人本主义传统的复苏提供了契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风靡世界的景观仅仅是为战后社会科学研究的隆重推出提供了一个佐证而已。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于体育问题的研究则一改自然科学方法独步天下的局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终于登堂人室。在一些国家的大学里,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等分支学科得以建立,一些体育研究所开始组织体育社会科学性质的课题研究,体育社会科学各分支领域的国际、国内学会逐步得到设立,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开始进人快速发展时期。

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是如何被组织的

一般来说,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与每个国家特有的体育科研体制有关,而这种体制又会受到各国体育管理体制基本特点的影响与制约。

如果对各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做一个大致归纳的话,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政府主导型:又可分为中央政府主导(如法国、希腊等国,我国也可以归为此类)和地方政府主导(如加拿大和比利时)两类。

2.行政法人型:典型的有英国的体育评议会(SPORTSCOUNCIL)。

3.社团与行政混和型:如德国,政府内务部一德国体育联盟

4.社会团体主导型:如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

这里讨论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问题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是如何被制度化的,二是这种研究是通过怎样的社会途径得以开展的。

关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首先毫无疑问的是主要分布于一些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体育院校之中一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在这些高校中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一些国家的体育院校基本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包含体育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课程体系,而承担这些课程的专业教师大多为这一学科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如拥有6000余名会员的日本体育学会,其大部分成员来自于大学教师。又比如在俄罗斯,相对于4所体育科研所的450余名专业科研人员,各体育院校的专业教师接近8000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的分布在此昭然若揭了。

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一样,目前国外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学会的活动而加以开展的。这种学会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最近,区域性的跨国学会以一种比较快的速度建立起来。除历史悠久的北美体育社会学会、体育史学会外,即使在亚太地区,规模不等的区域性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团体组织也建立起来并开展了各类学术活动。

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支持

1、政府有关部门的研究基金。前述德国的联邦体育科研所,其研究经费全部由国家供给,自身绝无创收任务。1993年的经费为1257万马克(约合7200万元人民币).其中课题费为397.5万马克。每年的课题约为23个。平均每个课题约5万马克。其中申请课题和委托课题的比例约为19:4,也就是说,这些研究经费除了提供给所内研究人员外,同时面向社会,从而起到组织与推动整体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俄罗斯的一些国立体育科研所基本也是同样情况。

又如“日本学术会议”这一研究组织。它是所属日本文部科学省管辖的统合性学术团体。代替文部科学省协调管理全国所有经过注册备案的各类学术组织,同时接受各学术团体以及个人的课题项目申请,经审核通过后下达相应的研究经费。日本的“国际交流基金”组织也是同样,它专门用于国外高级研究人员在日本国内的访问研究或者合作研究。

3.社会团体的研究基金。1985年北美体育经营学会(NorthAmericanSocietyforSportManagement)的设立,预示着体育研究领域中“产、学、研”三位一体研究模式的诞生。体育经营学领域的课题研究与课程建设通过教育研究机构与体育产业组织的沟通合作机制得到开展。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产业组织对于体育经营学的研究提供导向性信息资源及其经济奖励。

日本有较多的企业组织设立体育研究基金,如前述的SSF甚川体育财团。设立专门的体育研究基金,资助大众体育研究方向的课题项目。美津浓公司同样也专门设立了体育振兴发展基金,重点资助社区体育的发展项目,同时对体育学术团体及个人的研究项目给予资助。如日本体育史学会多次申请到美津浓公司体育振兴发展基金,开展大型的集体研究项目。

3.高校的研究经费。以日本体育大学为例.该大学每个研究室多会从学校分配到一定份额的年度研究经费,学校及其体育研究所另外设置一定的研究基金。供全校教师提出研究项目进行申请。这种研究体制基本上解除了教师在科研经费上的后顾之忧,保证了科研活动的计划性与连续性。

四、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特点

1、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并行。今天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如果对它做一个分类的话,可以列出无数个分支学科名称,专业的分化越来越细,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总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一个新学科的话,就会有冠以体育名称的分支学科。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也体现了一种综合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体育的社会性问题已难以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得到完整的解读,比如职业体育的问题,不仅需要经济学的视角。同时也需要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法学的、教育学的以及传播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往往一个课题的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具备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或者多方面学科人员的参与。

前述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经典著作《区分》出版以后,在他的周围聚起了一批社会学家运用他的理论分析工具开展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被称为布迪厄学派的法国体育社会学流派。

日本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基本来自于体育院校的学科教师。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为研究体育问题的分析框架,集中讨论了体育的政策体制、组织结构、群体关系和社会化等间题,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日本体育社会学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等大学的社会学家为主体,结合部分体育社会学研究人员,独自成立了体育社会学研究会,从社会学问题本身出发,运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方法、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埃利亚斯的文明化理论等对体育与民族主义、体育与全球化、体育与社会性别、后现代体育、体育与共同体再建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从而将日本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3.参与社会性话语的建构过程。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人在一种被约束的条件下再构了自己的世界。体育也是如此。它在受到社会多种因素制约的同时,也参与了这个社会的建构过程。尤伯罗斯独创的奥运会经营手法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与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体育研究中的社会性别问题、体育与民族国家的形成问题、体育与共同体意识的关联间题、体育与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问题等,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话题。

(1)入选的刊物应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

(2)入选的刊物必须是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且具有ISSN或CN号

(4)凡属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类的刊物不予收入;

(5)译丛和以发表译文为主的刊物,暂不收入;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中科院等众多单位包库使用,并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项目及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应用

对于社会科学管理者,CSSCI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

对于期刊研究与管理者,CSSCI提供多种定量数据: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期刊影响广度、地域分布、半衰期等,通过多种定量指标的分析统计,可为期刊评价、栏目设置、组稿选题等提供科学依据。CSSCI也可为出版社与各学科著作的学术评价提供定量依据。

一、期刊出版走向媒体深度融合传播力的必要性

二、期刊出版走向媒体融合传播力影响因素的嬗变

三、期刊出版走向媒体融合传播力的新路径

“媒体融合时代融的是理念和思路,合的是内容和技术,做的是协调和互动,求的是再造和双赢,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办媒体、抓融合、促发展,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社科类学术期刊要大力发展,就要跟上智能化的发展步伐。根据自身刊物的环境与条件,对新媒体和新技术要有选择地开发和应用才好,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能提高效率、扩大传播、长久运转才好。在媒体融合的传播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如何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把单一、平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变为多元和立体呢?

作者:王丽恩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教务部副编审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日期:2010年7月12日起至2010年11月28日止

三、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任务书的内容:

目的: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提出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独立检索中外文资料、提高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初步具有搜索、整理、筛选信息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化要求。

任务:

1)提出选题的初步设想。

2)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文献资料,扩充查阅范围。

3)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向指导老师提出开题报告。

4)分析、筛选已有的信息资料,提出研究设想与计划。

5)撰写论文初稿,反复修改,提交初、定稿及打印稿。

工作日程安排:

1)2010-7-12---2010-8-2:报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商定选题,签定任务书。

2)2010-8-3----2010-8-30: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拟定提交论文提纲。

3)2010-9-1----2010-9-6:与导师论文提纲商定后,开始撰写论文初稿。

4)2010-9-7----2010-10-7:撰写并提交论文初稿。

5)2010-10-8----2010-10-30:修改论文。

6)2010-11-1----2010-11-8:论文定稿,打印,评审,送审。

7)2010-11-9----2010-11-14:答辩准备,11月14日论文答辩。

8)2010-11-15----2010-11-28:论文终稿打印,毕业论文装订归档,上交。

成果要求:

论文正文不少于3000字,内容正确无误,有一定的创新性或个人见解,按学校规定的统一格式撰写,要求打印稿。

参考文献:

[1]李萍.兴趣、鼓励、创新——初中英语教学初探[N].英语辅导报(教师版).2005(51)

[2]秦玲.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J].北京教育.2004(11)

[3]沈秀兰.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5(07)

[4]黄大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论坛.2005(04)

[5]万永桥.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及采取的措施[J].贵州教育2005(07)

[6]Wedell,Martin、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全国获奖英语教学论文荟萃(第四集)[C]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9]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2003(46)

[10]张正东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和模式[M]科学出版社1999

(根据自己论文文献填以上书目,可以与自己最后定稿的正式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不一致)

学生开始执行任务书日期:20XX年XX月XX日指导教师签名:

20XX年XX月XX日

学生送交毕业设计(论文)日期:20XX年XX月XX日教研室主任签名:

学生签名:

1评价原则

1.1现实性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一定要有它自身的现实意义,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只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成果才能被人们理解、接受、掌握、应用,才能有生命力,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将社会科学发展目标与国家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国家亟须研究和解决的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能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或可操作性的建议,或者为培养社会科学优秀人才提出创新性方案和策略。

1.2价值性原则

(1)学术理论价值。社会科学就是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前进的,对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解释,找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真谛,因此对基础理论成果的评价,学术理论价值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2)伦理道德价值。在人们的价值观中,伦理道德价值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之中以后,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违背了社会大众普遍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那么该项成果是很难被接受的。因此,一项成果所蕴含的伦理观、价值观是要与人们普遍认可的、经过历史积淀的、已经约定俗成的规范相一致,这样才能适用,才有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推广应用。

(4)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社会、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自然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以通过影响组织机构的经济行为来影响生态系统,也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会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应该是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人、社会、自然更加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价值标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评价标准。

1.3创新性原则

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创新程度。只有创新才能在科研成果中总结出新的经验、规律,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学说,提出新的方案、对策,为新的实践及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一项没有创新力的研究成果,只是重复别人已经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是毫无意义、没有价值的。所以,不同范围、层面、角度的创新对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应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创新程度的大小来衡量其价值。

2评级系统的构成要素

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等。

2.1评价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评价制度就是评价工作应当共同遵守的评价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评价制度是保障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是评价工作科学、公正、客观的基石。因此在评价系统中评价制度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

评价程序就是涉及评价工作各个环节的要点、工作步骤。从选择评价专家、评价方法,以及使用何种评价体系等等多方面体现评价程序的科学、规范与可操作性。

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应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首先应明确监督什么,即监督的对象。在这里,我们认为包括对专家的监督、对评价机构(包括政府评价机构和非政府评价机构)的监督,对评价程序的监督这三个方面。对专家的监督应当包括在评价结束之后公开专家组名单,对专家评价意见予以匿名公开,目的是使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的监督。对专家评价的再评价,应建立如下监督机制:一是保持评审记录;二是对投票负责,正式签署投票意见;三是向社会公开评价意见;四是应集中发表评优成果;五是要充分重视专业协会、专业刊物的监督作用。对机构评价的再评价,也应鼓励评价机构的多元化与良性竞争,例如增加“学术声望”评价,以弥补其它刚性指标的不足。

2.2评价主体

2.3评价客体

客体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那么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客体就是各类型研究成果。包括书、论文、调研报告等。为了评价方便,一般将其划分成基础类研究成果和应用类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总体上是以主攻学科前沿的重大难题、探索创新知识、创建新理论的理性追求为其目标,这也是学科主体性的根基所在。评价基础类研究的主要标准主要是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评价应用类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是研究成果能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否为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等。基础研究常常耗时巨大,其价值也是潜在的;应用研究则常常是当下的,效益是显在的。对这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研究,应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2.4评价方法

3评价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研究;转摘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简介:

关键词:教育研究;转摘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简介:江波(1973—),男,江西九江人,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视角”(项目编号:2012ZDAXM006)的阶段性成果。

我我国近三年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对2011-2013年四大文摘的文献计量分析.pdf

关键词:社科科研;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一、激励机制是提升理工高校社科科研的必要途径

理工高校的社科科研人员常有边缘人的负面想法,科研热情不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励可以产生人的动机,动机进而驱动人们的行为。在高校科研活动中,激励可以调动群体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组织绩效。把激励机制引入理工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体系中,促使社科科研人员努力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是提升理工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必要途径。

公平高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塑造良性的科研氛围,使优秀的科研人员脱颖而出,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从事科研活动是广大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也是科研人员提升自我学识的主要方式。荣誉或物质上的回馈可以激发社科科研人员的热情,尤其是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的工作人员。公平的激励机制可以合理设定绩效标准和奖筹标准,从而满足科研人员多元化的需要,同时在竞争中淘汰缺乏基本科研能力的人员,有效优化科研资源。

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高效整合科研人员的个体目标和学校的整体目标。理工高校的社科科研起步晚,亟须整体统筹规划。而理工高校社科工作人员的科研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并非一致,很多理工高校的社科科研人员满足于做好岗位工作,对学校的整体科研目标不是十分了解,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通过引入激励机制,可以满足科研人员的个体需要,将个体的科研目标与学校整体科研规划的总体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在发挥个体科研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推进学校整体科研目标的实现。

二、适度创新理工高校社科科研激励机制

各理工高校在社科科研管理中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配套工作,为社科科研起步打下了基础,但仍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激励方法比较单一,很多高校采用科研奖金的方式,重视物质奖励。正面奖励比较多,但缺少对科研人员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2)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不少文科教师在理工高校的科研环境下对社科科研兴趣不大,只把教学当做本职工作。这种忽视社科科研的态度在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中得不到全面约束,十分不利于理工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3)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目前各高校科研业绩的考核办法多是量化考核,不能完全反映个体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通常依据科研人员论文、专著数量,但不能考核其成果的质量。往往导致很多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成果数量,忽略学术成果的质量。(4)奖励力度较小。理工高校的很多科研资源分配集中在自然科学的项目上,社科科研人员获得的奖筹明显偏小。不少社科科研人员的水平得不到充分体现,晋升渠道也不畅通。

由此可见,适度创新理工高校社科科研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各理工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体制创新:(1)物质报酬和非物质奖励并重。物质报酬一般会鼓励急功近利,不利于学术成果质量的提升。非物质奖励是一种精神奖励,不侧重经济报酬,重在培养科研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提倡科研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达到提高本校科研水平的目标。(2)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相统一。很多理工高校在制订社科管理条例时,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进行正面的表扬、鼓励、奖励,未能对诸如盲目追求论文数量牟取科研奖励等不良行为加以有效制止。正面激励必不可少,负面激励也不可或缺,两者互相补充方能推动理工高校社科科研健康发展。(3)确立科研评价体系,弱化行政干预。科研奖励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在一线从事科研的广大教职工,涉及学校领导和科研人员的自身利益,通常会引起或多或多的行政干预。而行政干预会负面影响激励机制的稳定性和客观性,导致科研管理不稳定,危害学校科研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三、努力建构有理工高校特色的社科科研激励机制

要保证理工高校社科科研工作的深化开展,提高社科工作人员的科研水平,必须改进目前理工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建构合理有效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校成文的管理条例,尊重广大教职工的知识产权。对社科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进行实时跟进,保护好科研人员的专利权、著作权。同时也要处理好社科科研成果的质和量,回归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核心价值。

理工高校社科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建设,可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构建全面的激励机制管理体系。(1)物质激励机制。物质奖励是激励机制体系中最常用的激励方式,包括科研奖金、配套经费、分配住房、出国访问资助等正面激励。通过物质奖励的强化,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给予肯定,鼓励其科研活动的持续和加强。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奖励。如奖章、奖状等荣誉。物质奖励满足科研人员的生活物质需要,精神奖励满足科研人员的心理需要,两者都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推动社科科研深入开展。(2)竞争激励机制。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合理的竞争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有竞争才有创新,在理工高校也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奖励优秀的科研人员,鞭策落后的科研人员。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也要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特点,鼓励各类科研人员进行合作与交流,培育社科类创新团队。重点培养人文社科类重大项目和课题的学术带头人,加强学术团队中年轻骨干教师的培养,实现人文社科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激励机制作为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发挥科研人员学术潜能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塑造理工高校的社科科研环境,激发理工高校社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是提高理工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1]刘正周,段万春.组织行为学[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2]刘玉玲,何威.新编管理心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3]廖文琛.从激励理论中寻觅高校科研管理的思路[J].北方经贸,2007(10).

[4]韩小彬.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报,2008(5).

英文名称:JournalofNortheastDianliUniversity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吉林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2992

国内刊号:22-1373/TM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一、高校社科处与早期科研处的异同

大多数高校早期在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中并无文理之分,统一由学校科研处执行管理。因此,早期的科研处同时兼顾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工作,如笔者所在高校江南大学即是如此。但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从根本上就是大相径庭的,管理工作也就有必要区分开来。并且高校可谓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最密集、力量最雄厚、学科门类最齐全、承担科研任务最丰富,科研处在文理皆管的情形下无法做好细部管理,社科处的成立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的规范和进步。尽管自然科学与哲学社科独立管理,但社科处亦延续着早期科研处基本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在时代的步伐中不断创新。如在管理过程中通过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激励等措施服务于学校教职工和科研人员,做好管理工作,达到管理目的,确保高校科研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THE END
1.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的前身为1950年7月1日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图书馆,1957年改名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2010年恢复原建制并加挂新闻出版总署条码中心牌子,2015年更名为中国版本图书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物数据中心),2018年转隶中央宣传部,副牌更名为中央宣传部出版物数据中心.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6/21/84253690_1142150904.shtml
2.出版社查询工具此工具主要查看出版物所在的级别,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减轻科研人的翻阅资料的负担,助力辛苦在一线的科研人员。https://www.xsjxkt.com/tool/cb/
3.基于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实验:实验二多表查询11.查询级别为规划教材中价格最低的教材名称及价格 select bms_book.bname, min(bms_book.price) from bms_book where planbook =’是’; 12.查询教材名称、出版社名称、出版社等级、价格,并按出版社等级降序、价格升序排序。 select bms_book.bname,bms_publish.pname, bms_publish.grade, bms_book.pricehttps://blog.csdn.net/m0_68526732/article/details/135676047
4.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什么行政级别爱问知识人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正局级。按中国的行政级别,人民文学出版社属于局级单位,社长就是正局级。1951年3https://iask.sina.com.cn/b/newqtKARK3QXq1.html
5.福建省级社科文化教育出版社查询主管单位: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区:福建 分类:社科 级别:省级 福建鹭江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2月15日,是直属福建出版总社的综合性出版社,主要出版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和少儿类图书。常见https://www.schwyx.com/press/sheke/shengji/wenhuajiaoyu/fujian
6.吉林省人事考试网(四)笔译翻译考试用书,考生可登陆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网站查询:www.catti.net.cn。 (五)社会工作者考试用书与省民政厅联系,电话:0431-89152086、15948068055。 (六)土地登记代理人考试用书,考生可登陆中国农业出版社网站查询:www.ccap.com.cn。 http://wsbm.jlzkb.com/cms/root/ksdtdetail.vm?content=L-iAg-ivleaKpeWQjS_kuJPkuJrmioDmnK_otYTmoLzogIPor5UvOThkOTMyNTAtY2QxMy00ODdlLTgyNDAtMDBmZWRhNjYzZDk2
7.如何查出版社属于哪级出版社干货分享学术资讯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想要了解某个出版社的级别,不仅有助于作者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还能更好地了解出版社的实力和声誉。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您查出版社属于哪级出版社。 1. 查询国家版权局的官方网站:国家版权局是对出版社进行级别评定的权威机构。访问国家版权局的官方网站,查看相关的出版https://www.allconfs.org/list_info_view_xueshu.asp?id=F7AE87E7969E38F922715E74601442EB
8.天津医科大学刊物或出版社: Neoplasma 本人排名: 通讯作者 发表时间: 2022-09 影响因子: 3.0 收录情况: SCI三区 题目: The impact of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SVEP1 on abnormal neovascularization and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刊物或出版社: Front Genet 本人排名: 通讯作者 https://tutors.eol.cn/web/index/details?service_id=1&tutor_id=23620&act=do
9.重庆出版社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肩负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坚持改革创新,积极面向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社会奉献更多渝版精品,在“十一五”期间,集团总资产将达到30亿元,销售收入将突破20亿元,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将重庆出版集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集团。 重庆出版社https://www.57qikan.com/cbs/13514.html
10.2022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考区(暑假)线上考级报名简章级别:乐器、歌唱1—10级 注:①各开考专业考试要求请参照中国音乐家协会微信公众号——《中国音乐家协会2022年夏季音乐考级开考科目及其相关要求》或中国音乐家协会官网。 ②2022年夏季钢琴考级只能使用《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二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编,主编:吴迎,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停止使http://sdyinxie.cn/article/358_22458.html
11.周口市专业技术人员公共服务平台(三)著作出版社 著作不含论文集、习题集等。 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必须有“ISBN”书号和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CIP数据能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网上查询。申报人员承担著作的字数要求,仅指单本著作应达到的字数要求,以著作中标注为准或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http://zkzj.jxjyedu.org.cn/2019/content.jsp?id=550&type=1&menu=1
12.出版社书号多少钱?出书出书网就出版社级别而言,费用与级别正比。一般说来,级别越高的出版社的自费出书价格越高。出书形式简单的分为单书号和丛书号,两者都是正规出版物,其CIP均可在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查询,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一本书一个ISBN,后者是一套书共享一个ISBN。自费出书价格丛书号低于单书号。与此同时,电子书号正在兴起,电子书号在外观http://zhongshu5.com/html/news/wenti/2021/0326/36.html
13.益华软件使用技巧之轻松驾驭收银系统(第一讲系统上线前准备工作七、出版社信息维护 1、进入【基础数据】-【基本信息】,打开【出版社信息】; 2、点击【查询】可以查看所有的出版社,如果需要增加新的出版社,点【新增】; 3、填写出版社【编号】【简称】【全称】等信息(注:出版社编号在图书背面条码中间两个短横线内),完成后点【确认】即可; http://www.yhsms.com/news/122.html
14.科学出版社企业专区首页科学出版社是一个历史悠久、力量雄厚,以出版学术书刊为主的开放式出版社。 1993年,科学出版社荣获国家首批“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近年来,科学出版社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组织结构、选题结构、市场结构、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其目标是:立足知识创新工程的源头,以知识创新成果的归纳整理、传播http://www.ceiea.com/cp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