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质量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加,国际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一方面,科技类期刊发展较快。在现有期刊总数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已超过50%。科技期刊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发展与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促进科学交流、培养科技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1978年,我国创刊和恢复出版的科技期刊仅为780余种。在其后的40年间,全国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最高达到了5100多种,增长6.5倍。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科技期刊在构建国家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不仅数量发展到了2660种,而且学术水平稳步提高,形成了门类齐全、能基本满足科研学术交流需要的学术期刊体系,为推进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学术期刊在2016年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达到71万次,较2015年增加了25.01%。其中科技期刊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64万次,较2015年增长了23.40%,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68.30%,连续5年呈现增长态势。但是,我国各学科被引频次所占的份额差别很大,学科发展不平衡。在科技类期刊中,我国在“工业技术”“数理科学与化学”“天文学与地球科学”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交通运输”和“农业科学”等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尽如人意。除了各学科期刊国际影响力差异显著以外,不同类型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存在差别,总体而言,专业类期刊国际影响力整体高于综合类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出版要获得与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就要顺应国际学术期刊发展潮流,大力实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战略,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期刊出版竞争与合作,培育一批优秀国际学术期刊。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传播力。
一是要提升学术质量。要发挥传统期刊优势,将内容做强做优,提升期刊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质量。要与世界高水平期刊看齐。在内容建设方面,特别是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传播,充分反映当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加快集群化数字化建设步伐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
2017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0种,总印数24.92亿册,总印张136.66亿印张。2017年,我国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6.6亿元,较上年增长1.5%;利润总额29.1亿元,较上年增长6.6%。经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两批学术期刊清理认定工作,共认证学术期刊6449种,经粗略统计,其中社科类学术期刊1918种,科技类学术期刊4531种。据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统计,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020种,包括科技学术期刊和科普期刊。在这5020种科技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有4672种,英文科技期刊有302种,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有46种。
当前,我国期刊积极探索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以规模化的出版企业为载体。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科技期刊298种,旗下期刊中有45种被SCI收录,有51种被EI收录;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主办医学期刊138种,通过办刊、管理、模式、编排、经营的五统一,打造了“中华”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协办期刊42种,其中既有英文刊也有中文刊,既有科技期刊也有社科期刊,成为全国学科覆盖面最广的中英文刊群之一。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等,在推动集约化建设方面,均取得佳绩。
二是以相同相近学科为纽带。由《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中国光学期刊联盟”,共有加盟期刊50余种,并建立了在线工作平台“中国光学期刊网”,成为国内专业学科期刊集群的领跑者;上海大学期刊社以《社会》为核心,在全国社会学期刊中建立了“全国社会学专业期刊联盟”,向着“期刊专业化、出版数字化、经营集约化、评价标准化、传播国际化、互动社区化”的方向努力;中国航天类期刊以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组建了“中国航天期刊平台”先行试点,做大做强航天文化产业。
三是以相同相近主管主办单位或地域管理部门为依托,探索主管单位支持下的集约化办刊之路。例如中科院提出“多模式集中办刊”,积极探索期刊集群建设经验和数字出版经验,并且启动支持科技期刊人才成长的优秀人才计划,从多方面推动中科院所属期刊的质量提升。多年来,中国科协通过规范管理、评奖评优、项目资金支持等,支持所属期刊的集约化发展。区域性的科技期刊集群方面,浙江大学期刊群、重庆的学术期刊集群等,也多是依托相同主管单位和地域管理部门建立的期刊集群。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还有不少差距。我国科技期刊只有少数平台能够真正实现论文数据的结构化和期刊的开放出版,且大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服务能力受限,承载期刊量不多。数据期刊、多媒体出版、语义出版等则基本处于概念阶段。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平台,在数据承载量、技术先进性、平台融通性、使用便利性等方面,与国际一流的期刊平台还有很大的差距。
近年来,原总局通过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数字转型示范单位评选以及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的征集和路演等工作,总结各单位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加强项目资金支持,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一是强化政策引导,依托规模性出版企业和学科刊群,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二是注重数字化呈现,积极探索优先出版、开放获取出版、多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三是整合内容资源,推动机构知识库、学科知识库建立,依托大数据开发和技术运用,建设具有知识挖掘和集成服务能力的期刊平台。四是实施移动优先,融入学术社区,打造学术融媒体,满足用户个性化、精准化的知识信息需求,推动业态升级。
数字化、集约化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两翼。数字化转型为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平台支撑;反之,集约化建设又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目标、方向、方法、路径。我们要加快这“两化”建设的步伐,推动学术期刊内容生产的再组织和再利用,全面支撑起知识经济产业,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科研竞争,不断开创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新局面。
为行业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忠
学术出版是衡量一个国家出版行业水准的首个重要指标,学术出版处在学术和出版的交界点,承载着传播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期刊的质量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出版能力持续提高,数字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建设稳步发展,但与国际著名期刊出版集团相比,中国学术期刊整体学术影响力偏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要获得与我国科技创新、人文社科研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就要顺应世界学术期刊发展潮流,大力实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战略,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期刊出版竞争与合作,培育一批优秀国际学术期刊。
第三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高层座谈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而生,作为主办方之一,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希望通过这样的座谈会增进中国学术期刊出版界同行的交流,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和改革。通过深入探讨新时期学术期刊发展战略,探索科技期刊在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的生存之道和多元化的发展之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构建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立足全球从创新改革中寻找出路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总经理刘学东
科学研究本身是国际化的,中国学术期刊只有立足全球、从自身的创新改革中寻找出路,才能闯出国际化发展新道路。
首先,要构建整合全球知识资源的传播平台,将中国的学术文献与国际学术文献放在一个平台上,建成为全世界服务的国际平台,使全球用户都可以同台发现、同台使用中国和国际的学术期刊。
其次,要构建中国学术期刊话语体系,建立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大数据系统的、国际认可的科学计量与定性分析指标体系,将中国学术期刊与全球期刊同置于一个指标体系中,构建科学的、具有自主话语权的计量与评价系统。
再次,要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构筑中国学术期刊优势,迅速推进网络首发、增强出版等新型数字出版模式,掌握网络时代、智能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出版传播主动权,否则就会错失良机。靠“借船出海”不可能从根本上国际化,更不会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
20年来,中国知网以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利用全过程为目标,自主研发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技术和平台,建成了基本覆盖我国各学科、各行业文献资源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并将中国学术文献推广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中国知网全面整合了海外80多个全文数据库和600多个题录摘要数据库,构建了全球学术快报,形成了世界知识大数据体系;创新了学术期刊CI指数等计量指标;通过网络首发,800余种学术期刊较纸刊出版平均提前了49天,在发表时效性上赢得了国际优势;增强出版、数据出版等也初见端倪。这一系列举措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知网将进一步努力为我国学术期刊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发挥更大作用。
实现整体服务功能新突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副总经理、副总编辑肖宏
学术期刊应该升级其传统作用,借助互联网技术,重新定位服务角色,做好大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学术期刊未来应努力成为国际范围内重要研究专题的组织者和新闻发布者、科研过程监督者、学术成果把关者、权威专家评议中心、创新知识服务中心和学术观点聚焦中心,实现整体服务功能的新突破,切实提升国际影响力。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基于世界1.7万种学术期刊的引文分析,深入细致地挖掘了中国学术期刊被世界期刊引证的基本数据,连续7年开展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研究,以独特的引证指标CI,揭示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状况。
加大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化探索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韩筠
迄今为止,高等教育出版社“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有28种,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人文社科等众多领域,是目前国内覆盖学科最广的英文学术期刊群,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形式出版,面向全球发行。在国际上与施普林格等著名学术出版机构合作发行。截至2018年8月,“前沿”系列期刊海外下载量累计达500多万篇次,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较好的影响。
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基本举措大致包括:一是国际化的编委会,“前沿”系列期刊在编委会组织、组稿审稿、编辑出版、数字化发行等各个环节上遵循国际期刊出版规范。二是国际化的研究成果,为了把握学科前沿,高教社与中国工程院、科睿唯安一起开展了“全球工程前沿战略咨询研究”,其研究成果对预测全球工程科技发展趋势、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起到重要的预判和咨询作用。三是国际化的同行评议,各刊均建立了完善的审稿定稿机制。四是国际化的宣传推广,如媒体宣传、网站链接、国外数据库收录等。
构建权威预印本发布平台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建设与知识组织中心主任黄金霞
开放获取是当前促进科技知识传播、打破学术信息交流障碍、支持创新性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逐步成为主流方式。开放获取需要科技界的专家学者、资助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出版商、图书馆等共同努力。
当前,学术交流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的社区交流方式更加符合学术传播的含义。社区交流包括社交媒体、开放共享平台,并通过开放知识资源利用的路径,让学术交流与传播达到支持社区学术创新的目标。在这样的开放学术环境下,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也正在发生变化,在2017年,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论文中,23%在出版前已经发布在预印本平台上,而10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当前,不是继续排斥预印本,而是更多的期刊在选择合适的方式与预印本合作。
用最前沿成果促全球交流
□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杂志亚洲业务开发总监初晓英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协会,旗下的《Science》杂志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科学杂志,每月有近600万人次访问网站内容。
□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中国期刊出版人丁海珈
未来5年,引领学术期刊出版变革的因素主要有数字技术、网络与共享经济、全球影响与参与、科研诚信4个方面。
推进规模化办刊专业化运营
□查尔斯沃思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陈会丽
要做强我国的学术期刊产业,战略本身就应该是充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方面要规模化创办面向全球作者与读者的英文期刊,另一方面要更快更有意识地推进期刊专业化运营。
专业化运营是与“学术内容与质量”相较的一个广义概念,包括期刊创办的理念与定位、基础设施的建设、品牌软实力的构建、期刊盈利模式的搭建,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以目前英文学术期刊的全流程要素为例,完善基础设施需从哪些角度考虑来搭建平台、启用现成系统、引进第三方工具?国家整体层面与期刊社/期刊编辑部个体层面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利用我国的技术速度优势发展能够参与全球市场竞选的平台系统,也要鼓励广大期刊同仁积极选用第三方成熟工具以快速进入运营正轨。
一切可以以技术来解决的基础设施如果通过人为的方式去实现,那么,在现在环境下既做不到国际化,更谈不上国际影响力。
提升国际化水平需具备五项能力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总工程师吴晨
学术期刊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对于期刊而言,提升以作者国际化与读者国际化为核心特征的国际化水平需具备五项能力:第一,具有敏锐的前沿学术问题感知力,能够瞄准世界范围内重大问题;第二,具有独特的行业资源吸纳力,可吸引国际顶尖的学者及学术组织;第三,具有领先的出版新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及时开展新模式出版,再造采编流程;第四,具有强大的传播力,能够以用户为中心优化传播与服务;第五,具有品牌塑造与经营力,能够积极开展营销推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
如何迅速提升这五项能力?知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其创造了重要条件。CNKI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围绕这两点,开展了探索与实践,现已初步建成了世界性大数据知识体系,在数据方面已聚合了6.2万余种中外学术期刊及其他30余种全文文献,形成了120多亿条知识碎片、T级用户行为数据等。功能方面实现了六大技术体系:基于大数据的期刊定位策划;基于大数据的期刊质量品牌建构;支持4种新型数字出版模式的采编流程再造;面向知识利用场景的期刊内容投送;抢占期刊消费市场先机的知识利用平台建设;支持面向供应链改革的全媒体期刊一体供应模式。同时,CNKI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为期刊调整办刊方向与战略、树立国际形象、重塑市场主体地位、连接用户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使期刊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其传播、扩散、利用的国际市场基础。
“三管齐下”打造期刊品牌
□《中国机械工程报(英文版)》新媒体部部长张强
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就要把期刊做成品牌。品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象征,全球竞争其实也是品牌竞争,学术期刊具有很强的学科性,因此,要在品牌之下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对于今后的目标,要做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媒体平台,内容、服务、平台最终都要围绕品牌来打造。
建设国际化编委队伍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版)》执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张以民
探索运用新型出版模式
□中国知网国际出版与发行本部副总经理孙红梅
数字环境下,学术期刊涌现出了可随时随地按出版规范进行录用定稿的网络首发,可充分表达研究细节和重磅成果的增强出版,可促进重要项目合作研究的协创出版,可注册大量客观事实性研究成果的数据出版等。关于增强出版这一新型出版模式,是将与文献有关的图、表、数据、推导过程等以附属材料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协创出版则系统地报道多人参与的协同学术创新活动全过程,并客观记录每个人对成果的贡献;数据出版通过互联网出版的方式来发布数据,目前以数据论文和数据集的方式实现。
关于国际化,我们还需变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集团化经营,打造一个国家层面的出版发布平台,积极参与期刊的国际化竞争。中国知网经过20多年的努力耕耘,不断整合全球各类中外文学术资源,针对海外用户科研、教学、决策等不同需求,搭建了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双语数据库(JTP)、中国英文期刊一站式获取平台(AcademicFocus)、中国英文资源集成检索平台(AcademicReference)等国际化出版平台,打造了CNKI集群化期刊数据库,同时还研发了移动版的中外内容发现平台——《全球学术快报》。面向海外综合性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科机构的细分,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传播和发行,以多种资源形式带动期刊文献的检索和应用,以期用网络首发、增强出版、协创出版及数据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把中国最好的学术成果快速推向全球。
利用大数据分析做好选题策划
□《地球科学学刊》编辑部主任王淑华
《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期刊,1990年创刊,2007年被SCI收录,2009年起与Springer合作海外发行电子版,2016年—2017年荣获知网颁发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7年JCR影响因子为1.50。
为了更好地把握办刊方向,我们将《地球科学学刊》2009年至今发表的所有论文按照文献类型、基金资助及其历年引用情况等进行数据整理,对发文数与篇均引用数进行国别分析,利用中国知网大数据,对学术热点进行研究,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我们为期刊选题提供辅助决策。
向世界发声提供专业平台
□《东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陈若华
为了加快国际化的步伐,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与知网合作开展《东南亚研究》双语在线出版,加入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对一些热点事件和话题及时发声;发挥学院引进的高水平海归或外籍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过向对外交流请来的国内外专家推送内容,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通过学院平台举办各类交流会议,借助一流的学会协会为办刊服务,加强国际交流;通过改版、编辑流程的网络化,进一步提升杂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