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智库圆桌会议·智能软件产业专场(张千石摄)
12月14日,由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网、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新华网思客智库、新华网上海分公司、新华网上海频道、普陀区新闻办协办的长三角智库圆桌会议在上海市普陀区民营企业之家举办。
作为系列智库圆桌会议的首期,本次会议聚焦于长三角、上海市的智能软件产业发展,会上发布了《普陀区智能软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就普陀区的智能软件产业现状、布局、未来趋势及重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智库赋能
洞察智能软件产业发展新趋势
上海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党中央赋予的建设国际科创中心重大使命。如何更进一步激发上海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做强产业链,带动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加速构建,是学界和业界专业长期思考的课题。
长三角智库会议期间,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网,聚焦普陀区智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发布了《普陀区智能软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普陀区未来进一步夯实智能软件产业的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提供参考。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黄洁心介绍,智能软件产业已成为普陀区的重点培育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当前,全区已汇聚近5000家智能软件企业,在网络安全、在线文娱、数字生活、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细分赛道初显优势,头部企业带动效益显著,各区块错位发展特色鲜明,重点赛道已初步完成从0到1的“种草”布局。她建议,普陀区继续在制度、政策、人才、企业、资金、服务等要素上下工夫,经营好“科创雨林”生态。把短链拉长、细链增粗、弱链补强,实现地方经济与科创实力双提升,助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
“普陀样本”引领数字智能产业再升级
普陀区智能软件产业近年来迈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已成为普陀区发展态势最为强劲、取得成就最为亮眼的区域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普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提升智能软件产业发展能级。仅在今年1月至10月,智能软件产业实现占区税比重10.77%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黄洁心讲解智库报告(张千石摄)
在科创载体支撑力增强方面,普陀区不断推进网络游戏产业孵化器建设,推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仿真、验证实验平台搭建,组建元宇宙产业联盟,吸引集聚了一批高能级智能软件企业、机构和平台。同时普陀区还致力于创新创业环境的持续优化,针对企业需求定制“一对一”解决方案,不断增强服务企业效能,搭建企业沟通交流平台。
未来,普陀区将继续坚持创新突破,激发产业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普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头部引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集聚,构建一体化发展生态。
布局生态
打造数字产业孵化新平台
活动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与企业代表一同参观了位于普陀区的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及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感受机器人、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创新成果。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为重点构建技术支撑平台,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现已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建设了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研究所、未来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等多类研究团队,成果显著。例如“中国科创大脑”致力于打造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先进数字化基础设施,服务于医疗、交通等多个民生领域。
与会嘉宾参观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张千石摄)
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将总结本次圆桌论坛的一系列成果,剖析智能软件产业链发展新趋势,传播好智能软件产业发展的长三角经验、上海经验和普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