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中华典籍的“数字生命”古籍翻译文献图书馆

轻点鼠标,随着一缕悠远的音乐,“永乐大典”在隽秀的书法背景中缓缓浮现……

“终于让我们普通读者一睹国宝真容。”家住山东滕州的古籍爱好者李庆,在电脑屏幕前浏览《永乐大典》数字版时发出感叹。他所观看的,是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联合研发的“《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历经600多年风雨,成书于明朝的《永乐大典》存世数量不及原书的4%,眼前的影像数据库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它的厚重与魅力。

保护和传承中华古籍不仅是维护中华文明根基的重要任务,更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智慧、造就中华文明新形态的关键环节。在学术意义上,古籍数字化意味着运用数字技术对古籍进行收藏与保护、整理与研究、呈现与出版,而在更广阔的人类文明衍进层面,数字化使古籍中的智慧精华,能够通过趣味性、前沿性和大众化的方式,得到传播与推广。调研中,98%的受访者认为应对古籍进行数字化转化,几乎相同比例的人认为数字技术对古籍保护和传承发挥着显著作用。

焕新

以数字科技赓续中华文脉

古籍保护层面,

数字化实现古籍生命永久存续,助力海外遗珍重现容颜。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传世古籍浩如烟海。古籍不仅包含传统线装古籍,还包括甲骨、简帛、碑帖拓本、古地图等。《中国古籍总目》显示,我国现存古籍约有20万种。数字科技从根本上改变了古籍保护逻辑,通过“数字孪生”和“入库共享”,使古籍以数字形态永久保存。

“古籍数字化关系到我们国家文化资源的安全。古籍一旦遇到火灾、水灾等,将带来不可逆的损坏”,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介绍。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目前已发布古籍资源10.3万部(件),共2640万页,其中,读者利用率最高的善本古籍,已有2万多部实现上网。

对于壁画、彩塑等无法永久传世的文化形态,数字复刻更为重要。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项目,将洞窟、壁画等制作成数字图像,一方面能永久保存敦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使游客将线上参观与实地游览相结合,降低过量游客进入洞窟带来的文物保护压力。

古籍整理层面,

数字化推动古籍搭上智能“快车”,促进整理工作提质增效。

当然,机器无法百分百准确地识别语义,人工标注和校对依然重要。借助数字平台,古籍整理的众包模式悄然兴起。中华书局下属的古联公司在2018年推出古籍整理众包平台,2020年上线了能在移动端分发任务的“i编纂”小程序。公司总经理洪涛向调研组介绍:“众包平台有5000多位注册用户,他们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古籍爱好者。”据悉,该平台上编校过的任务近5万个,处理的古籍超14亿字。

古籍传播层面,

数字化推动“蒙尘”古籍走向前台,搭载互联网实现开放共享。

小谭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日常学习“穿梭”于各大古籍网络平台。“这些平台基本能满足对材料的初步检索搜集,许多平台还提供珍贵古籍书影数据,不用去各地奔波就能看到古籍原貌。”

“识典古籍”平台网站网址:www.shidianguji.com

点开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排列着数字古籍、数字方志、赵城金藏、碑帖菁华、甲骨世界等20余个子栏目,支持单库检索、多库检索、精确检索、模糊检索。由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打造的“识典古籍”平台,提供原本影像对照、繁简转换、文白翻译等功能,并对内容添加了标点和注疏,还能显示文中人名、地名、书名等专有名词详细介绍。据调查,超过80%的受访者期待使用集搜索、翻译、注释等功能于一体的古籍应用平台,这些功能使古文褪去晦涩难懂的外壳,极大方便用户阅读和学习。

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珍贵古籍也借助数字化浪潮纷纷亮相。截至2023年9月,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各地图书单位开展了8次古籍数字资源发布活动,地方图书单位累计发布古籍资源超过2.8万部(件),参与发布的机构下沉至县级图书馆。针对全省各地市馆不少珍贵古籍已做数字化处理但未能发布的情况,浙江图书馆建立了“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库”,已发布古籍2600余种,约6.5万余卷。联合发布让散布于中华大地的珍贵古籍重焕光彩。

活化

融古于今绘就现代文明

内容的活化:

萃取海量古籍中的知识网络

将海量古籍文本进行数字化提取,就形成了汇聚先哲智慧的“大数据库”。借助智能分析技术,能够针对其开展深度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时空关系分析、知识图谱建构等,让大众全面又直观地理解古籍中的知识网络。

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团队开发的“智慧古籍平台”,在提供文本分词、标注、释义、文白翻译等功能基础上,还为用户呈现古籍著者的世系图、社会关系图等。“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古籍文本与结构化数据进行关联,实现智能化处理”,徐永明教授告诉调研组,他的团队还开发了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显示其规律性、综合性数据,比如李白、杜甫一生中的地理迁徙轨迹图等,这一平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古籍文本知识进行显性化提取,也是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持续发力之事。近期该中心上线“文献溯源分析平台”,能够呈现词语在古籍文本中的出现频次、共现情况等,并可追溯句子的来龙去脉,观察句意相似句子在形式和内涵上的流变过程。“吸引大众参与是古籍活化的重点,要利用智能技术让社会更多接触和使用古籍数据”,中心研究员位通谈到。在北京大学2022年举办的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作品展”中,“中国古代名人迁居地图”“中国古典诗歌声律分析系统”等也令人印象深刻。

形态的活化:

虚拟仿真推动古籍融入现代生活

“千年之后,还有这么多人喜欢我,我还是蛮欣慰的”,在2023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现场,诗人苏轼“穿越”而来,不仅为选手出题,还与演员饰演的黄庭坚一起再现了“鄱阳湖相会”。这位“苏轼先生”让人难辨真假,而“他”正是当下火热的虚拟数字人。

再如,深度沉浸的超现实技术将古籍活化推向新高度。2023年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古籍寻游记”体验项目引发热烈追捧,观众只需头戴虚拟现实头盔,手持操作手柄,便能够“亲身”穿梭于历史时空,“亲手”将文物捧在掌心。

在技术加持下,虚拟现实、沉浸参与、人机交互、智能传播等为文化创新持续赋能。从“阅读古籍”到“身临其境”,技术重构了人与古籍的互动场景,让人能在综合感官体验中领略文化魅力,提升对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此外,网络游戏、数字展厅、数字藏品等当下流行的传播形式,在多个维度上助力古籍从“活”起来到“潮”起来。

体验的活化:

借助数字影像讲好古籍故事

古籍不仅蕴含古人智慧,也承载着中华文明发展的集体记忆。传播经典古籍,要将古籍知识与古籍历史相结合,运用具象化、生动化的手法讲好古籍故事。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山海奇幻夜》《穿越时空的古籍》等视听节目,不断创新古籍影像叙事策略,引发一轮又一轮“古籍热”。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节目注重在时空交融中诠释中华古籍的当代价值。

“一直说‘古’会陷入曲高和寡,一定要汲取古籍对当下有指导意义、能够产生共鸣的点。”《山海奇幻夜》总导演雪芬向调研组介绍,“比如我们把夸父追日诠释为奔跑在路上的执着,将飞走的神鸟演绎为追求光明,这都能与现实呼应。”

短视频平台上,古籍的能见度也越来越高。抖音平台#寻找古籍守护人#话题播放超过25亿次,快手平台#古籍古书#话题播放3亿多次,古籍专家、普通用户和文化机构等讲述各自故事,让古籍及其文化通过手机屏幕进一步走进大众生活。

青年用户期待使用的古籍数字化产品

反思

古籍数字化还需要完善什么

建设主体各自为政,技术标准不统一

数据库之间壁垒明显。当前,全国范围内的古籍数据库,在建设中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古籍的呈现、标注、检索等“千库千样”,质量参差不齐。随着数字化平台增多,库与库之间的壁垒愈加显现,用户难以实现“一站式检索”。面对海量古籍,对哪些书目进行数字化处理,各个建设单位缺少协同。“因没有相对可持续的规划,有较多重复制作,造成浪费”,某省级图书馆管理人员向调研组坦陈。

古籍活化系统性弱,资源配置待完善

“数字高阁”隐忧凸显。在古籍数字化建设目标上,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结构化、智能化开发古籍数据更为重要,但目前国内在这一层面“只见树木,未见森林”。从事古籍活化的主体数量较少、力量分散、单兵作战,在人力、财力和技术上面临制约。部分数字影像内容,将古籍元素作为噱头谋取利益,缺乏真正的文化传播意识,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73%的受访者认为古籍数字化产品的宣传推广不充分。长此以往,古代典籍难免会被置于“数字高阁”。

古籍活化内容单一,集中于文史题材,更多古代智慧亟待呈现。

在活化产品层面,65%的受访者认为产品形式相对单一,57%的受访者认为内容活化程度不够。在活化对象上,当前的数字产品通常聚焦文学和历史题材内容,对于中医、数学、生物、天文等自然科学领域古籍呈现较少。不少经典文学巨著已得到不同建设单位反复深度开发,但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发展图景,尚未进行有效的数字化呈现。如何克服技术难关,活化更多题材中华典籍,是未来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

展望

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建议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行业主体协同建设,助力中华古籍高效数字化传播。

完善顶层设计,布局数字人文战略方向,引领文化软实力建设国际前沿。

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古籍活化在当代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可视化等技术融入古籍工作。针对前沿技术创新需求,发挥高水平企业和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优势,破解技术创新难题。将全局规划与重点支持相结合,打造一批高质量古籍类数字人文产品。积极引领世界数字人文发展前沿,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成果,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坚守传承导向,丰富古籍活化产品层次,满足大众的文化精品阅听需求。

优化人才培养,打通专业教育与社会参与,造就数字化建设有生力量。

2022年,教育部将数字人文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但目前仅有个别高校开设此专业,应推动有条件、有基础的高校积极布局、开展办学。同时,依托国家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战略,加强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视觉设计等学科知识与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交叉融合。推进高校与企业协同,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培育人才。面向社会开办古籍数字化专项培训班,统筹建设在线课程,推广古籍整理与数字出版众包模式,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传播。

开展成果转化,推动古籍数智产品进校园,以现代科技促进青少年文化传承。

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执笔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占勇、本报记者白雪蕾;调研组其他成员: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亚文、张志颖

THE END
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有关规定,根据《国家图书馆2024年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和招聘工作进度,现已完成面试工作。根据面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按照岗位招聘人数1:1的比例确定体检和考察人选。现将进入体检和考察范围人员公告如下。公告时间:2024年12月10日至2024年12月12日。 https://www.nlc.cn/web/dsb_zx/zxgg/20241209_2642183.shtml
2.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 访问入口 简介 图书馆内容涵盖文学、历史、政治、法律、哲学、经济、管理、军事、医学、艺术、教育等领域,涉及国学经典、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名人名家、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应用层次。https://lib.zjpc.net.cn/info/1091/3042.htm
3.中国数字图书馆近日,中国嵩山少林寺、中国数字图书馆及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就中国少林文化数字化工程达成战略合作,并陆续将在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2024-11-28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荣获2024年度Vega数字奖三大白金奖 近日,VEGA Digital Awards大赛2024年度获奖名单公布,由中国数字图书馆、湖南博物院主办,大http://www.cdlc.cn/n/newslist.aspx?cid=5
4.迎建馆114周年,国图上线10万册中文电子图书此外,在114周年馆庆日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对“国家数字图书馆”APP进行迭代升级,推出在线办证服务。公众通过该功能可实现线上办理国家图书馆电子读者卡,享受国家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和线上服务功能,读者到达馆区后,也可以使用事先在线上办理的读者卡享受图书借阅等服务。该项服务是国家图书馆线上线下服务范围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470765261562847&wfr=spider&for=pc
5.中国法律数字图书馆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律科学法律适用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 增强 东方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 专题推荐 学科专题 法理法史 宪法 行政法 民商法 经济法 环保法 刑法 犯罪学 诉讼法 司法制度 国际法 安全军事 公安 法学综合 本周焦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专题 https://law.cnki.net/
6.CCF数字图书馆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图书馆,是服务于国内外计算机领域从业者的数字资源平台。不仅收录有CCCF、期刊、会议文集等文字类资料,还汇集大量专家报告、讲座、公开课等音视频资料。https://dl.ccf.org.cn/
7.中国第一!这家顶流图书馆有哪些不可错过的数字资源?2024年10月7日(当地时间)西班牙巴塞罗那,北京城市图书馆从来自全球10个国家的16家图书馆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A)颁发的“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这是中国首次荣获此项世界公共图书馆界最高荣誉。 10月7日颁奖当晚,IFLA评审团主席Jakob Guillois L?rkes对北京城市图书馆做出了高度评https://study.bjwomen.gov.cn/thought/live/2024/10/11/14202.shtml
8.免费数字资源汇总使用指南使用方法:个人用户手机进入“书香中国”云阅读或者用电脑登录“书香中国”网站,注册登录后即可免费阅览平台所有资源。(或微信关注“中文在线微书房”公众号,点击“服务”栏目后,进入“云阅读”) 4.中华数字书苑(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方法:微信搜索“数字书苑”,点击菜单“图书馆”,即可享受电子图书、数字报https://tsg.hist.edu.cn/info/1019/5028.htm
9.中国数字图书馆1999.09-2001.11:文化部与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由“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业主单位全面负责工程的建设、运营及服务,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规模 中国数字图书馆是以国家巨额财政投入建立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为基础,充分依托 中国https://s.visitbeijing.com.cn/index.php/attraction/120321
10.15个珍藏已久的黑科技网站,每一个都值得收藏「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营造全民终身教育的良好环境,我国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书目型、文摘型、全文型数据库),里面的书籍资源非常非常的多,只需要简单的注册后就可以免费阅读里面的书籍。热爱学习知识的朋https://www.51cto.com/article/660745.html
11.宁波图书馆地点:宁波图书馆新馆三楼天一音乐馆 ?视听室(鄞州区宁穿路2100号) 1.不止于书 —— 一种泛阅读的体验和实践 时间:2022年9月 地点:宁波图书馆新馆二楼艺术空间(鄞州区宁穿路2100号) 2.“滨海宁波 扬帆世界”城市形象图片展 时间:2022年9月 地点:宁波图书馆新馆二楼中庭(鄞州区宁穿路2100号) https://www.nblib.cn/information/7185
12.刘伯承曾化名捐书四千多册父女两代重图人解密那些书香往事1983年5月,罗斯福图书馆原址修建了新馆,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2007年6月,投资3亿的重庆图书馆新馆在凤天路落成,5万多平方米,馆藏文献460多万册(件),以民国时期出版物、古籍线装书、联合国资料为三大馆藏特色。2009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免费开放,并实现了主城“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开通了重庆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https://www.cqcb.com/topics/2019qglh/shenyidu/2019-03-24/1516814_pc.html
13.数字出版产品重磅首发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庆赏升平》由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成文交数字出版产品平台,自上线后就受到了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首发产品《庆赏升平》· 戏曲人物扮相谱之孙悟空正在火热预售中。 本次《庆赏升平》·戏曲人物扮相谱之孙悟空数字出版产品是由40000个独一无二的专属数字标识,集图、文、视、https://news.cnstock.com/news,zxk-202210-4972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