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存在问题与创新性思维牛顿

原发期刊:《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0191期第49-57页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问题/创新性思维/

让我们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第一,我会从一个典型的哲学形而上学的问题讨论开始,即: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个问题如果用更浅白一点的中文来表达就是:为什么是“存有”而非“没有”?对这个哲学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涉及我们人类的整个看待世界角度和做事情的方式。应该说,我们人类的全部存在和生存意义,自古至今,都不断被“锚定”在不同的“存在”层面上。这些个层面,用哲学的话说,可能是所谓“客观存在者”的层面,可能是所谓“主体自我”的层面,也可能是“存在本身”的层面,而对这些不同的层面显现和拓展,不仅反映了我们人类哲学思想的变化和历史进展的过程与层次,也决定着我们当下每个个体存在的眼界和自由的生存境域。因此,对这些个不同的存在层面及其关系的思考,与我们要讨论的另一个话题,即“创新性思维”,紧密相连。

第二,我会试着去追溯马丁·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和历史渊源。海德格尔的思想,在很多人眼中,是今天形形色色的后现代哲学思想和思潮的一个先声和源头。他的思想,加上他在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失误”甚至“劣行”,今天仍然遭到不少人的反感、非议和批评。作为哲学家和思想者,他常常被认为是一个“破坏者”和“搅局者”。我在此并不想为他的“劣行”辩护,而只是要在思想层面提醒大家,一方面,哲学的本性原来就是“不安本分”和“不合时宜”。当年的苏格拉底与后来的笛卡尔,甚至耶稣基督,在成为“主流”之前,都曾经是“搅局者”和“异端”。正因如此,也许从另一方面来看,海德格尔或可被视为是未来或者正在到来的新时代的一位“先知”。

第三,我将在前面两个话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哲学”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我会用一些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实例来帮助说明这一点。例如,大家都知道创立苹果电脑公司的乔布斯是一个创新者,他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苹果智能手机的出现,或者说它的“出现”和“存在”正在改变,而且还将继续改变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现在很多人从各个方面来研究“苹果”之“存在”的“秘密”,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乔布斯的哲学背景。乔布斯曾经有一句名言:我愿用我全部科技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乔布斯的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高的。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现在所谈的这样一个关于哲学、关于“存在之意义”的话题,和我们的创新性的思维和生活可能会是个怎样的关系?

一、哲学的一个本性在于“非同寻常”或“不合时宜”

首先让我们从一个特别正宗的哲学命题开始。通常人们看这个命题就会犯晕:为什么是存在物存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个问题据说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来的,他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对于哲学家来说,存在或存在物,或者我们的世界上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它们的存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哲学所要探讨的最根本的问题无非就是:这些存在物是否真的存在?它们如何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去存在?而存在本身的意义有是什么?大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小到我们每一个个人,每一个原子、粒子,都是一种存在。不过,哲学家要问的不仅仅是这个或那个存在物的存在,而是要问存在是怎么回事。这个或者那个具体的存在物怎么就“在”成了这个或那个样子,而非不是这个或那个样子?对一般人而言,这个问题很“烧脑”,很抽象,似乎也很遥远和无趣。

哲学家们是怎么来谈这个问题的呢?首先我想提两段海德格尔的说辞。海德格尔首先说:进行哲学活动或者哲思活动意味着去追问,“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这句话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发问,那就是:怎么这个存在者就存在了,而不是不存在?或者,怎么这个存在者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而不是以不是这个样子的方式存在?

比如说,我们讲阿里巴巴或苹果手机。大家都知道,苹果或者阿里巴巴这些个公司有某种特别的存在方式或存在模式。但怎么阿里巴巴是这样存在着,而不是那样或别样存在着呢?或者为什么苹果手机是这样的存在,而不是那样的存在呢?是乔布斯或马云一类的天才或者“鬼才”们从一开始就“设计”好了的吗?我们知道,他们都曾经坦承过“不是”。那么,“阿里”或“苹果”这些存在的真正机制,或它们存在的“根据”在什么地方呢?或者说,一个“真”人,一个“英雄”,一个有个性的个体,他怎么就是这样的存在,而不是别样的存在?他为什么就不按一般“常人”的样子去存在呢?哲学家们追问这个问题。

海德格尔说,这一追问实则意味着通过揭露那个问题所力求询问的东西,去穷究与彻底追问在这问题中的无穷无尽之物,哪里出现了这样的活动,哪里就有哲学。

按照这样的讲法,哲学在根本上不是讨论存在物的,而是要讨论存在物的“根据”或“根源”。有人说,照这样讲来,哲学就没什么用。现在让我们看看,海德格尔是怎么回应这个说法的。海德格尔说哲学的一切根本性发问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之所以会如此,乃是因为哲学或者远远被抛掷于它的当下现今之前方,或者反过头来,将这一现今与其起初的曾经联结起来,哲学活动始终是这样的一种知,它非但不会把自己弄得合乎时宜,相反它要将整个时代置于自己的准绳之下。[1]这是哲学家自古以来的一个理念,即强调哲学自身的高度。哲学从来不以是否迎合当下现今,或是否合乎时宜为准绳。它走在时代的前面。

二、“存在问题”的希腊源头

的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或“是”这个词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跟它打交道,但是它的意义却从一开始就非常的让人迷惑。举例来说,“存在”或“是”在英文或其他西方主要语言文字中就是“tobe”,一般我们将之称为“系词”。我们在日常说话时候离不开它,但我们很少会直接说到它。我们只会说“Iam…”,“thatis…”,或者“youare…”,就像我们看东看西,到处用眼睛去看东西,但从来看不到自己的眼晴一样。这些个“am”,“is”,“are”在我们的日常谈话中无处不在,但“tobe”本身则通常不说出来。尽管如此,“tobe”总是而且从来都是在那儿的。究竟什么是“tobe”呢?一个东西的“tobe”,我们怎么去思想它?怎么去规定它?这就是哲学中的那个最古老、最源本、最重要而又最让人困惑不解的疑难问题。

三、柏拉图的“相说”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

四、康德与存在论上的“哥白尼革命”

人类思想史上关于“存在”观念的转变是从视角的转变开始的。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存在论的传统基本上是一个实在论的传统,换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就是,万事万物是某种外在于我们人类意识的存在,不以我们关于它们的意志为转移。这个传统我们又叫做“唯物论”的传统。实际上“唯物”、“唯心”是个现代的说法。按这个说法,亚里士多德是正宗的唯物论,柏拉图虽然被叫做“唯心论”,但他是“客观唯心论”,也就是说,他讲的那个“相”,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也绝不以你、我,甚至全部人类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

这个视角的转变从近现代哲学的开山笛卡尔那儿就开始了。黑格尔曾经因此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视为全部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开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哲学”应该说在理论上是这个近现代视角的总结和完成。在康德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之称为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转向”或“哥白尼革命”。

按照这一哥白尼转向的说法,我们看到的世界实际上就是我们想看到的世界,或者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我们的理智、认知就像一束拿在我们手中的手电筒的光。我们人看到的,所认知到其实只是这束光照亮的东西。康德想以此来讲清楚人类的经验和科学知识究竟是如何?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不可能?“如何可能”是因为我们去看自己让自己看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就会看得很清楚。“如何不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所思所想往往超出了我们理智之光的界限,越了界,所以导致“幻相”和“混乱”。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人类的全部存在和生存之意义,自古至今,被不断地“锚定”在不同的“存在层面”上。如果说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将我们关于“存在”的理解“锚定”在“外在的实体”性“存在”上面,以笛卡尔和康德为代表的近现代哲学则将之“锚定”在作为“主体”的“实在”之上。尽管对于这个“主体”,哲学家们各有各的说法,譬如“感性自我”,“逻辑主体”,“先验自我”“纯粹意识”,“绝对概念”,“实践中的人”,“科学家共同体”等等。

五、现象学的“看”与萨特的“鸡尾酒杯”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以胡塞尔和萨特为代表的意识现象学哲学家们实质上是沿着康德的路向往前推进。现象学的口号就叫“朝向事情本身!”这句口号中的一个重要的意涵就是:康德哲学所“锚定”的在我们科学经验和知识范围内的“实在”,也许并非真正的“存在”。所以,必须将这个由于我们人类的“自然取向”而“划定”的“界域之边界”“悬置起来”和“加上括号”。换句话说,“眼见”未必“为实”,“貌似”不是“实事”,必须回到“事情本身”,这就是所谓现象学的“看”与“还原”的真谛。

在我看来,当胡塞尔用“意向性”的超越论意识论分析取代康德的“先验统觉”的先验论知识论分析之际,就将西方哲学关于“存在”问题的思考推向了一个新的更广、更深的向度。下面,让我们用那个流传甚广的法国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家萨特关于“鸡尾酒杯”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六、哲学理性的“丑闻”与“钵中之脑”

无论胡塞尔还是萨特,都或多或少地看到传统的哲学知识论和哲学、科学理性在处理“存在”问题上的局限。但他们在根本上还是从意识论分析的角度来探讨存在问题。应该说,意识论分析,特别是胡塞尔和萨特的现象学超越论的意识论分析,打破了传统所谓“知识”与“意识”,“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意识与前意识”,“我心与他心”,甚至“心灵与身体”之间的绝对差别。但这些突破仍然是在“自我”甚至“纯粹意识”的哲学旗号下进行的,尽管这一“自我”或“我思”已经是现象学哲学意义下的“超越论自我”。于是,“自我”的问题替代了“存在”问题成为哲学思考与论辩的核心。然而,“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没有消失,只是现在这个立基处“锚定”在了“自我”或“纯粹意识”上。

康德自己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过,这个“存在”与“自我”的关系问题在他那里是以“物自身”或者“外部世界存在证明”的问题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外部世界存在的一切意义都系于“自我”,那么,无论这个“自我”被还原的多么“纯粹”和“超越”,我们都无法简单地去“认识”或者“证明”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更有甚者,我们简直连“在我们之外”这个话都说不出口。正因如此,康德曾将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一再尝试此证明的失败调侃为所谓高大上的哲学理性的“丑闻”或者“荒唐”。

七、海德格尔的“釜底抽薪”

如何“突围”和摆脱困境?海德格尔给出了一条新的思路。我们不妨说海德格尔的思路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八、“虚拟现实”真是“虚幻”的吗?

很多哲学家现在认为,这个“界限”意识对我们人类思考和存在很重要。我们认识的边界则是由我们的语言边界来“划定”的。所以,“凡是不可说的,保持沉默!”这个命题也许可以在两层意义上来解释。其一,哲学和思想仅在,而且仅能够与仅应当在对可理解和可言说的范围内活动;其二,对不可言说的,持一份敬重和敬畏式的沉默!对于这句话,我想海德格尔除了反对将传统概念判断型的命题式言说视为人类言说以及与之相应的人类生存和思想的最基本形式外,主要会在的后一层的意义把握和拓展上述名言的真正意涵。这里的思路和理解与康德的名言“我要限制理性,为信仰留下地盘”所想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在这里,人类认知和理智型行动的界限并不等同于人类生存存在的界限,后者比前者要更深、更广,而且,前者唯有在后者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不仅如此,就人类生存和存在的本性而言,我们甚至不可用“限界”一词来表达,实际上这里不可以“划出”一道明明白白的静态的“界限”,这是一个动态的“界域”或者“境域”,或者用这个词的本义:“地平线”。我们的一切生存活动,包括理性认知和语言,都是在不断地“撞击着”这条“界限”,拓展着这个“界域”或“境域”,它也必然随着我们的生存性存在和认知性存在,不断延伸和拓展。

九、小蚂蚁怎么不见了?什么叫“没有”?

如果按照上面的理解,“虚拟实在”实际上才是真正的实在,而我们常说这个所谓“现实”只是这个宏大无垠,充满无限生机和玄妙的虚拟实在中的一个“瞬间的切面”而已。这和我们古代哲人老子所说的“道”有几分类似。在哲学家老子的眼中,道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讲的是“道”的幽深玄暗,它超出我们所有的感知,理解和言说的“光明”之外的存在,是深不可测的“深渊”;“众妙之门”讲的是道又为一切现实存在生发、生长的“源泉”,生生不息,永不枯竭。我们所有现实实在的意义、所有的创造、创新都从这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

让我们现在来想象一个假设为仅仅生存在二维世界中的小蚂蚁的故事。大家知道,我们所能感受知觉生活世界是一个三维世界或四维时空。在这个时空中存在的事物或发生的事件对于一个低维度的“物”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如果二维的小蚂蚁也能“看”,那么它们所看到的东西,还是本来的那个东西吗?也许我们会问,什么叫“本来”?是二维蚂蚁的“本来”,还是“三维”人类的“本来”?这就像我们刚刚探讨什么叫“虚拟实在”一样。

中国哲学很早就在讨论“有”和“无”的问题。老子说“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中国古代文字中用来表述“无”的字还有不少,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关联。例如,“无”常常被写作“無”,“無”下面这四点不是水,是火,是火在烧的过程。野火烧荒或森林大火过后的一片荒芜叫“無”。古诗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这个“無”并非后来理解的绝对之“无”,而是“有”的开端和源头。还有跳舞的“舞”字,和“无”也有关联。“舞”最早是讲远古巫师在进行宗教祭祀时做法术,舞动身姿,从而魂灵出窍,和上天鬼神沟通。所以,舞蹈艺术是从进行宗教仪式的巫师那里开始的。“舞动”时让人看不见,看不清,从而“灵魂出窍”,进入另一个“世界”。“亡”是什么?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二维小蚂蚁眼中的“没有”,“看不到了”。在广东话中,有一个字叫“冇”。这很有意思,“有”这个字,没有了中间的两横就叫“冇”,这个字实际上是中原“没有”这两个字的发音连在一起。所以,“有”和“没有”、“有”和“无”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绝对的界限。所谓“无“和”没有”,可能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去存在而已。

这样讲来,“无”在很多情形下,并不就是存在的界限,只是我们人当下认知的界限。如果人能够跳出这个现有的、既存的认知界限,我们的眼界就会一下子打开。“无”只是“没有”而已,它实际上还是“存在着的”,不仅如此,它还是我们一切现实存在的“渊源”,既是深渊,又是源头。自古以来我们实际上把“存在”与“实在”,即把“存在本身”与“存在着的东西”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了,我们总是把存在意义的锚,锚定在当下的“实在”上面,甚至“现实实在”之上。我们忘记了“实在”背后是“存在”这个东西。所以老子讲“有”“无”相生。这个“无”只是一种否定的“无”,意即它不是这个“有”,那个“有”,它因此是“有本身”,是所有的“有”成为这个“有”或那个“有”的根据和源头。

所以,存在并不局限在我们的感觉中,也不是仅由我们的知识、由人类现有的范畴体系所能决定的。它是我们所有的知识、所有现实实在的源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和认知,才可能有创新,才可以有创造。

注释:

②按照这一理解,“virtualreality”在汉语中译为“全拟实在”或“能拟实在”或许更为妥当。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0.

十、海德格尔:搅局者式的哲学家还是新时代的先知?

说到这里,我们就回到了开始时提到的问题,即如何来看待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发问?在我看来,海德格尔实际上是对存在的意义问题给出了一个了不起的揭示,他不仅仅是一个来搅局的哲学家,而且更像是一个新时代的思想先知。他在将近100年前就预告了我们这个以电脑网路的“虚拟实在”为起点的新时代的到来。

海德格尔有位学生,也是当代德国哲学中的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叫卡尔·洛维斯,他在20世纪60年代出过一本关于海德格尔的书,书名就叫《海德格尔:一个匮乏时代的思想家》。[1]按照传统的理解,我们当今的时代是科学昌明,文化发达,物质富足的时代。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无法和之比较,怎么在哲学家的眼中成了“匮乏时代”?海德格尔的另一位著名的学生是德国当代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他叫马尔库塞,他的名著《单向度的人》[2]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因为这本书,马尔库塞和法国的萨特并列,成为20世纪中叶席卷欧美的年轻人思想解放和社会反抗浪潮的精神导师。无论洛维斯还是马尔库塞,他们所描述的真实反映了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生存匮乏和异化的现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会说,海德格尔就是我们这个“科学主义”时代的批判哲学家,他实际上要反对或者要批判的就是我们的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本质就在于把所有的“存在”变成科技主义的“单维度的存在物”,把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十一、走投无路: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自己从不‘观察’这里的风景。季节转换之际,我日夜体验斯时斯刻的变化。群山无言而庄重,岩石原始而坚硬,杉树生长,缓慢而精心,花朵怒放,草地绚丽,散发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原肃穆单一——所有的这些风物变幻,都穿透日常存在,在这里凸显,不是在‘审美的’沉浸或人为勉强的移情发生的时候,而仅仅在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入其中之际……”[3]

在这里,海德格尔坦言他从来不像科学家那样和这个世界的“存在”打交道,也就是说,既不像物理学家那样去客观“观察”,也不像心理学家、艺术家那般去主观地“审美”和“移情”。相反,他更是简单地像生于斯,长于斯,栖居于此的那些个农民一样,“仅仅将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海德格尔接着说,“我们对存在本身的追问,就变得更加单纯,富有质感,产生的成果只能是原始而犀利”。[3]

海德格尔看到了我们今天这个科技至上的科学主义时代所出现的问题。在海德格尔对古希腊诗人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第一合唱歌《人颂》的哲学解读中,他一反传统颂歌式的解释,即歌颂人类如何从原始草苍的野蛮时代,经过理性启蒙和开发,发明渔猎,创造文明,建立国家。这样的解释展现的是一部奋力向上,用文明战胜野蛮,用理性取代蒙昧的人类历史。但海德格尔在此发问,这个历史真的发展向上,无限乐观吗?还是我们已经从曾经伟大的时代跌落,丧失了人类曾经有过的那种莽劲森然的原始生命强力和嗷嗷叫的存在力道?海德格尔认为,导致现代人这般乐观想法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我们被教育认为,历史的开端都是原始野蛮、落后蒙昧,所以也是弱小无力的。但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开端才是那最莽劲森然与最强力者,后继的东西不是发展,而是散发开来的肤浅化,它不能保住开端的内在气势,它让开端变得无关紧要,让开端的伟大成为浮夸,成为纯粹数量意义上的庞大臃肿与扩容。[4]182

“出巡处处,奔波,茫然无出路”。这是一句出现在索福克勒斯的诗句中的名言,海德格尔却用它来描画,现代人在我们这个科技时代里思想和存在的“匮乏”。海德格尔说,我们现代人,在生活的道途上,无时不刻都在奔波忙碌。看似我们的道路四通八达,我们在这样的大道上日行千里,凯歌高进。但诗人为什么说我们“茫然无出路”呢?海德格尔解释说,我们不会在四处碰壁,无路可走的外在意义上走投无路。

“走投无路的真实情形毋宁说倒是这样:他不断在其亲身开辟的道路上被抛掷而回,因为他栽在了他自己的道路上,陷在车辙里。在此深陷中,他围绕着自己的世界转圈,自身纠缠在显似的假象中,于是,他自我放逐于存在之外。”[4]182

海德格尔这一解释的深意在于,我们现代人“走投无路”,那是因为我们安于现成,不再拥有那莽劲森然的、创发性的存在强力。我们自废武功,不再去质疑和沉思,我们志得圆满,趾高气昂地走在已开辟出来的“康庄大道上”,一路向前,向前。

海德格尔的这段解读让我想起小时候唱过的一首老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奋发,斗志昂扬……”我们曾经何等的意气奋发,相信我们掌握了宇宙真理,走在了通往天堂的阳光大道上。这个歌词还很有意思,改过几次,第一次是“大跃进”的时候。那时大家唱得非常投入,结果整个国家的发展走了弯路。第二次是“文革”的时候,也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太相信自己对真理的把握,以为每次都是走在阳光大道上。但我们忘了对存在本身的“敬畏”和对我们人类有限性本质的体认,所以每一次我们都遭受重大挫折,“茫然无出路”。所以,海德格尔讲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人类创造了当今的科技世界,我们似乎走在一条“阳光大道”上。他在这里区分了“上道”与“走在道上”。我们在现成的道上,一直往前走,不回头,但却丧失了我们的那份原初的思考,我们失去了那原初“上道”时拥有的莽劲、原朴的力道。那个原朴的力道是什么?就是“存在”本身给我们的。所以海德格尔反复说,要重提“存在意义”的问题,这个问题,长久以来,已经被人遗忘。

十二、上帝的“创造”与“智性直观”

海德格尔关于“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和发问无疑会帮助我们反思人类“创新”和“发明创造”的生存论和存在论本质。从哲学上讲,人类的创新活动究竟首先是天才人物在知识论意义上的主体观念性创造和实践性设计,还是作为人类亲在的生存活动,在“超越”自身存在的界限和界域时,或者说,在其向着存在本身“撞界”式过程中偶然性的互动性“事件发生”(Ereignis)?要想澄清这一点,还是让我们回到康德。

在哲学思想史上,康德也许是第一个在纯粹哲学上将上帝的无限性“创造”与人的有限性“创新”区别开来的人。康德将上帝或神的无限性创造称为“智性直观”(intellektuelleAnschauung),又称为“原创性直观”(intuitusoriginarius)。这是只有上帝或者作为造物主的神才特有的。相形之下,我们人只有“感性直观”(sinnlicheAnschauung),这种直观依赖于感性对象,不但不能创造事物,相反,它一定的被动刺激下才有可能,所以,人的感性直观又被称为是“派生性直观”(intuitusdirivativus)。①所以,是否具备对客体对象的“源初的”“创造力”就成为人和神之间的根本界限。

自从一开始提出,康德的关于“智性直观”的说法就让人费解,各家各派的解释也都莫衷一是。我们目前大概可以确定的有两点。第一,这是属神的,不是属人的;第二,这一直观同时具有无条件的原创性,它不依赖于任何客体,相反,它是所有客体本身成为可能的最后条件。那么,这样说可能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从我们熟悉的感性直观谈起。

十三、人的有限“直观”与强大的“理智”

如果比直观,我们人比其它动物,没什么优势。但我们人有“理智”,或者说我们的理智能力要比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生物都要强。那么,理智是什么?通过理智,我们可以看到和做到我们原先看不到和做不到的事情。例如,通过直观我们直接就看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就是典型的直观。但是,我们直观不到“在一个平面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与其直角边的长度之间,不能有一个整数的比值”。不过,人可以从上面关于直线的直观出发,加上其它一些类似的直观,得到五条基本的“公设”,再加上一些拟定的公理、规则和定义,从此就会推论出,或者说,间接地“看到”后面的“定理”。而由这些公设,加上推出的定理,我们又能推出更多的定理。我们知道,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就是这么做的。而这样做的结果,欧几里得就建构出我们今天所谓的欧式几何的知识大厦。今天的科技理性,无论就其论证和计算程度来说,无论发展的如何高级和繁杂,但究其本质而言,都还是从这里开始。

我们的“直观”是感性直观,受到我们的感官、身体以及时空存在方式的局限,行之不远,而且常常犯错。而我们的理智或理性从一开始所起的作用,就是“帮助”或者“辅助”感性直观,让之“行”的更远一点、更高一些、更真实一些,例如,让我们的眼睛视线,超出苍鹰;让我们的双腿行速,越过飞马,……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理性,已经变得非常强大,而且会越来越强大。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超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成了“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尽管理智的力量很强大,但我们不要忘了,理智的起点和目的,却都是直观。换句话说,理智是为直观服务的,直观是所有理智、理性的主宰。只是由于我们的直观范围,即直接感觉和行动的范围有限制,理智和理性让我们能够以“迂回”、“间接”的方式看到和做到我们原本看不到和做不到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如此这般的理智力量,有没有界限?如果有,界限在哪里?

十四、经验性的事实知识与观念性的推论知识

关于我们人类的上述两种“知”的方式,哲学家们有过很多的研究和探讨。例如,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曾经据此将我们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基于经验的事实关系,另一类基于观念之间的推论关系。

观念之间的推论关系或者说逻辑关系,是诸如我们的数学、几何等知识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判断性知识,叫分析判断。纯观念之间的关系不依赖于我们的经验,例如当我们说到一位父亲时,“父亲”这个概念就蕴含“是男性的”。当然我们现在这个概念开始发生变化,现在可能有同性恋“父亲”,其自然性别未必为“男性”。又比如说逻辑关系A=A,或者我们用哲学家们经常举的例子,“单身汉就是未婚的男人”。[5]这里讲的是观念之间的同一关系,这种观念之间的关系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性存在。因为我们不是在讲这个人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而是说如果他作为一位父亲存在,他就必然是“男性的”,或者如果他作为“单身汉”存在,他就必然是“未婚的”。如何认定一个判断是否为分析判断呢?哲学家们往往说,因为这是一个纯逻辑的关系,所以,当一个分析判断的后件,也就是我们的例子中的“男性的”或“未婚的男人”为假的时候,它们的前件,即“父亲”或“单身汉”不可能为真,否则,就会导致逻辑矛盾。

与分析判断不同的是反映经验事实关系的综合判断。综合判断是传统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经验科学的基础。比如我们说这张桌子是木制的,“桌子”的概念中并不必然包含有“木制”的概念,但“父亲”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男性”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这张桌子”有可能是“木制的”,也有可能“不是木制的”,这并不取决于“桌子”的观念,而取决于经验世界中的“事实”。正因如此,当我们说出“这张桌子不是木制的”判断时,我们并没有陷入矛盾悖谬之中,相反,我们可能发现了一个新的经验事实。这个事实可以被验证,也可能被证伪。

一般来讲,分析判断都是先天的知识。在近代哲学中,“先天”首先讲的是“先于经验”,这个“先于”有两层含义,第一,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经验,第二,它具有普遍必然的意义。像数学知识就是这样的、通过纯粹理性的推论、推演而来的知识,所以它不依赖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并且是普遍必然的。与此相应,综合判断构成后天知识,又称为经验知识,它需要经验事实的证据来验证或否证。我们的知识无非是这样两类知识构成的。在近代哲学思想中,我们就是这样来区分和理解观念和事实、先天和后天、分析和综合的。

十五、在什么意义上“分析性的”知识又是“综合性的”?

休谟关于观念关系和经验事实的区分,以及由此而来的“分析”与“综合”,“先天”与“后天”的区分,言之凿凿,也非常有道理,似乎已成定论。但是,我们会进一步发问,人类知识这两个种类,之间关系如何?这种划分是绝对的吗?或者说,“分析性的”知识在何种意义上也可能成为“综合性的”?而“综合性的”知识又在何种意义上可能成为“分析性的”?

这样说来,我们关于世间任何事物或事件知识的真理性,无论综合判断的知识还是分析判断的知识,首先并非由这个事物或者事件的经验事实来决定,而是由其发生的存在论的前提和条件决定的。所谓“分析判断”说的是这一判断发生的所有限定前提,以及由这些前提导致的结局都“一清二楚”或者可能“清楚明白”。例如我们说“明天可能下雨或者不下雨”时,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分析判断”,因为这个判断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它的逻辑形式在根本上无异于逻辑同一律,即A=A。为什么我们人的经验判断是综合的,那是因为我们人就存在的本质而言,就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所以,无论我们如何智力超群,我们不可能排除我们大部分知识判断的偶然性和综合性。我们所以有一部分知识以分析判断的形式出现,那是因为这些判断的前提是我们人为规定或定义的。

现在让我们来想像有一位全智全能的神,例如上帝,或者我们中国人讲的老天爷,祂的存在就是所以一切其他存在的前提和根据。这样,祂根本不需要理智或其他力量的帮助,就创造和清楚明白地“看”到了世间所有的一切,我想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康德所讲的“智性直观”或“原创性直观”。相形之下,我们人类的创新创造,只能是有限感性的“派生性的”直观和“迂回性”的理智的结果。所以,智慧、理智、哲学、科学是属人的。人为什么需要思考?因为我们的直观不够。神的直观本身就是创造,祂创造了一切,因此祂对所有的一切,事无巨细,都一目了然。而人类,由于我们的身体限制,由于我们认识结构的限制,只能看到我们周围的一点点,我们通过思维的力量往外去推。所以,人的力量叫什么?人的力量是展现,康德称之为“原生性的展现”,这种“展现”又分生产性的和再生性的,两者都是一种往外推演的思维或认识,都是有限的。正因为我们人需要理智和思考的帮助,需要哲学和科学,所以,才有这样的说法: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十六、围棋的算法和“阿尔法狗”的秘密

我们不妨假设有一个“围棋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所有事物的运行和事件的发生,都按照围棋的规则发生和进行。实际上,这个“宇宙”内所有事物的运行和所有事件的发生,在这个围棋游戏诞生之际,即当围棋的棋盘、棋子数目和运行规则确定下来之际,就已经被“先天”地确定和“存在”了。围棋的每一步走法,天才棋手“创造”出来的每一个“高招”,都只是这个“存在”在具体情境中“在出来”的方式罢了。再假设这个围棋游戏的创造者有非常强大的“运算”或“计算”能力,可以一下子洞悉所有的算法步骤,那么,这位创造者就是这个“围棋宇宙”的“造物主”,他在这个“围棋宇宙”中就具有一种“智性直观”的能力。所有的一切,包括正在发生的、已经发生的、尚未发生的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对他而言,都一目了然。究其本质而言,这大概就是我们当今见到的阿尔法狗的根本机制。就智力的程度而言,阿尔法狗与人类棋手,在这个“围棋宇宙”中,也许将来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小蚂蚁和人的区别。

“围棋宇宙”运行的“算法”步骤,据说已经比我们所知的任何一个天文数字都还要大,例如要比我们所知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中的原子数还要大上数倍。这已经难以想象了,但即便如此,我们知道,这还是一个有限的数目,因为我们明显已经设定,这个围棋的棋盘、棋子和博弈规则不再改变,但我们知道,这些并不是绝对不可变化和更改的。

让我们再来设想一个有所改变的情形。现在设想的不再是一个“围棋宇宙”,而是一个由“语词”组成的“语言宇宙”。我们知道,无论在汉语还是西方语言中,语词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方式进行排列和组合。古今中外的伟大作家们据此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伟大的作品。这个“语言宇宙”与我们前面设想的“围棋宇宙”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围棋宇宙”是已经创造出来的,其基本规则和运行方式不再改变,因为如果改变了,那就不是“围棋”。“语言宇宙”没有一个单一的“创世主”,它是我们每一个使用语言文字的人的“杰作”。这是一个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而且在不断参与创造的宇宙,因为任何活语言的词汇量,甚至它的基本规则,使用方法及其程序,由于我们一代又一代使用者的加入和使用,仍然在不断地增加和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往往不为个体使用者察觉。

“围棋宇宙”也好,“语言宇宙”也罢,都是我们现存的“存在宇宙”的一部分,而且这个“存在宇宙”,由于我们以及世上万事万物的参与,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断涌现出新的“存在可能性”或者被发现有新的“存在可能性”,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所讲的“道”或者“生生不息”的“自然大化”。如果有一个“创世主”,有一个神,祂“创造了”这一切,那么祂就会对所有这一切有着“清楚明白”的“智性直观”。而我们人,尽管我们也有直观,那只是有限可怜的“感性直观”;尽管我们有“理智”和“计算”,这使得我们高踞于众物之上,但我们的创造与创新,相形之下,就永远只能是有限的行为。

十七、哲学的本性与创新性思维

对于人来说,我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途径无非是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但我们看到,在神那儿不存在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不存在先天和后天,不存在事实和观念的区别。通俗地讲,神的世界和认知方式与人完全不同,也是我们人无法了解的,在神的世界里,我们也许就和一只二维的小蚂蚁差不多。

我们前面讲到苏格拉底,讲到哲学的本性。苏格拉底说哲学的本性就是爱智慧,其中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是要自知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说知道自己的无知并不是在故作谦虚。无知是人的本性,比起神的知识,人的知识永远是有限的,就像一个分母无限大的分数,无论作为有限数的分子有多大,其数值依然近乎零。所以,我们人在神面前,在知识本身的面前,永远是无知的。但是,人类在本性上的“无知”并不代表人就会自暴自弃,不再进取。恰恰相反,正因为人类本质上的有限性,才使得人类天生有一种不甘堕落的宿命,要不断地超越人类的现存的有限性,不断地突破自身,“撞击”自身存在与存在本身之间的“界限”。这就是苏格拉底又讲哲学是对智慧的“爱欲”的要害。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亚里士多德与康德都曾讲过,哲学或形而上学是人类的本性。因此,如果我们将我们人类认知和人类行动的“锚”,锚定在这个人的存在与存在本身的“界限”处,我们就会更加理解人的存在的本质,少几分无知与狂妄,多几分理解我们真实的存在境况和人类“创新”的真谛。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我们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和我们现今具有创新性思想的卓越人士,怎样看待他们的“创造性”工作的本质。

牛顿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名列前茅的最富创新性思维的科学家。据说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牛顿的创新成就:“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将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结合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顿”。②那牛顿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呢?临近生命的终结,牛顿留下这样一番让人感慨不已和沉思的话语:“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童,不时为拾到比平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但展现在我面前的,却是一片完全未探明的真理大海”。③

斯蒂夫·乔布斯无疑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新精神的人物之一,他的“苹果”创新以及伴随而来的移动互联网创新也许会成为将我们人类从此带入一个全新时代的“入口”。关于创新的本质,乔布斯曾经这样说过,其大意如下:

创新就是把各种事物整合到一起。当你问有创意的人是如何创新的,他们可能会感到一丝负罪感,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创造什么。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联系。他们总能一眼就看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因为他们习惯于将他们的各种经验联系起来,然后整合形成新的东西。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具有比别人更加丰富的经验,或者他们对自己的经验思考得更多。不幸的是,这是一种非常稀缺的品质。我们行业中的很多人缺乏多方面的经验。因此,他们就没有很多点可供联系,对待问题就只能提出线性的解决方案,而没有宽广的视野。我们对于人类的体验了解得更深更广,我们的设计就会越出色。

乔布斯的这个说法与牛顿、康德的说法非常接近,是对自己一生创新创造活动的哲学总结。牛顿也好,乔布斯也好,虽然他们在世时,很多人将他们视为神一般的人物,但他们并不神奇。在他们看来,我们人类并没有神的“创世”般的“创造”能力,并不能从绝对的“无”中“创造”出“有”来。我们人类有的只是“创新”。什么叫创新?人类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将已经存在着的可能性实现出来而已,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宇宙里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的一种,它本来就存在,只是碰巧在某个时候、通过某些天才人的努力,它偶然得到了实现,它没有实现的时候不说明它不存在,它只是还没有转化成实在而已。所以,我们人类的科学工作和艺术(技术)创新,其本质就在于在于“连接”,在于把那“已有的存在”和“正在开始的存在”“连接”起来,或者将这种“连接”在现实中实现出来。

在西方的哲学中,上帝能创造,而我们人只是创新。人是有限的,只能在创造出来的东西中间给它们做一个连接。我们只是看到了事物之间潜在的一些联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比普通人更能看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因为他们习惯于将各种经验联系在一起,大胆尝试去整合,形成新的东西。这就是人和神的区别,神是一眼就看到了,不需要像我们一样要去不断“迂回”地学习、思考、尝试。

①参见Kant,Immanuel.“SchriftenzurAnthropologie,Geschichtsphilosophie,PolitikundPaedagogik.”InWerkausgabeBandⅫ,editedbyWilhelmWeischedel.SuhrkampVerlag.1964.S.466.也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B145.

②转引张文亮“牛顿:科学路上捡贝壳的人”,《智慧中国》2016年,第9期。

[1]KarlLoewith.Heidegger-DenkerinduerftigerZeit[M].2ndedition,Vandenhoeck&Ruprecht,1960.

[2]HerbertMarcus.OneDimentionalMan[M].BeaconPress,1964.

[3]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超译海德格尔[M].郜元宝编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

[4]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新译本)[M].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82.

THE END
1.选出你最喜爱的:2023“大鹏自然童书奖”百本入围发布翻译绘本11不一样的眼睛 晓苏,[美]僖查理 著 灼灼 绘 新世纪出版社 12绿色的毛乌素 段雪飞 文、图 晨光出版社丨禹田文化 13哼哼哼,我是蚊子 刘伟/著 菜阿滑/绘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 14和爸爸一起读的动物亲子绘本 和妈妈一起读的动物亲子绘本 [英]菲利普·邦廷 文/图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HEB250S05388K22.html
2.头条文章《一只蚂蚁爬呀爬》 《沙漠奇遇记》 《我和小素》 《螺丝钉 揭秘身边科学图画书系列》 《大抱抱系列》 《走丢的企鹅》 《地板书7·乐此不疲 动物狂欢》 《地板书8·乐此不疲 世界名城》 《经典童话小剧场》:(《穿靴子的猫》《灰姑娘》《小红帽》《金发姑娘和三只熊》)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527572527742998
3.搞笑的短篇笑话故事(精选100篇)阿超大气也不敢出,偷偷观察,只见一个黑乎乎的背影两手握着方向盘,他似乎慌不择路,一路颠簸,开出市区,来到了乡间小路上。终于,车在一所偏僻的民房前停了下来。偷车贼打开车门,一下蹿进了院子。不好!这是要去叫同伙了啊,此时不走,更待何时?阿超赶紧起身一看,哈哈,车钥匙还在锁眼里插着哩! https://www.yjbys.com/xiaohua/gushi/340989.html
4.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3、丁咚,蜻蜓飞来了(出示蜻蜓)他对小蚂蚁说什么?蚂蚁又会怎么说呢? 4、丁咚,瓢虫也来了(出示瓢虫),他对小蚂蚁说什么呀?小蚂蚁又会怎么说呢?(练习句式:你好,朋友,祝你生日快乐!谢谢,欢迎你,我的昆虫朋友) 5、师小结:现在来了几位客人,他们是不是小蚂蚁邀请的昆虫朋友,为什么?(说出昆虫有六条腿) https://www.9136.com/jiaoyufanwen/jiaoan/159170.html
5.睡前故事寄来寄去的蚂蚁“不行,不行,更不行,我最怕坐飞机了。” “那,那我还是把你寄回去吧。” “好吧,怎么来还怎么去。在信封里睡一觉就到家了。”小蚂蚁笑了。 当土拨鼠把小蚂蚁带到邮局的时候,邮局的叔叔说:“我们邮局是不能寄动物的。” 小蚂蚁说:“我就是被装进信封寄来的。”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OTYyNDMzMQ==&mid=2247534518&idx=8&sn=d2dee3663a22e282b0d25ca6a3aed59e&chksm=eb46e852dc3161441cd59ad4e3a587a5d0a56b8478f906c05ca0e92e1438eec4145a95298e10&scene=27
6.飞到马来西亚6、蚊虫。记得锁好门,附近壁虎和蚂蚁很多。在洗手间开门时我都会小心 些,因为若有虫子爬来爬去会被吓到。女生也不必太担心,可以买蚊虫贴,贴在 床下周围,虫蚁就上不来了。离开中心记得撕掉。★蚂蚁非常多,小心不要杀生。 7、自然环境。这里空气非常好。周围都是树,各种鸟鸣。曲径通幽。花儿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813/10/10026026_777878858.shtml
7.蚂蚁阅读为什么打不开系统维护。蚂蚁阅读是一款书籍阅读类软件,内部包含大量的书籍资源,在系统维护时,会打不开,维护结束后,即可正常打开使用。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76362961107960188.html
8.蚂蚁财富怎么买股票?蚂蚁财富基金怎么赎回?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https://www.9crx.com/question/29316.html
9.小学生描写蚂蚁作文(精选11篇)小学生描写蚂蚁作文(精选11篇) 篇1:小学生描写蚂蚁作文 今天,我去公园散步,无意中走进了茂密的树林,发现这些并不起眼的“小精灵”。 我蹲下下来认真地看,发现了一个蚂蚁洞,转过来又看见了一只蚂蚁,我将一块小面包放在一棵树下,然后躲在树后像猎人一样盯着这个“陷阱”。果然,不到一会儿功夫,一只嘴馋的家伙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v25woqj.html
10.西乡书馆读书推荐43《生命3.0》——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还是会去追求蚂蚁无法理解的更复杂的问题呢?如果是这样,你觉得你能否找到一种方法来推翻蚂蚁创造者赋予你的“保护蚂蚁”的冲动,就像真实的你推翻基因赋予你的一些本能冲动一样?如果是这样,一个友好的超级智能会不会也觉得,我们人类的目标就像你眼中的蚂蚁的目标一样无聊乏味,并发展出一些与它从我们这里学习和接受的http://m.gxhhs.net/nd.jsp?id=1370
11.玫瑰第241章不会再来打扰你在线阅读蓝掉小说就在大军朝着矮丘方向走去的时候,赵迁突然感觉到手指上的戒指一震,接着便是雪儿的声音传来。 着自己走下去,他扭头眼中温柔缠绵的眼神竟洒在雪莲儿的身上。 按照梦星辰的估计,第三层应当是低阶魔士的地盘,自己手段众多,也还是能勉强驾驭,但希望不要如一二层这般跟蚂蚁一般多。 可是秦梁呢,不顾养育之恩,不顾http://www.meiyee.cc/book21/109869/24093349.html
12.写启示的作文范文18篇(全文)昨天晚上,我和我的朋友去观察蚂蚁。下面我来介绍介绍吧。 蚂蚁可真够小的啊,我想了想突然,我发现一只蚂蚁从洞穴了爬了出来,蚂蚁走着走着,忽然,蚂蚁前面有一只死的小虫子,蚂蚁一下冲到死的小虫的前面,蚂蚁好像说:“ 这小虫子可真大呀,它怎么也搬不动,它想着想着忽然有一个馊主意,它就去洞穴里找救兵”。蚂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3xr4yo2.html
13.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精选11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论文 篇1 https://mip.wenshubang.com/hanyuyanwenxuebiyelunwen/160816.html
14.蚂蚁新村每日答案汇总支付宝今日蚂蚁新村答案最新蚂蚁新村每日答案汇总 支付宝今日蚂蚁新村答案最新 近来超火爆的0.1折手游为什么那么受玩家追捧,因为充值一百元只需花一块钱。同时还有所谓的内部福利号,进游联系客服能获得5千充值卡等大量福利,而且充值1元能获取价值几十甚至上百元的物资,这是普通游戏无法企及的。目前艾玩互娱游戏,酷北鼻游戏这两个平台都可以体验https://www.daqmw.com/gonglue/29154.html
15.有关游泳健将作文(专业7篇)可过了一会儿,我定睛一看,只见小蚂蚁还在水里挣扎。我心想:谁叫你别处不去,偏往我身上爬呢?可又转念一想:好歹它也是一条生命呀,再说它,又没有伤害我,怎么能这样要它的命呢? 正当我后悔时,只见蚂蚁在水里像游泳健将一样,后脚用力地,蹬着水,两只前脚“抓”着水面拼命地向岸边游来。它的两只触角像螺旋桨https://www.xfanwen.cn/art/61a2ee0c13627.html
16.黑洞书馆古早风,男主有黑道产业~剧透:女主穿进古早书里,不小心和反派搅和了下,等意识到这是古早小白文的剧情后,立马跑路了,反派开启慢慢追妻路。(之所以剧透是怕大家前几章看得云里雾里)高亮:小学生流水账式文笔!!!? 谢谢大家的不嫌弃与支持,在此鞠躬。读者催更报更群:784065800安卓可以用新版旋风或者蚂蚁加速器苹http://www.eninepump.com/
17.《集异璧之大成》:一部跨界思想的奇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评“曾星智100本推荐书目”第15本、《集异璧之大成》,[美]侯世达,跨学科/人工智能/思想奇书。笔记/曾星智,一个跨学科思想的专业投资者,公众号:ztouzi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的这部《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是一部思想的奇书,作者将数学、绘画和音乐中的思想串连在一起,把我带进了一个又一个的思想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819993/
18.刘军宁: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社会环境中,通过标定财产所有权的范围所体现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界限是实现自治和作出有效的道德判断所必不可少的。取消了财产权,也就取消了道德生活的可能。两只蚂蚁抢面包屑,两只狗抢骨头,两头狮子抢猎物,它们没有作为财产权的所有权观念,凡是自己能凭武力得到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没有财产权及其相应的观念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774.html
19.实锤了!马云这七宗罪被锁定,自此将万劫不复划界“总体来看,三大运营商上半年运行数据呈稳定增长状态,随着5G网络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趋势不断加强,2020年三大运营商发展可期,而这也是中国通信在5G时代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产业研究分析师李朕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968022.html
20.最美的童话你来书写——记美籍科学家郑祥建教授(一)凤凰网浙江去年九月,我们一起去云南,适逢大雨,教授的鞋子有点豁嘴,路上的黄泥水就借道豁口,与他做功夫。走在崇圣寺的石阶上,黄泥水噗嗤噗呲,煞有介事地唱歌。我与他开玩笑说这鞋子要进博物馆了。他说正有这想法,实在不能穿了,他要制成标本,彰显其陪伴他从美国走到澳大利亚走到中国之功绩。郑祥建教授说,鹏之徙于南冥https://i.ifeng.com/c/86grHrOsCYO
21.这场关于《神奇校车》的母子“对话”,谈的可不止是书她带着同学们去参加声音博物馆举行的音乐会,可是半道上,校车抛锚了,而抛锚的地点是在一个闹鬼的老房子前,有许多奇怪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遇到这么好玩的事,卷毛老师是不会放过的,她把校车开进了鬼屋子…… 同学们决定拍一部有关蚂蚁的电影,他们要把凯莎的蚂蚁打造成好莱坞大明星,可是,小家伙逃跑了!卷毛老师二话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2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