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感觉在刚读书的人身上可能还不太明显,但在有了一定阅读量,读了多年的书,体会到知识的波澜壮阔后的读者身上,这种问题会更显然,对其解决方法的寻求也会显得更为迫切。
那么,笔者就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自己多年的读书经验和一些大家的阅读体会,来谈谈我们究竟该怎样去高效阅读?
一、读原文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可以说,学习的方式归根结底还是读书。
所以,读书,还是应该读原文。
但是即便是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且长期坚持读书的人也常常面临一些困惑:
究竟读什么书才算读书?读小说算读书吗?为什么我读过的书很快就忘记了,那我的阅读是不是没有作用呢?我读书特别特别慢,要一两个月才能读一本,但有朋友3天就能读完一本,是不是有什么特殊技巧啊?
那么,究竟该如何去高效地阅读呢?
二、明确自己阅读的目的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能带给我们什么?这是我们在培养阅读习惯前首先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只有真正了解了读书的价值,我们才能积极地自觉地,而非抵触性地去阅读。
阅读一般有两种目的,一个偏现实方面,一个偏精神方面。阅读的实用性目的一般是获取知识,比如从小到大课堂上学习所用的书本以及资料书,阅读这些书,主要是为了升学考试。又如一些考研考证的书籍,或者经济学法律学等偏理工科的基础书目,阅读他们的主要目的也偏于现实,为了获取知识以应用于实践中。
而另一种阅读,也是我们常说的阅读,则更倾向于人文。
这种阅读类别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为主,代表作如中国历代的诗歌散文集,如《诗经》《离骚》《花间集》《杜工部集》,还有《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窦娥冤》《桃花扇》等戏剧作品,以及当代小说如《白鹿原》《红高粱》《秦腔》等;除此之外,还有世界各国各富魅力的文艺作品、文学批评巨作等。
读这些书籍,目的性没有那么明显,效果也会更长远一些,这属于一种非物质追求的阅读行为,目的在于放飞思想,寻求精神的栖息地。但就如同现在流行的那句话一样——
"你读过的书,都藏在你的气质里。"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书选择不同的读法——"大观法"与"沉浸法"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复杂的,针对不同的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早在春秋战国,中国的孔圣人在教育弟子的时候都知晓要因材施教,如今信仰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更应该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先明确放在自己面前的究竟是哪一类书籍,这样才能接着选用最合适的阅读方法。
针对工具类的书,就把它当工具来用就行了。需要哪点知识,可以直接翻到那个位置,用完了直接放在一边就好,没必要强迫症一样把全本看完。
而有些书,甫一拿起就让人感受到她的魅力。
这种书往往是一些文学性强或思想性极其强烈的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如曹禺的《雷雨》《原野》,老舍的《茶馆》,汪曾祺的《受戒》,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等,有些如《资本论》《社会契约论》等经济社会学的著作也在此列。
还有些书,第一遍阅读时把它当消遣,但在阅读中却逐步发现它的巨大价值,那么就可以进行第二次阅读。阅读方法也从"大观法"转向"沉浸式"。
四、对于那些没有阅读意义的书,要学会果断放弃
并不是什么书都能算"书"的。有些书读了,能让人获得知识,增进修养,寻找精神依托,甚至让人走出抑郁,拯救自我,如《生命的重建》。而有些劣质、媚俗、三观不正的书,则能拉低人的修养,给予人太多负能量,甚至促使人犯罪,走向偏激之路。
拿到一本书,一定要记得先看目录,很多人直到大学读完都没养成读书先翻目录的习惯,这点是格外需要注意的。一本书的目录往往就把这本书的内容简化地传达给了读者,也能让读者很直观地感受到本书哪一章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而哪些章节自己已经很熟悉,翻看一下即可,没必要再细细去读。
序言和后记也是一本书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序言。
一般来说,在序言里,编者或作者会把书的内容做一个简介,其中很多都是学术界的权威观点,也是对全书精华的一个提示,如《包法利夫人》《简爱》《红与黑》《白鲸》等书的序言,多是如此。尤其对于这些外国名著而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语言习惯的差异,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产生地域文化隔阂,从而不能较好地体会作者的深意,而阅读前言,起码能让读者不至于因前几页的繁琐而错过那些著作的价值。
目录是判断一本书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途径。
许多人嫌自己读书慢,却一直不愿意花费两分钟研究一下目录。比如一本章回小说,目录能直观地看出剧情走向,有些书是否剧情俗套毫无新意,先看看目录,再随意翻开几页正文,一切都明了了。
再比如学术类著作,这类作品的目录往往更严谨,就像我们写毕业论文一样,目录必须直观反映出这一章这一节的内容,这对于我们查找我们需要的观点和学术成果是非常简便而高效的。
五、不随波,不盲从,要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关于阅读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合自己。阅读方法千千万,但适合自己的只会是一种,而且是独特的一种。
可以参考的如《朱光潜谈读书》,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英国伍尔芙的《如何去读一本书》等。暂时想不到或不知道该读什么时,可以参考一些名家书单,如民国时期胡适、梁启超、钱穆、鲁迅等诸大师应《京报副刊》征召而列出的书单,又如北大清华等高校列出的必读书目等。
但完全听从名家的阅读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人与人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文学修养不同,读的书,读书的方法也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