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的方法”打开罗胖罗振宇,是这样的——
15岁遇见金圣叹,知道世界上真正的精彩深藏不露,须用心才能看到。
17岁遇见蒲松龄,知道深情者能见人所未见。
20岁遇见陀思妥耶夫斯基,知道人性有光辉,也有暗影。
24岁遇见阿加莎,知道再混乱的世界,也能被秩序和智慧复原。
30岁遇见高阳,知道要理解任何人,都必须设身处地、遵行恕道。
40岁遇见万维钢、吴军、何帆、熊逸等写书的人,渐渐鼓起了创办得到App的勇气。
49岁出版《阅读的方法》,他以后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本书的扩展和延伸。
阅读就是“做一点小努力,多自己很满意”
罗胖在新书《阅读的方法》里问我们:
1.你对自己读书的样子,是不是还挺满意的?
2.拿起书翻上几页,做一点小努力——这种让自己满意的方式,是不是还挺容易?
我们会永远喜欢自己读书的样子。
就从这本《阅读的方法》开始,开启别开生面的阅读之旅吧!
24条阅读道路,条条都有壮美风景
阅读的方法,是从一个点自然通向另外一个点的方法。《阅读的方法》的24个章节,也是24条供你跳跃寻找的道路——
你可以在第1章推理,把握复杂世界的底层逻辑;
你可以在第7章风物,感受生活在别处的乐趣,涤荡心灵;
你可以在第14章建构,将写书人探索出来的创新方式为自己所用;
你可以在第20章趣味,细细品味那些古已有之的体验。
请相信,每一条道路上你都会有奇遇。
前言(节选)
阅读的方法,本来有两条路。
一条路,是对书负责。也就是教你如何高效率地把一本书吃干榨尽。
如果你是要应对升学考试,或者是学习某些专业知识,这类方法确实有用。市面上有很多这样的书,中国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实践。比如明朝的张溥,读一本书,先抄一遍,再高声朗读一遍,然后把抄的纸烧掉,再重新抄,重新朗读,重新烧,大约七八遍就可以成诵,这就是所谓“七焚读书法”。
不过,我要提醒的是:这样读书,需要极强的目标感和极大的心力支撑。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其中滋味。
我高考结束的那天,亲眼见到一位同学,把自己桌上的、抽屉里的书整整齐齐地收拾好,拿到操场上一把火烧掉。他说,“这辈子,我再也不碰书了”。我完全理解他那一刻的感受。后来这些年,我又遇上过很多有学位、有知识,但就是坚决不读一本“没用的”书的人。有一次,我和一位学者聊起这个现象,他叹了口气,说了一句很重的话:“厌学,是心灵的癌症。”
不管多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果只顾对书负责,而不管人的感受,最终导致一个人厌学,那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而你眼前的这本《阅读的方法》则相信另一条路:对自己负责。
所有的方法,都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这本书只有一个目标:让你乐于阅读。所以,与其说它是“阅读的方法”,不如说是“爱上阅读的方法”。
爱上阅读的方法,说来也简单,就是:一个段落不喜欢,就跳过去。一本书不喜欢,就换一本。就像一个闯进游乐场的孩子,奔跑撒欢,辗转于各个项目之间,碰到无趣的,转头就走;遇到喜爱的,就玩个不亦乐乎,单纯享受玩耍带来的快乐。
这个过程中,唯一需要护持其不灭的,只有心头的那一盏灯火:能持续觉察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对自我心性的增进。
我知道,这种读书的主张不太符合通行的观念。
有很多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清规戒律:要读经典、要读原著、要逐字阅读、要精读、要结构化阅读、要做笔记……说这些“要”的人,都是好意。他们把书看成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山,把读书看成了步步登高的朝圣,知其路途艰辛,所以生怕我们行差踏错,遭遇歧途。
但你有没有想过,书籍的世界,其实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张网?
山,才需要费力地攀爬,而网,则允许我们愉快地从一个节点跳到另外一个节点;山,有从低到高的次序,而网,处处相通,没有前后高低之分,只要你愿意,任何一条路都可抵达终点;山,只有一个顶点,而网,每一个节点都有变成枢纽的可能。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上初中的时候,我家书架上有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繁体字,竖排版,我是看不懂的,但是这书名让我觉得演员这个行当很高级,所以报名参加了学校排练的话剧。因为成了演员,我莫名其妙找来了一本《悲剧心理学》,看了几页,没意思,扔下了。但是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作者朱光潜是安徽老乡,所以又借到了他写的《西方美学史》,当然还是看不懂,又扔下。但我从中知道了几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字,尤其觉得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很有意思,于是写进了一篇作文,受到了表扬。既然有了表扬,觉得自己也不好意思不懂点哲学,于是就……这么一路滑到了今天。
这段看上去都不能称为“阅读”的“阅读经历”,既没有恒心,也没有系统,既没有循序渐进,也没有切实的收获,几乎犯了所有读书方法论的大忌。
但是那又怎样呢?回头来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本书都没有辜负我。它们从不逼我读完,也从不问我要什么心得,它们只是一站站地把我接力送到下一本书的面前。而其中有很多知识的触角,像一颗暂不发芽的种子一样蛰伏着,在我后来的日子里偶尔钻出地面。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早已深受其惠。
对书负责的方法,常常把人当作一只空碗,等着书往里面注入知识的甘露,要求人必须涓滴不漏地接受它、消化它。而对人负责的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它相信,人的心灵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性,只要一直保持读的“意愿”,总会由一个兴趣催生出无数兴趣,一个问题带来无数问题,无休无止、无穷无尽。
一个愿意在书籍世界流连的阅读者,他的任何行动都会触发意外的邂逅;迟早有一束微光会点燃他,让他“突然沦陷”。他此后的一生,既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又能得到阅读的回报。阅读将成为他终身相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