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上海图书馆馆藏,金庸的族谱《海宁查氏族谱》,和金庸祖父查文清于清光绪丙戌(1886)年考中进士的《会试硃卷》。
金庸(本名查良镛)是香港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支妙笔开创的武侠世界,影响了几代人。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贸办特别策划“金庸展—上海站”,从香港借展300余件重要展品。正如香港作家联会为展览特别发来的贺信中所言,相信通过展览,有助于观众对于这位拥有华人读者最多的作家加深认识,并从中获得启发。\大公报记者张帆(文、图)
把香港当成第二故乡的金庸,与华东地区渊源深厚。他祖籍浙江,在上海完成学业并踏上职业生涯,也是从上海出发前往香港。因此,展览也有大侠“回家”的味道。
徜徉展厅,还可以通过五大元素来多层次了解先生的生平和成就,那就是:家、书、棋、报和剧。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昨日展览开幕礼中以视像致辞。他表示,查良镛的作品不仅风靡全球,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60年来,金庸是华人社会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金庸文化”对文学创作、影视娱乐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可谓无远弗届。
李家超特别感谢上海图书馆向展览借出珍贵展品。他希望观众通过参观金庸展,回顾其小说创作历程,并细味其作品中蕴含的爱国精神。
家:一代宗师生于海宁
在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主人公陈家洛一次夜访海宁老家的情节读者肯定不陌生:海塘观潮,吃糖藕要把糯米先挑出来……缘何对于当地的习俗如此熟悉?因为先生正是浙江海宁人。
上海展从金庸的成长足迹说起。金庸和陈家洛一样出生在海宁。为了让内地观众更好地了解金庸的家世和与华东地区渊源,上海图书馆提供了两件珍贵馆藏,一件是金庸的族谱《海宁查氏族谱》,一件是金庸祖父查文清于清光绪丙戌(1886)年考中进士的《会试硃卷》。
书:从读者进阶到作者
金庸的作品魅力何在,很多人不约而同聚焦儒雅的文笔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优势从何而来?正如金庸自己曾提到:“年轻时培养我创作能力和写作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是读书。”
书,是本次展览中的一个重点,包括了金庸读过的书和他创作的书。比如《周易研究》、《真气运行法》、《小说理论》、《艺术与幻觉》、《婚姻和道德》、《佛教起源研究》等,在一本英文版《佛教思想的途径》中,还能看到他亲笔做了红色标注与笔记。
棋:与大师共谋“和谐”
除了读书,围棋是金庸一生的爱好。除了拜师学习棋艺,更不时在家中摆下棋局,邀请棋友切磋。《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天龙八部》及《笑傲江湖》那些对弈场面说不定就是他日常心得积累。上海展览中,特别布置了一盘巨大的“珍珑棋局”,灵感来自《天龙八部》。
“棋”元素在展厅内不止这一处虚构的棋局。展览的档案展品中,有金庸所藏的香港围棋协会1984年6月刊《弈》和书籍《影的让分围棋秘密编年史》。难得一见是金庸用过的棋盘。原木的围棋棋盘和黑白两罐棋子保存完好。
相对而言,棋盘边上的一张蓝白格纸不仔细看很容易错过。这张纸来头不小,那是1986年10月25日,由香港围棋协会举办的金庸与他的偶像吴清源对弈“荣誉性的一盘棋”比赛棋纸。纸上清晰记录,执白一方吴清源以四子胜,棋盘上方还有“光辉永恒”字样。
报:武侠之旅起自大公
金庸在内地读者心中,是一个武侠宗师的形象。今次的展览,还详细向大家介绍了他报人的身份。
在另一个展区,还有一件珍贵的展品,是刊登金庸第一部武侠作品《书剑恩仇录》的报纸。1955年,查良镛开始以“金庸”为笔名,在《新晚报》发表新派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连载之初,并未受到特别注意,但随着小说人物陆续出场,加上小说故事的独特历史背景,情节发展和热闹的打斗场面,渐渐吸引读者追读,最终一纸风行。
剧:实景场面倾倒剧中人
如要问内地读者,他们与金庸的第一次“邂逅”是在哪?十有八九是在“剧”中。获悉“金庸展”在上海举办,很多香港演员都发来祝贺视频,包括汪明荃、刘德华、佘诗曼、黄日华、吕良伟、李若彤、周海媚等。
上海站的展厅内,金庸“剧”元素也非常重要。特别邀请了跨界艺术家马兴文在展厅内用经典武侠场景再现的方式创作了“金庸书房”,通过光影片段,带观众进入金庸的武侠世界,深入其中还可见雕塑版“十四字对联”。
展览现场,恰逢令狐冲扮演者吕颂贤和“建宁公主”兼“阿紫”刘乔方前来观展。忆起当年的拍戏时光,两人不约而同表示,能够演出金庸作品真的很幸福。吕颂贤直言,拍摄金庸作品成为他演员生涯的转折点,“金庸老师的作品非常厉害,带动我们这些演员被更多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