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即使作者对傅慎行有所偏爱,但《掌中之物》仍然是一部反斯德哥尔摩的小说。
2、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让傅慎行帅、宠、爱而不得,替他作一定程度的洗白)
3、《掌中之物》的三观正确
4、我喜欢《掌中之物》,因为我喜欢何妍
《掌中之物》被誉为反斯德哥尔摩小说的一面旗帜,为很多读者津津乐道。但反对的人也不少,有人认为《掌中之物》披着反斯的外衣,实际上在替傅慎行洗白,替他的恶行掩饰,是一部失败的反斯作品。
关于这个观点,不妨读一下这篇书评:
正如该文所言,《掌中之物》的作者鲜橙,明里暗里为傅慎行说了不少好话,甚至在作品的后期,不合逻辑的将傅慎行打扮成一个卑微的、爱而不得的可怜角色,从而制造故事张力,推动情节发展。关于这个说法,我尤其的同意,虽然我非常喜欢《掌中之物》,但我认为后期的这个人设和处理,实在是小说的一个失误。
但是,我认为这个失误在于不合常理,人物行为不符合逻辑,却并不构成小说“不反斯”的理由。
我们不妨列举一下以下的场景:
1、一个杀人犯,样子丑陋,举止猥琐,性格怪癖,行事荒谬,从头到脚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这种人不必多说,早死早超生,死在我面前,我都不会多看他一眼。
2、一个杀人犯,眉清目秀,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因为犯罪被判处死刑。这种人,我会流露出一些叹息,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可惜了。但是,犯了罪就要被裁决。
3、一个杀人犯,不但相貌英俊,家财万贯,还对我百依百顺,温柔体贴,负尽天下人也不负我。对于这种人,我去报案,我指证他犯罪,他被判处死刑。在他行刑的那一天,我痛哭失声,难以抑制,过后还对他的好念念不忘。
对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有问题吗?我觉得没有问题啊,公义归公义,私情还私情,做人只要公私分明,那又有什么问题呢?
在知乎上,经常有人问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喜欢傅慎行,我爱傅慎行,我是不是变态啊?”
我的回答是:“爱一个人”这件事本身肯定不是一件错事。评价对与错的标准是:你是否因为爱上傅慎行而做过正确/错误的事情。
有人因为爱傅慎行,包庇他,纵容他,和他同流合污,这种爱是错的。
有人因为爱傅慎行,收集他的犯罪证据,去报案,指证他犯罪,避免他一错再错,这种爱是对的。
难道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
当然,何妍根本不爱傅慎行,这一点本文后面会论述。
13089959一文的一个观点是“如果读者将重点放在傅慎行身上,如果读者对傅慎行的‘爱而不得’产生共情,那么就是对罪恶的宽容”,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的。我接触到的大部分读者,根本就不喜欢傅慎行,对他恨之入骨。少部分表示喜欢同情他的,也会明确的表示“对不起,傅慎行还是必须死”。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相信在这个层面上,绝大部分读者还是能做到公私分明。
所以,《掌中之物》仍然是一部反斯德哥尔摩的小说。
对于这个观点,我持保留意见。反斯的小说确实可以这样写,但这不是反斯的唯一写法,鲜橙采取的是另一种角度。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鲜橙写《掌中之物》是给哪些读者看的?这部小说是针对霸道总裁文,但却不是写给霸道总裁文的爱好者看的。那些人明知道《掌中之物》就是用来讽刺他们,怎么可能会自己过来找抽。
《掌中之物》最主要的受众,大部分都是思维正常的读者,有很多本身就对霸道总裁这种套路不屑一顾。他们看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这面反斯的旗帜,是如何对霸道总裁套路打脸的。
对于这部分读者来说,例如我,会怀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世界上会有人带有斯德哥尔摩情结和行为的呢,这很奇怪啊?
是的,为什么会有人爱上一个杀人犯呢?这不是有违常理的事情吗?
鲜橙塑造傅慎行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解答这个疑问,要让读者感同身受,傅慎行是个很“可斯”的男主角。
就好像,我们要写武侠小说,我们是不是要塑造一个武艺高强,坚不可摧的反派,再让主角历尽千辛万苦去打败他?
如果我们要写侦探小说,我们是不是要塑造一个善于隐藏,工于心计,狡猾多端的疑犯,再让主角抽丝剥茧识破他?
所以,现在要写一部反斯的小说,作者是不是要塑造一个很“可斯”的反派,再让主角坚决不斯他,从而达到反斯的目的?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塑造一个“可斯”的反派,让读者感同身受呢?
写傅慎行给何妍锦衣玉食?读者又吃不到,穿不上。
写傅慎行给何妍买名牌包包,出入豪车?读者也看不到,坐不上。
要让读者感同身受,自然要从情感方面入手。所以,作者明写暗示,写了傅慎行一大堆的优点,还煞费苦心的为他打造不幸的童年,爱而不得的苦恋,卑微的表白和死后的忏悔。
是的,作者为傅慎行堆砌了一卡车的可斯之处,问题是:你斯了吗?如果你看一本小说都会斯,那么,可以想象现实生活中,你也必定斯得死去活来。
据我所知,大部分《掌中之物》的读者都没有斯,不能将一部分人对傅慎行的一部分共情视为对犯罪的纵容。人本来就是复杂的生物,恨和爱之间并不那么绝对。
再举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下两者为何不能混为一谈:假如傅慎行为何妍拍摄的那段视频就摆在我面前,我会想看吗?坦白讲,如果是我一个人独处,我会想看。我会看出快感吗?我诚实的回答,可能会,这个视乎拍摄的质量。但是,看完之后,我会将这段视频作为犯罪证据,提供给司法机关。在现实生活中,我绝对不愿意有女性遭受这样残酷的对待,也绝对认为,傅慎行的恶行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这两种想法,并不矛盾。
是的,英俊的犯罪者,确实会收获更多的同情。但是,傅慎行必须死,这是底线。能够守住这条底线,就是守住了善与恶的边界,也是斯和不斯的边界。13089959一文不应该以偏概全。
说完了反斯和不反斯,接下来说说《掌中之物》的三观。在我看来,反斯不反斯存在争议,还情有可原。但《掌中之物》的三观,无疑是正确向上,导人向善的。
一些人说《掌中之物》三观不正,主要原因是,作者给予了傅慎行太多优秀的特质,英俊:冷酷、有钱、情深、体贴;同时还赋予傅慎行太多可以被宽容的理由:不幸的童年、爱而不得的悲哀、死后卑微的忏悔。导致很多人对傅慎行产生了共情,理由和不反斯大致相似。
但是,作者对于傅慎行的罪恶行径,也是明明白白的写出来的啊,小说中大概是这样呈现的:
傅慎行是个杀人犯。傅慎行英俊潇洒,年少多金,深情款款,爱而卑微。
有些人也许就说了,对啊对啊,就是这样,小说为什么淡化傅慎行的罪恶,将笔墨重点放在他的优点上,这不是三观不正吗?
我就笑了,那是因为你们只看得到傅慎行的优点,看不到他是个杀人犯。傅慎行是个杀人犯,这几个字虽然小,却也是凿在傅慎行额头上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还能以同等大小的字体显示在你面前吗?多少渣男出轨、家暴、杀妻,但在人前衣着光鲜,说话温文尔雅,表现风度翩翩,他们的演技比傅慎行不知道高明多少。
《掌中之物》的三观是否正确,不在于傅慎行这个反派被披上了多么光鲜的外衣,而在于作者描写的主角,是如何对待这个反派的。实际上,正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丑恶的一面总是被掩饰,恶人往往装扮成衣冠楚楚光鲜夺目的模样,我们才更加需要正确的三观去指导自己认清真相,扬善除恶。
拿傅慎行来说事也就罢了,还有人认为何妍三观不正。因为何妍对傅慎行动心了,在床上被爽了,她爱上傅慎行了,所以生下了傅慎行的孩子。这样的逻辑,真是令人无语。
有些人寻找所有蛛丝马迹,从中挖掘何妍爱上傅慎行的证据。但是,对于小说中明明白白的描写,却视而不见。
外面天色渐暗,照片上的人开始模糊不清,她伸了手去摸床头上的台灯,在灯光初亮的那一刻,目光无意间扫到床头上的摆件,人却是倏地一怔,顿时愣在了那里。那是一个巴掌大小的瓷娃娃,笑眉笑眼的男宝,是她在出逃前都不忘塞进母亲的行李箱,好能带给梁远泽的那个瓷娃娃。
何妍的手抖得很厉害,抓过那个瓷娃娃来细看,待看到娃娃眉梢上那个瑕疵一样的黑点,眼泪猛然间就涌了出来。这是梁远泽买给她的那个,这是那个代表着梁远泽的“男宝”。她忍不住又哭又笑,怕被客厅里的阿江听到,不敢发出半点声音,只能用尽全身力气捂住了嘴,把所有的一切都压在掌中。
梁远泽还在,他并没有真的离开。原来,他还在这里,就在她的身边。
阿江在外久久听不到何妍的动静,不免有些担心,上前轻轻地敲门,叫她:“何小姐?”
何妍连忙把瓷娃娃放回远处,胡乱地摸了两把脸上的泪水,抱着相册起身去给阿江开门,问他:“什么事?”
她脸上的泪痕太明显,阿江小心地看她一眼,问:“您没事吧?”
藏不住的东西她也就不打算藏,闻言只是笑了一笑,答道:“没事,就是看到以前的老照片,忍不住哭了一场。”她面上多少有些尴尬。看了看阿江,又道:“别告诉他了,省得又惹是非。”
阿江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他忍不住偷偷打量何妍,她面色依旧苍白,因挂着泪痕,更添几分柔弱憔悴。可不知怎地,他就觉得她和之前有些不一样,到底哪里不一样他却说不上来,观察了半天,只猜可能是眼睛刚被泪水洗过的缘故,好像比刚才亮了许多。
何妍察觉到阿江在打量自己。面上却依旧镇定,她先去卫生间洗了把脸,这才把挑拣出来的那些照片收在一起,和阿江说道:“走吧。”
何妍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的欲望,宛如行尸走肉。只不过仅仅看到了梁远泽留给她的瓷娃娃,生命力就重新回到何妍的体内。光凭这一段,瞎子都看得出何妍到底爱的是谁,还需要拿显微镜找何妍爱傅慎行的所谓证据吗?
还有人用何妍生下了傅慎行的孩子来说明这小说三观不正,好吧,我来捅一下这个马蜂窝。
何妍在小说的结尾,生下了傅慎行的孩子。
这一点是整篇小说里面,争议最大,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很多人即使喜爱这部小说,也不满意何妍的这个选择。而很多人指责这部小说三观不正,不是反斯德哥尔摩时,更是利用这一点来大肆攻击,说何妍爱上了傅慎行,生下了傅慎行的“贱种”。
何妍为什么要帮傅慎行生下孩子?何妍为什么要生下傅慎行的“贱种”?
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问出这样问题的人,才是三观不正!
如果有人不知道这个问题有什么问题,那么我重复三遍,你们细品细品。
何妍为什么要帮傅慎行生下孩子?
何妍为什么要帮傅慎行生下孩子??!!
何妍为什么要帮傅慎行生下孩子????!!!!
看出问题在哪里了吗?
敢情一个女人怀孕了要生孩子,目的非得是“帮男人生”是吧?问这个问题的人,是不是预设的前提是,女人就是生孩子的工具啊。
难道这个孩子不是何妍的孩子?何妍生下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错?
我根本不认为何妍爱上了傅慎行。
好吧,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姑且认为何妍爱上了傅慎行,甚至乎,何妍因为爱他,所以在傅慎行死后,帮他生下了孩子,那又如何呢?她的所作所为,害了谁了吗?对社会造成什么危害了吗?为这个世界生下一个健康的婴儿,到底怎么就三观不正了?
何妍最终生下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正常的选择。当然,她要是打掉这个孩子,也是一个正常的选择。这道题目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大道至简,要评价一个人的三观是否正确,不要主观臆断她心里面怎么想,她出于什么目的去做这件事。我们要尊重客观的事实,并且看她的行动带来了什么后果。
何妍在遭受侮辱后马上去报警,没有任何犹豫。
何妍救下了于嘉,那怕因此而得罪傅慎行。
何妍救下了陈禾果,那怕因此暴露自己。
何妍在备受傅慎行宠爱的情况下,依然坚决离开了他。
何妍对傅慎行曲意逢迎,只为了保护田甜,避免她嫁给傅慎行。
何妍劝傅慎行不要沾染毒品。
何妍已经帮过陈禾果一次,不想帮第二次;直到陈禾果拿出她奶奶来哀求。
何妍做内应,掀翻了整个傅氏,导致傅慎行穷途末路。
何妍宁死不答应傅慎行生下孩子,让傅慎行抱憾而死。
何妍做了这么多事情,有些人视而不见,非要从蛛丝马迹里面寻找何妍爱上傅慎行的证据,非要攻击她三观不正。
对于这种人,我想说的是:何妍为什么要放弃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去为你们树立那种歪曲的三观啊?
再重申一次,一个女人,在自愿的情况下,生下一个健康的婴儿,永远不会是一个错误。是的,这个孩子身上有傅慎行的DNA,他的样子可能长得像傅慎行,又如何?有何妍梁远泽这样的父母,难道他不会成为一个三观正确的人吗?
说一下傅慎行那封信。
这封信令我有一点感动。但感动的理由,并不是傅慎行求而不得的爱情,而是,傅慎行在这封信中,表现出来的那一点点转变。
是的,傅慎行有一点点改变,他终于还是释放了一点点善意,学会了一点点怎样去爱人。傅慎行曾经说过,宁可让何妍在他怀里死去,也绝不会对她放手。但最后,傅慎行还是放手了,这总比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要好一点点。
有人也许会说,傅慎行之所以放过何妍和梁远泽,那是他的心里终究怀着希望,希望他们能够生下自己的孩子。事实上,还真是梁远泽的劝阻,才导致何妍把孩子生了下来。但,即使如此,这也证明傅慎行能够用善意去揣摩人心,对于一个恶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转变。
留意一个细节,傅慎行的遗书,被刻意安排在一年后才寄到何妍手上。这时候,他的孩子是否能够出生,早已尘埃落定。傅慎行并没有打算用这封信去感动何妍,让她生下自己的孩子。傅慎行心中体现的忏悔,还是真实可信的。固然这种转变,绝对不足以弥补傅慎行的恶行,他也绝对不配得到何妍的原谅。但是,一个恶人能够真诚的忏悔,这个世界毕竟还是多了一抹亮色。
何妍不但救赎了梁远泽(她和梁远泽之间是互相救赎的关系),还救赎了傅慎行(虽然只有短短一瞬间),这进一步说明小说的三观正确。
认真的论证完了,最后,我任性的说几句话。
我认为《掌中之物》是一部三观正确的反斯德哥尔摩小说,但是,其实我不太关心这小说到底反斯还是不反斯。我喜欢这部小说也不是因为其三观正确。三观正确的小说多了去,看的过来吗?
我喜欢《掌中之物》,因为我喜欢何妍。我喜欢这女孩的勇敢、善良、坚忍、对爱情的忠贞,甚至,我喜欢她一些不可描述的表现。(再次强调,人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其中也包含一些不那么高尚的部分)
详细的分析,可以看我的另一篇书评:
所以,即使《掌中之物》有不少缺点,只要何妍的人设立住了,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