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多屏、大屏时代”,电子阅读器是否会被手机等产品冲击,成为“鸡肋”产品?“红海竞争”下,电子书硬件、服务怎样建立“护城河”?中国用户的付费阅读习惯如何?“省吃俭用买包,舍不得花钱充会员”的现象,还普遍吗?电子书阅读,如何突破“纸质阅读”的延伸,重构阅读体验?
数据显示,2021年包括“听书、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等形式的电子阅读市场产业“蛋糕”总体规模达415.7亿元,同比增长18.23%,数字用户规模已经突破5亿。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倾向“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成年国民占比45.6%;“在手机上阅读”占30.5%;“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占8.4%;网络在线阅读、听书、视频讲书占比分别为6.6%、7.4%、1.5%。
曾几何时,一款手持方便的“电子书”(阅读器)曾经是年轻人和读书人的“必备潮品”。但随着移动手机发展,“多屏时代”,传统电子书(阅读器)硬件市场,受到挑战。
本期对话:
资深科技媒体人、互联网分析师王超
电子书行业资深从业者,【得到】电子书负责人张璐莎
电子阅读器out了吗?业内:为“深度阅读”量身打造
思远:前面说到的国民阅读的调查结果,45%的人倾向于读纸质书,手机阅读的占30%,习惯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的占8.4%。怎么来看这个数据,是现在用户阅读习惯导致电子书市场就这么大,还是电子阅读器产品体验还有待完善?
“反内卷”,硬件成本、阅读方式和付费习惯的挑战
思远:市面上,基础款的阅读器价位区间在500-1000元不等,现在销售渠道的成本也越来越高,阅读器硬件能盈利吗?
张璐莎:肯定是挣钱,但利润空间已经非常低了。硬件产品只是产品线中的一个服务,是重度用户的需求。
思远:行业数据称,电子阅读器硬件平均毛利率在20%左右,怎么看这个数据?
掌阅财报显示,2015年到2018年硬件业务收入从100万元增到8800万元,但毛利率只有20%,存货率也在增加。推出iReader第三年后,就把硬件业务剥离出上市体系了,因为会拉低财报水平。
“红海竞争”下,硬件、服务怎样建立“护城河”?
思远:现在主流厂商也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建立护城河,留住自己的核心和重度用户。比如,科大讯飞把自家的AI听写技术和电子彩色墨水,融入到产品中,推出面向商务人群的电子书;
付费阅读环境改观,呼吁传统出版商“开放、兼容”
思远:看来无论是大厂还是垂直领域的企业,说到底大家都在跟自己“卷”,跟自己死磕。现在用户的阅读付费习惯怎么样了?早年间,中国用户“舍得省吃俭用买包,不舍得充值会员”的现象还在么?
趋势展望:突破“纸质书的延伸”,电子书创新阅读体验
张璐莎:未来仍然不容易。电子书的利润率比较低,用户付费的习惯和持续性,仍存挑战。但个人认为,整个市场有很大空间。
现在电子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硬件,都停留在对纸质书阅读体验的“复刻”阶段,还是纸质书的形式延伸,并不是完全新的产品——只是把纸质书内容,放在电子阅读器上。
未来大家的阅读方式还会发生变化,可能跟现在的阅读方式不太一样——可能不需要从头读到尾,需要快速在书里找到想要的内容,并且和书里的知识相互打通。如果能实现,可能是电子阅读进步。以前,我在传统出版行业时,很难拿到用户和行为的画像,谁买了书?买了后有没有读?之后又会买什么?以前,想知道,但达不到。电子书时代的大数据,如果基于这些技术去延伸,可能会有很大的空间。
思远:这是电子销售时代,各行业都在强调的事。通过用户数据,挖掘、创造新的需求。这就是数据资产的价值。当然,我们要避免“信息茧房”的出现。我们也希望能看到这样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王超:对电子书,不必悲观。它和智能手机同时代起跑、发展,从2007年到2022年,15年间iPhone进化了十几代,但电子阅读器的形态仍然很稳定,也没有被“灭掉”。证明现在阅读市场这10%的份额,就是属于它的。除非,下一代计算平台出现。
现在至少有十几家大厂商,都去做电子书、阅读APP。竞争已经很内卷了。这种局面,应该会持续下去。
作者:经济之声《远见》制作人王思远
“多屏、大屏时代”,电子阅读器是否会被手机等产品冲击,成为“鸡肋”产品?“红海竞争”下,电子书硬件、服务怎样建立“护城河”?中国用户的付费阅读习惯如何?“省吃俭用买包,舍不得花钱充会员”的现象,还普遍吗?电子书阅读,如何突破“纸质阅读”的延伸,重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