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共服务设施公园化
ParklizePublicFacility
以象山山海为概念,以“公共服务设施公园化”为策略,以象山传统民间技艺为载体,让市民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山海的自然魅力和民间艺术的趣味——让自然与日常相连,民俗文化与都市生活共振。
#设计理念
DesignConcept
象山立于东海之畔,如同中华文化中的想象力奇点,启迪着人们对梦中山海的想象。从人类与山海博弈,到与山海共存,山海的印象已烙印于人们心中。
▲规划理念与策略
#总体规划
OverallPlanning
▲总平面图
三个场馆的主大厅沿湖布置,营造出对公众完全开放的都市客厅。在这里,自然与都市生活一同融入建筑,人与建筑、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从而塑造出一座代表象山城市风貌与城市精神的地标建筑。
本次设计中独具特色的屋顶,让象山的山与海重现于城市之中。大屋顶的灵感取自于有着独特的几何形态和丰富的材料纹理的花岙岛火山岩石。同时,屋顶也是地形的一部分,被设计成为可走路登上的形态,结合丰富的当地植被景观,打造出惬意舒适的步行环境。市民可以登上屋顶观景,得到有趣而愉悦的空间感受。
▲可步行登上的屋顶
#全民健身中心
全民健身中心室内设计以象山独有的手工艺文化——象山竹根雕为意向,力求在简洁现代的室内设计中融入传统美术工艺,达到传统与现代圆融汇通的境界。
▲全民健身中心室内效果图
全民健身中心以主体育馆为中心,无论是大型活动期间还是平时训练,动线的设计都保证了使用上的便利。钢木混合结构在保障性能的同时,材质本身也带来温暖的感受,营造出独特的体育活动会场。除体育赛事外,灵活的设计也能实现其他文化活动的举办。多达1400座的可调式活动看台为室内体育馆的使用提供了最大灵活性。体育赛事、观演活动和展览会议可交叉进行,最大程度实现体育馆的资源整合和社会化运营。
#全民阅读中心
全民阅读中心的室内设计灵感取自鱼群和象山当地的开渔节,与众多书本汇集的意向一致,通过小尺度的集合,产生丰富的空间体验。阅览室配合大台阶而设置,以室外自然为背景,创造出开放的读书空间。开放阅读区的一部分与大台阶融为一体,打造自由开放的阅览体验。图书馆装饰模拟鱼群,彰显海洋文化基因;而剧场室内则以象山竹编品为意向,展现当地的独特风情。
#山海万象馆
▲山海万象馆室内效果图
#地下空间系统
UndergroundSpaceSystem
除地面设施外,我们也以TOD站点为中心进行了综合的设计。力求从多个层次展现出象山之美、象山之趣。TOD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上,让各式各样的空间成为地形的一部分。
▲人民广场片区布局
评委点评Comments
有地标性,原创性强;整体设计非常巧妙,让人过目不忘。
Itisalandmarkwithstrongoriginality;theoveralldesignisveryclever,andgivespeopleaphotographicmemory.
为象山提供了世界级东方宇宙观的话题之作。
TheworkprovidesXiangshanwithaworld-classorientalcosmologytopic.
怡静且浪漫的意境可以代表象山这座城市的精神。
ThesereneandromanticmoodcanrepresentthespiritofXiangshanCity.
非常独特的构思和浪漫化的氛围营造。
Veryuniqueconceptandromanticatmosphere.
二等奖SecondPrize
“青山卧象,山海共襄”
UNStudio联网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泛亚景观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总体规划的设计由四个关于象山的城市主题共同驱动生成。北部的老城历史区,南边的城市发展,轨交站点和TOD从东边带进了技术,西边由河流引入了自然——它们共同将我们的社区联动起来,成为人民广场的核心。
设计概念
来自四个主题的曲线形成了广场的建筑山体和广场的景观。它们构成了两个互补的景观,在场地的两端升起,相互平衡,并在之间形成山谷。它们与城市的现代性、过去的传统感,以及技术革新和自然景观形成的双重特征保持和谐。
▲景观与建筑
“山脉”创造了广场的建筑。一连串较小的公共广场在规划中有序排列,创造了一次贯穿场地的游历之旅。在东部,山体塑造了靠近东谷路一侧的地铁站上盖,与到达广场相连,将游客引入一个零售体验空间;到达广场直接通向西部,和一系列坐落在东部山谷中的广场。在那里,游客可以体验到3种不同的场景:大型节事广场、户外运动区,以及自然和休闲区。
▲贯穿场地的探索之旅
坐落在广场中部的中央广场区,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舞台,承载象山充满活力的社区。这个广场可分为到达广场、活动和节庆区,也可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圆形广场,具有一定的可适应性,能够举办不同规模的活动和节日庆典。
▲象山人民广场片区效果图
带着象山传说的想象,河流引领着人们穿越场地的探索之路,并连接着外园河与南大河。这条河将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给山地景观带来生机,用绿色覆盖场地,将我们的人民广场变成一个绿色花园。
▲场地中的水系再连接
河流从西一直延伸向东,不仅连接了人民广场内的不同区域,并延续到了东侧未来社区,这种连接将为居民的聚集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环境,并创造一个覆盖整个场地的绿化区域、一个有归属感的城市公园。
▲总体布局图
文化类项目位于新华路西侧。全民阅读中心和全民运动中心由两座隆起的山丘组成,山海万象馆则漂浮在地景之上,并在人民广场的西北入口处形成一个城市地标。连接山海万象馆和市民中心的是一个隐秘的阅读庭院,雕刻在地景之中。多维城市独家整理
为了创造一个更加活跃且有生命力的人民广场,这三个单体建筑与三个独特的公园区域一一配对,在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园之间创造一种共生关系——大型节事广场是全民阅读中心的室外延伸;阅读室为城市植入了一个室内外的城市客厅;自然和休闲的城市绿化空间创造了一个围绕万象馆的秘密花园;而户外运动区是作为象山居民的游乐场的公共健身中心的延伸。
▲相配对的建筑功能与公园
在我们的规划中,人民广场将会用一系列绿色公共空间活化整个场地,增强居民的体验,使其成为一个以社区为主导、能让游客和居民不断到访的目的地。
设计利用景观元素作为建筑的催化剂,让整个场地的南北剖面描绘出一系列山谷和山脉图景,“河流”其间。而阅读庭院又将文化单体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通高空间和室内外关系,全民健身中心也创造了一系列连续空间,沿着山形,流畅地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各类项目形成了地标性建筑网络,遍布整个场地,打造出一系列激活过渡区的节点,使整个广场一整天都能保持朝气和繁荣。
▲人民广场“山峦”剖面
▲建筑及景观布局
#交通导向型公园
作为进入象山的标志性门户,TOD商业综合体旨在将城市的想象力场景引入城市中心,就像花岱盐场和钓鱼岛。它象征着城市的面貌,也是进入广场的发现之旅的开始。从轨道交通站点出来,游客会立即进入一个隐匿在公园里的活力广场——从TOD到TOP,一个全新的交通导向型城市公园被创造出来:这是一个现代化车站的新概念,将景观的品质融入高科技的发展,将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绿色紧密结合。它是感官的终极体验,一个国际化的目的地,将当地风味与高品质的购物区相结合,迎接游客来到一个未来的绿色空间。
▲TOD概念设计图
#深蓝步道
深蓝步道提供了一个以天窗连接地铁平台与地下一层到达广场的中庭,并可直达人民广场。这段旅程为游客带来一连串以社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空间。地铁站也通过下沉式中庭与地下相邻的公交枢纽串联。深蓝步道延续了抵达体验,大型的下沉式开放中庭用于艺术装置和社区活动,沿途的瀑布在天空和海洋间创造了一个直观的视觉体验,是人们进入象山中心的第一站。
具有科技感的弧形上盖为TOP提供大面积遮阳,在视觉上连接所有的交通、商业和住宅项目,并与图书馆产生城市对话。它以一个标志性的姿态,在建筑和总体规划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到达广场-深蓝步道
嵌入景观之中的全民阅读中心向大型节事广场开放,向广场上的人们展现一个知识图书馆,并且模糊了室内外边界。广场和阅读中心融合,这两个公共空间成为一个整体。全民阅读中心分为三个区域,在地下一层相连,在地面分为两部分,而深蓝剧场是一个仅由屋顶连接的独立单体,它们可以在不同时段灵活使用。
▲全民阅读中心效果图
全民健身中心位于地块的西南区域,在“山谷”和丹南路之间开放。它由两个主要区域衔接而成:西边的多功能竞技场,以及东边的球类和休闲场馆。人民广场的户外运动区位于全民健身中心旁边的下沉式花园,作为全民健身中心的户外延伸。
▲全民健身中心室外效果图
漂浮在水面上的山海万象馆主要由两个体块构成,开放的布局按层串联起各个展厅。它既是人民广场西北入口的新门户,也是吸引游客进入广场的地标。平和宁静、简约现代的形式,展现了其内部历史及城市规划展览的过去/未来双重特性。
▲山海万象馆效果图
最大化地将建筑占地通过生态回归市民。
Returningthebuildingareatothepublicthroughecologymaximumly.
将人民广场的仪式空间转化为可活动、有活力的人性化空间。
TransformingtheceremonialspaceofPeople'sSquareintoanactive,dynamicandhumanizedspace.
起伏的地景将建筑与景观充分融合,创造了有想象力的空间图景。
Theundulatinglandscapefullyintegratesthearchitecturewithlandscape,creatinganimaginativespatialpicture.
象心塔的巧妙设计启发对星空的思考。
Thecleverdesignofi30XiangxinTowerinspiresustothinkaboutthestarrysky.
三等奖ThirdPrize
“经略山海,万象归心”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博埃里(BOERI)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以人为本,塑造共同记忆和想象
PutPeopleFirst,ShapingSharedMemoryAndImagination
有感于象山经略山海的城市历程和人民从古至今从未止歇的山海想象,设计在人民广场这一承载市民众多公共记忆的空间,注入新时代下人民全新的想象力,将其转变成融合历史和未来的活力中心,打造面向每一代人的想象力之心。
以人为本的生长式设计理念——在保留市民心中重要的城市记忆和活动空间的基础上,塑造一个随时代共同呼吸、生长的人民广场,通过在人民广场建立象山人与历史和未来的联结,在铭刻象山人民过去美好印象的同时,开启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从塔山到海洋,从仙子国到象山,象山的城市发展与山海关系密不可分。象山,是一座具有山海特征的想象力之城。其中,人民广场更是承载了象山人民二十年来的公共记忆。人民广场也将以这次广场更新为契机迎来从过去的“城市综合广场”到未来的“城市想象力之心”角色的转变。
▲场地理解
我们深切体会人民广场中“人民”的意义。设计团队深入现场,通过踏勘、访谈、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群众呼声,我们认为这是科学有序开展工作的基础。在600余份政府调研问卷数据基础上,我们得出结论:广场内部的象群雕塑、圆形广场、休闲草坡,是现场调研中提到高频地标,是象山市民最为重要的城市记忆空间。
我们认为,想象力之心应该是呈现未来美好生活想象的未来之心,也应该是存留过往美好生活印象的记忆之心。在人民广场建立象山人与历史、未来的关联,是我们生长式设计的核心思路。
▲主要设计理念
我们提出“经略山海,万象归心”的整体设计概念,设计灵感源自于城市的山海想象,通过历史和未来两条时空线索的叠加汇聚,在铭刻过去美好印象的同时,开启未来的美好想象。
未来规划将打造“山之象”“海之想”“星之宇”“云之境”四大主题式核心空间,并以集合公共艺术的“深蓝步道”串联山、海、星、云四大核心空间。围绕着四大主题式核心空间,布局组织人民广场、山海万象馆、全民阅读中心、TOD商业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及未来社区。
深蓝步道是集合公共艺术的滨水步道,串联新旧要素活力空间的同时,也是区域韧性系统的骨架。以深蓝步道串联山、海、星、云四大核心空间,成为人民广场上的时空纽带,其跳脱的色彩形成连续消隐的开放式空间,结合智慧投影形成“数字+艺术”的星河万象体验长廊。
▲深蓝步道设计概念
#山之象
▲山之象设计概念
山海驿在其中作为一处公益性的城市公共配套,将为市民提供休憩、便民、资讯、旅游、党群、应急等多种功能;儿童乐园则以“象”的形象为IP,通过创新的体验方式带来更多参与性和互动感;山之象灯光秀将用音乐喷泉和智慧灯光秀为驱动,上演一场新与旧、跨越时空的对话。
▲山之象片区效果图
#海之想
山海万象馆、全民阅读中心、i30冥想空间将围绕海之想广场进行一体化布局,实现地上、地面、地下一体化的设计模式。
▲海之想设计概念
位于地面的海之想广场是一个向心空间,利用裸眼3D灯光秀,结合漩涡互动水景,打造大型梦幻的室外集会广场;在地下,i30冥想空间模拟出深海之中的效果——一束光穿过中心水景,就像一束希望射入未知的深处,发人深省,声光电等创新手段实现身临其境式的体验,感受自身与世界的连接;从隐藏在LED大屏幕下的入口进入山海万象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壮丽的山海场景,展现硬朗的象山礁石和大自然的壮美。
▲地面广场和地下冥想空间
山海万象馆中设有三年展展区,以最前沿的设计展吸引民众,内容涉及建筑、装置艺术、时尚、新媒体等多个领域,并设有4D影院,人们可以跟随设备翱翔于北纬30度的美景之中。
▲山海万象馆布局
此外,跟随观光电梯市民可以抵达昂首之象结构顶部,市民可以沿着道路攀登,享受空中花园的同时观赏象山的壮丽美景。
▲昂首之象空中花园
万卷馆是全民阅读中心的核心空间,巨象书架犹若巨象腿一般矗立在全民阅读中心之中,形成了十米通高的万卷厅标志性的自由空间。万卷馆中起伏的书架自然分隔出了儿童阅读、亲子互动、老年人阅读等空间,同时也保持了连续性。在书架的另一侧,则营造了更加私密且安静的阅读空间。此外,这里还设有可容纳500名观众、承办小型演出的深蓝剧场。
▲万卷馆室内效果图
#星之宇
星之宇主题功能区是象山轨交、亚运时代新生活的承载点,是站城一体的未来地标。以人民广场站为核心,打造星之宇下沉广场,环绕式布局TOD商业中心、全民健身中心、象山空墅等功能。
▲星之宇设计概念
星之宇中的地标——天穹水幕下沉广场,在未来将以光伏玻璃为材料、以十二星座为主题进行创新式呈现;同时,星之宇区域将运用地面地下一体化设计,形成连通地铁站、地下商业等多类公共设施和城站一体的地下交通集成系统;而天穹水幕不仅使下沉广场成为一个半室外空间,它也将是一个雨水收集系统。
▲天穹水幕下沉广场效果图
▲TOD商业综合体设计
▲全民健身中心主建筑生成图
象山空墅的低碳垂直森林塔楼是象山在绿色未来社区领域的最新尝试,生态海藻立面达到低碳目的的同时,为居民们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多层次退台为居民提供了室外休息的庭院和屋顶花园,将自然引入到了居民的生活中。
▲象山空墅效果图
#云之境
在东谷路东侧形成的云之境功能片区,未来将成为象山TOD生活的新样板。该区域的核心是云朵广场,它被设计成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枢纽。围绕云朵广场,布局着未来社区智慧生活九大场景。
▲云之境设计概念及布局
历史与未来的时空叠加,造就了具有象山特色的想象力之心,最终汇成了“经略山海,万象归心”。
非常深入的民意调研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立场。
Verydeepopinionresearchshowsthatdesignisaboutpeople.
强调保留城市记忆的理念值得鼓励。
Theemphasisonpreservingthememoryofthecityshouldbeencouraged.
系统清晰,尺度适中,亲近市民。
Thesystemisclear,thescaleisright,andthespaceisclosetocitizens.
山海万象馆的空间形态很有创造力,塑造出独特的空间记忆。
ThespatialformofShanhaiWanxiangHallisverycreative,whichcouldshapeuniquememories.
田/海/山/石星河万象
#人文环境元素提炼用于设计
HumanEnvironmentElementsExtractedForDesign
人民广场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节点,将既有地块进行合并。设计结合了从环山滨海和本地渔文化特色中提炼出的盐田、环山、大海、石林四大元素——
以田为本,网格化的场地,构建设计骨架;以海为景,水系贯穿其中,打造缤纷水岸;以山为形,建筑收放有序,释放公共空间;以石为林,布局协调统一,串联住区生活。
本项目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上海与宁波向南延伸的轴线上,在经济与文化上具有很强的联系。象山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条件,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设计必须要回应这一自然条件。
象山的城市主轴连接山海,串联起四个城市核心。人民广场位于中间,连接了新老城区,同时也位于南北景观轴与东西城市发展轴交点上,是最重要的城市空间节点。
▲区域空间结构
通过分析城市的需求,我们确定了项目目标——创造一个融合文化、运动、商业、居住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核芯,构建新象山生活方式。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愿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我们在这里提出四个设计愿景——提升区域的吸引力、创造美好的生活中心、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打造地标形象。象山开山拓海的文化和象山人勤劳勇敢的品质,帮助我们在设计中实现这些目标。
▲设计愿景
象山人耕海的传统劳动,通过垂直的网格系统,划分出大小不同的盐田,晒干海水后得到宝贵的食盐。这一劳动智慧深深地启发了我们,我们从山峦景观、花岙石林、水系盐田乃至丰富多彩的象山生活中获得了大量灵感。
我们用建筑起伏的屋顶呼应群山的形态为人们提供了文化、运动与休闲的舞台。壮观的石林风貌独特,具有极高的识别性,其丰富的高度变化、错落的柱状形式将通过建筑语言转译,在住区形态上得以重现。我们将象山盐田正交网格结构提炼出来,赋予了符合城市空间的规模和建筑模数的尺度,并运用在城市设计中,统一蓝绿景观、广场和不同的建筑种类。最重要的是,为象山人提供一个新的城市客厅,一个人们可以7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各种活动,可以散步、运动、跳舞、举办庆典且无拘无束的城市之芯。
▲设计意向分析图
#站Station
人民广场站是新片区的活力之源,是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核心。方案将多种公共交通方式整合在TOD核心区,如城铁、公交、P+R、出租和网约车等,方便市民到发换乘。
交通组织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整体的机动车交通系统,无论是噪音还是流线,都不应影响地面人民广场片区的空间品质和氛围。为此,我们将不同流线进行了竖向分层处理,将主要的机动车流线引入地下空间,最大化释放地面交通压力,保证步行体验。而TOD综合体作为主要竖向步行交通核心,将人们引入地上后再进行分流至人民广场、居住区或本片区的周边目的地。
在TOD建筑西侧的公交站地下出入口,一个醒目的架构作为坡道入口雨棚,为人们提供等待和休息空间,并高效有序地组织、引导交通。TOD也提供了多样的商业与服务空间,如餐厅、咖啡店、超市,以及旅游咨询和住宿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在地铁上方,东谷路两侧分别设置了宽阔的下沉广场,人们在这里集散、购物,同时可以欣赏精心设计的蓝绿景观。
▲多层交通组织
#城City
本项目囊括了多个建筑种类:东侧是未来社区,西侧是人民广场、三座文体场馆,以及位于中间的TOD商业综合体。其中,住宅区采取高密度和亲人的小尺度,来增强生活空间的舒适度,围合形式给居民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而文体建筑采取大尺度,来强调明确的体量感、雕塑感,具有鲜明的特色。
同时,建筑高度设计也是本项目一大亮点——未来社区沿街设置了一圈塔楼,与TOD塔楼形成环状空间结构增强了片区的地标识别性,并围合出住区中间的高品质、低密度居住服务复合空间满足未来社区的要求,保证了住区的私密性。不同尺度的建筑和景观通过同一个网格体系统一、融合,简洁而有力、简单而丰富,是对象山的多元生活与文化的呼应,是一次独具象山特色的创新尝试。
▲项目总平面图
景观设计的最大挑战是针对建筑的丰富性,提供多种多样的景观场景和品质。主要分为三个区域:中央TOD核心区的都市核心空间、人民广场的公共核心空间,以及未来社区的居住核心空间。深蓝步道以TOD综合体为起点,沿外园河向东西方向展开,并连接了其他现存水系,形成景观环路。象山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它们将以公共艺术的形式沿深蓝步道进行展示。
▲景观节点
位于新片区中心的是东谷路西侧的TOD商业综合体,由两栋酒店、两栋公寓塔楼,以及裙房的办公和商场组成,道路东侧是精品市场、SOHO办公和小商业建筑。
新片区西侧是文体建筑和人民广场。我们打破了建筑和广场原先相对独立的格局,用三座建筑围合出人民广场,在功能上形成一个整体的公共中心,深蓝步道从中间穿过,将水景引入广场。三座公共建筑沿街设有明确的主入口和落客区,面向广场则提供多个出入口,人们可以随时穿梭于室内外公共空间。位于中间的广场可容纳上万来访者,在空间和功能上都是一个明确的中心。
我们十分重视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关系。以图书馆为例,它安静地掩映在广场的景色中,建筑底层完全透明开放,欢迎四方访客,在地面就可以看见的被绿色覆盖的屋顶花园鼓励人们探索。公共建筑如同三个白色雕塑矗立在人民广场上,让人们时刻感受到文化与艺术的氛围,同时,它们又承担起公共活动的活力引擎的功能。建筑顶部的屋顶花园平台拓展了广场空间,结合自身的文体功能,提供了更多的公共交流、运动空间,以及其他活动的可能性。
▲人民广场与周边文体建筑
沿象山港路的是山海万象馆,其面向广场的部分设有一个公共大台阶,直达二层顶部的屋顶花园;首层透明开放,欢迎人们来访;四个展厅依据参观顺序布局,通过中庭串联起一个完整的象山故事线;五层通高的中庭明亮而生动,连接起室内外空间,不仅具有重要的交通职能,也是一个供人们停留交流的多功能公共空间,完全对市民开放。人们可以坐在台阶上,举办典礼等诸多活动。
▲山海万象馆中庭空间
位于丹南路的全民阅读中心,服务于人民广场片区和道路南侧的书城,因此采用向四面开放的圆形设计。底层为玻璃幕墙,设有多个出入口;顶部朝向人民广场倾斜,多级屋顶露台形成了十分独特的造型;位于圆心的中庭连接各层阅览空间,而各层的公共阅读区都可直达屋顶平台。人们可以拿着书刊杂志,自由地选择在室内或是室外读书,时而读书讨论,时而欣赏美景——这是我们想要为象山人民创造的阅读体验。中庭向下连接入口大厅,向上连接象心塔,各层设有不同主题书架。或取一本好书席地而坐,或在讨论区热切交流,多么惬意。
▲全民阅读中心空间组合
▲全民阅读中心中庭空间
#全民健身中心&活力环
人民广场西侧为运动区域,由全民健身中心和活力环组成。全民健身中心充满动感的形态揭示了其运动的内核,其起伏的屋顶同样是一个公共花园露台、一个环形运动场地。在室内或是屋顶都可以进行诸多运动,人们可以在这里跑步、跳舞、瑜伽、健身,这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能量的舞台。室内,围绕内庭院的是主要环形交通空间,它巧妙地将人们引至不同层高的运动馆。深蓝步道穿过庭院形成中央水景,在这里可以再次看到建筑与蓝绿景观的和谐统一。
▲全民健身中心体块生成
我们十分重视人民广场的室外运动场所,须为象山人创造不同运动的可能性。人们可以在绿色的美景中进行各种运动,可以在自然水景旁休息。我们同时也为整个家庭还有老人和小孩提供了多功能的活动区域——运动在绿色中,文化在绿色中,各种活动也在绿色中。我们保留了广场的大象雕塑,将它包围在一片绿色之中。活力环是一个畅通无阻的半圆形跑道,各种场景交错展开,它连接了运动、休闲、散步、聊天、亲子等活动,满足了象山市民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室外需求。
▲项目鸟瞰
在本项目中,建筑和蓝绿景观是相辅相成的整体。提取于象山盐田的网格系统,成功地将自然和建筑进行了统一,这是完全属于象山的空间处理手法。因此,在东谷路东侧,深蓝步道沿着外园河,在网格系统内以环形溪流的形式向南延展,串联起居住区,并与南侧门前河相连接。居住区的整体形象、建筑形体交错而形成的天际线的变化、环状的外围塔楼让人时刻联想起石林的意向。形式的丰富搭配也提供了功能的多样性。深蓝步道不仅是西侧人民广场的景观轴线与导向,同时也塑造了住宅区的蓝绿景观空间,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亲水景观节点。
▲项目功能布局
我们很荣幸,将象山精神激发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功注入人民广场城市之芯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自然、文化和建筑融合统一的设计能为象山人民带来幸福!
几何形规整布局的设计方式,形象也具有特色。
Thegeometriclayoutisdesignedinawaywithdistinctiveimage.
建筑布局合理,形体简洁清晰,空间构思深入,令人印象深刻。
Thearchitecturallayoutisreasonable,theshapeissimpleandclear,andthespaceconceptionisdeepandimpressive.
设计出发点理性,整体逻辑性很强。
Thedesignstartingpointisrational,theoveralllogicisstrong.
动与静、生活与公共、高密度与大空间形成强烈对比。
Thedynamicandstatic,lifeandpublic,highdensityandlargespaceformastrongcontrast.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UAD)*+
TENDESIGNGROUPLIMITED+
WestonWilliamson+PartnersLLP
#创造和合共生的幸福家园
CreateAHappyHomeOfHarmonyAndCoexistence
创造和合共生的幸福家园是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希望真正为人民而设计,营造充满活力的“共同富裕”的象山样板,同时向世界展现象山独特的山海格局和地方精神气质,描绘一幅“山海乐居图”,让人民广场成为象山人希望的出发点、乡愁的归属地。
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城市形象设计,而是一次执政理念的践行与未来生活方式的营造。
#设计理念&总体规划
如何理解“和合”?如何构筑“和合”?
首先,扩大思考和设计区域的边界,从更大的尺度来研究场地与城市的关系,让人民广场成为城市之眼、市民之心。构建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模型,各类城市功能被充分编织、交融。
▲“吸引力”多圈层的和合结构
周边的公建,包括政府部门的行政楼等,尤其是医院,是和合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打开与串联,形成“滨水生态休闲环”和“多元主题活力环”两大开放空间环链。两个环链之间互动与渗透,由多种主题形式来实现。
▲环链的串联与渗透
▲环链的节点联动
象心塔作为多轴焦点的原点,牵起整个开放空间脉络。东侧岸线结合全民健身中心户外运动场地塑造开放的滨河运动公园;南侧岸线的休闲游憩空间,由文创聚落广场和新华路慢行廊道蔓延向人民广场;西侧未来社区的生活轴,以传统水街漫步道与北侧TOD综合体、医院、康养公园等公共空间衔接,同时沿外园河,将人气导向核心区。设计中高度重视沿河绿地公园的活化,尤其是户外健康、运动公园的打造,蓝绿交织的开放空间系统将成为和合家园的共享休闲乐园。
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城市形象设计,而是包括执政理念、市民生活、土地价值的多方共赢。充分表达“未来社区”的专业理解,适度打破原有地块的边界,让各类城市功能配套充分编织,化解了医院对面住宅地块价值较低、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关系割裂等问题,也有助于TOD节点的公共性塑造。
▲地块功能调整
“想象力之心”既是整个城市之心,也是周边市民的价值与活力源泉。功能互融将激发出新的活力,提升住宅总量和品质,保护土地的商业开发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民广场、象心塔、公共文体中心、TOD商业综合体、未来社区与青年社区、文创聚落几大功能板块。因此,我们思考的城市设计范围会相应扩大至68万方,涵盖南侧既有建筑区域,建筑与景观概念设计范围也做了相应调整,包括公共文体中心、TOD综合体和青年社区,共33万方。
▲功能分区
#公共文体中心
在人民广场与公共文体中心,我们希望营造象山山海意境和渔家情怀的归属感。以“涯岸岛礁”为意向,塑造“港湾蝶谷”的在地性景观场景,一场秀、一座塔、一湾渔光山色、一幅和合共生的山海景象。
▲“港湾蝶谷”在地性景观
各场馆环抱的中心水域,作为广阔的城市舞台,演绎“象山印象-渔光山海水秀表演”。对于区域中心的新华路,我们建议保留但适当管制车行,强调步行空间的连贯,并以一座桥的形式跨越“港湾蝶谷”,拥有独特的行车视野,也可以在城市中心欣赏到独特的海滩风情。
▲海滩风光
连续、起伏的形态既带来了具有冲击力的群组建筑标识性。同时也确保了建筑架空层、连廊等空间向城市各个轴线打开。全民健身中心与滨水运动公园融合,山海万象馆作为形象展示门户,贴邻轨交站点设置,并与全民阅读中心功能共享互溶,创造可逛展、可研学的多元体验。深蓝剧场从阅读中心拆分出来,独立运营,结合广场举办露天观演活动。群众艺术馆从山海万象馆中拆分出来,作为居住区的邻里活动配套,方便市民使用。
▲相互连接的公共空间
我们塑造了一条室内的魅力之环,将所有场馆串联起来,成为想象力之心的梦幻舞台。这条具有独特空间体验的魅力之环可实现建筑之间的共享、地上地下的互通,以及室内外的渗透。
▲作为想象力之心梦幻舞台的魅力之环
全民阅读中心营造出一条温暖舒缓的海岸线,前行可以抵达开阔的阳光中庭——这里是与自然交互的共享空间,实现全民阅读中心与山海万象馆的功能融合。山海万象馆拟态真实的崖岸,极具视觉冲击力。全民健身中心以充满动感的海浪,表达运动的活力。各个场馆内部均有竖向交通联通地下室门厅。深蓝剧场,依托象山影视文化资源,将成为具备国际水准的观演、发布、庆典等的活动场所。
#TOD与地下空间
TOD设计构想主要从最大化链接城市、一体化地下空间、多元化门户展示三个方面展开,强化轨交站点的辐射效应。地下轨交站与两大下沉庭院、公交首末站之间无缝衔接,沿主要换乘动线设置地下商业,创造一条具有活力的辐射廊道。中央水域的河底标高与负一层地下室接近,局部进行水处理并向地下界面打,即可观赏水下世界,配合智慧技术进行海洋文化展示。轨交站点与人民广场的联系则是通过深蓝步道,它具有以展示、体验、科普、娱乐为主题的公共服务性质的强目的性业态,作为连续的地下步行动线,它引导人流到达广场和各个场馆,也为地下停车带来采光和标识。穿越海洋主题展区后,到达象心塔地下数字展厅,这里也是城市形象展示和观星体验的打卡点。
#象心塔
象心塔保留原广场独特的菠萝格地砖花纹记忆,通过提拉扭转形成三维空间,成为遮阳避风的市民聚集地,内部可容纳聚会活动、创意市集等功能。象心塔也将成为整个人民广场的精神地标。
▲象心塔设计概念
▲象心塔室外效果图
#未来社区与青年社区
未来社区包括青年公寓、品质住区以及安置片区。以多样的住宅产品,满足原住民、新市民等不同社群的差异化需求。窄街密路的格局,将住区出入口转移到支路上,可以化解横向丹南路出入口密集的交通问题。我们也非常重视社区的生活场景构建——步行性极佳的小尺度街区,营造出融合住区与公建的城市生活烟火气。
不同于传统住区,我们着重营造它的智慧、活力与文化底蕴。连续的首层界面塑造街区活力。品质住区的生活轴被称之为渔家归心步道,以特色的中式裙房,营造尊贵氛围与独具特色的街道。青年公寓靠近文体中心场馆,利用院落营造丰富的开放式立体街区,促进居民的生活与交流。街区也完整配备了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江南风情的商业天地,织补了居住与公建区域边界,带来和合共生的城市活力。
▲未来社区塑造
#文创聚落
随着北侧文体中心的落成,现有的博物馆、展示等功能会随之迁移。现状的几个建筑间都相对独立,联系薄弱,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也缺乏活力。我们通过功能的整合、置换,引入众创、研发、体验、销售等新的产业链,让南部既有区域形成一个全新的综合的文创类产业区,与北区想象力之心形成互动,激发出商业效应。
▲文创聚落打造策略
我们首先尝试对现有公共空间进行梳理,通过沿街界面商业氛围的营造与广场节点的释放,形成有主次的连续共享空间,并开放给公众。其次,将内部产业功能升级,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与交流会晤场所,探寻场地第五立面的发展可能,也可吸引周边居民的参与。
对文化活动中心现状屋面的运动场地进行改造升级,在保留原有羽毛球场的基础上,加入滑板场地与彩虹慢步道,在运动之余能够以开阔的视野欣赏河岸风景。我们强调对屋顶绿色生态的探索,注入城市农场的理念,打造屋顶花园,为高层建筑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并且希望通过屋面绿化和太阳能光伏板等技术,实现大润发的零碳屋面停车场设想。涌金广场中庭的更新,将围绕中心舞台嵌入连廊系统,布置大量平台外摆,消费人群可以停留驻足,形成商业人气。
▲文创聚落构想
在这次设计中,我们希望做到为人民而设计,扎根于我们的城市与社会,真正创造一个和合共生的家园,把象山推向世界。
空间收放有节奏,特别是水街的设计与象山气质较为吻合,营造了宜人尺度的水街空间与活力氛围。
Thespacehasarhythm,especiallythedesignoftheWaterStreetisconsistentwiththetemperamentofXiangshan,creatingapleasantscaleandvitalatmosphere.
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对象山的了解,提出了任务书之外的认知与建议。
WhatmovespeopleistheunderstandingofXiangshan,andthecognitionandsuggestionsbeyondtheassignmentareputforward.
对于地块周边功能的整合比较成熟,特别是商业设施的布局。
Theintegrationofthesurroundingfunctionsofthesiteismature,especiallythelayoutofcommercialfacilities.
象心塔的构思有独创性,较好地考虑与现有广场的联系和文化的连续性。
Theideaofthei30XiangxinTowerisoriginal,withgoodconsiderationfortheconnectionwiththeexistingplazaandculturalcontinuity.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区域分析
RegionalAnalysis
城铁建设的机遇,让象山能够成为宁波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打通了整个宁波从湖到海的黄金旅游线,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的节点。本次基地将成为整个象山城区的第一站,也是从山到海游览象山的一个最佳出发点。
▲项目区位分析图
人民广场和象山的古城、塔山的遗址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是整个丹城片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载体。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传承塔山的文明之源、对话古城文脉之地,展现象山的未来之梦;也希望能够将殷夫公园纳到整体的设计之中,进一步连通东大河、南大河水脉,成为打通丹城片区蓝绿任督二脉的关键规划举措。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规划理念
PlanningConcept
回到场地之中,我们希望能够将人民广场打造成想象力的第一站,和象山梦的起步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提出5个基于场地的思考以及9大规划锦囊:一是如何通过视觉廊道的引导,让象山的群山之美被重新发现,尤其是在基地东南角的殷夫公园内的陈家山;二是如何透过公建的布局,融合基地周边现在较成熟、较有潜力的地块;三是如何改善目前水位差过大造成的难以亲水的问题以及水质的问题,更好地营造一个亲水的环境;四是如何打造一个更高效的交通枢纽体系;五是如何更精准地挖掘象山独有的文化基因,并运用想象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充满魅力的环境。
#规划策略
PlanningStrategy
首先,贯通人民广场与殷夫公园两大城市绿心,将带动城市4个象限的山水脉络,同时呼应向北的历史文脉,形成整个丹城片区最重要的空间网络。
▲规划策略-链绿心
第二,在中心区域设计一个景观湖体,成为出站后片区重要的门户形象。利用东侧的潜在水系打造一个水街,增加整个未来社区地块的价值,并促进整体水系的流通。同时,借由三处水闸的设置,将整个湖体和水街核心区的水位差控制在50公分内,实现亲水的可能性,并透过净化、曝气改善水动力与水质,打造高品质的亲水环境,最大化水系的景观与游赏价值。
▲规划策略-亲水境
第三,通过公建群优化站城一体枢纽,强化与周边功能的整体交融。以站点带动商业及售后部分,同时整合公交站的换乘,在站体周边由万象馆联动北侧政府机构。全民健身中心用两个场馆以及其L型布局定义界面空间,带动西侧商业的活力。全民阅读中心是一个多功能公共空间,与旁侧的象心塔进行整合。这样的布局可使周边的功能联动,并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广场空间。在中心,原有的象群雕塑广场被活化,与山海万象馆一同形成一个多功能的人民广场。在中心区域站点处打造缨溪湖中心湖景,进一步带动未来社区和连接公共建筑的新悦湾。
▲规划策略-促交融
第四,对现在的交通做出优化。保留原规划中取消的基地内新华路,重新优化其路径,减缓车辆速度。管控南侧信号灯,在北侧实施车辆右进右出,通过隔离带阻隔,避免对象山港路交通的影响。同时,将公交首末站配置在此处,让其和场地更好地衔接,并通过在这里增加信号灯,联通汇星路,保证公交首末站运行通畅,避免对其他路网的影响。在象山港路沿基地的一侧,为公交站台多增加一条辅道,满足未来换乘公交的便捷性,也不影响象山港路的车流。
▲规划策略-畅疏运
第五,实现多维换乘的便捷流线,出站后能借由下沉广场到达广场外围的环湖区域以及商业区,透过主廊道到达公交首末站。同时,设置便捷通道,由站厅区直接通向P+R地下停车库。
▲规划策略-顺流线
第六,整个开放空间以慢行交通为基准进行组织,包括慢跑步道、水岸特色体验步道,并有可能达成殷夫公园登高远眺的视角。
▲规划策略-优慢行
第七,构建从象群广场一路到殷夫公园的这条东西向的轴线——“万象轴”,这条轴线连接了重要的开放空间节点,展现了万千气象的未来畅想的新画卷。
▲规划策略-一轴
第八,除了“一轴”之外,我们还提出“一环”的框架,营建未来湾居的宜居生活新范式。设计充分考虑整个站体的层高,从站台到站厅、下沉广场,穿过象山广场来到湖边,接着,空间连接到东谷路两侧的公共建筑,再通过水路和慢行系统的连接,最后来到未来社区一侧。
▲规划策略-一环
第九,可以看到,此布局能够实现非常多各具特色的开放空间:除了由原象群雕塑改造的入口外,还有与体育馆所串联的森林运动区、与山海万象馆相结合的人民广场、沿TOD布置的商业区、由全民阅读中心形成的中心湖区、与整个未来社区相结合的新悦湾、到殷夫公园系统等等——它们一起构成了人民广场的想象力地图。新八景一方面呼应了自古以来的象山故事,融合场地特有的资源禀赋,另一方面将这些故事融入每个场景中,综合呈现了这次规划设计的建筑与景观。
▲规划策略-新八景
▲人民广场想象力地图
▲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新八景
NewEightScenes
“新八景”由西向东分别是瑞象阙、凤躍丘、扬帆梦、樨香卷、缨溪湖、蓬莱渡、新月街,以及殷夫台。
第一景:瑞象阙。它是由现有的象群雕塑改造的一个入口,是整个象山的标志,也把原来在“南丽鲸波”的典故,在这个节点上做一个综合性的呈现,成为万象轴的起点。
▲第一景:瑞象阙
第二景:凤躍丘。全民健身中心,取自凤躍山凤翔其上的典故,祝福在这里运动的居民,能够像凤凰一样展翅飞翔。将建筑拆成两个场馆,减少单体建筑的体量,顺应道路的界面,留出了街角通道,并利用此布局,形成室内外体育用地。同时,也借由二层平台来衔接这两个建筑单体。体育馆室内外立面的波浪呈现,让人感受到凤凰飞翔在立面上。
▲第二景:凤躍丘
▲凤躍丘(全民健身中心)布局
第三景:扬帆梦。这里是新的多功能人民广场,举办各种庆典和活动。其名取自亚帆中心,透过风帆装置展示海浪意象,是这个场地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海万象馆与人民广场之间的整体关系形成了一条积极轴线,它的展示面和人视高度都能够跟周边的建筑进行衔接。
▲第三景:杨帆梦
▲杨帆梦布局
山海万象馆的外立面呈现了海洋的韵律,内立面则有有海水冲刷的灵动感,中间有一个面向星空的天窗的设计,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万象馆内设历史博物、未来规划、“山海万象”展区、万象美术空间等多种功能展厅,形成多样的室内展陈空间,这是在星月之穹公共大厅综合环境的展现。
▲山海万象馆设计理念
第四景:樨香卷。红木樨是象山独有的一个丹桂树种,我们希望能够把避暑秋风喷鼓香的意境,通过丹桂园的设计,把丹桂的香气和全民图书馆的书香结合在一起,形成樨香卷的一景。同时把象心塔布局在丹桂园中,把丹桂花瓣作为象心塔立面的语汇,让丹桂园、象心塔、图书馆成为一个整体。
▲第四景:樨香卷
▲樨香卷设计理念
▲樨香卷功能布局
丹桂园、湖区和图书馆空间相互渗透、互动,构成一个充满弹性的使用空间:进入图书馆,能够看到入口大厅,背后是整面书墙,落地窗可直面湖区——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空间。通过空间的整合,设置专属通道,连接湖面与象心塔的理想空间,螺旋楼梯可直达象心塔顶部观景平台。
▲象心塔设计理念
▲全民阅读中心室内效果
第五景:缨溪湖。它是出站后看到的重要中心湖景观,左侧能看到全民阅读中心亲水界面,也能感受到迎宾广场与商业综合体构成的一个非常有魅力的湖心形象。“缨溪湖”的名字传承自从蓬莱书院到缨溪书院这一文脉,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个美丽的名称给予此湖,带来场地历史的传承与新的想象。
▲第五景:缨溪湖
第六景:蓬莱渡。这个名字一是来自象山拥有海上仙子国中蓬莱仙境一样的环境,也是回应徐福东渡的传说。通过增加一个渡口,为出站口增加了水上游线的可能性。当游客从站厅出来,来到下沉广场、缨溪湖,再到蓬莱渡,会体验到一系列的不同感受。整个动线包括了站厅层去P+R停车场,通过下沉广场到蓬莱渡和缨溪湖湖畔,经过商业街抵达公交首末站。
▲第六景:蓬莱渡
▲蓬莱渡作为复合便捷枢纽
第七景:新月街。这里的水系链接了缨溪湖的中心湖体。通过下沉广场,来到未来社区门户,就像进入桃花源一样,两边是由樱花和桃花构成的水岸空间。街区里有叠瀑、邻里服务中心,以及独特的水岸Soho城市界面。它构成了未来社区非常特别的城市环境。
▲第七景:新月街
第八景:殷夫台。在殷夫公园的陈家山设置一个眺望台。殷夫公园地处场地的东南方,每天清晨照向人民广场的第一道曙光就来自这里。鲁迅先生评殷夫,说它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殷夫台对于万向轴来说,即是东方微光,而万向轴就是林中的响箭,串联起象群入口和殷夫台,是体现象山精神的一条轴线。
▲第八景:殷夫台
对规划空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梳理,万象轴的塑造有一定新意。
Theplanningspacehasbeenthoroughlystudiedandsortedout,andtheshapeofWanxiangAxisiscreative.
建筑布局合理,形态简洁大气。
Thebuildinglayoutisreasonable,andtheformissimpleandconcise.
对水系提出了非常清晰且实际的规划。
Averyclearandpracticalplanforthewatersystem.
交通与TOD换乘分析比较详尽,打造了入口艺术空间。
DetailedanalysisoftrafficandTODtransfer,andanentranceartspaceiscreated.
入围奖FinalistAward
凯达环球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杭州国美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形式暗含城市文化景观
ArchitecturalFormImpliesUrbanCultureAndLandscape
象山是一座以自然风光和海洋文化著称的城市,为建筑形式提供了灵感。象山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仙境,素有“蓬莱”之称。建筑造型元素以退台及屋顶绿岛为山,以立面银白色飘带为海,共营蓬莱山海之势。景观的曲线与建筑的飘带共同强化了“蓬莱山海”的东方韵味。
象山的岛屿与海浪令人们印象深刻,同时也启发建筑的设计概念。在象山这个地方,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这里是东海蓬莱一样的仙境。我们团队结合自然环境与当地神话创造出“蓬莱山海”这个概念方案主题。我们看到象山的岛屿与海浪,从优美的曲线中吸取灵感,最后生成充满跃动感的总平面。
▲建筑形体呼应“蓬莱山海”
在规划上,我们保留西北角象群雕塑,这个雕塑留下象山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我们以退台及屋顶绿岛建筑为山,以银白色飘带为海,营造出蓬莱仙境大布局。同时,结合水系创造出以星空之廊为名的东西主轴,串联每一个建筑岛屿。
我们把整个基地分为五大功能分区,对应五个充满中国韵味的主题,将文化、体育、商业与居住功能有机结合。建筑手法上以“分、连、引、合”四个步骤生成总平面,利用海浪的概念形成规划、建筑、景观统一的设计语言。阅读中心、山海万象馆、人民广场在西侧地块,健身中心与TOD在东侧,各有独立上落客区和后勤流线。地块西北角拥有3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除保留原有的空间尺度与面积外,也成为轴线的最重要节点。
#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由入口广场、节事场地及象心广场三个主要空间组成。入口广场保留原有象群雕塑,空间最大的节事场地可以通过举办多种活动来吸引市民,位于中央的象心广场包含冥想水池、水幕景观和观展坡道,同时连接地下展览空间。
▲人民广场和象心广场布局
▲人民广场效果图
全民阅读中心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海浪的曲线,灵动的曲线和白色飘带与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象心塔的造型灵感来自鱼尾和海螺,由此创造了一个螺旋坡道。坡道通往顶层天幕,天幕下设有休憩咖啡厅与万卷厅,这里将会成为网红打卡地。从塔顶景观平台向外望去,人民广场景色尽收眼底。
象心塔是整个全民阅读中心的核心,与玻璃天幕形成非常特别的空间。独立落客区服务全民阅读中心营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到达感。从大门进来的入口中庭内设有连桥连接综合馆与阅读馆两座建筑。从室外坡道观看,象心塔、玻璃天幕与退台形成鲜明的建筑元素。
▲全民阅读中心及象心塔设计亮点
▲全民阅读中心及象心塔效果图
山海万象馆的设计以“贝壳中的珍珠”为灵感,不同的展厅围绕珍珠形态之核进行布置。中庭空间可做临时展厅,中庭与走廊强调看与被看的关系,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山海万象馆设计亮点
▲全民健身中心设计亮点
▲全民健身中心效果图
TOD商业综合体包括酒店与办公双塔,营造出蛟龙出海一般的建筑造型。双栋塔楼北侧设置上落客区,各自独立,裙楼南面的下沉广场连接地铁人民广场站,并引导人流进入商业与河滨景观。从东面TOD到西面入口广场,星空之廊轴线串联起每个空间节点,整条中轴上,广场、河滨景观、艺术装置与各场馆建筑相结合,营造出全新的游览体验。
▲TOD商业综合体设计亮点
▲TOD商业综合体设计效果图
▲广场、河滨观景、艺术装置与交通接驳结合的游览体验
#未来社区
FutureCommunity
未来社区以“象心而居”为概念,以特定人群需求为出发点,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我们依据不同层面的需求提出五大核心设计策略。
“聚心”概念
▲“聚心”规划结构:一轴两心七组团
二、乐心:描绘全龄段社区多彩乐居的需求。住宅区中部的邻里共享轴串联起7个不同功能属性的居住组团,并结合水系形成南北2个重要节点,为社区的业态布局与场景提供空间载体。
▲“乐心”概念
▲“乐心”效果图
三、舒心,是对高效、有序、立体的交通组织的需求,便捷的对外联系,以及内部良好的慢行系统。多种灵活的居住产品的立体复合,也体现了舒心安居需求的另一个层面。
▲“舒心”概念
四、绿心,是我们应对高容高密开发带来的居住环境恶化问题,实现生态宜居需求所提出的策略。将绿地引入城市上空,构建包含立体私家庭院、邻里花园及云端公园的多层次云端绿网系统。打造住区垂直生态丛林。
▲“绿心”概念
▲“绿心”效果图
五、归心,是建筑作为文化符号应具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求。设计从建筑形体、立面形态、城市色彩等多方面强调在地性与未来感的融合。诠释“现代江南,摩登山海”的文化意境,令人诗意地栖居在“象山之心”。
▲“归心”概念
在未来,希望象山的人民每天都可以看到如蓬莱一般的仙境。
总体布局较为均衡,形体特色鲜明,线条流畅。
Theoveralllayoutisbalanced,withdistinctiveshapefeaturesandsmoothlines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概念清晰。
Theconceptofurbandesignandarchitecturaldesignisclear.
海洋的形态在整体地块的表达和阐述比较丰富。
Theexpressionandelaborationoftheformoftheoceaninthewholeplotarerich.
方案统一性较好,未来感、科技感强。
Theschemeisunified,withastrongsenseoffutureandscienceand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