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宝洁公司,后来它在IT领域大热,成了无数人憧憬的岗位。但彼时的产品经理还带着特定行业的限制,于是我的那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超前口号也因此遭到很多人的抨击。
工作十几年,我也渐渐意识到,所谓的“产品经理”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它不过是一个职业、一个岗位,是公司解决问题的阶段性方案。这个岗位的本质——产品创新,才是公司永恒不变的追求。
作为一个想做产品的新人,往往无法一蹴而就,通常需要先了解所谓的“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接触尽可能多的产品,然后学习这个岗位背后的底层思维,最后才能更进一步去实现产品的创新。这是广义产品经理的成长路径,也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它们一一体现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图书中。
写完第一本书没多久,2010年4月,我从阿里巴巴集团转岗到了淘宝天猫,从2B领域转到了2C领域。我参与了淘宝的垂直市场开拓、淘宝天猫会员体系/营销工具的开发、大型活动的策划……经手了更多类型的产品,也感受到了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痛苦和遗憾。
2012年,为了接触更多的产品形态、与更多高手交流,我离开了淘宝天猫,转岗到阿里巴巴集团总部的产品大学,把自己的经历和与高手交流了解到的案例一一整理,于2013年形成了我自己的第二本书《淘宝十年产品事》。这本书里记录了淘宝早年的很多产品案例,案例中的很多产品直到今天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商品类目属性、搜索系统、交易系统、评价系统,以及同样值得一提的旺旺,读者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其中又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虽然实战的学习效果最好,但通过案例进行学习的效率最高。因为阿里巴巴和淘宝的标志都是橙色的,所以在这本书的封面中,我选用了“阿里橙”这个直观的元素。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新版)》的封面我思考了很久,最终将主题元素定为“金橘”。它很小但具有很大的功效,寓意从小处切入,用低成本实现伟大创新。
有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一路下来我的四本书都选用了芸香科水果作为封面元素,除了它们各自指代的含义,背后其实还包含了另一层用意。
柠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入行版):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
橙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案例版):不可不知的淘宝产品事》
柚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思维版):泛产品经理的进阶之路》
金橘:《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新版):低成本的产品创新方法》
芸香科是水果中的第二大科,之所以不选择第一大科是希望所有产品人都能保持虚心自谦的态度。另外,据说芸香科的植物可以随意杂交,我认为这正好对应着产品经理或产品从业者多元适配的特点,他们需要在不同环境中、不同需求下,不断地调整自己。这也算是我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图书封面中埋下的“彩蛋”。
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新版)》出版之际,我将前三本书也一并做了修订,去掉了部分冗余的内容,更正了一些事实性内容,并做了一些补充。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本书的出版年份不同,虽有修订,但字里行间依然能映射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我本人的境遇,不过这并不影响我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最后,我想附上一段十年前一位同事在看过我的书稿后写下的话,这段话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我把它叫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真谛。
不是每个人都能以产品经理为业,但在我看来,产品经理是一类人,他们做事的思路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生活问题。
只要你能够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转化为一个需求,进而转化为一个任务,争取到支持,发动起一批人,将这个任务完成,并持续不断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跟踪、维护这个产物,那么,你就是产品经理。
至少,你已经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了。这才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真谛。
自序
是谁?每次K歌都对着点歌面板评头论足。
是谁?逛超市时总在想“这个商品的目标用户是谁?”
是谁?会给自己的个人发展做战略规划。
是谁?一定要在自己的婚礼中讲一个PPT。
是谁?会拿用户调研的方法与亲朋好友交流。
是谁?装修房子的时候抢着当项目经理。
是谁?会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各种“功能点”。
是谁?使用任何应用都能一下子挑出好几个Bug。
……
这个人就是产品经理。2006年年底,我开始做产品经理,逐渐体会到产品经理的做事方法与思路真的很好用,忍不住会用它来解决任何问题。而且,我想告诉每一个人:尝试着用产品经理的视角看世界吧,你可以看得更清楚,走得更顺利。
后来,很多小游戏都流行过一阵子,玩过的读者可以试着用产品经理的思路去思考其他游戏,一定能发现一片从未到达的“世外桃源”。
而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也体现了做产品的套路,遵循了互联网产品设计的五个层次——战略、范围、结构、框架、表现。而在这本书的细节处,也有着这些思考的痕迹,比如有一段话是对书名的解释,在书中出现了很多次:
在这本书中,我要感谢以下这些人。记得上一次写致谢是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里,我直接套用了学长的“模板”,我以为这会成为终身的遗憾。没想到4年后,我有机会在书中发表自己的原创致谢了。
首先,重点感谢一些“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的人。
感谢博文视点的老师们。他们早在两年前就发现了我,可算是我的贵人,而且介绍了很多前辈给我认识,也为我这本不成熟的书付出了很多精力,到了最后阶段,甚至亲自动手帮我修改了很多生涩的文字。
接下来,要感谢很多“没有他们这本书就会失色不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