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办: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
协办: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地名研究中心
会议议题
地名用字形音义研究、《地名管理条例》学习与国家地名治理体系建设
会议日程安排
2022/6/22
学术研讨会(上午)
地点:川外地名研究中心/腾讯会议734-135-748
备注:每位专家发言15分钟,每组集中讨论15分钟。
8:30-8:45开幕式
主持人
周文德(四川外国语大学)
1.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教授致辞
2.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薛红教授致辞
3.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马利邦教授致辞
8:45-8:50线上合影
8:50-12:00主旨发言
(腾讯会议:734-135-748)
每位专家发言15分钟,每组集中讨论15分钟
王天翼(四川外国语大学)
【8:50-9:05】
1.程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名用字在语文辞书中的择收呈现
【9:05-9:20】
2.王寅(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的“内涵义”与“外延义”——基于体认地名学的探索
【9:20-9:35】
3.李蓝(南方科技大学):也谈地名审定工作中的“名从主人”原则
【9:35-9:50】
4.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加强历史地名文化保护的实践路径
【9:50-10:05】
5.周文德(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用字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10:05-10:20】
集中讨论(15分钟)
【10:20-10:30】休息
邵文利(山东大学)
【10:30-10:45】
1.张清华(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地名研究工作的转向和发展
【10:45-11:00】
2.王涛(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新时代新法规新特点——评新修《地名管理条例》
【11:00-11:15】
3.张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规范地名用字赓续中华文化
【11:15-11:30】
【11:30-11:45】
5.商伟凡(中国地名学会):我国地名领域规范语言文字的五项任务
【11:45-12:00】
学术研讨会(下午)
地点:川外地名研究中心/腾讯会议
备注:每位专家发言10分钟,每组集中讨论15分钟。
13:30-18:20分组讨论
第一组
李丽萍(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
【13:30-13:40】
1.杜丽荣/邵文利(山东大学):关于历史地名和历史地名用字的几个问题
【13:40-13:50】
2.贺雪梅(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地名“崾崄”释义、用字及地理分布
【13:50-14:00】
3.蔡佞(苏州市公安局/苏州市地名咨询专家组):宁镇地区通名俗字“壒”考释
【14:00-14:10】
4.赵律言(中南民族大学):湖南靖州“潩溪”地名用字辨误
【14:10-14:20】
5.徐敏(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论“赣”作为地名的含义
【14:20-14:30】
6.陈小珍(丽水学院):漳州地名用字“畓”考释
【14:30-14:40】
7.冯丽(北京语言大学):崇礼区居民点地名用字考察
【14:40-14:50】
8.孙钦召/刘继增(郏县地名文化研究会):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活化石”——以河南郏县□*郎庙村的“□”*字为中心的考察
(注释:“□”为地名专用字,读音为“sān”)
【14:50-15:00】
9.成易彬惠(内蒙古大学):“”字考
【15:10-15:20】
10.陈诗雨(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地名用字研究
【15:20-15:30】
11.李丽萍(四川外国语大学):“阴”“阳”地名中的阴阳文化考察
【15:30-15:45】
第二组
(腾讯会议:448-785-131)
李仕春(西南大学)
1.杨璐(西南大学):地名中“閤”的使用调查与规范建议
2.朱玲(桂林理工大学):岭南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特征与人地关系研究
3.高凤歌(四川外国语大学):甘肃省颜色词地名用字特点考察
4.孙翠翠(陕西师范大学):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地名用字中的文白异读——以盛地方言音系为基础
5.王李洁(伊犁师范大学):山西陵川县地名中“川”的一字两音现象研究
6.罗露(桂林理工大学):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以桂林市主城区道路街巷地名为例
7.吴海彬/吴成国(湖北大学):论地名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保护——以武汉市青山区地名为例
8.陈天麒/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乡村聚落地名通名文化的挖掘:一个环境感知的视角
9.纪元(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用字规范问题及思考
10.马雪(四川外国语大学/三亚学院):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更路簿》渔民习用地名研究
11.李仕春(西南大学):地名与中国地名
第三组
魏智慧(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
【15:45-15:55】
1.李正权(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地名通名的文化景观形象
【15:55-16:05】
2.于元平(昆明市区划地名信息中心):以全面系统的原则、制度、机制设计,护航地名管理工作开启新时代
【16:05-16:15】
3.徐佳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新时代地名志编辑出版述论
【16:15-16:25】
4.裴文锋/武江民(西北师范大学):从新修订《地名管理条例》看新时代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与理路
【16:25-16:35】
5.许意如(桂林理工大学):基于资源特色的景区地名规划采词与命名研究——以桂林植物园为例
【16:35-16:45】
6.王谢杨(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地名生僻字提交编码情况及音义考证
【16:45-16:55】
7.王承锁(四川泸县第二中学):基于TF-IDF算法的地名用字分级研究
【16:55-17:05】
8.朱虹平(四川外国语大学):北川羌族自治县地名及禹羌文化考察
【17:05-17:15】
9.黄劲伟(四川外国语大学):新《条例》新在哪儿?
【17:15-17:25】
10.苌丽娟(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用字“垻”“壩”“”“”“湃”字词关系考
【17:25-17:35】
11.魏智慧(四川外国语大学):以动词结尾地名特点——以“浸”为例
【17:35-17:50】
第四组
段文华(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
1.王天翼(四川外国语大学):属加种差法与地名——基于体认地名学的探索
2.郭敬一(陕西师范大学):论民间文书对地名用字研究的价值
3.刘羽(西华师范大学):重庆市秀山县地名的转隐喻考察
4.韦艳绿(桂林理工大学):语法三个平面视角下的旅游口号地名应用研究
5.余永香(重庆大学):《华阳国志》地名考释二则
6.李丽(四川外国语大学):云阳县地名的语言学分析
7.唐立鹏(四川外国语大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水系地名的语言学分析
8.罗雅丹(陕西师范大学):四川达县地名考察
9.黄小英(重庆市綦江中学):方言地名用字“土只”字考
10.李芸(中国社会科学院):规范型语文辞书中地名用字的数据分析
11.段文华(四川外国语大学):数量型地名的类型及特点初探
因客观原因无法在线发言的,已经提交论文的专家及论文题目
1.麦耘(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埔”的读音
2.覃远雄(南昌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西地名用字一例
3.刘美娟(丽水学院):地名用字“山龙”“山从”考
4.易清传(宜春学院):以“水”为通名的袁河干流名称考
5.刘继增/张建功(郏县苏轼研究会/郏县地名文化研究会):苏轼出生地、长眠地专名词语文化再探
6.陈倩茹(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乡村低俗化地名的类别、成因及整治探析
7.马智娟(丽水学院):土部地名疑难字社会语言学考察
8.高燕(西北师范大学):基于GIS的河西走廊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9.朱敏(郑州大学):语言学视角下的河南地名及其文化内涵
10.胡波(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甘肃地名来历、意义考证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