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学术英语在上海高校的试点改革成功,学界越来越的人士意识到在高校开展学术英语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观点令人担心,如学术英语可以融入在通用英语教学中;学术英语只适合掌握基础英语的高端学生;学术英语是基于各学科共性的语言教学,不应向专业领域发展。这些看法和观点影响学术英语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学术英语;通用英语;专业性;再认识
一、引言:
2013年2月25日上海市教委批准了上海市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研发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框架》)(2013[2]号文件),要求全市所有高校“参照《框架》要求”,开展“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致力“培养大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研究和今后工作,在自己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经过前期的申报和准备工作,复旦大学等26所上海高校从2013年9月秋季正式开启了从通用英语(普通英语)学术英语转移的改革试点。
二、学术英语是否可以融入在通用英语课程中开展?
学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所谓学术英语无非是帮助学生学习学术口语交流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如听英语讲座、做记笔记、查阅文献,学术写作、口头陈述和参加学术讨论等,因此,完全可以在目前大学英语课程里进行。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网络版,2017)就明确指出,学术英语可以纳入到通用英语体系内进行。我们认为这是混淆了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两者的区别。
按照一般逻辑,一个命题如果成立,它的逆反命题也必然成立。那么我们要问的是这30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分别在1987年和1989年开始实施)如果我国高校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实施,那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是否比没有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发展得更快提高得更快?我们先看三个事实。
第一,根据1986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新生入学时是1600词汇量,要求完成大学英语学习后,四级达到4000词,六级达到5300词。但30多年过去,我国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普遍提前到了小学一年级,国家、社会和家庭投入到英语教育的资源可以说超过任何一门学科。现在大学新生词汇量要求已达到3500,翻了一倍多。但是,现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词汇量还是在4700-5000左右,而一次通过率也只有在30%多一点。30年,大学英语词汇量要求仅仅提高1000词,这个进步是小是大?相比同样是英语是外语的国家,但没有实行英语教学全国统一考试的日本,其高校的大学英语词汇量要求达到了13000词,我们可以自问一下,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提高快了还是慢了?大学英语发展是快了还是慢了?
第二,北京外国语大学戴曼纯教授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曾介绍说,英国文化委员会多次
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评价,5分等级只给我们打了一个非常可怜的2分,即不及格。这个评估也得到英孚教育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连续八年的证实(熟练度指标报告是针对世界上将近90个英语为非母语的国家与地区的上百万、年龄中位数在26岁人群中调查得出的)。中国成人英语熟练度水平始终徘徊在低熟练度(2018年为51.94),比处于中等熟练度的韩国(56.27)和越南(53.12)等低了不少(蔡基刚,2018)。
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得出结论:如果没有全国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实施,我国的大学英语发展本可以更快,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运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的能力本可以提高得更多,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创新本可以更灿烂。
三、学术英语是一种高级英语课程,只适应部分学生吗?
在学界内,有一种非常流传的观点:学术英语是为已经掌握基础英语的高端学生,如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开设的一种高级学术英语课程(杨惠中,2016:9)。在这个观点影响下,不少教师说,复旦清华是双一流学校,开设学术英语是应该的。我们只是一般的本科院校甚至是二本,学生还在为通过四、六级而挣扎,如何开设学术英语吗?因此,不少高校要么把学术英语安排在四级后的选修课程里或至少在第二学年,要么就不开设。文秋芳(2014)认为,学术英语和通用英语应该是共存,让学生按需所取。甚至还有更荒谬的观点:学术英语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无关,英语专业学生无需学习学术英语。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否认的学术英语在高校的普适性。
我们知道英语是当今世界学术科技和经济的国际通用语,如5000多种自然科学索引(SCI)期刊(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176个学科)中的95%是用英语写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一个高校本科生可以不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汲取和交流学科信息的学术英语能力。很难想象一个学生仅仅靠翻译刊物靠汉语教材能否成为专业学习的合格者,更难想象他们能成为国家要求培养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创新人才。
我们今天面临是信息爆炸和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有哪个本科生不需培养最基本的鉴别信息真伪和提出证伪方法的学术素养?如报刊都在说“转基因对健康有害”。如何证明这个命题?是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还是采用实验的方法?能否用英语写出这样一个调查的题目:InfluenceofGeneticallyModifiedSoyaontheBirth-WeightandSurvivalofRatPups?显然这个研究课题是只有经过学术素养的训练才能写得出的:把转基因具体到转基因大豆,是被试定位到小老鼠而非人体,把研究靶向其出身时的体重和存活率,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转基因对健康的影响。这种课题设计中体现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英语能力难道我们不是需要培养的?
我们注意到在大学生四、六级写作中类似“TheChineseknotwasoriginallyinventedbycraftsmen”(“中国结”最初是由工匠发明的)和“PlagiarismisincreasinglypopularonChinesecampuses”(剽窃作弊在我国高校校园越来越普遍)非常普遍,而只要语法正确,用词恰当,就被评为高分的现象在教师中更普遍。但是,这些句子在学术英语中就有可能被视有学术规范问题。如这些个事实或观点有什么根据?按学术规范,除非是公共知识(如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任何事实或观点都必须提供确凿的数据或引用文献说明。因此,后一句如改成“Arecentsurvey(Wang,2016)revealsthatplagiarismisincreasinglypopularonChinesecampuses”或ItseemsthatplagiarismisincreasinglypopularonChinesecampuses就可以接受了:要么提供文献证据,要么使用限制语(hedginglanguage)。
学术英语的灵魂是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我们很难能够被说服,学术英语能力和学术素养不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学习的,而只有高端学生才需掌握的,我们很难想象不学习学术英语,学生能够在用英语开展学习、研究和工作中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能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和学术规范,有从大量信息中汲取有效和并归纳成自己看法。今天当我们发现学生英语作文中满篇Ithink,Ibelieve这样不提供任何文献引用和数据支撑的违反学术规范的话语风格时候;当我们发现学生作文里用“Because…so”解释一个现象或下结论时忽视其他复杂变量的幼稚推理思维时候;当我们发现每年有大量留学生被英美高校因学术规范问题遣返回国,我们不能不为学术英语在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中缺失感到深深地遗憾。
四、学术英语是否不需要结合专业,只停留在跨学科的共性上?
无论是研发考试还是编写教材、无论是教学评估还是教学内容,都应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把学生的利益视为最高的利益,而不是考试和教材放在首位。
五、结语
本文提出三个观点:1)学术英语是无法纳入现有的通用英语教学和评价体系里的;2)学术英语是高校每个大学生包括英语专业学生和高职高专学生的必修课程,不是仅仅适合通过四、六级的高端学生;3)学术英语的真谛和关键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专门学术英语,否则所谓的学术英语是假的。
全文刊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3月,第27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