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工学结合为模式,依托校企互补的实训条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面向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工程施工和运营第一线,并且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高速轨道施工技术和维护、管理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一、坚持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人说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说要求是很高的,其中“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创造;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就业;而至于创业能力,对于工科高职学生而言,显然很高,因为创业伴随着管理的要素,而工科高职学生是以特定岗位或岗位群的操作技能为看家本领,对于运筹帷幄,打拼市场,从事经营,实在是弱项;但对于不同的学生又要因人而异的进行引导和培养,为其将来的创业能力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有54%的学生喜欢学习专业技能课,28%的学生喜欢文化、历史等人文课,15%的学生喜欢音乐、体育等素质课,只有3%的学生喜欢专业理论课,这说明学生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和基础理论知识。
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这种状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高职学生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因而导致综合素质较差。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在班级设立上打破常规。学生签约后,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打破原有班级建制,安排专门的班主任,开展单独培养。
其次是课程设置上打破常规。按照订单企业提出的培养要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与原有课程相同或相近的,学院就对原有课程进行修改或删减;对于没有设立的课程,通过校企工作小组,进行资源调配,满足教学需求。
第三是课时安排上打破常规。
第四是能力考核上打破常规。
(二)“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工学交替”是完成了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上升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来修正自身的学习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简言之就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好好学什么”。
(三)“顶岗实习”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适用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的成才需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完全吻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近距离对接,并真实客观地检验专业教学质量,高速铁路专业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坚持推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涂玉芬,王德洪.我国高速铁路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2]姚梅林.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3,(12).[3]吴红梅,宋敬.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孙中义
一、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为了更好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国际职业教育领域提出职业核心技能的概念。核心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并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成为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其影响辐射到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
1、高职教育要围绕核心技能培养人才
英国是较早开展职业核心技能研究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英国将现阶段的核心技能明确为6项,即: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自我提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英国所开发的核心技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转移性,它不仅是普通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行一种新型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
结合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中国实际情况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在1998年立项、2000年正式启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国家课题研究中,提出中国自己的《核心技能标准体系》,该体系参照英国标准分为8个技能模块: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根据国情,我国“核心技能标准体系”比英国标准多了两项:革新创新能力和外语(主要是英语)应用能力。
2、职业核心技能是设计培养体系的基本依据
学院修订教学计划的有关规范,是学院教育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制定教学计划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贯彻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结合我院围绕培养职业核心技能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思考,我院自2004年起,每年都制定印发有关规范,并强化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思想。
为了更好的指引个专业完成高职教育的两大任务,尤其是围绕培养职业核心技能设计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们主要做了两各方面的规定。
一是提出六大原则,即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培养的原则,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原则,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创新和特色的原则。
二是设计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对全院的公共基础课、职业核心技能课、职业技术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尤其是对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了基本框架。使得各专业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的思路更加明晰,并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和落实。
3、围绕职业核心技能设计专业能力的三个模块
根据osta提出的八大通用核心技能,结合高职培养人才培养任务,学院把高职的专业能力要求分为职业通用能力(包含于综合素质与能力模块中)、专业核心技能(又称专业知识与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包含于专业拓展能力模块中)三个模块。各模块有各自的侧重,整体又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和强化。
二、围绕核心技能培养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核心技能培养的基础性工作,高职人才培养要根据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积极开发核心技能课程,设计适应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使之能够满足完成高职教育的两大基本任务的要求。为了使课程体系能够支撑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我院共设计了四个课程平台。
1、公共课程平台
公共课含“两课”、公共基础课和规定必修课三个部分。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语文、公共英语、体育与健康、安全教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根据专业不同,个别专业的可进行部分调整。这是一个院级的课程平台。
2、职业技术基础课平台
这是第二个平台,即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平台。平台课程的任务是完成职业技术基础知识或基础理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基础素养以及行业通用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这个平台是面向职业(岗位群)的,为同类专业所共有。根据高职专业管理的规律,同类专业往往由同一个系,所以这个平台又称为系级教学平台。
围绕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求,在这个平台,我们设计了两门职业技术基础课作为推荐课程。一门是重点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表达(方法与设计)”能力的“公共关系基础”,一门是培养“交流表达(内容体现)”能力的“应用写作”。
这样,在前两个平台中,基本上体现了我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即三大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称为“三个基础”。“三个基础”分别是公共英语和应用写作两门课程支撑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支撑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公共关系课程支撑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职业技术课程平台
第三个课程平台,传统称为也称为专业课平台,分为职业技术课、职业技术选修课以及独立的实训环节三类课程。这个平台是面向具体岗位的,主要是围绕特定岗位的需求,完成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一般来说,每一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有2门以内的对应课程,设计一个以上的独立实训环节。
4、公共选修课平台
公共选修课程,是我院的第四个课程平台,也是一个院级课程教学平台。这个平台的着眼点是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是职业拓展能力。
我院根据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办学特色,设计了一系列的特色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我院将公共选修课的设计与学校综合素质教育体系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结合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服务。
我院从2001年给99级各专业开设选修课,2004年又重新设计了选修课开设的模式,决定由各系分别开设,并于2005年秋季在各专业全面开设了选修课程。2006年,在修订2006级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根据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设计,我们系统的优选了67门课程,作为2006级各专业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科、体育与卫生、职业综合技能、经济与管理、工程技术、学院特色等六大类。
三、适应职业核心技能培养进行过程设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有相适应的培养方法,领先的观念、科学的设计、适当的方法相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领先的观念是先导,科学的设计是保障,适当的方法是必由之路。学院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总结出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即双证结合、工学结合、产教结合。
1、双证结合提出毕业标准、设计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原则意见”提出,各专业“职业技术课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整体优化,应结合市场规律、尊重教学规律,科学设计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的课程安排,并和专业培养有关的职业资格、技能的考试、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2、校企结合保证培养体系设计和课程设计突出就业导向
为了保证教学计划修订过程能够体现产学结合、校企互动,在“原则意见”中,要求“教学计划方案经专业带头人提出草案后,各系要组织专门的论证会,有条件的应召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
学院各专业都成立了由院校教师、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此外,各专业在修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还组织了由企业、行业人员参与的专门论证研讨会。2004年以来,学员围绕旅游与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管理、多媒体技术、商务秘书、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宝玉石技术等专业召开了20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共邀请了2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参与制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工学结合进行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过程设计
工学结合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有效模式。工学结合能够给学生以真实的角色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工学结合,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规划和职业或岗位的要求,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中心地位。学院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密切校企之间的关系,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便于调整和优化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实习和就业基地。企业通过工学结合,参与院校培养的过程,有利于选聘优秀的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多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思想,首先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吸收工学结合的各种成果,有效利用来自工作一线的信息,在“原则意见”中,要求各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在对用人单位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要广泛吸收校内外尤其是用人单位的有教学或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有条件的征集学生或毕业生的意见,征求他们对专业修订的建议或意见。”
(1)2+1教学改革的设计
目前,我院工学结合的主要体现在2+1的教学改革。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我院从2003年开始,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实行2+1教学改革。“2+1”的含义是把学
生高职阶段3年的学习,分为2年的在校学习和1年的岗位学习。2年在校期间,系统学习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的实践知识;第三学年实行工学结合,按照酒店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进入酒店的前厅、客房和餐饮等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工作,增强专业适应性。
在顶岗工作中,学生被派往有关企业(实习基地),学生主要接受实习单位管理;这期间的培养计划,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培训、教育由双方共同承担;学生则结合岗位要求按照计划接受培训,并根据工作性质,辅以自我学习与自我提高。教学系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每两个月对各实习点进行教学巡视,现场指导学生的学习;为加强学生自身管理,学院还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小结,实习结束前撰写实习报告,填写实习鉴定表。
通过工学结合,酒店、学校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受到社会、企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学院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其他专业的工学结合设计
除2+1教学改革的专业以外,我院各专业积极采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作业和参与项目施工等方式,实现培养过程的工学结合设计。
专业仿真实习。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某一项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作业或训练,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如野外地质构造实习、钻探操作技能训练、数控机床工件加工等。
参与项目施工。这种工学结合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地质类专业的培养设计。安排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三年级学生,在学校老师和地勘单位施工专家的指导下,独立承接地质类工程项目,学生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任务。
如何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chinahrd2014-10-1010:050
那么,具体岗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地图)应该如何来设计呢?简单地说,就是“四步走”,下面,我们分步说明。
第一步:分析培养主题,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在执行一项任务时,往往会同时需要使用多项能力而不是单项能力,而且这些多项能力应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同时得到展现,而不是依次展现。另外,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提升员工的能力,因此理论上人才培养的主题应该是针对能力标准。但是今天我们要做的人才培养却是直接针对关键任务,以员工在培养后能否执行关键任务为培养目标和评估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设计培养主题的时候不是直接根据能力标准里的一项一项的能力,而是直接根据关键任务的一个一个关键任务,将完成这个关键任务所需的能力作为培养主题。
能力只有依托于执行工作任务才能得以发展,同时,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也必须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证明。
ge、ibm等公司都是以关键任务本身,如客户拜访作为培训课程的名称和目标,把完成客户拜访这个任务所需要的产品知识、表达技巧等能力结合客户拜访的任务流程,设计到培训课程里,并且以学员在结束培训后,是否能独立自信、较少请教他人、无差错地执行客户拜访任务为评估标准,克服了《表达技巧》、《人际沟通》等以单一能力为内容的培训课程的局限性,大幅度提高了能力与具体任务的切合度,降低了员工学以致用的难度。
在任职资格标准中,对能力标准的分析,是根据每一关键任务进行的,也就是说一个关键任务会对应相应很多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培训内容根据关键任务来设计,一个关键任务就是一个培养主题。
明确了培养内容,接下来就是根据培养内容明确培养的目标,具体见表
2、表3.第二步:匹配培养的方式
在明确了培养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匹配培养的方式,每一种培养方式与相应的培养目标之间应该保持一致,具体见表
4、表5.第三步:设计培养频次、培养周期
能力难度及培养顺序。如果我们设计一个培训计划,要培养员工的演讲能力和谈判能力,你准备先培养哪一个能力呢?这实质上是能力难度及培养顺序的问题。一般是先培养演讲能力,后培养谈判能力,因为前者的难度低,同时又是后者的前提。当低难度的能力没有构建完成之前,直接展开对高难度能力的培养会更难。另外,当一种能力没有进入稳定点时,引入其他能力的培训会对前一种能力的养成形成干扰。那么如何才能判断一项能力是否进入稳定点呢?就是看是否从有意识的、非习惯性行为转变为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地图)的过程中,必须依据能力的稳定点,确定培养路径的里程碑,直到这项能力进入稳定点,成为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成为自动自如的行为。
依照由易到难的原理,如果我们要求学员从有意识、不习惯性行为转变成无意识、习惯性行为,则必须通过不断的强化干预,达到无意识习惯性行为程度。因此,能力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对人才的能力培养绝不是简单地给他上一门课程,还得不断自学,在工作中反复练习。能力的稳定点。在培训课程结束之后,学员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会马上呈现出一个迅速衰减的过程,即遗忘的速度非常快,直到一定程度后才呈现出缓慢遗忘的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遗忘率。遗忘率会因为不同的能力、不同的难度而不同。比如,识别假身份证与识别假币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前易后难,前者的遗忘率比后者要低。针对不同能力的难度和遗忘率,应该有针对性设置课堂培训后的训练强度、频率和周期,直到该能力进入稳定点。也就是说,在培训结束之后,如果没有采取任何实践强化的策略,培训的效果则逐步消失,直致归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应该在实施行动前以《培养地图》的形式进行系统的规划。
通常,低难度的能力,如行政技能,实践的强化效果高于学习的乘方法则的结果;中等难度的能力,如演讲技能,实践的强化效果基本对应学习的乘方法则的结果;较高难度的能力,如谈判能力,实践强化的效果则低于学习的乘方法则的结果。
因此,明确了每一种培养方式的培养频次,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每一频次的培养活动进行培养周期的设定。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路径分析
(一)基于目标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
(二)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评价体系
[1]赵雪梅,庄胡蝶,汤长胜,翟卫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市场论坛,2014,05(05):46-47.[2]刘霞,伍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企业导报,2013,05(13):156-157.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符合再代化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面向不同行业的高职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拉动脑力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机器人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互联网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特别是数据公司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态势,从而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这些新的经济技术与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有明确的要求。
2.加入wt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扩大知识资本。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管理经验、人格素质等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高职人才。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设置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