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浦村前的闽江与江中小岛(左为林林洲,右为门前洲)
福州林浦村位于闽江南台岛东北端,因为北临闽江支流“濂江”,原来名叫“濂浦”。唐代以前,就有乡人在这里从事渔业生产。
鸟瞰林浦村(来自《福建旅游》公众号)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有一支林姓人家随闽王王审知由河南固始县入闽,并定居这里。繁衍到宋代时,林姓成为濂浦最大姓,就改村名为“林浦”,林浦林氏被称为福州固始林中的“濂江林”。
林资治编撰的《古老而美丽的林浦村》一书
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林浦村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从林浦走出的林资治先生,今年已81岁了,原是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州外国语学校的老师。退休以后,他倾注大量心血,收集、整理、研究林浦的历史与文化,编著了《古老而美丽的林浦村》一书。
林资治书中所附《林浦文物旅游景点分布图》
林浦村内景点分布图
他说,踏进林浦这个小小的村庄,我们可以读到从闽越族时代到唐、宋、元、明、清以至于民国时期,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与文化。
其中,南宋末年和明代中叶,是林浦村最为重要的两个时期,留下了三个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遗迹。
具有千年办学历史的林浦濂江书院,据说宋代朱熹曾在这里讲学
林资治介绍说:
“第一个唯一是濂江书院。濂江书院办于宋朝年间,朱熹曾经在这里讲学,培养了很多人。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千年连续办学不断。
林浦村北的泰山宫,是南宋末年的宋帝行宫
第二个唯一,南宋末年的时候,宋端宗曾经驻跸在林浦村。在林浦,现在还保留着宋帝行宫,就是位于村北的‘泰山宫’,应该说,这是福州唯一保存完好的宋帝行宫。
第三个唯一,就是我们林氏家族在明代时曾经三代人出了五个尚书,即‘三代五尚书’。在全国恐怕也就只有这么一家。”
清朝皇帝赐建的林浦“尚书里”石牌坊
正因为千年办学的濂江书院的存在,林浦村教育兴盛发达,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为彰显家族的荣耀与传承,从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代,林浦就建了诸多宗祠。我们至今可以看到,在这个中国传统宗族古村落里,现存的五座林氏宗祠成为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现存的五座林氏宗祠是林浦村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五座林氏宗祠分别是:“世大夫林公祠”历史最为悠久,“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是林浦林氏祖祠,还有三个支祠:“见泉林公家庙”、“济斋林公家庙”和“蟠溪林公家庙”。
林资治介绍说,濂江林氏传到第十三代时,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房,俗称前六房。元代时,书房始祖林思德生有林霆和林震,林震又生子林观。林观很重视教育,培养儿子林元美出仕为官。林元美以下又分为“谦、泰、丰、益”四房,人数众多,名人辈出。
重建后的世大夫林公祠
世大夫林公祠位于村北宋帝行宫泰山宫的西侧,始建于南宋,是濂江林氏祖祠,俗称为“公馆”。祠祀林浦林氏上祖,相传林氏上祖曾出过谏议大夫、光禄大夫和下大夫等三个大夫,故称“世大夫”。原祠匾为朱熹手迹,后为林之夏重书。原建筑为木结构,由戏台、天井、两厢、祭厅等组成。八十年代时,毁于一场火灾。二十世纪末,海峡两岸的御房后裔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重建后为砖混结构,内设有林浦尚书文化研究会。
世大夫林公祠现为林浦林氏的御房祠
林资治介绍说:“这个世大夫祠,原来是共有的。前六房中,后来有好几个房都不在这里了,迁出去了。那么这个地方还住有御房。所以这个祠堂现在变成了‘御房祠’。
村里面有‘书房祠’,那个家庙应该也是大家共有的。因为它是林翰尚书建的,他是替老祖宗建的。所以应该来讲是大家共有的。属于最重要的一个祠堂。”
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现为林浦林氏的祖祠
林资治所说的这个“最重要的祠堂”,位于林浦村太保里,称为“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俗称为“大祠堂”,由明朝南京吏部、兵部尚书林瀚在1518年始建,是目前林浦林氏的祖祠。这个林氏家庙承载了林浦林氏最引以自豪的辉煌历史。
林资治(右二)与林浦尚书文化研究会会长林钦顺(左二)、秘书长林修长(左一)、林浦村文物保护小组讲解员王美仙(右一)
林资治说,这一点,从宗祠名称上的“世宫保”、“尚书”、“家庙”字样上可以体现出来:“因为这个家庙是林翰尚书亲手建的,他的官级已经到达尚书级了,所以他这个祠堂就有资格称为家庙。至于它完整的称呼是积累了以后几代人。
世代宫保从哪个朝代开始呢?就是从林观公开始的。林观公是元美公的父亲、林翰尚书的祖父。因为林翰尚书到达尚书级别,皇帝赐给他祖父林观公为工部尚书,也赠赐他父亲林元美工部尚书及吏部尚书,同时,还赠赐他们为太子太保、太子少保。
后来呢,林翰尚书的儿子、孙子又出了五个尚书。这样,五个尚书加上两个是赠赐的尚书,就有七个尚书了。这个家庙就变成了‘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
这个家庙有个特点,就是它是尚书家庙,也就是说,他后代的人过世以后,没有达到尚书级别的,是不能进这个祠堂的。”
林浦村进士街上的明代木构进士牌坊
从宋朝崇宁二年(1103年)到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近八百年间,林浦林氏共出了18位进士、67位举人。尤其在明代,林氏家族更是出了“七科八进士”、“三世五尚书”、“国师三祭酒”、“五传十州牧”,是我国著名的“进士之家”、“尚书之家”、“祭酒之家”。
《明史》对此有所记述并评价说:“明代三世五尚书,并得谥文,林氏一家而已。”又说:“三世为祭酒,前此未有也。”可见林浦林氏当时科举官宦之盛名。
海峡两岸林氏宗亲合力重修了村中的家庙,此为大祠堂所立之碑。
林翰尚书建了这座家庙接近一百年后,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林瀚的孙子、南京工部尚书林烃又对家庙进行了重修,并增建“四知堂”。清朝康熙年间和民国期间也曾两度重修。1987年,旅台宗亲林增连捐资按原貌再度重修。
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门楼
这座林氏宗祠是典型的木结构明式建筑,坐北朝南,规模并不是很大,却很精致。门楼两侧是“国公帽”墙,中间是牌楼式硬山顶门楼,高高翘起的燕尾脊映衫蓝天,如意斗拱精巧细腻。门楼正中镶嵌着白底金字的“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
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前的“唐帽池”
家庙前有宽大的庙埕,庙埕南边辟有一方小池塘,形似官帽。林浦村文物保护小组讲解员王美仙说,这叫“唐帽池”,有古代先人在风水上的讲究,也兼具消防功用。
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屏门
进入家庙,迎面屏门上方高悬一副横匾,上书“榜眼”两字,是为清朝乾隆年间林枝春高中进士一甲第二名而立。屏门两旁挂有“两朝宠命、累世翰林”楹联。
戏台和《林尚书家庙记》
绕过屏门,即为天井、戏台,戏台两侧建有谯楼。门内戏台下,立有一块珍贵的明代石碑,上面刻印着福建按察副使方豪在嘉靖八年撰写的《林尚书家庙记》,详细记载了这座家庙的历史与人文。
世宫保林公尚书家庙大厅
大厅为三进四扇三开间的抬梁式穿斗结构。大厅横梁上方高悬“进士”、“武解”、文魁”等先贤牌匾多达22面。
大厅内两侧立柱上的楹联
厅内两侧立柱上悬挂有“国师三祭酒”、“宫保五尚书”及七副楹联,其中有一幅写道:“濂水壮文澜,羡本枝,捷足金,鳌高更,为十闽鼎甲;狮峰凝瑞气,溯上世,揽揆画,省联翩,起三代尚书”,简明生动地概括了林浦林氏的显赫族史。
“厥胤其昌”匾额与“双凤朝阳”精美雕刻
大厅正中供奉林浦林氏历代先祖的神主龛,龛面上部还保存着明代“双凤朝阳”精美雕刻,龛前上方悬挂着“厥胤其昌”匾额。
世宫保林公尚书家庙大门前的这幅楹联道出林浦林氏的繁盛与品格
林浦村文物保护小组讲解员王美仙说:“‘一林乔木千枝秀,百代濂江万派清’,说的是我们林氏祖先当官都是一清二白的。进来还有第二楹联:‘两朝宠命,累世翰林’,指的是我们林氏家族林翰尚书四代都是翰林嘛,‘两朝宠命’是指,林翰是‘宠命’,林枝春也是‘宠命’。林枝春是清朝乾隆二年中的榜眼。
2005年,我们这个家庙被评为‘八闽名祠’了。家庙里原有牌匾50多面,现在才修复了22面。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撰写的楹联
家庙的对联是很有特色的。多数对联都是当时建家庙时当朝大官员送的。比如有一幅楹联就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撰写并送给林翰尚书的。写的是:‘代有尚书能识履,闽多乔木总推林’。
家庙里的这幅楹联被选为中华名联
这里有一幅楹联现在被选为‘中华名联’,你看:上联写‘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下联是:‘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
这些牌匾中,就这四个字是我们祖先林翰写的:‘厥胤其昌’。希望后代兴旺发达。”
四知堂
家庙大厅后是“四知堂”,是为纪念林元美而建的。林元美1421年考中进士以后,当过知县、知州、知府。为官期间,他尽职爱民,清廉自守。
林资治说:“那什么叫做‘四知’呢?这里有个故事。
元美公当时担任过知县、知州、知府,以后就没升上去了。他离开岗位的时候,他的一个姓戴的好朋友就握着元美公的手,跟诸位来到这里的客人就说:‘公有四知’,大家是不是知道?什么‘四知’呢?知县、知州、知府,这三个‘知’了吧,最后还有一个:‘知足’。他说,知县、知州、知府,这个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能做到知足的,到底又有几个人呢?是很少的。
所以他赞美了元美公的‘知足’的精神。我们林烃尚书为了纪念曾祖父的这一个精神,所以就增建了这个‘四知堂’。教育我们子孙后代要向元美公学习,大家都要懂得知足。”
“四知堂”内
“四知堂”内供奉林元美遗像,并陈列家庙史及族史等史料。明清两代,除了科举官宦以外,林浦林氏还涌现出了许多革命家、实业家、教育家、经学家、文学家等。
比如林云铭,清代顺治时期,他被誉为“闽中才子”,是清代著名经学家。又如清末木材巨商林寿熙,捐了巨资重建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正阳门,传为一时佳话。
林寿熙原名林松卿,其在林浦的豪宅融合中西元素
民国时期,林浦林氏出了两位议长和两位将军。两位议长中,一位是林斯琛,他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福建省分会总干事、民国初年福建省参议会议长,一位是民国时期福建省参议会议长林希谦。两位将军是,陆军中将林福平和江南造船厂厂长、海军少将林惠平。
见泉林公家庙为林浦林氏的“泰房祠”
在林浦村的林氏支祠见泉林公家庙里,有一幅林资治撰写的楹联,就记载了这个故事。
“所以这幅对联写:‘四代七进士,五登八座,官居一品’。什么意思?是说从元美公下来,祖孙四代人中,出了七个进士。‘五登八座’,就是五位登到了八座,八座就是尚书级的,官居一品。这边的下联是说民国期间的人物:‘一朝两议长,双觐将军,心系万方’。”
济斋林公家庙为林浦林氏的“丰房祠”
见泉林公家庙、济斋林公家庙和蟠溪林公家庙都是林浦林氏的支祠,分别是林元美以下‘谦泰丰益’四房中,‘泰房’、‘丰房’和‘益房’的宗祠。现在,在政府支持上,经过两岸林氏宗亲努力,都已经进行了重修,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蟠溪林公家庙为林浦林氏的“益房祠”
林资治说,林浦林氏的这几个支祠还有一个在古代宗祠里很少有的“温暖特色”:“就是这个家族的人,如果他没有结婚,没有传后,就是‘单身哥’(单身汉),他也可以进家庙。位置摆在什么地方?后面有一个‘单身哥祠’,使得我们这边虽然没有结婚、传后的家族的后代他也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这个是我们小家庙里的一个特色。”
见泉林公家庙里的单身汉祠
林氏迁居林浦至今,已传到了第四十二代,繁衍10多万人。目前在林浦里居住的就有4000多人,大多是前六房中的“御房”和“书房”后裔。其他支派都已经在明代以后陆续外迁到福州城内、闽清、长乐、莆田、永泰和广东、台湾以及日本琉球等地。
在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前站立的那一对威严雄壮的青石雕石狮,便是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琉球林喜公后裔1989年所赠。
世宫保林公尚书家庙前的青石雕石狮,为琉球林喜公后裔所赠,形态独特
王美仙介绍说:“这对狮子跟我们中国不一样,它嘴巴里是刀,样式跟我们中国也不一样。林喜公是我们林浦村人。他教育后人,一定要回国认祖。所以,他这一支后裔回国认祖的时候,就送这一对狮子作为留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他们有回老家寻根祭祖好几次。”
旅台林氏宗亲们捐建了濂江书院旁的林浦小学图书馆和教学楼
林浦尚书文化研究会会长林钦顺说,多年来,海峡两岸的林浦林氏宗亲联系密切。旅台宗亲林增连和宗侄林瑞芳曾经捐资建起了林浦小学图书馆和教学楼,林浦村的环村公路、敬老院、自来水、有线电视网络、乘凉亭,并重建了古迹濂江书院等。
林浦尚书文化研究会会长林钦顺(右排前一)和宗亲们在见泉林公家庙里
林浦林氏宗祠里,悬挂着林氏祖训、家训
林资治先生说,林浦林氏宗祠文化中,家风家训最值得我们去体味、去传承发扬。
他说,《明史》评价说:“林氏三世五尚书,皆内行修洁,为时所称。”“内行修洁”是林浦林氏的祖训。
林浦四正文化公园里
现在,政府在林浦村的北面闽江岸边,泰山宫前,建了一个“林浦四正公园”。林资治说,这“四正”是指:“养正心、崇正道、务正学、亲正人”,彰显了林浦林氏家风家训的精髓。
林浦四正文化公园里立有林浦五尚书石雕像和林浦林氏家风石刻
林资治说:“四个‘正’,也正是林翰尚书教育子孙的家训。对我们整个林浦村来讲,应该说这个家训的影响是巨大的。
所以林翰的子孙后代,当官有能成为清官,普通老百姓能安分守己地从事自己的工作,都跟这个‘四正文化’是有关联的。这个影响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都深受这个教育。”
林资治在四正文化公园里介绍林浦林氏历代家训家风
林资治从历代先祖的文献中,潜心整理撰写了“林翰家风”一文。
林资治说:“我主要是从我们家谱、家书中加以整理,重新编撰的。一开始我就讲,‘人生来世重养成’,意思是说,你不能到后期去教育,你从来到这个世上,就要重视教养了,‘莫待犯事扶正迟。’怎么做?‘父辈品德儿为范,举旗端正队伍齐。’这些字在我们族谱中是没有的。我这样写都是有根据的。因为我小时候,我的母亲也住林浦村。她教育我们几个兄弟,作为兄长,你举旗要端正。那么,‘首养正心扬正气’,心要正,要弘扬正气,‘莫存邪念毁一生’。”
林翰、林斯琛故居
辛亥革命志士林斯琛(右)与孙中山先生在福州合影
步蟾村
丁字路口的石狮子;
如今,在林浦村,除了林氏宗祠外,还保存着林瀚尚书和辛亥革命志士林斯琛的故居、清朝皇帝赐建的“尚书里”石牌坊、进士木柴坊、清末巨贾林寿熙古宅等一系列文物,村里的进士街、步蟾村、太保里和丁字路口上默默坚守的石敢当,依然述说着这个福建历史文化名村、这个林氏家族重师重教、诗书传家的传统,成为观察我国古代社会文明气象的一个窗口。
进士木坊
林浦古桥之林桥
林浦古桥之断桥(取自2014年3月出版的《尚书文化》首刊)
(作者:东南广播公司记者闻达图片:闻达播音:蓝天资料提供:林资治、仓山区博物馆、林浦尚书文化研究会、林浦文物保护小组编辑:闻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