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图书馆|新书速递第1期中文学术著作(2023年10月)于阗研究

本书为“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系列之一。作者从唐代前期于阗政治史进程探究开始,对西域独立的绿洲王国于阗,从其历史发展进程、与汉文化及敦煌文化的交流、考古文物及文献释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唐宋时期于阗的历史和文化,进而肯定和凸显了于阗在丝绸之路南道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展示了中亚丝路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内容结构完整,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论述精辟,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唐宋时代于阗史概说

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西域史事二题

吐鲁番文书《唐某人自书历官状》所记西域史事钩沉

于阗在唐朝安西四镇中的地位

从黄文弼所获两件文书看龟兹于阗间的交通路线

唐代于阗史新探——和田新发现的汉文文书研究概说

新见唐代于阗地方军镇的官文书

唐代于阗杰谢镇

9、10世纪于阗族属考辨

于阗王国与瓜沙曹氏

真实还是传说:马可·波罗笔下的于阗

关于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对于阗影响的几个问题

汉语-于阗语双语文书的历史学考察

从敦煌的五台山绘画和文献看五代宋初中原与河西于阗间的文化交往

略谈于阗对敦煌石窟的贡献

丹丹乌里克的考古发现与研究(1896—2002年)

近年于阗语及其文献研究论著评介

和田出土文献刊布与研究的新进展

于阗佛教图像研究:新视角与新问题

岑仲勉先生与丝绸之路研究一一以钢和泰藏敦煌写本于阗语行记为中心

段晴《于阗语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评介

书评:段晴等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梵文、佉卢文卷》,段晴、才洛太《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

书评:段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于阗语卷》(一)

附录

于阗研究论著目录补编(2008—2022年)

02

《西域文献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世界》

余欣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2023年5月

ISBN:9787542355867

本书的研究旨趣,是以西域出土写本与文物为颜料,“深描”作为写本时代知识-信仰承载体的丝绸之路的“数理”与“物象”,进而探讨文明传统构造视野中的“人物关系”、技艺传习与信仰实践,以范式、个案与细节充盈中古中国知识传统生发的脉络肌理以及方术生成与衍变的世界图景。

上编:知识视域下的数术

第一章符应图书的知识谱系:敦煌文献与日本写本的综合考察

第一节符应图书的成立:唐前诸符瑞图籍之源流

第二节瑞应图书在唐代的传习:《天地瑞祥志》的知识体系与观念结构

第三节图像与文本:瑞应图的视觉文献系谱

第四节瑞应图的功能:神经瑞牒的实际运用与政治合法性的构建

第二章符瑞与地方政权的合法性构建:归义军时期敦煌瑞应考

第一节“膺命归义”:张议潮之符瑞

第二节“绍圣继统”:金山国立国与祥瑞制造

第三节“和同胡汉”:曹议金的统治基础与白鹰之瑞

第四节“赞祐王化”:曹延禄时期之僧人贺瑞

第五节符瑞的下行:地方政权拥有祥瑞的历史进程

结语

第三章知来物者:中古时代阴阳家之学与术

第一节阴阳五行知识谱系再思

第二节萧吉阴阳五行之学的义理与践行

第三节中古时代占卜的理论根柢仍是阴阳五行

第四章探抽冥赜,参验人区:萧吉的知行世界

第一节理论体系的建构与萧吉的知识背景

第二节《五行大义·论七政》解读

第三节中古禄命文献的“表象”与“数理”

下编:仪式场域中的器物

第五章从莫高窟到正仓院:佛教仪礼与艺术中的琉璃

第一节佛教“七宝”观念中的琉璃

第二节琉璃在佛教信仰中的功能与艺术表达

第三节琉璃与佛教写本文化

余论:宝物与密教

第六章物质性·仪式性·艺术表现:经巾在中古佛道二教中的信仰实践

第一节晋王杨广与经巾的历史性登场

第二节经巾的材质与形制

第三节经巾的功能与使用方式

第四节符号性与仪式性:经巾的信仰实践

第五节民生宗教与地域政治:配借经巾的福祉与权力

余论:宗教器物的历史学研究:超越物质性与文本性

第七章冥币新考:新获吐鲁番考古资料的启示

第一节冥币源流略述

第二节巴达木新出木刻冥币的意义

第三节吐鲁番出土纸钱新证

余论

第八章圣域制造与守护:敦煌安伞仪式中幢伞的功能

第一节安伞旋城仪式中的圣域制造与合法性建构

第二节力量之源:白伞盖信仰的经典依据

第三节神圣性的实现:经咒、幢伞的使用与方术传统

参考文献

03

《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史地考索》

罗帅著

ISBN:9787542355874

丝绸之路南道,指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东西向通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所谓张骞凿空,关键在于打通了这段道路,从而使整个东西方路网得以有效运行。历史上,南道过于阗之后,可在皮山、莎车向西南逾葱岭至罽宾,亦可从莎车继续西行至疏勒,然后逾葱岭。南道是一条沙漠绿洲之路,它自东向西依次串联了若羌绿洲、且末绿洲、克里雅绿洲、和田绿洲、莎车绿洲和喀什绿洲等大块绿洲,以及米兰、瓦石峡、策勒、皮山等小型绿洲。《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一书是对丝路南道各地发展的总体观察。

绪论

第一节史料概况

第二节地理环境

第三节区域政治史脉络

第四节研究史回顾

第一章南道东端绿洲

第一节从纳缚波到罗卜

一、罗卜、怯台之地望

二、纳缚波之名与义

第二节中古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粟特人

第三节宗教与思想文化

第二章且末绿洲

第一节从且末到阇鄽

第二节宋元时期且末之地的兴衰

第三节元代阇鄽城的地望

第三章克里雅绿洲

第一节从扦弥到克里雅

一、扞弥、扜弥之正误

二、捍麼城、末城

三、建德力城与《新唐书·地理志》之错简

四、绀州、绀城

五、肯汗城

六、克里雅城

第二节玄奘之媲摩与马可波罗之培因

第三节唐代媲摩与坎城之关系

第四节坎城之地望与交通

第五节宗教与思想文化

第六节马可波罗眼中的培因玉石

第四章和田绿洲

第一节从于阗到忽炭

第二节汉代于阗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一、和田文物中的罗马文化因素

二、和田等地出土的汉佉二体钱

三、汉佉二体钱与汉代于闻政治史

四、汉代于阗与丝绸之路大国关系

第三节喀喇汗朝于阗与葱岭以西的交流

一、和田地区出土的错银鍮石器

二、呼罗珊的也里式错银鍮石器

三、也里式错银鍮石器的出土与收藏情况

四、也里式错银鍮石器如何输入于阗

第五章莎车绿洲

第一节从莎车到鸦儿看

一、历史地名之演变

二、鸦儿看名称之渊源

三、鸦儿看城之地望

第二节成吉思汗屠可汗城与降鸦尔堪城之真伪

一、伊斯兰化进程

二、佛教与基督教

第四节物产与社会经济

第五节古代居民之疾病与人口、环境

一、象皮病

二、甲状腺肿

第六章喀什绿洲

第一节从疏勒到可失合儿

一、疏勒

二、喀什噶尔

第二节宗教与思想文化

第三节物产与社会经济

一、汉代至清代中期

二、近现代

三、《突厥语大词典》所见喀什绿洲经济面貌

第四节马可波罗时代南道的村镇聚落与道路交通

一、文献所见10—14世纪喀什噶尔的村镇聚落

三、关于丝路南道缺乏蒙元遗迹的探讨

第七章丝绸之路南道交通的整体考察

第一节两汉至前凉时期

第二节十六国后期至初唐时期

第三节唐、吐蕃控制时期

第四节大宝于阗国与喀喇汗王朝时期

第五节蒙元时期

第六节明清时期

索引

后记

04

《变动的传统: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新论》

陈侃理主编

田天/郭津嵩/陈侃理/陈志远/胡鸿/聂溦萌/黄桢/陈鹏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

ISBN:9787573206602

前言/陈侃理

祭祀/田天

一、国家祭祀与秦的统一

二、更秦立汉:西汉前中期的国家祭祀

三、西汉中后期国家祭祀的转型

四、结语

历法/郭津嵩

一、“敬授民时”:颁朔制度及其局限

二、“考定星历”:历术的竞争与校验

三、“推本天元”:历家作为政治文化的塑造者

四、余论

灾异/陈侃理

一、灾异论传统的起源与形成

二、灾异政治文化的制度表征

三、灾异政治文化的转变

四、日食灾异:一个个案

五、再思灾异政治文化

佛教/陈志远

一、佛教史书撰述传统的形成

二、六朝教诤举要

三、几点认识

华夷/胡鸿

一、从夷夏之辨到华夷秩序

二、秦汉魏晋华夷秩序政治文化的表达与实践

三、十六国北朝的华夷秩序难题及其应对

修史/聂溦萌

一、横向观察:政务—修撰运作联动机制

二、纵向观察:从编年到纪传的官修史编纂流程

三、结语

典志/黄桢

一、官制之学的形成

二、官制考述的南朝新风

三、官修政典的出现

谱学/陈鹏

一、谱系知识的传习与撰述

二、谱系文献的类型与层级

三、晋唐谱学与士族身份界定

四、谱学视角下的中古中国

五、余论

05

《酒之爵与人之爵:东周礼书所见酒器等级礼制初探》

阎步克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6月ISBN:9787108075260

除了通过具体考证提供了文史新知,本研究也有理论意义。在传统时代,“爵”是最古老、最富连续性的一种品位,被用于赋予和维系的尊卑贵贱,同时“爵”又是饮酒器之名;而“尊”是古代最重要的身份地位用词,同时“尊”又是盛酒器之名。“爵”“尊”二字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存在了,同时殷商的青铜礼器中,酒器竟然占到了70%-80%。周代青铜器中食器比例虽然大增,但重大典礼如祭祀、飨宴、射侯等,献酒饮酒仍构成了核心礼数。而这一情况,被纪录于东周礼书之中了。不难推知,酒器在先秦等级礼制中必定占有特殊地位,竟使爵、尊这样的酒器之名,变成了人的等级地位用词。在凝聚了先秦礼乐精华、作为历代文化经典的礼书之中,可以看到各色人等、各个爵级,在不同礼典的不同环节使用着不同名称的酒器,而这就是本书的研究对象。酒爵(与酒尊)等级用于维系人之尊卑,所以,本论文集题名“酒之爵与人之爵”。

自序

礼书“五爵”的称谓原理:容量化器名

“尊壶者面其鼻”辨

──《礼记·少仪》一个文句的注译问题

由《三礼图》雀杯爵推论“爵名三迁,爵有四形”

《仪礼·士虞礼》所见废爵、足爵、繶爵辨

东周礼书所见玉爵辨

削觚·觚名·觚棱

──先秦礼器觚片论

“觚不觚”与“削觚”

──《论语郑氏注》札记一则

一词二义:酒之尊与人之尊

06

《身份与秩序:走马楼吴简中的孙吴基层社会》

苏俊林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

ISBN:9787559861559

走马楼吴简是研究孙吴历史丰富且可靠的新资料,本书以走马楼吴简资料为依据,以身份与秩序的关系为视角,从个人到群体,从家庭到社会,对孙吴基层社会的身份秩序进行整体性研究,论证基础可靠,研究视角新颖,且在孙吴家庭结构的建构原则,士伍、还民、复民的身份考辨,孙吴身份等级体系和孙吴初期的政治格局,以及社会经济与身份秩序等方面,提出了新颖的学术观点。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孙吴时期的家庭情况和孙吴基层社会的历史实态,还能从整体上把握孙吴的社会结构,本书有助于将孙吴历史乃至三国史的研究推向深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走马楼吴简为中心,以身份与秩序的互动关系为视角,以家庭—国家—社会为“经”,以个别身份考证—身份秩序建构—身份秩序影响为“纬”,动态分析孙吴家庭结构、士伍与公乘、姓氏使用、吏民身份序列、身份等级体系、基层吏治与政治格局、民众生活选择等问题,全面考察孙吴身份秩序及其演变过程,努力揭示秦汉魏晋历史演进的社会密码。

第一节吴简的出土与价值

第二节研究史的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本书的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走马楼吴简与孙吴家庭结构

第一节“家庭”与“家庭简”的范围

第二节家庭简中成员的位次关系

第三节孙吴家庭结构的建构原则与影响因素

第二章走马楼吴简与士伍、公乘及孙吴爵制

第一节汉晋时期士伍的身份及变化

第二节吴简所见士伍、公乘的特征

第三节孙吴爵制的价值

第三章走马楼吴简与孙吴姓氏使用

第一节吴简中“无姓”与“有姓”现象

第二节姓氏与封爵称谓—从“步侯”“吕侯”说起

第四章走马楼吴简与孙吴吏民身份

第一节吴简中“还民”问题再讨论

第二节吴简所见复民身份辨析

第三节吴简中民的种类与等级

第四节吴简中吏的种类与等级

第五节吏民的身份转变

第五章吴简《田家莂》与孙吴身份等级体系

第一节田家莂中的数值错误

第二节田家莂数值错误与校核吏员之关系

第三节田家莂中诸吏、诸卒、士、复民等的租税交纳

第四节田家莂所见孙吴身份等级体系

第六章文书错误、基层吏治与孙吴政治格局

第一节文书错误现象与孙吴基层吏治

第二节孙吴治理基层吏治的两种取向

第三节地方大族、本地属吏与孙吴政治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孙吴田租、亩产与民众生活选择

第二节汉晋时期的土地产量与田租制度

第三节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民众的生活选择

第八章结论:身份秩序视野下的孙吴基层社会

第一节孙吴家庭结构建构问题的再论述

第二节身份的种类性、等级性与孙吴身份秩序

第三节身份认同与生活选择

07

《中古中国的女性与社会

——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系列文集三》

夏炎主编

中西书局,2023年8月

ISBN:9787547520604

性别制度

从汉礼到唐律:中古性别制度建构概说高世瑜

释唐令“女医”条及其所蕴之社会性别观楼劲

女性书写

列女传书写传统的成立与递变——女性传记书写对证劉静貞

妇女史研究的材料与方法问题探析铁爱花

女性生活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敦煌女人社姚平

情感史视角下的唐代妇妒李志生

女性与宠物:《簪花仕女图》中的拂菻狗王永平

唐代墓志与女性佛教研究再思考李晓敏

中国中古的佛教与医疗:以产孕为主的研究回顾与展望林欣儀

女性政治

巫术、性别与政治——唐代女巫与政治焦杰

国之鸿宝:唐代和政公主的内外之际郭海文、远阳

播英声而无朽:唐代后妃的形象建构与表达蒋爱花、胡楚意

制作女皇帝:武则天巡幸与祀典改革古怡青

试论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形象的历史演变沈琛

从皇后亲蚕到“后妃四星”——唐玄宗王皇后被废史事发微史正玉

工作坊综合讨论实录贾恺瑞整理

“第三届南开中古社会史工作坊:中古中国的女性与社会”会议综述贾恺瑞

作者信息

编后记

08

《五至十世纪统万城夏州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全四册)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

刑福来侯甬坚主编

三秦出版社,2022年12月

ISBN:9787551824699

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北,地处陕蒙交界地带,是十六国时期末代匈奴大单于赫连勃勃所建的大夏国国都。公元五世纪初(407),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统万城建成后,历经大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十世纪末(994),宋太宗下《废夏州旧城诏》,统万城被官方焚毁。500多年间,统万城抑或夏州、朔方郡一直是中国北部重要的军事、交通要地。现存统万城遗址由外郭城、西城及东城组成,城内建筑工程浩大,筑造宏伟,城墙建筑色白而牢固。其中东西城城垣大部分留存至今,外郭城也有部分城垣断断续续得以保留。

考古编

第一章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的发现与确认

一、统万城遗址保存概况

1.统万城遗址的地理位置

2.统万城遗址简介

3.文献记载中统万城的修建、废弃及沿用

4.统万城早年调查发掘概况

5.统万城近年的考古工作

二、统万城遗址的确认

1.历史文献中对统万城地理位置的描述

2.考古调查及发掘的证据

第二章统万城及夏州城的考古工作

一、统万城及夏州城的考古发掘

1.永安台基址清理

2.西城西南隅台基础清理

3.护城壕的发现及清理

4.西城西门及瓮城清理

5.东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6.西城南垣外4-7号马面清理

7.西梁祭祀遗址

8.查千圪台夯土台遗址

9.砖瓦窑

10.西城地层堆积

第三章统万城及夏州城墓葬群考古发掘

一、北朝壁画墓

二、其他北朝墓举例

三、隋代至初唐墓葬

四、唐代墓葬举例

五、五代时期墓葬

六、宋代墓葬

第四章统万城遗址出土文物

一、统万城出土文物

二、隋唐夏州城出土文物

三、五代宋初夏州城出土文物

研究编

第一章统万城遗址的新认识邢福来

一、统万城的设计思想

二、城市布局研究

三、关于统万城东城的问题

四、关于统万城防御的问题

五、关于统万城周边墓葬的问题

第二章统万城与夏州古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地位侯甬坚

一、统万城兴起原因探讨

二、统万城到夏州城的延续

三、夏州城废弃原因探讨

四、统万城与夏州城的历史作用

五、统万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统万城与夏州古城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侯甬坚

一、古城城龄的最新考察

二、古城地理环境的考察

三、毛乌素沙地环境演变的重要地点和标尺

四、有助于农牧交错带环境演变特点的论证

一、大夏时期统万城的西来因素

二、北朝时期统万城的粟特文物

三、隋唐时期统万城的粟特墓志

四、宋元时期统万城的西方因素

第五章统万城所在的无定河上游地区全新世河流地貌环境演化胡珂

一、无定河上游全新世河流地貌演化

二、统万城上游萨拉乌苏河流域宋元时期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三、统万城以北古河道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第六章中华民族史上的统万城易华

一、匈奴夏后之苗裔

二、夷夏十万建夏都

三、奉天承运通天台

四、大夏龙雀千古传

五、夷夏天龙可认同

第七章从头骨测量特征看统万城遗址人群构成赵东月吕正邢福来苗逸飞陈靓

一、头骨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所得结果

四、颅骨的种系分析结果

五、颅骨测量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

第八章统万城西城遗址动物遗存分析胡松梅杨苗苗

一、概说

二、分类简述

三、小结

第九章统万城的申遗与保护高展刘洪

一、统万城的申遗之路

二、中日联合保护古城

三、遗址保护

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图版编

统万城勘察发掘掠影图册

第一阶段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何炳勋寻访统万城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戴应新考古工作掠影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考古工作掠影

专家、领导视察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遗址发掘现场

西梁夯土台遗址

外郭城调查

统万城遗址及周边墓葬出土器物

附工地验收表及发掘证照

统万城周边墓葬出土文物图册

第一编出士墓志

隋代墓志

唐代墓志

后唐墓志

后晋墓志

北宋墓志

第二编出土棺椁及壁画

第三编出土器皿

史前器物

青铜器

骨器

铜镜

钱币

瓷器

元押

09

《金匮探赜:唐宋文献丛考》

唐雯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8月

ISBN:9787573207487

本书取“石室金匮,书册所钟;考证索隐,雅曰探赜”之意,名为《金匮探赜》。全书收入作者历年所作有关唐宋文献的研究论文十余篇,涉及了《新五代史》、《顺宗实录》、《太平御览》、《云溪友议》等诸多重要文献的版本梳理、佚文辑复、作者考订、价值掘发等内容。凡所考述,皆能发前人所未言,提出了诸多突破传统认知的新见解。本次结集出版,作者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审定,并对新出成果多有增补。

序/陈尚君

从两《五代史》、《旧唐书》的修订说新时代的古籍整理

文本的再生长——重审《旧五代史》静嘉堂藏本

《新五代史》宋元本溯源

《顺宗实录》详本再审视——兼论唐实录的辑佚

唐职员令复原与研究——以北宋前期文献中新见佚文为中心

《两京新记》新见佚文辑考——兼论《两京新记》复原的可能性

《云溪友议》十二卷本考述——以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两部抄本为中心

《蒙求》作者新考

日本汉文古类书《秘府略》文献价值研究

《太平御览》引“唐书”再检讨

晏殊《类要》文本及其学术价值考述

《类要》地理部分文献再考索

晏殊《类要》所见未收入《全唐文》及其续补诸书之唐人篇章考

10

《北宋三司财务行政体制研究》

张亦冰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5月

ISBN:9787522817712

自北宋建国(960)至元丰五年(1082),朝廷一直以三司总领全国财政,时称“计省”,长官号称“计相”,财权集中且职掌广泛。三司理财体制的形成,同唐宋之际国家财政结构的整体演变密切关联,其分工模式、运作机制又对宋代乃至后世国家财计制度影响深远。《北宋三司财务行政体制研究》梳理三司内部组织架构与人事安排,聚焦其如何履行财政决策、度支计划与财务审核等职掌,在此基础上,思考北宋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与演化路径。

第一章三司的组织架构与人事安排

第一节唐宋之际三司职掌范围及分工演进

第二节北宋三司内部行政机制及其演进——以三司长官、三部判官为中心

第三节北宋前期三司官员的选任与迁转

第二章三司与朝廷的职权关系

第一节北宋财政决策体制中三司、中书门下的职权关系

第二节权能错位:北宋财政管理中三司、中书门下的分工与互动

第三节宋神宗朝“朝廷钱物”的封桩与征调

第三章三司的财政计度与出纳审核

第一节常程计度:北宋前期三司国计体系的运作与演进

第二节簿书期会:北宋三司对钱物的支拨与勾销

第三节财政集权与五代宋初幕职、州县官料钱制度演进

11

《元代文献研究》

陈高华著

中华书局,2023年1月

ISBN:9787101160048

本书系统集结了陈高华先生多年来元代文献研究成果,是元史研究者了解元代基本文献状况的入门书,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起点。

读钱大昕《元史艺文志》

《元史艺文志》(《嘉定钱大昕全集》本)点校商榷

《元史》说略

《元史》纂修考

元代政书《经世大典》中的人物传记

《元典章·户部》简论

《至正条格·条格》初探

两种《三场文选》中所见元代科举人物名录——兼说钱大昕《元进士考》

元朝科举诏令文书考

从《老乞大》《朴通事》看元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

旧本《老乞大》书后

《稼亭集》、《牧隐稿》与元史研究

罗天益和《卫生宝鉴》

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读《上虞县五乡水利本末》

黑城元代站赤登记簿初探

元代墓碑简论

《述善集》两篇碑传所见元代探马赤军户

元代内迁的一个阿里马里家族——“也里可温”的新资料

元史史料简述

12

《作为物质史的石刻文献》

程章灿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

ISBN:9787305238277

本著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一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提到石刻研究的基本问题、美国某博物馆藏中国石刻情况等,内容丰赡,包含了作者数十年来对石刻文献、石刻文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独树一帜。书稿材料丰富,表达流畅,是一本学术性与可读性互溶,质量上乘的著作。

第一章绪论: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

一、中国“尤物”

二、人工开物与石刻的文化属性

三、“玩物见志”中的石刻

四、恋物与“延伸的自我”

第二章石刻文献之“四本论”

一、“四本论”

二、石刻“四本”:写、刻、拓、辑

三、“四本”之生产、阅读、流通与利用

四、小结

第三章宋前刻工的社会身份及其文化地位

一、唐前文献所见刻工的模糊身影

二、唐代刻石官署及官署刻工

三、从新出《邵建和墓志》看唐代刻工的身份地位

第四章宋代刻石文化与刻工

一、两宋诸帝对刻石的文化利用

二、宋代民间刻工

三、宋代刻石官署

第五章元明刻工世家及其文化交流

一、茅绍之与四明茅氏

二、长洲章氏家世考

三、章简甫父子之书法与刻石

四、章简甫父子与吴中文士群体之交往

五、刻工世家昆山唐氏

第六章元明清刻石官署及民间刻字店之勃兴

一、元代刻工的社会组织与管理

二、明清两代的官署刻工

三、集书法篆刻雕版刻石于一体的刻字店

第七章拓本生产与流通中的拓工——以缪荃孙及其拓工为中心

THE END
1.中兴之声文化传承从阅读开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强调了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明确指出了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和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结合起来就是对高校图书馆这个特殊的场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ttps://tsg.hbue.edu.cn/46/00/c10019a345600/page.htm
2.图书馆2017年,图书馆主办的这份《高职教育研究参考》,聚力学院教学改革,围绕学院建设进行相关资料的摘编整合。这一年,本刊围绕学院新措施,实施导师制、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进行可行性研究文献摘编;围绕工作热点,社会热点及时编辑“教”与“学”、“高职党务工作”专辑或专栏;曾带问题和全体师生员工一起了解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http://www.zdxy.cn/TSG/contents/185/528.html
3.诚信教育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图书馆开展读者诚信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图书馆在读者诚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分析当前图书馆读者中存在的诚信缺失以及缺失原因,解析图书馆加强读者诚信教育管理的方法策略。 关键字:图书馆;读者;诚信教育;管理策略 一、图书馆开展读者诚信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https://www.ruiwen.com/lunwen/7292391.html
4.国家图书馆:红色文献的宣传作用及其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将红色文献划分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时期,分别分析了不同时期红色文献的创作、发行、主题、形式等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红色文献在我党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宣传作用及其历史意义,为我党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开展宣传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借鉴。【https://www.mct.gov.cn/whzx/zxgz/djgz/201109/t20110913_799168.htm
5.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思考论文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目前在服务理念、管理体制以及服务的广度、深度方面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应当积极强化服务意识、加快相关立法、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等有效措施,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一)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 期待《图书馆法》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强制规定,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提供法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fanwen/154664.html
6.5月2019人民论坛他家住在达尔基斯路(Dalkieth Rd),贮藏室就在那宽敞庭院里。我把它们交给他保管,但是后来获悉他把它们借给了别人,现在已经无法挽救地丢失了。唯一留存的《华惹》,是在国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里(作为”被查禁的”出版物)作有限制流通的版本,仅供已登记的学者借阅。https://wangruirong.wordpress.com/2019/05/
7.国博举办第二届舆图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国家博物馆8月29日,“第二届舆图研究学术研讨会——古旧地图测绘方法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出席并致开幕词,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主持开幕式。在两天的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以及海洋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309/t20230906_259290_wap.shtml
8.《图书馆史话》2014年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成立后的首展中就有“敦煌遗书”。当伫立在这些古籍文献前时,虽隔着展柜的玻璃,都能循着它们散发出来的气息去寻找大漠孤烟里敦煌的盛景。千年来黄沙成丘、驼铃声声的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要塞,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西域珍宝、北方驼马,带来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公元366年也就是东晋时期http://www.helib.net/2023/tsgsh/index.htm
9.图书馆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肖像,书斋是一个读者的思想王国曼古埃尔乐观地认为,个人的感觉和无法言说的集体性的感觉,共同为我们的生命带来了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借由图书馆里的书籍而见诸文字。因此,图书馆是会继续存在的,只要我们坚持为这个世界添加文字,并将之储存起来以待后者。 一些藏书被遗忘,一些藏书被毁灭,一些藏书只存在想象中,但有一种事物是永恒的,那就是人们对书籍http://www.81.cn/yd_208600/16307080.html
10.年报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即将在2013年全面展开,创建国家二级馆对于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对于我馆业务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经过全面部署与动员,2013年,我馆继续以创建全国副省级城市二级馆为工作目标,聚集全馆力量,全力以赴创建二级馆。2013年元月,制定全馆评估工作方案,全面进入创建实施阶段;2月,邀请省评估专家对http://www.xalib.org.cn/info/71957.jspx
11.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序(305)《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序(310)二十世纪的文化国耻(315)修订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现实意义——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谈话(320)创时代辉煌,对后代负责——介绍《中华大典》(323)任继愈同志在《中华大典》工作、编纂会议上的讲话稿(1992年9月9日)(327)任继愈http://www.nlcpress.com/ProductView.aspx?Id=7148
12.康熙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及其影响国家图书馆.PDF康熙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及其影响-国家图书馆.PDF 4页VIP内容提供方:suijiazhuang1 大小:190.39 KB 字数:约4.95千字 发布时间:2019-03-02发布于天津 浏览人气:514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116/5104142034002002.shtm
13.方志四川?特辑流沙河:一条流过成都的无岸之河18. “文字侦探”流沙河称简体字没有存在的理由.观察者网 19. 流沙河作品.国家图书馆 20. 《诗经现场》.西安日报社 21. 白鱼解字.国家数字文化网 来源:Discovery成都 作者: 泰格乌 Fangfang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061900
14.“《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三辑)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发言纪实张廷银(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文献》常务副主编): 和三位主编比较熟悉,学术想法也比较接近,这套书的意义和成就就不多赘述。我谈两个建议,一个是前面的老师们谈的比较多的“稀见”的问题,我个人理解是这可能不是一般的看不到的意义,而是“稀闻”、“稀用”。一是“稀闻”。可能是过去大家不太关注甚至可能不http://literature.cass.cn/xjdt/202304/t20230418_5622695.shtml
15.两会建议提案汇总:文旅博物馆文物文化遗产36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一直从事古籍保护相关工作,如何更好地做好古籍保护,一直是她关注的问题。“古籍保护有针对载体本身的原生性保护,也有以文献迁移、利用、活化为特征的再生性保护,古籍具有文物特性的同时,还具有书的特性,保护的同时,需要传承、传播、利用,实现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服务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844081.html
1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两个文件的通知但是,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本来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加上十年浩劫的恶果,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的领导班子不健全;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院校的图书馆还没有独立的馆舍,书库及阅览座位普遍紧张;图书经费不足,又不稳定,必要的书刊资料无钱购买;加上技术方法、https://www.66law.cn/tiaoli/150493.aspx
17.秋来正是读书时这些国家的图书馆各有千秋学校开学了,孩子们又开始了新一学期读书的旅程;天气凉爽了,大人们在秋日舒适的阳光中打开一本书来阅读,也让文字有了一股温暖的感觉,图书馆就不失为一个可以实现沉浸式阅读的好去处。本期约稿几位作者介绍自己所居住的国家的图书馆,从国家图书馆,到公共图书馆,再到社区图书馆,这些国家的读书文化如何在图书馆中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pro/20220921/8817593e6a0f48b5a0e4b151a9b92c5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