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统筹产城融合、新旧联动的发展策略,构建“一带一心、两轴三区多组团”的功能布局结构:
一带:即依托富海片区、高铁站前片区,形成东部产业带。
一心:即城市综合服务核心。
两轴:即沿括金海路商务商业服务轴、银海路商业商贸服务轴。
三区:即魅力新城区、活力老城区、潜力城南区三个城市综合生活片区。
多组团:即多个重要的城市功能组团。
《琼海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征求公众意见稿)
规划范围为琼海市中心城区建设集中区,东起东环高铁线,西至万泉河,北邻泮水高速互通,南至万泉河路,《琼海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划定开发边界范围面积约27.9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共划分为23个单元,重点修编富海、高铁站前两个片区,并对城北片区、城南片区、滨河片区、老城片区中数据和内容进行整合。
联动中心城区与乐城、博鳌、机场等高能级产业平台,借势全省同城化,承接外部产业资源溢出、服务琼海城市功能结构优化,以药械研发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城融合为引领,融入琼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建设海南第四极,打造国际药械研发制造先行区、自贸农产品精加工集中区、高品质城市服务发展核心、滨河生态休闲精品示范区。
国际药械研发制造先行区。承接博鳌乐城特许医疗功能外溢,聚焦国外药械引入和仿制生产,发展药械研发孵化、药械组装制造及配套物流,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推动新药创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琼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自贸农产品精加工集中区。利用海南省自贸优惠政策,依托本地热带农产品基础,发展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配套物流,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专业化程度,形成品牌优势,打造高价值的农业加工链和创新链。
高品质城市服务发展核心。以“城市更新”带动提质升级,持续完善中心城区功能配套,发展商务商贸、文化休闲、科创交流等,推动区域商业商务功能升级。增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第四极”城市门户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琼海创新宜居活力。
滨河生态休闲精品示范区。依托滨河生态环境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清洁能源运用。打造滨河景观带和绿色廊道,促进生态休闲融合发展,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尺度宜人的公共开敞空间,打造重要生态景观,塑造丰富城市风景。
(一)绿地与开敞空间布局理念
以生态建设为主导,完善园林绿地结构,修编片区大幅度增加绿地面积,提升已建设绿地的质量,利用蓝绿空间体系构建合理的绿地网络系统,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将琼海中心城区建设为人城和谐的绿色城市。
(二)绿地与开敞空间总体结构
立足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目标,构建“三河两溪两带”城市蓝绿空间总体结构,“三河”即万泉河、加浪河、塔洋河。“两溪”即双沟溪、白石溪。“两带”即建设富海片区超级绿道、万泉河滨河生态绿道。
(三)公园绿地布局
琼海中心城区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面积由现状的41.36公顷增加到143.7公顷。
规划新建综合公园11个、社区公园13个、邻里游园18个、邮票公园(居住组团里的配套绿地)若干个、城市广场4个,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滨河区域进行绿化景观建设,加强万泉河、加浪河、塔洋河、双沟溪、白石溪滨河地区绿带和景观绿地建设,强化中心城区滨水线性景观绿地特征。
(四)防护绿地布局
规划防护绿地11.58公顷。
公路两侧应视具体情况控制5-20米的防护绿地。
(五)广场用地布局
规划在万泉河滨河带、高铁站前以及大型商业地块布局四处广场用地,广场用地面积1.31公顷。
(一)建筑高度控制
加强对中心城区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与引导,综合考虑眺望点、标志点以及视线廊道等因素,原则确定六级高度控制区,对新建设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对现状已建设建筑高度适度优化。
1、一级控制区:建筑高度原则上宜≤24米,主要为公用设施用地、生产型厂房、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农贸市场建筑、部分住宅建筑高度。
2、二级控制区:建筑高度原则上宜≤36米,主要为商住、商业建筑以及部分中高层住宅建筑;科技研发类建筑主要集中分布在居住用地附近,为创造自然舒缓且富于变化的天际轮廓线,科技研发类建筑高度原则不宜超过36米。
3、三级控制区:建筑高度原则上宜≤45米,主要控制高层住宅建筑、商业用地高度;富海片区、站前片区住宅建筑高度宜控制在45米以内。
4、四级控制区:建筑高度原则上宜≤60米,主要为大部分住宅建筑、产业服务建筑及承担城市标志性形象塑造的商业建筑、旅馆用地以及文体新区体育场馆用地。
5、五级控制区:建筑高度原则上宜≤80米,主要为加浪河西侧已建成住宅小区,建筑高度分别为22层和26层;以及新建的商业/居住用地。该区域需注重建筑排列的秩序感和对整体天际轮廓线的影响。产业服务中心主要作为产业组团核心的服务作用。
6、六级控制区:建筑高度原则上宜≤100米,主要为已建成居住小区。
(二)开发强度控制
加强对中心城区建设强度的控制与引导,综合考虑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等因素,原则确定五级强度控制区,对新建设的街区强度进行控制,对现状已建设区域适度优化。
1、一级控制区:建设强度原则上宜≤1.0,主要由行政办公用地、公用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体育设施用地、中小学用地、幼儿园用地及以个人建房为主的二类居住用地或二类居住/商业用地构成。
2、二级控制区:建设强度原则上宜≤2.0,主要为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用地、商务科研混合用地及中高层和高层居住、商住用地。
3、三级控制区:建设强度原则上宜≤2.5,主要为商业用地、商务用地、工业用地及居住、商住用地;其中,产业加工制造区域,容积率不小于2.0,不大于2.5。
4、四级控制区:建设强度原则上宜≤3.0,主要为高层住宅、商住以及商务旅馆商业混合用地用地。其中,特色化产业研发、孵化及办公服务配套区域,容积率不小于2.5,不大于3.0。
5、五级控制区:建设强度>3.0,主要包括部分现状保留的居住商业混合用地以及二类居住用地(个人建房为主)以及位于商业商务中心区、产业服务区的商业商务娱乐混合用地。
打造级配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注重发展低碳、绿色交通,并重发展公交和小汽车交通模式,构筑集约、高效、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交通体系。
打造以高铁、高速公路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形成多元化的对外交通体系,构建开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交通发展模式;构建以轻轨交通为核心,层次丰富、智能服务、绿色便捷的公交体系;规划骨干路网延续现状格局,着重加强组团间交通联系,通过完善次支路网、设置高架上跨等方式打破交通瓶颈;保障空间、形成网络、强化衔接,打造舒适宜人的慢行系统。
规划构建主干路、次干路以及支路三级道路体系。中心城区采用高效方格网状道路网结构,道路总长238.6公里,道路网密度为8.55公里/平方公里。规划道路网主骨架在保持现状网络布局形态的基础上,优化中心城区道路系统,实现交通支撑能力整体跃升,与中心城区规划功能空间布局相匹配,规划形成“一环七横四纵”的主干路骨架结构。盛海路等超级绿道作为次干路,主要承担旅游及日常休闲出行,交通功能为辅;各片区内部次干路主要承担片区内主要交通出行需求,以交通功能为主,集散主干路交通至各片区。结合各片区功能、现状地形、老城区路网脉络等,灵活布置支路网系统。老城区、生活片区等日常生活性出行较大区域按照“窄路密网”配置支路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