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一词起源于明代。《清太宗文皇帝实录》中取材于明代宫中文书的记载。在崇德三年正月甲午日的记载中有三处出现“档案”一词。这是现已发现的最早记载。清代杨宾的《柳边纪略》一书中记载的内容是迄今所见对“档案”一词最早的解释。在原始社会里,人们靠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和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适应复杂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人们创造了"结绳"、"刻契"的记事方法。结绳与刻契可以说是档案最早的起源。我国的档案工作从夏代开始,夏代中的“册、典、夏书”等就是今天所指的档案。商朝发现的甲骨文是留下的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的实物,是二十世纪初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也称甲骨档案。
2、档案的种类
3、档案的属性及其本质?
从档案的定义看,“档案是记录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各种信息的载体”。可见,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信息属性、知识属性、文化属性和价值属性,其中,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根本属性。
4、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管理”。
5、机关档案工作含义和特点?
机关档案工作是围绕机关档案的形成、管理和利用等进行各项工作的总和。机关档案工作具有基础性、服务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6、机关档案工作的双重职能?
机关档案工作包括机关档案管理和机关档案工作管理两个方面的双重职能。
7、机关档案收集的范围?
凡是本机关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历史真实面貌的文件材料均属于本机关档案的收集范围。此外,还应收集与本机关档案有关的资料和实物。
8、机关档案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案?
机关档案分类原则应遵循机关文件材料形成的客观规律和特点,保持机关文件材料之间的自然联系,适当照顾文件的保存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机关档案分类方案是一种简要叙述机关档案分类原则、层次和纲目条款的文字材料,又称为机关档案分类大纲。
9、文件处理部门与部门立卷制?
文件处理部门是指机关单位内部设置的具体负责本单位文件处理工作的组织机构。部门立卷制就是实行由文件处理部门负责将本部门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和技术材料进行立卷归档的制度。
10、档案立卷的流程?档案立卷程序包括拟(修订)立卷类目、归类和组卷、确定案卷的保管期限、拟写案卷标题、案卷的编目与编号、填写与装订、归档等七个工作流程(见档案立卷程序流程图)。
11、案卷质量要求的总原则?
案卷质量必须符合立卷的基本原则,即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12、归档文件整理的原则?
归档文件整理的原则就是指文件整理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文件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13、归档文件整理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归档文件应齐全完整;整理归档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纸张、装订材料等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
14、案卷标题的三要素是什么?
15、文件的修整包括哪些内容?
对破损文件进行修裱;对字迹模糊或易退变的文件材料进行复制;去除文件上易腐蚀的金属物;对过大的文件进行折叠等。
16、何为档案用房“三分开”?
指档案馆室拥有专用档案库房、专用档案阅档室和专用档案整理室(兼作档案人员的专用工作室和档案资料检索工具室)。
17、机关档案部门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时限是如何规定的?
18、档案检索工具与基本功能?
档案检索工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组合制作的,用于快速查找档案文件及其内容的指引性目录和信息工具。档案检索工具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存贮和检索二个方面。
19、档案与文件二者之间的关系?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管理、交往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文字信息及其物质载体构成的结合体。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档案和文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档案是历史的文件,是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文件,是经过分类组合的文件。因此,可以这样说:文件是档案的细胞,档案是文件的结合体;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20、档案与图书、情报、资料的关系?
1、档案与图书
2、档案与情报
3、档案与资料
资料是供人们工作、学习参考用的各种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和文件、档案的复制品,一般包括书刊、报纸、地图、图表以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档案与资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记录,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很容易混淆档案与资料的界限,这不利于档案与资料的保管与利用。
档案与资料区别:
21、档案编研与编研材料的种类?
档案编研是以馆(室)藏档案为主要依托,以满足社会利用档案为主要目的,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印发或出版参考资料和文件汇编等档案史料的工作,是主动开发利用档案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什么是一次加工的编研材料?
一次加工的编研材料是指将单位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原始文件(一般是原始文件的重份文件),或者原始文件的复制件汇集装订起来,形成的一种汇编材料。如《发文汇集》、《专题汇编》、《技术标准汇编》等。一次加工的编研材料的特点是利用原始文件或原始文件的复制件汇编形成的,基本保持档案原貌,编辑相对简单,主要起到依据的作用。
(二)什么是二次加工的编研材料?
二次加工的编研材料是通过摘录、缩编、剪辑档案内容,并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组织整理,形成的概要性、介绍性材料。二次加工的编研材料类型比较多,有档案文摘、专题简介、提要和索引等。常见二次加工的编研材料有《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基础数据汇编》、《产品简介》等。二次加工的编研材料的特点是种类多,针对性强,信息集中系统,提供利用简便迅速。二次加工的编研材料同样具有依据的作用。
(三)什么是三次加工的编研材料?
三次加工的编研材料是依据档案,并参照有关的资料,在系统、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形成的一种新的参考材料。三次加工的编研材料属深层次的档案编研,常见的大多为工具书式的,如《手册》、《年鉴》、《志》等。三次加工的编研材料的编写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知识创新过程,难度比较大。三次加工的编研材料的特点是以档案为素材,应用档案中记载和反映的观点、方法、规程、原理、结果和结论,参照有关参考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归纳等加工处理,不同程度地产生其他材料所没有的知识和内容,形成新的知识产品。特别是有关技术开发等工作和活动方面的三次加工的编研材料,带有明显的技术调研报告特点,更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