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学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趣、胸怀、风骨。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如何通过这些传承经典文化的名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以经典美文导读,提高人文素养
二、以经典美文阅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中,说、居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当代社会,对人们的说话交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精练,说话含糊不清,结结巴巴,不能很好地表达情意,甚至出现污言秽语。经典美文诵读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一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篇经典的诵读,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典范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脑中形成定势以后,就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规范尺度,同时也具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富有表现力的正确优美语言就会脱口而出,错误的、不美的语言便会得到改造,诵读要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声音,朗朗上口,表情达意,学生就会养成说话响亮的习惯,课堂上讨论发言就会大大方方,声音洪亮,诵读对语感的强化,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三、以经典美文积累,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学生积累大量的经典诗文,从阅读中感受文字的美,可以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积累阅读一定量的中外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中外现代美文,如散文、小说、杂文等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积累一定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如谚语、歇后语,传统名言,对联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为此,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做如下积累。
1.感悟中积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感悟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对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2.朗读中积累。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做到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3.运用中积累。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经典美文,是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选择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学也常常是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先复习旧课,列出1、2、3几个概念或问题,然后是导入新课,板书要讲的章、节等内容,并在相当程度上很注意“板书”这一教学环节。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感到板书固然很重要,但也时常觉得普遍为大家所接受的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的板书对大学生的思维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启发思考作用的同时,往往更多的起到的是相反的抑制思考的作用。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许多概念、原理还没等教师在黑板上写完,学生马上就会产生这样的意识:高中时学过了,谁不知道。其后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想象会是什么情景。因而,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挖掘好的素材,引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介绍、分析、讲解,启发、调动、吸引学生思考,并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把他们原来有所接触但实际并未掌握好的经典概念予以生动的解释。在这个前提下再板书必要的纲目,我觉得比为板书而板书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传统的教学以传播经典文化知识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学生往往是教学活动的受动者。教材安排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除了有高分未必有高能力之外。往往还会让学生觉得所学的东西玄而且空,一旦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又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殊不知,文化是多元交织的复合体,教材中所列经典只是丰富的文化知识中相对凝固了的部分,是对以往生活的总结与升华。而现实生活又是经典得以不断更新、充实、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并且现实问题又极有可能成为经典问题。我们的教学的确不应只在经典上“讨饭吃”,而是应该拓展视野,把现实也纳入对象范畴。
我们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欣赏则是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丰富了阅读,才能拓宽视野,培养语感,灵活思维,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学好语文,写作时才能下笔有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欣赏课,让学生养成良好自觉的阅读习惯而又读有所得,并把课内养成的阅读经验应用到课外的阅读学习中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的目标。
学生仅仅从课本和读本上获得的信息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阅读面狭窄,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介绍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的同时,要下意识地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中外名著和优秀作品。
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在于它有我们学不完赏不尽的艺术价值。它们在立意、构思、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堪称典范。阅读后,学生从中获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中得到熏陶。正如托尔斯泰所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名著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能道古人之未道,言前人之未言的创新精神,不但能润养学生思维,还能触发学生悟性,提升并优化学生作文能力。
学生从报刊杂志媒体中了解到的信息,往往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语言鲜活,表现形式多样化,切合现代学生的口味儿,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等诸多特点
再有摘抄、讨论、写读后感都是个不错的方法:
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阅读时的摘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优美的文句,名人名言,名人事例等摘抄下来,平时可以拿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从而达到积累巩固的目的,为作文表达丰富材料、词汇。
每一次组织去阅览室看书后,安排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都读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与体会。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平时阅读过的好作品推荐给其他同学。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还有一些平时不太自信,过于内向的学生,谈到自己阅读感受,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质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课文分析课、结构剖析课。知识是讲不完、教不尽的,关键是要学生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让其自己“觅食”。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主要对学生展开了以下几种习惯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
1.能读阶段。这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可适当用诗歌、散文、对联进行引导,让其博闻强记,积累语言素材,逐步培养其对语言的兴趣。也可组织诸如文学兴趣小组、文学沙龙之类的文学小团体开展活动,办手抄报、剪报、黑板报等。
2.善读阶段。这是阅读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感知语言材料后,就要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理解语言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和深刻含义,使引阅读进一步深入。现在书籍浩如烟海,已没有阅读尽天下书的可能了,这个阶段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有选择地阅读。
3.喜读阶段。此阶段即兴趣阅读阶段,在这个阶段,读书已成为一种欲望,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对作品的仔细咀嚼、品味、评价、鉴赏,是对作品有更深层次认识的阶段。
二、培养善于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
三、培养乐于背诵、识记的习惯
四、培养自觉摘抄、积累的习惯
五、培养勤于动笔的习惯
有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广义上的勤动笔包括阅读过程中的勤动手作圈点、批注,勤动笔摘抄、写读书心得体会等,这里主要指勤动笔写作,采百花而酿香蜜。看多了,记多了,写多了,手自然就顺、思维也就活了,不是“思如泉涌”,就是“下笔如有神”。
六、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1、数学是很多文科生的弱项。建议买专项练习册进行学习,要知道自己在哪里有问题,应该立马解决。不需要大量做题,而是明白经典的例题,熟知题的解题思想,下次考试出再多类型题,都不会怕。
2、语文不好的同学,尤其是作文总不会很高,但是不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答案就是仔细看自己写的作文后,再看辅导书中的作文,开头中间结尾,议论文观点论据等是否和你想表达的一样,不是摘抄好的句子就可以高分,而是要写出自己观点的作文。
3、对于英语,必须有英语笔记本。要学会整理属于自己的框架,在做题中,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