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 当政者沉迷美色,走人。与君王谈论治国理政,君王心不在焉,抬头看天上飞鸟,走人。君王跟美女同乘一车,把自己这个大学问家撂在... 

当政者沉迷美色,走人。与君王谈论治国理政,君王心不在焉,抬头看天上飞鸟,走人。君王跟美女同乘一车,把自己这个大学问家撂在另一驾马车上,走人。走人,走人……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但是一言不合,恕不奉陪。这就是孔子。

他多么希望能够被重用,能够把自己的学问应用在政治治理上,为百姓造福,为后世的政治治理树立典范,但是这个污浊的世界,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天下为公”者,实在稀有。每个大人物都那么尊重他,但是他经常都很不屑,觉得他们不配,遂“命载而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是孔子从不后悔。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600多年了,历朝历代,什么硬骨头都见过,但是从来没有看到另一个比孔子更“拽”的人了。而后世有那么多硬骨头,基本都是在效仿孔子的“拽”。他为什么那么拽?

01“圣人”

孔子有很多封号,粗略统计,从鲁哀公的“尼父”,到清朝顺治皇帝的“至圣先师”,15个帝王给过他16个封号。表述不同,但说的意思都是两个。一个是孔子很厉害,是“圣人”,另一个是我们要以他为师,即“先师”。

“圣人”不是封号,孔子活着的时候,就被称为“圣人”。如孔子在卫国,他的弟子冉求就对鲁国的季孙氏说:“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也就是说,在当时,其实全中国都知道孔子很厉害,不管是国君、大夫还是反叛者都承认,他的学问道德,都臻于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

且看几个例子。孔子17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僖子临终,嘱咐他的接班人孟懿子说:“孔丘,圣人之后,等我死后,你一定要去拜他为师。”孟懿子照办,带着他的兄弟南宫敬叔一起成了孔子的徒弟。

孔子30多岁去过齐国,和齐景公一席长谈,齐景公五体投地,就想要给孔子一个封邑。季孙氏家臣公山不狃叛乱,“使人召孔子”。

鲁定公起用孔子,“齐人闻而惧”。逻辑是这样的:鲁用孔子,则鲁国必强,鲁国一强,作为近邻的齐国就遭殃了。于是齐国就用上了反间计,给季孙氏送了80名会奏乐、跳舞的美女,实际掌权的季桓子“三日不听政”,把孔子气走了。这个“圣人”,令人仰慕,也让别有盘算的人感到害怕。

北京孔庙(图源:视觉中国)

“圣人”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自己回答过鲁哀公,人分“五仪”,即五个等次: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

现在我们去各地的孔庙、文庙,一般都能看到左右各有一个牌坊,一边是“明并日月”,另一边是“德合天地”。这个人,掌握着自然法则、宇宙运行之真理,而且能够把这种大道与人性相结合,用以教化万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却不知道我是谁。”这是政治治理上最大的学问了。

02学问从何而来

在孔子之前,没有一个人掌握过这种高深莫测的系统化的学问。人们知道他很厉害,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厉害。他的学问究竟是哪里来的,孔子自己没有说清楚过,他的徒弟们也不知道,当时的权力阶级也感到很惊诧。

卫国的公孙朝就问过孔子的徒弟子贡:“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的意思是,学问没有消失,它藏在人身上,孔子“无常师”,从无数人的身上学到这些学问。

《孔子春秋》中的子贡(图源:新浪娱乐)

这可能是实情,孔子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也曾向郯子、苌弘、老聃、师襄问学,但这些都不足以构成系统性学问源头的解释。

孔子是没落贵族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不是合法的贵族后代,所以从小在母亲家长大。母亲家是穷困的底层,“贫且贱”,不可能有什么书籍(竹木简时代书籍极为难得),也不可能常常接触高端礼仪场合,见到很多有学问的人。

但孔子不但“多能鄙事”——很粗糙的活儿都会干,而且小时候玩耍都是演习礼乐(俎豆之事),长大后多才多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无一不精;《诗经》《尚书》《周易》这么难懂的东西,也都有很高修为;单就个人武力而论,也是百里挑一,3000弟子,最能打的是子路,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全天下都知道孔子无所不知,所以有任何解不开的疑问,都去找孔子。

孔子教学图(图源:视觉中国)

孔子正跟陈湣公说话,天上掉下来一只隼,隼身上插着一支奇特的箭,没有人认识。孔子看了,娓娓道来,说那是肃慎氏之矢,先王按照礼仪(礼仪的内容也解释得很清楚),把它赐予陈公你的祖先,你去老府库里查一查,一定找得到。派人一查,果然是守府库的卫士看到隼,情急之下取出了库藏肃慎氏之矢,把它射了下来。

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但他故意说是狗,孔子说,你别骗我,那应该是羊,然后一通解释。博学精深,天下仰之。这真是令人无法理解,只能以天才称之。

子贡其实也搞不明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他就是天生的圣人。其实太宰之问已经包含了一层意思,圣人就是天生的。后天学习,最高的境界只是君子。

这种现象也不奇怪,差不多同一时期,西方出现了古希腊先贤的璀璨星空,中东诞生了耶稣,在南亚,则有佛祖降世。这个人类智慧集中爆发的时代,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期”。其中任何一位,都带着天才的光环,无从解释。

03什么学问

无法展开来说,但我们可以从逻辑上一窥其要。“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学问最简洁的表述,就是“道”。“道”用今天的话说,大致上可以理解为宇宙运行的普遍真理,也就是自然法则。

三国魏王肃注《孔子家语》(清刻本)(图源:视觉中国)

道与德是共生关系。道是自然法则,是最高的规律。在基督教,是上帝,在佛教,是法,但是孔子不相信人格化的神,不认为这种最高规律是一种意志的结果,它只是自在的、不可违逆的法则,也可以叫做“天”,或者合起来称为“天道”。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世间一切,都遵从天的意志,自然和谐地运转。每一种物质,每一个人,处在不同位置,但都在天道的控制之下。回应天道的方式有别,但又都是既定的,做对了的情况只有一种。这种各别的又既定的顺应天道的方式,就是德。

德是道的无数化身,是和道相契合的。如果都不偏离各自的德,一个系统就运转良好,一旦偏离,就会混乱,比如水德向下,要是水往上流岂不就乱套了?折射到人类社会也是一样的道理,各种人都有自己那个身份上的德,不能紊乱。

前面说孔子30多岁见齐景公,一席话就让他服服帖帖,具体说了什么不清楚,但可以推测说的就是道与德的关系。历史简单记载说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正是各居其德,各尽义务,达致和谐治理。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等等儒家概念,都是从道与德的关系中细化而来的。

那么,孔子的思想要用于治理,首先就要明白道是什么,德又是什么,要能够通晓万物之德,才能进行治理的安排。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自己以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就是那个明白天道、通晓万物之德的人,这种人是身负天命的。

所以你看他有多狂。桓魋想要杀他,他说:“天生德予予,桓魋其如予何?”——我这个人是承载上天之德的人,代天弘道,桓魋他张牙舞爪,又能拿我怎么样!

电影《孔子》剧照

被匡人包围起来,危在旦夕,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如果我继承的学问注定要丧失,那么我是不可能了解它的,既然我了解它,说明上天的法则就是要它传承下去,匡人能拿我怎么样!

这种狂,后来就成为了儒家大师的传统,直到近代,辜鸿铭、章太炎、梁漱溟这些人,一样有这种“我身负大道,谁也不能拿我怎么样”的傲气。比如梁漱溟,1941年他乘船离开香港,天上日寇飞机轰炸,水上又可能碰到水雷,危机四伏,船上的人都彻夜难眠,只有梁漱溟呼呼大睡。问他为什么不害怕,他说:“我是死不了的,我死了,中国怎么办?”这便是孔子遗风。

“五十而知天命”,后世总是误解孔子,以为他说到了五十岁,就听天由命了。其实他是说,到了五十岁,他才明了上天赋予自己的崇高使命,就是前面说的,“天生德予予”。

04处处碰壁

前方说过,齐景公曾经想要给孔子一个封邑。但是这事没办成,因为晏子出来阻挠。晏子的理由是儒者“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齐景公听了他的话就放弃了。这个故事,叫做“晏子沮封”。

这是故意歪曲,肆意夸大,和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宣传共产党人要“共产共妻”差不多的意思。而其动机,大概也差不多——这是政治斗争,晏子可能是为了防止孔子得到重用,自己地位下降。

晏子是个贤人,是个聪明人,但不是一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人,所以也谈不上是个君子。后来晏子的家族成为齐国权臣之一,一同塑造齐国纷乱政局,最后田常杀害了姜太公的后人,窃国为侯,这就是政治家各怀私心、不顾大道的后果。

孔子“圣迹图”中的晏婴沮封(图源:视觉中国)

但孔子是个君子,还称赞晏子“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楚昭王也曾经想给孔子七百里封土,这时又出来一个令尹子西。他说,当年文王武王就是凭借几百里封地起家,夺得整个天下,如今孔子要推行文武之道,手下的子贡、颜回、子路、宰予……个个都是绝顶牛人,你给他封地,用不了几年,整个楚国恐怕都是他的了。与孔子一向神交的楚昭王,也打消了封土的念头。

这两个故事讲得比较详细,是为了说明一个情况:在当时,孔子之所以去哪都不被重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家们各怀鬼胎,要么嫉贤妒能,要么生怕孔子的改革撼动他们的现实利益。这样的故事在孔子身上发生过很多次,不必一一列举。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孔子的道本身太大了,这个急躁、污浊、天下为私的世界根本装不下。这一点,孔子和子贡、子路、颜回都交流过,但是后代商鞅的经历,可能更有说服力。

商鞅去见秦孝公,先“说之以帝道”,“孝公时时睡,弗听”,说之以王道,“未中旨”。帝道,王道,合称帝王之道,是五帝三王的治理之道,那就是孔子的思想,仁德治国。秦孝公拒绝得很直白:“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孔子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但他不屑于提供术,君王问他这个,他往往拒绝回答。《史记》中记载,卫灵公“问兵阵”,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还有,卫将军孔文子将攻太叔,问策于孔子。“仲尼辞不知,退而命载而行。”

孔子当然不是不懂军事。公元前484年齐国伐鲁,他的弟子冉求带着比齐军弱小得多的鲁军打败了齐军,季孙问冉求从哪里学来的军事能力,冉求就说是跟孔子学的。他是不屑与君王谈论这么琐屑的问题,也希望君王治理的重点不要偏向这些枝节,而要一心从道。

但在当时,正逢乱世,霸道横行,国君们真正关心的是在凌乱世道当中如何进行权力斗争,确保政治地位,或者如何让国家强大起来,不被人抢夺、征服乃至平灭。纵有明君,其远大志向,也莫过于称霸一时,像齐桓公那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无论是自保还是称霸,需要的都是商鞅所谓“强国之术”,而不是理解天道,修正自我道德以符合天道,为万民之表率。

所以人人皆知孔子之圣,但因为他愿意拿出来的东西是人性,是道德,而不是权术,所以他去哪里都是处处碰壁。“惶惶如丧家之犬”,是郑国人用来形容孔子惶惑无助之态的生动修辞,也为后世广为传颂,而对圣人如此不敬的形容还能代代相传,是因为孔子自己承认它。“然哉!然哉!”,孔子说,他说得对,说得真对。

但要知道,孔子四处流浪,除了在蒲、在宋、在匡、在陈蔡之间几次被阴谋家或者误会的民众追赶、劫持、围困之外,从来不是被赶走的。因为他名声太大,当政者谁也不敢承担赶走圣人的罪名。他是看到大道不行,对对方非常鄙视,自己“命载而行”——就是自己主动走人。

比如,在鲁国当大司寇,看到季孙氏沉迷齐国女乐,一气之下,走人。

晋国的实权人物赵简子有意励精图治,使人召孔子,孔子已经在去的途中,正要过黄河,听说赵简子杀了贤人窦鸣犊和舜华,立即就决定终止行程。这个孤独的身影,对着黄河慨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卫灵公与孔子一同出行,让他的美妾南子还有宦官共乘,而让孔子单独乘车跟在后面,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回头就走人。

“丑次同车”――在卫国孔子看见卫灵公和夫人坐在同一辆车上,却让他坐在后面的车上,孔子很气愤(图源:视觉中国)

走人,走人……各种情况下的走人,连缀起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人生。他知道,一旦走了又是艰难的流浪,却高傲地说:“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

艰难的时候,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老师啊,你能不能放低一点要求呢?孔子回答说,好的农民会耕种,但不一定能收获,好的工匠技艺高超,但做事不一定能完全按照别人的意思来。我是要昭明大道,制定原则来约束,统摄万事而治理,而不能被接纳。端木赐啊,你不专心学习大道,却总想着被接纳,你的志向不远,目光太短浅了。

在政治面前,孔子真的很“拽”,一言不合就走人,决不贪杯恋盏。中国的知识分子,几千年来总有风骨嶙峋之人,傲世独立,绝不同流合污,在政治面前不卑不亢,内心光明绝不屈节,这就是孔子以身作则树立的人格榜样。

05从道不从君

孔子以前,中国没有独立的知识分子。商纣王时期,梅伯、商容、比干面对政治无道,以死谏争,那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贵族,对这个政权几乎负有无限责任。孔子就说过,比干死谏,那是因为他是纣王的亲戚,是一家人。君子应该保持独立性,尽自己最大的责任,如果还是无能为力,政权仍要逆天而行,那就可以问心无愧地离开这个政权,走人。

鸟能择木,你可是有翅膀的,不是关在笼子里的宠物。这就孔子为中国知识分子开创的“道统”。孔子是“殷人”,商朝遗民,他的先祖弗父何原本可以做宋国国君,但他让给了弟弟宋公。

在商朝,最有知识的就是那些神职人员,他们负责卜筮吉凶,主持典礼,乃至帮人们统筹丧礼,当“治丧委员会主任”。商朝灭亡之后,周朝对殷商遗民严厉看管,把他们放到宋国这样一个小地方,“诸姬环伺”,原先的贵族尤其是知识分子,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几百年下来,形成了非常懦弱的性格。

孔子的祖先正考父是宋国重臣,顾命三朝,做事情却越发恭敬,甚至到了卑微的程度。“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胡适先生考据论证认为,儒者,就是殷商教士后裔,儒的本意就是懦。左脸挨了一巴掌,把右脸也转过去等着挨打,习惯了“犯而不较”的不抵抗主义。

春秋时期周政权对殷遗民的管控能力已经转弱,殷遗民中的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思想自由,但其中多数人,处事还是退避为上,“犯而不较”,这就是道家的作风。在“儒”的原初意义上说,道家其实是比儒家更加正宗的儒者。

孔子可不是这样,他认为自己身负天命,自己精通的道与德,代表着上天的意志,这些知识至高无上,不可能屈从于任何强制力。因此,他纵然颠沛流离,却从不后悔,多次身陷险境,也从不惧怕。“我这种人是死不了的。”

天命这个东西,不是殷商之物,恰恰是周朝的武王、周公开创的。商朝时期的意识形态认为,政权以及人的命运,是由祖先来保护的,商王的祖先只保护他们的后代,所以别人去献祭巴结是没有用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也不可能篡夺政权。

孔子就是顺着这种天命观的藤,往它的根部摸去。最后他发现,天道就是要求政权仁德爱民,因为人民是政治的根本。人民不是政治的手段,而是它的目的。天命其实就体现在民心当中。在《孔子家语》中,他就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月光下的孔子像(图源:视觉中国)

道,对政治的要求、对所有人的要求都是德,“政者,正也”,君王以身作则遵从道德要求,符合天道,则“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王应当有德,但不是人人都像孔子,“天生德予予”。君王之德是后天的,这就要儒家知识分子自身先掌握道与德,再去教会君王,“致君尧舜”,达到仁德的治理境界。

孔子说得有理有据啊,周王朝的《尚书泰誓》不是说吗,“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对政治,观其行听其言,都是通过老百姓这个渠道的,民心就反映了政权是好是坏了。把人作为政治的目的,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政治哲学转变。在孔子之前,大部分人,都是被奴役的,被钉死在低贱的阶级地位上的。孔子告诉中国人,如果政权不仁德,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与诉求,那么它的合法性是有问题的。

这个时候,知识分子决不能屈从权力,而要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去校正权力。百姓就是民心,民心就是天命,就是“道”。所以后世知识分子,总有一些为民请命之人,据理力争,毫不退让,“从道不从君”。这是孔子留给中国的宝贵遗产,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也是熠熠生辉。

THE END
1.处处留心皆学问中的中的学问指的是什么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http://wenda.diyiliuxue.com/wenda_ayzvzyyiiayi/
2.什么是学问什么是学问迷茫散尽 精选回答 学问的释义如下: 1、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 出自于《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2、知识,学识。 出自于《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3、 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出自于鲁迅 的《书信集致曹聚仁》:“中国学问,得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https://edu.iask.sina.com.cn/jy/2XFVzfJXLSr.html
3.学问是什么意思学问的解释是什么他的根底深厚,学问扎实,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 搞学问,需要扎扎实实下工夫,一步一个脚印,不容许投机取巧,弄虚作假。 爷爷一向喜欢读书,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字义分解 学读音:xué (1)(动)学习:~书法。 (2)(动)模仿:鹦鹉~舌|~得很像。 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e342a43ac9e342a/
4.学问怎么读,学问的发音,学问的拼音,学问是什么意思,学问的繁体字造句: 学问造句 组词,组成语: 学 问 学问解释学问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学习所得的知识。 【造句】学问为济世之本。 学问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求学所得的知识。《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无奈他虽有这一肚子学问五河人总不 许他开口。」《红楼梦.第七九回》:「奶奶不知道我https://www.chacihai.com/cidian/60140.html
5.什么是真正的学问真正的学问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用通俗的话来讲,就像学生读书,先要把书通读,进入其中,然后把书读厚,从一个论题衍出另一个论题,从一个知识点发散出其他知识点,将知识融会贯通。 然后再把书读薄,将其中的重点归纳整理出来,将众多的知识点汇聚到一起,抛弃其中熟知的、无用的东西,最后和现实相结合,最好https://www.meipian.cn/4pqme4ht
6.学问是什么意思学问如何解释高中知识4、白话释义: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讨论来明辩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处事,用仁义来行事。 5、例句:您这么有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学问是什么意思 学问如何解释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学问是什么意思 学问如何解释》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3254417.html
7.国学到底是门什么学问?总之,国学是门什么学问,概括为两句话:国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治学的方法。所以我们最后还是回到清儒正统派最后一位大师章太炎对国学的概括上来:“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氏这样一个排列顺序也透露出,国学的核心学术方法是小学,就是考据学;国学核心内容,就是经学;同时学科外延范围,包括经史子集http://zkdj.gov.cn/xuexi/chuantong/20180525/3823.html
8.学问是什么意思生活频道学问是什么意思2020-11-30 学问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ué wen,解释为学习和询问,知识等。出自《易·乾》。 相关名言 爱为学问之始。——爱因斯坦 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普希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https://m.jiangzi.com/mg/shenghuo/102903.html
9.喝水的学问多喝水有什么好处水是生命之源,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每天更要补充充足的水分。那么喝水到底有什么学问呢?多喝水有什么好处?喝水的最佳时间是什么?运动后多久喝水比较适宜?下面三九养生堂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喝水的小知识吧~ 喝水的学问的知识 喝水的学问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的滋润。虽然人们每天都在饮水,https://m.39yst.com/zhuanti/hsdxw/
10.学问是什么意思学问汉语解释学问的例句海词汉语频道为广大中文用户提供学问是什么意思、学问的解释、学问的例句,更多学问汉语解释到海词汉语词典。http://m.dict.cn/hanyu/search.php?q=%E5%AD%A6%E9%97%AE
11.学问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学问的近义词学问的反义词《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汉 贾山 《至言》:“学问至於芻蕘者,求善无饜也。”唐 韩愈 《答杨子书》:“学问有暇,幸时见临。”清 顾炎武 《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2. 知识,学识。《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宋http://www.yizhicha.com/show/ciyu/id/37391.html
12.学问的拼音学问是什么意思意思:(学问,学问) 1.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干》:“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汉·贾山《至言》:“学问至于刍荛者,求善无餍也。” ?唐·韩愈《答杨子书》:“学问有暇,幸时见临。” ?清·顾炎武《日知录?求https://m.f5cs.com/cidian/226411.html
13.“处处留心皆学问”中的“学问”指的是什么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http://wenda.wochama.com/wenda_nygsiffopykr/